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最靈驗的四大菩薩,見者得福,功德無量!
01、文殊菩薩
文殊師利,簡稱“文殊”,又作“曼殊室利”,意譯為妙德、妙首、妙吉祥等。捨衛國婆羅門梵德長者之子,出世時有許多瑞相,相貌莊嚴,具三十二相。成道後的文殊,為佛陀弟子中的上首,在眾菩薩中堪稱第一,所以尊稱為“文殊師利法王子”。
佛陀曾說,在過去世中,曾經面授法義,因此,文殊菩薩又被人稱作“三世覺母”。而在諸多經典中,則推崇文殊為諸佛之師。
其實文殊菩薩過去世早就成佛,如在《首楞嚴三昧經》中的“龍種上尊王如來”,在《八十八佛洪名寶忏》中的“普明佛”,都是指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展現出不同的風貌,有時手握蓮華,象征智慧的高尚純潔;有時手握寶劍,表示智慧能斷除一切煩惱;有時騎坐金毛獅子,表示勇猛威武;有時安居蓮台,表示清淨無染;有時騎乘孔雀,表示飛揚自在。
在中國,五台山是文殊化現的道場,在各地佛寺道場中,如僧堂、戒壇,都供奉著“僧形的文殊”,以弟子的身份來協助佛陀的教化,是為內秘菩薩行,外現比丘相。
另外,還有“五髻文殊”的形象,這是表示五智、五佛,意指文殊菩薩雖有童子的姿態,卻是諸佛的大智。
經典的記載中,在在顯露出文殊菩薩的絕妙睿智與靈巧說機。例如:佛陀說法四十九年中,三百余次的大乘法會,文殊菩薩幾乎都參於其中。在《維摩經》中,當諸大羅漢、諸大菩薩不敢向維摩問疾之時,文殊菩薩當仁不讓,率領眾人前去,並和維摩居士暢論“不二法門”之理。這是文殊菩薩智慧威德發揮至極的表現。
在《妙法蓮華經》中,當佛陀在靈山會上放白毫光,文殊深知佛意,即請佛陀宣揚法音,倡導圓乘佛性,奠定佛教大乘思想的基礎。而文殊菩薩的睿智,也讓與會的菩薩、羅漢等,心悅誠服地尊他為大善知識。
《華嚴經》善財童子也是受到文殊菩薩的鼓勵,因而發起南詣各國,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開旅游參學的先河。
又在《楞嚴經》中,阿難尊者為摩登伽女的巫術所迷惑時,文殊菩薩持劍前往裡巷民捨,將阿難救出,這種護持後進,以正導迷的示現,成為佛門的一段佳話。
另外,《文殊師利般涅槃經》中記載,佛陀曾在只園精捨,於夜半入定放光,照亮文殊菩薩的禅房。捨利弗知道佛陀現神通相,是為饒益眾生,而說妙法,因此令阿難集合眾僧。會中,佛陀依跋陀波羅之問,向大眾述說文殊師利有大慈悲,隨佛出家學道,住首楞嚴三昧;並說文殊師利有無量神通、無量變現。若有眾生但聞文殊師利名者,除卻十二億劫生死之罪;若禮拜供養者,生生之處恆生諸佛家,為文殊師利威神所護。
文殊菩薩善說法要,有些疑難的問題經他解說,即能恍然大悟。說法時,經常引用說喻、反诘、引證、否決、機鋒來警醒眾生,善巧開導,具有獨到風格。
例如《阿阇世王經》載,阿阇世王造了殺父的五逆罪,內心深感罪惡深重,疑悔不安,而請文殊說法,希望能解脫他內心的疑悔。文殊卻對他說:“若恆河邊沙等佛,也不能為汝說是狐疑!”阿阇世王應時驚怖,竟從座上跌下來。這不是文殊師利使阿阇世王絕望,而是為王說:佛陀覺了一切法如虛空,本來清淨,不是可染污的,也沒有染污可除。
文殊菩薩到今日仍在各處現身說法。
例如:文喜禅師朝禮五台山,曾蒙文殊應現指引佛法,文喜禅師後來參谒仰山,頓了心契,並於任典座之職中開悟。有一次,文殊菩薩在飯鍋的蒸氣上現身,文喜禅師舉著飯鏟便打,說:“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今日再相見,惑亂不了我。”文殊菩薩也回答:“苦瓜連根苦,甜瓜徹蒂甜,修行三大劫,卻被老僧嫌。”文喜禅師已經徹見了自他不二的道理。
《虛雲和尚年譜》中記載,虛雲和尚朝禮五台山的時候,文殊菩薩二度化身文吉老者,解救他病弱垂危的生命,並為他釋解佛法真義,使他覺悟拜佛只在吾人的一片真心。
文殊菩薩是佛陀的法王子,
文殊菩薩是諸菩薩羅漢的上首,
文殊菩薩是每一個佛子學習的對象,
文殊菩薩是佛教的驕傲與光榮,
文殊菩薩是智慧的化身,
文殊菩薩是般若空性的證悟者,
他已經斬斷了所有的煩惱。
文殊菩薩是力量的示現,
他可以拯救眾生遠離苦難。
02、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是華嚴三聖之一,是有名的大願王,也稱“普賢薩埵”、“普賢大士”、“普賢如來”、“遍吉士”等,是毗盧遮那佛的脅侍,與金剛薩埵同體,是佛陀的助理,也是法門的護法。
普賢的意義,依據《圓覺經》記載之義為“體性周遍曰普,隨緣成德曰賢”;《探玄記》則解釋為“德周法界曰普,智順調善曰賢”。
華嚴宗祖師宗密大師另有三釋:“一、約自體,體性周遍曰普,隨緣成德曰賢;二、約諸位,曲濟無遺曰普,鄰極亞聖曰賢;三、約當位,德無不周曰普,調柔善順曰賢。”
一般文殊、普賢常是並稱的,文殊騎金毛獅子,普賢乘六牙白象;文殊表示智、慧、證三德,而普賢則顯示理、定、行三德,合為解行並重。
如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乃文殊菩薩開始,表示為從智慧而契入,最後向普賢問道,五十三參圓滿,表示從行而證悟,故有所謂:“文殊般若自在,普賢三昧自在。”即為定慧合一之義。
普賢菩薩在因地修行時,發下十大願行,做為修行法門,期能圓滿佛果,吾輩學人可效法“普賢十大願”作為修行目標。內容如下:
一者、禮敬諸佛:是人格的尊重。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禮敬諸佛,就是尊重一切眾生的人格,如常不輕菩薩雲:“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作佛。”此即是人格的尊重。
二者、稱贊如來:是語言的布施。布施財物、公理、正義、佛法,都有難度,唯有語言的布施,容易做到。佛陀在因地修行時,就是修習贊歎法門,所以比彌勒菩薩提早成佛。可見贊歎他人,布施善言的重要。
三者、廣修供養:是結緣的實踐。在修學佛法中,供養父母、師長、三寶,有二種供養、三種供養、四種供養、十種供養,無論任何一種供養,都是最好結緣溝通的管道。就是居住在極樂國土的大眾,也要每天晨起“各以衣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可見供養結緣在修學佛法過程中的重要性。
四者、忏悔業障:是生活的反省。眾生在日常生活裡,身、口、意三業經常造下難以彌補的過失,因此,需藉著“作法忏”、“取相忏”、“無生忏”來清淨身心。如佛世時,造下五逆重罪的提婆達多,最後也經由忏悔而得救。所以,生活中的反省忏悔非常重要。
五者、隨喜功德:是心意的淨化。信者學佛要修學播種,以期將來的福田有所收成,但是聚集功德一定要有歡喜清淨的發心,就是一點心意,也可以隨手功德、隨口功德、隨心功德。例如毗捨佉因聞法心生歡喜,隨喜布施一件珍珠衫,而成就了精捨的建造。可見心意淨化之隨喜功德的成果。
六者、請轉法輪:是真理的傳播。佛法是救世的舟航,因此,必須常轉法輪,利益眾生。當初佛陀接受須達長者的邀請,到捨衛城說法,所以佛法才能弘揚五印度。
七者、請佛住世:是聖賢的禮遇。請佛住世對人間非常重要,當初佛陀證悟的時候,因自覺所證悟的緣起真理,世人必不能信解,而欲進入涅槃。後因梵天王之勸請,佛陀悲愍眾生,開始說法,示教利喜,眾生才得見真理之光。
八者、常隨佛學:是智者的追隨。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十大弟子以及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都是佛陀的常隨眾,由於經常跟隨佛陀左右,所以速證聖果。可見追隨智者,常隨佛學的重要。
九者、恆順眾生:是民意的重視。佛陀行事非常民主,普賢菩薩、須達拏太子能領會佛意,重視大眾的意見,不逆人意,皆是恆順眾生的精神表現。
十者、普皆回向:是法界的融和。法界要達到融和的境界,必須要“回自向他”、“回事向理”、“回因向果”,轉垢穢為清淨,轉惡世為善法,轉邪見為正道,轉生滅為寂滅。能到達法界融和的世界,普賢菩薩的大願也就圓滿了。
普賢菩薩是大乘佛教行願的象征,是實踐菩薩道的行為典范,以普賢的行願加上文殊的智慧,就是把行願和理論結合在一起,如此則能究竟圓滿大乘佛。
03、觀音菩薩
“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由這簡單的兩句話,就可以了解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為我國民間所普遍崇信。
尤其是觀世音菩薩的聖像金容,在都市、村莊、船上,差不多有人煙的地方,都有人供奉,更可見觀世音菩薩與我們人間的因緣,的確非常深厚。
觀世音菩薩因為“聞聲救苦”,所以名為“觀世音”,因為菩薩觀理自在、觀人自在、觀境自在、觀心自在,所以又名“觀自在”。菩薩還有“施無畏”、“大悲菩薩”、“圓通大士”、“南海觀音”等諸多名號。
在《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記載,菩薩於無量劫前已經成佛,號為“正法明如來”,其以慈心悲願而倒駕慈航,再來娑婆度化有緣眾生。在《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即詳說此菩薩於娑婆世界利益眾生之事。
〈普門品〉有如觀世音菩薩的傳記一樣,對於菩薩的應化、慈悲、神力以及游諸國土度化眾生的事跡,敘述甚詳。佛陀在經中對於觀世音菩薩慈悲化世的廣大功德,有諸多贊歎,因而感動無盡意菩薩以璎珞供養。經文中的對話,所呈現的就是一位悲智雙運、福慧具足的聖者典范。
比方說: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能滿足祈求生兒育女者的心願:“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
也可令眾生遠離三毒煩惱:“若有眾生多於YIN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乃至還能免除火難、水難、風難、刀難、鬼難、囚難、賊難等七種災厄之苦。
總之,虔誠執持菩薩的聖號,菩薩即能以其慈悲、智慧、勇猛的威神力加持於祈求者,即得解脫厄難。如經雲:“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
菩薩除了冥冥中給予眾生感應之外,也能應眾生的機緣而為說法,如〈普門品〉中所言: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國王身得度者,即現國王身而為說法;乃至應以比丘、比丘尼、居士、婦女、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等,以三十三應化身度化眾生,所謂“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
對於觀世音菩薩的信仰及感應的原理,我們應該要有如《華嚴經》所形容的“菩薩清涼月,常游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月現前”般的體會,那就是聞觀世音菩薩名號時,口中稱念,身行禮拜聖像,同時要生起清淨心,以專一其心驅除一切雜念妄想,思惟觀音願行,如此身口意三業合而為一,則觀世音的心就是我的心,我心與菩薩心合而為一,自然能“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裡無雲萬裡天”。
由於觀音信仰的普及,及眾生的虔禱,而感應菩薩示現各種不同身相,以救苦救難,所以觀世音菩薩的造像亦多不勝數。
如“白衣觀音”、“竹林觀音”、“魚籃觀音”、“水月觀音”、“琉璃觀音”、“蛤蜊觀音”、“送子觀音”、“馬郎婦觀音”、“十一面觀音”、“千手千眼觀音”等。
其中大多以莊嚴貌美的女性身相示現,因此有說觀世音菩薩是為女人身。其實觀世音菩薩的形像,由於應化無方,所以相狀也就不一,經載菩薩應眾生的祈求,而感應不同身分,作為度生方便。
除以國王、婦女等身為有緣眾生說法度脫外,在必要的環境下,菩薩也示現天、金剛神、阿修羅,乃至龍、鬼、蛇、鳥等眾多類形,以攝化眾生。因此,信奉者對於菩薩是否為男為女,大可不需在外相上加以分別。
觀音菩薩給予人間的救濟,是隨處示現的,他以十四種無畏、千手千眼,慈愍眾生,救苦救難。
如:“唐文宗嗜食蛤蜊,菩薩即現身度化”,“宋朝永覺禅師受牢獄之災時,稱念觀世音菩薩,刀尋斷斷壞”,“孫中山先生游歷普陀山時,曾親眼目睹菩薩顯現靈異事跡”,“以屠宰為業的不孝子,朝拜南海時,蒙觀音指示‘反穿衣,倒踏鞋者,即是觀音老母’”等,諸如此類菩薩度化眾生的事跡,在《觀音靈感錄》中,載錄甚多。
吾人信奉觀世音菩薩的真正意義,在於“念觀音,拜觀音,更要自己做個觀世音”。觀世音菩薩能為眾生施予無畏,吾人亦應效法菩薩,加強自我威神力的提升,具有慈悲力、智慧力、勇猛力,做眾生的保護者。
因此:
對於意志消沈,灰心失志者,應效法菩薩給予鼓勵。
對於被人加害,災難臨身者,應效法菩薩給予解救。
對於遭遇挫折,險阻艱困者,應效法菩薩給予助緣。
對於誤入歧途,迷失方向者,應效法菩薩給予指引。
04、地藏菩薩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是地藏菩薩的寫照。
在諸大菩薩中,地藏菩薩與觀音、文殊、普賢等,同列名為“悲、智、行、願”的代表。
關於“地”的意義:一、能育,大地能育萬物,菩薩亦能培育聖行;二、能載,大地能載萬物,菩薩亦能荷載眾生;三、能生,大地能生萬物,菩薩亦能普孕德用。
關於“藏”的意義:一、秘藏,喻菩薩秘藏三德(法身、般若、解脫);二、庫藏,喻菩薩如庫中藏有功德,可利濟眾生;三、伏藏,喻菩薩能開發眾生隱伏的寶藏。
所謂“地”,即大地的意思。它能生、能載、能藏、能持、能攝、能依,堅牢不動,這說明菩薩願力好似金剛,不可破壞;固如磐石,不可動搖。
所謂“藏”,是指秘藏,說明地藏王如庫藏中秘密收存的金銀珠寶,可以用來救濟貧困,所以有秘密、包容、涵育的意義。
在中國流通很廣的《地藏菩薩本願經》(簡稱《地藏經》),記載地藏菩薩當初以長者子的身份,發願修行,度脫一切受苦眾生,證得佛果的事跡。如經中說到,他為國王的時候,向一切智成就佛發願說,他要度盡惡世的眾生,一個也不遺漏。
經中亦列舉菩薩往昔生中慈孝的事跡,例如:作“婆羅門女”的時候,向覺華定自在王佛祈求慈親能夠信奉三寶,獲得解脫;為“光目女”的時候,供養得道的羅漢,幫助救拔在地獄受苦的慈親。所以,地藏的慈孝願力,誠為佛子修行學道的典范。
佛陀為了給慈母摩耶夫人作得度的因緣,曾經離開僧團到忉利天宮三個月,為母親宣說《地藏菩薩本願經》,贊揚地藏菩薩的功德。因此,《地藏經》被譽為佛門的孝經。
《地藏經》宣說地藏菩薩種種不可思議,如地藏神力不可思議、地藏慈悲不可思議、地藏智慧不可思議、地藏辯才不可思議、地藏定力不可思議,乃至經名也具不可思議神力。綜觀地藏菩薩行願,實是一位不可思議的聖者。
地藏菩薩發心弘大,念念利益群生,到處應機說法。
如經中雲:“若遇殺生者,說宿殃短命報;若遇竊盜者,說貧窮苦楚報;若遇邪YIN者,說雀鴿鴛鴦報;若遇惡口者,說眷屬斗诤報;若遇毀謗者,說無舌瘡口報;若遇瞋恚者,說丑陋癃殘報;若遇悭吝者,說所求違願報;若遇飲食無度者,說饑渴咽病報;若遇畋獵恣情者,說驚狂喪命報;若遇悖逆父母者,說天地災殺報;若遇燒山林木者,說狂迷取死報;若遇前後父母惡毒者,說返生鞭撻現受報;若遇網捕生雛者,說骨肉分離報;若遇毀謗三寶者,說盲聾瘖啞報;若遇輕法慢教者,說永處惡道報;若遇破用常住者,說億劫輪回地獄報;若遇污梵誣僧者,說永在畜生報;若遇湯火斬斫傷生者,說輪回遞償報;若遇破戒犯齋者,說禽獸饑餓報;若遇非理毀用者,說所求阙絕報;若遇吾我貢高者,說卑使下賤報;若遇兩舌斗亂者,說無舌百舌報;若遇邪見者,說邊地受生報。”
地藏菩薩曾多次參於佛陀的講席,也曾化身為朝鮮國的王子金喬覺,到中國安徽九華山,度了闵員外父子,並在山中修持。有一童子侍者思念家鄉親人,地藏化身的金喬覺吟詩一首:
空門寂寂汝思家,辭別雲房下九華,
愛向竹欄騎竹馬,懶於金地聚金沙,
添瓶澗底休撈月,烹茗瓯中罷弄花,
好去不須頻下淚,老僧相伴有煙霞。
地藏就是這麼一位有人情味的菩薩。他的靈感事跡甚多,有往昔因中的地藏本跡,有歷史上地藏菩薩的行事,有歷朝和現代的感應事跡。尤其在諸大菩薩中,地藏菩薩是唯一現比丘相的。他騎著善聽,右手拿錫杖,左手持寶珠,其莊嚴神聖的法相,接引了廣大無數的信眾。
關注騰訊佛學 長享智慧清流
選自《佛光教科書》,騰訊佛學整理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