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願講話》也有對道綽大師這段法語的解釋:
有人看了這一段文會疑惑,甚至會指責,認為說:第十八願裡面,並沒有“縱令一生造惡”這些文字啊!有了“縱令一生造惡”六個字,恐怕讓人家因為有了這一願作為靠山,而肆無忌憚地去一生造惡。
會有這樣的批評——這是錯解了道綽大師的用意。
其實也因為有道綽大師這一段文,才使得第十八願活躍起來,才使得阿彌陀佛大悲哀憫的願心徹底流露出來,也使我們這五濁惡世的惡人有了得救的希望,黑暗中看到了光明。
所謂“縱令一生造惡”,在第十八願裡面是沒有這些文字,可是卻有這些含義,而且含義是非常明顯的。因為阿彌陀佛發願的本意是為了救度眾生,而真正需要被救度的,就是有罪而無力修行的人。
就像醫生立志行醫濟世,他所要醫治的,是不是有病的人?也唯有生病的人才需要醫生,健康的人倒不需要醫生。
同樣的,阿彌陀佛所要救度的對象,正是需要被救度的眾生。
眾生中有聖人也有凡夫,聖人已經脫離六道生死輪回,即使沒有阿彌陀佛的救度,也不至於去造罪造業、受苦受難;唯有凡夫,因為會造業造罪、受苦受難、永遠輪回,才需要救度。
凡夫當中有善人、有惡人,善人會行善積德,還不至於墮落三途;而造惡之人,他將來必定墮入三惡道。
佛的慈悲,(正是體現在)對於造罪造惡、會墮入三惡道受無間之苦的眾生特別憐憫。
就好像兩個兒子,一個聰明有為,不必父母操心;一個比較愚癡,往往會造無知之罪,使得父母對他特別地關愛、照顧。
那麼,佛的心是什麼?大慈大悲是佛心,而大慈大悲的對象,就是慈悲於應該慈悲的。
而造罪造業的眾生,正是迫切需要慈悲的人。
造惡眾生當中有平時之機、有臨終之機,如果他還沒有臨命終,或許還能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正是因為這個造惡的人,正要臨命終了,他只有大概十口氣的生命而已,這個時候如果不能救度他,那他一定墮落。因此,即使一生造惡的眾生,在他臨命終的時候才遇到了善知識,給他安慰,為他介紹阿彌陀佛救度的法門,使得這個造惡之人,最後回心念佛,即使十念也能夠蒙受救度、往生極樂世界,這更能顯出阿彌陀佛悲心願力之所在。
因為往往一生造惡的人,在他臨命終的時候,所顯現在他眼前的,就是地獄的景象,牛頭馬面會來到他的面前。這個時候,正如《無量壽經》所講的:“大命將終,悔懼交至。”這個人就會懊悔平生所做的惡事,想要改已經來不及了,這個時候,唯恐會墮落地獄、受地獄之火的燃燒。在他懊悔的時候,想要悔改,可是生命將盡,沒辦法讓生命再度延長,讓他好好地忏悔、彌補,回頭來行善積德、依法修行,他有這個心,可是來不及了。這個時候,唯有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才能救度他,也唯有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才能顯出佛教真正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有救無類地拔苦與樂之所在。假如這個人生命延長的話,他就會成為“乃至”一輩子的念佛,而不會只是十念而已。
所以,唯有“縱令一生造惡”這六個字,才能徹底顯出阿彌陀佛的悲心。
同時,有了這一句,使得我們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
因為,誰敢說自己一生都沒有造惡?或許有人會說“我雖然有造惡,但是我更有行善”,其實,如果加加減減,我們都是善少惡多,因為我們都生於五濁惡世,根本上我們都有見濁、煩惱濁。從思想上的混濁,以及根深蒂固貪瞋癡的煩惱所展現出來的心念、行為,當然就是惡多善少。
所以,《地藏經》就直截了當地說:“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所以,老實反省、檢討自己一生到底是善多還是惡多的時候,我們誰都不敢說自己是善多惡少。
往往到閻羅王殿的時候,閻羅王第一句就會問:“某某人,你出生在人間佛法流傳之世,你行善多少、作惡多少?你有依佛法修行嗎?”這個時候,我們如何回答?
所以,愈是檢討自己,就會愈加慚愧,從而心地柔軟,不會貢高我慢,認為自己很會修行、很會積德,就不敢這麼說了,反而會低下頭來,而慚愧地說:“唉! 像我這種惡人,到底哪個法門可以救度我、使我將來能夠脫離閻羅王的審判、能夠遠離地獄之火呢?”
所以,一個學佛、修行的人,他到最後所得的感想、結論,最終的盼望、要求,就是:“有哪個法門能夠救度我?”
道綽大師對第十八願的解釋,將彌陀的悲心徹底揭示出來,使我們有罪的眾生有了獲救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