要多做功德!
提到功德,我們很容易想到一部電影叫《達摩祖師》,裡面有一段達摩祖師和梁武帝的對話,梁武帝詢問達摩祖師:“我廣造寺宇,度眾人為僧,寫佛經、造佛像不遺余力。凡此種種,有何功德?”達摩祖師回答:“並無功德。”梁武帝追問:“為何沒有功德?”達摩祖師回答:“你不過干了幾件好事,這實際算不了什麼功德。”
而六祖慧能大師的評價是:武帝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變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慧能祖師又說,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吾我自大,常輕一切,即自無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
放下吧!
每次遇到挫折或是煩惱生起,佛教徒常要人放下,到底要放下什麼?放下人人都會說,又要如何做到呢?
佛陀曾經問弟子:“你要是對某一件事物有貪愛,將來當它發生變化時,你會不會有痛苦?”弟子回答:“會有痛苦。”佛陀又問:“一切事物是無常的嗎?”“是無常的。”“是苦的嗎?”“是苦的。”
當我們對於無常的事物有貪愛,一旦變化來臨時就會有痛苦,就會有煩惱,我們就需要放下自己的痛苦,放下自己的煩惱。說到了放下,有一個詞我們就應該加在一起學習,那就是放棄。
放棄和放下是兩碼事。現在我們經常可以在寺院裡面聽到居士說我把家也放下了,孩子也放下了,我都放下來,還是不舒服,不快樂。這些不是佛教的放下,而是世俗的放棄。
放棄了肯定有煩惱,有痛苦,當你沒有煩惱和痛苦的時候才是真正放下了。
我們佛教徒應該用緣起觀來看待周圍讓你煩惱讓你痛苦的事情,須知這些都是因緣而成,放下那些你無法掌控的外緣,但是不要放棄任何人,不要放棄任何事,這才是圓滿。
隨喜功德!
把嫉妒轉成隨喜祝福,這個世間的人真的好苦啊,別人幸福,他也痛苦(因為嫉妒不懂隨喜祝福),別人不幸福太痛苦而搞破壞呢,他自己也遭殃,怎樣都是苦,這又是何苦呢......
隨喜是什麼?是指隨意嗎?還是只要隨我喜歡,要捐多少,要做多少,都可以嗎?
我們早課裡面會念到《普賢十大願》,裡面有一願就是隨喜功德,意指隨順他人的歡喜,成為自己的歡喜;或見他人所做的功德善事,自己心生歡喜,好像是自己做的一樣,盡力去助他成功。
有這樣一個故事:寺院裡面分橘子,讓師父們自己拿,每人一個。這個時候怎麼去拿這個橘子呢?如果拿大的,會被人說修行人的貪心很重;如果拿小的,會被人說是沽名釣譽。其實這個時候最好解決的辦法是拿自己最近的那個。
從這個故事得到的啟示可以幫助我們對隨喜功德有一個圓滿的解答,那就是隨喜功德應該是量力而行,而不應該是隨意隨性而行。
你很有善根!
所有不善的力量,佛法歸納為貪嗔癡三毒。
內心中讓三毒不生起,就可以避免種種惡業的顯現。
這樣的力量就是善根。最根本的善根是自證自知、緣起無我的正見。
無我、我所,斷了貪嗔癡的對境。
對三毒釜底抽薪,從此不再集聚一切善不善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