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希阿榮博堪布:除了讓生活更稱心如意,佛法還有什麼價值?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文:希阿榮博堪布

  對佛法有興趣,想了解,這很好。我衷心隨喜。其實,即使不求解脫,而只想今生來世過得順利快樂一些,從佛法中也能得到很多啟發和幫助。學佛能讓你更喜悅、更有智慧地生活。

  然而這裡要提醒大家一點,佛法雖然能用來解決世俗生活中的很多問題,但這並不是佛法的全部,不要以為把佛法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舒緩壓力,幫助度過情感、健康危機、工作困境,化解家庭糾紛,讓生活更和諧更稱心如意,讓我們對自己更滿意等等,就是佛法的最大價值所在。

  佛法更重要的是它出世間的一面。

  出世間,不是說一定要在形式上從社會中抽離出去,關鍵是內心放下對得失、苦樂、稱譏、贊毀的希望和恐懼,厭離這生死疲勞無盡循環的游戲,為此而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

  佛法中解脫道的法教——聲緣乘和大乘(其中包括金剛乘),基礎都是此出世心,或稱出離心。捨出離心而談佛法、學佛法,怕是只能觸及到佛法的皮毛而已。

  現在有一種比較流行的看法,認為隨心所欲,根本不需要約束自己,不用放棄任何享受和俗世的追求,就能領受佛法的真谛。這是對修行莫大的誤解。

  戒定慧是佛法修行的全部。在價值觀和生活方式越來越多元化的現代社會,持戒是否現實可行,是否有意義?讓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戒律。

  戒律常被誤解為束縛,其實不然。

  戒律指適當的行為,持戒是在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從而避免給自他帶來傷害、痛苦。留意觀察言行,我們會發現自己總是在錯誤的時間、地點做錯誤的事,像一只闖進瓷器店的大象,把周圍弄得一團糟,自己也傷痕累累。佛陀慈悲地教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協調起來,不再因為笨拙而受苦。

  我們可以把持戒理解為一種自律,自覺地檢討、克制那些會給自他帶來痛苦的身心活動,這無論從個人修養還是從社會共建的角度來說,都是有意義的。

  對大多數人而言,講到戒律,也許主要涉及的是居士戒。

  居士五戒,戒的是殺盜YIN妄酒。不殺,體現的是仁愛的精神。遠離不予取的行為,不是自己理所應得的,不取,這是義。世人所說的不取不義之財便是這個道理。不邪YIN是禮。不妄語是誠信。飲酒會擾亂神智,讓人失去控制力和覺察力,導致行為顛倒,言語失常,這是不智。

  由此可見,持居士戒也是在修身處世。如果能在出離心的攝持下持這些戒律,那麼不僅積累了人天福報(養成賢善的人格,受人尊重信賴,受用豐足),而且還創造了解脫輪回、徹底止息痛苦的因緣。

  有了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身心便會逐漸調達,這時才有定的可能。定指不為所動,這實在是現代社會的人很需要的一種素質。

  如果一個社會裡大多數成員都相信因果,去惡行善,有精神信仰,那麼社會矛盾、社會問題會減少,整個社會的氛圍會越來越安寧有序。

  ——希阿榮博堪布《透過佛法看世界》  


  對許多人而言,佛法不僅意味著一種精神依托,更重要的是它提供寬廣而有深度的視角,讓人能夠更透徹地了解自己、了解世界,而這份了解將最終帶來平靜和喜樂。《透過佛法看世界》匯集了關於佛法的180個問題,作者希阿榮博堪布一一予以回答,以通俗、睿智的文字幫助我們尋回心靈的寧靜與自由。

 

上一篇:恭敬讀經,這是在珍惜聖人的血淚
下一篇:洛桑陀美上師:不要讓功德從嘴邊溜走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