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原創

 

覺慧普弘:正統禅宗,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正統禅宗,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從古至今,古佛應世,已無數量,不可計也。今以七佛為始。過去莊嚴劫毗婆屍佛,屍棄佛,毗捨浮佛;今賢劫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文佛,是為七佛。釋迦文佛就是釋迦牟尼佛,就是我們的佛教創始人,就是我們的佛祖。

  釋迦牟尼佛創建佛教以來,所傳禅宗共計三十三代,

  釋迦文佛首傳

  第一、摩诃迦葉尊者,

  第二、阿難尊者,

  第三、商那和修尊者,

  第四、優波鞠多尊者,

  第五、提多迦尊者,

  第六、彌遮迦尊者,

  第七、婆須蜜多尊者,

  第八、佛馱難提尊者,

  第九、伏馱蜜多尊者,

  第十、脅尊者,

  第十一、富那夜奢尊者,

  第十二、馬鳴大士,

  第十三、迦毗摩羅尊者,

  第十四、龍樹大士,

  第十五、迦那提婆尊者,

  第十六、羅睺羅多尊者,

  第十七、僧伽難提尊者,

  第十八、伽耶捨多尊者,

  第十九、鸠摩羅多尊者,

  第二十、 阇耶多尊者,

  第二十一、婆修盤頭尊者,

  第二十二、摩拏羅尊者,

  第二十三、鶴勒那尊者,

  第二十四、師子尊者,

  第二十五、婆捨斯多尊者,

  第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

  第二十七、般若多羅尊者,

  第二十八、菩提達摩尊者,

  第二十九、慧可大師,

  第三十、 僧璨大師,

  第三十一、道信大師,

  第三十二、弘忍大師,

  第三十三、惠能大師。

  從上諸祖,各有禀承。

  這三十三代是禅宗的三十三代祖師,從第一代至第二十七代在印度傳教,從第二十八代菩提達摩尊者從印度來到中國,至第三十三代惠能大師,都是在中國。

  禅宗在中國共計六代祖師,

  初祖、菩提達摩尊者,

  二祖、慧可大師,

  三祖、僧璨大師,

  四祖、道信大師,

  五祖、弘忍大師,

  六祖、惠能大師。

  菩提達摩尊者是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又是中國禅宗初祖,惠能大師是禅宗第三十三代祖,又是中國禅宗第六代祖師。

  從上諸祖,各有禀承。就是說,以上這三十三代祖師都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後,向老師匯報自己所修所證得的心得體會後,得到老師印可,得到老師印證後,得到佛祖釋迦牟尼佛傳給摩诃迦葉尊者,並代代相傳的禅宗衣缽,得到祖師印證並傳給衣缽者,皆作為禅宗一代祖師,一代宗師,代佛傳法,傳佛心印者。

  禅宗衣缽傳至三十三代,既中國禅宗第六代祖惠能大師止,不合再傳,亦不再傳。

  禅宗祖師只有這三十三代,中國的六祖惠能大師,是禅宗的最後一代祖師,也是最圓滿的一代祖師,再往後就沒有人可以稱得上祖師了,都是禅門弟子,都是禅門傳人。

  一花是禅宗傳至中國後的初祖達摩大師。

  五葉是禅宗二祖至六祖共五位祖師,二祖慧可大師,三祖僧璨大師,四祖道信大師,五祖弘忍大師,六祖惠能大師。

  為什麼說禅宗的一花五葉是初祖至六祖呢?因為,一花五葉,說的是一花開五葉中的一花五葉,一花開五葉是禅宗初祖達摩大師的預言,達摩大師的語音是這樣說的,“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這首偈頌出至《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第十品,

  “法海上座再拜問曰:“和尚入滅後,衣法當付何人?”師曰:“吾於大梵寺說法至今,抄錄流行,目曰:“法寶壇經”,汝等守護,遞相傳授,度諸眾生,但依此說,是名正法,不付其衣,蓋為汝等信根淳熟,決定無疑堪任大事。然據先祖達摩大師付授偈意,衣不合傳。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達摩大師通過,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這首偈頌告訴我們,他來中土的原因和最終目的。

  達摩大師來中土的原因就是要把佛教正統的禅宗心法帶來中土,讓正統的禅宗心法在中土得到傳承,教化眾生。

  目的就是要讓正統禅宗心法開花結果,讓正統禅宗心法更加圓滿,讓後人修學禅宗心法有理有據,有法可依,有軌范可學。

  正統禅宗:就是像大迦葉尊者和佛一樣,大迦葉尊者向佛學習達到明心見性,得到佛的印證,得到佛的正統真傳,得佛正法眼藏,得佛心印,是真正續佛慧命者,是真正禅宗的傳承者,亦是禅宗的真正祖師。

  以後的所有禅宗祖師,都是向上一代祖師學習後,達到明心見性,得到佛的印證,得到佛的正統真傳,得佛正法眼藏,的佛心印,是真正續佛慧命者,是真正禅宗的傳承者,亦是禅宗的真正祖師。

  正統禅宗的共性:都是得到釋迦牟尼佛教化達到明心見性,得佛印證,作為禅宗祖師,或有禅宗祖師親自教化,達到明心見性,得到祖師印證,作為一代祖師,得到佛一代代傳下來衣缽者。

  衣缽中的衣字:是佛衣,穿此衣者,必須是心性和佛一樣,都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者,才能有佛的修為,才有佛的智慧德能,才能真正代替佛,作為一代祖師,作為一代活佛,弘傳正統禅宗佛教。衣缽中的缽字:是吃佛家飯的飯碗,是應供,接受十方供養的缽器,得此衣缽者就是真正代替佛者,一世一代宗師,亦是真正能夠接受十方供養,而能供養十方大眾成佛之法者。

  禅宗六祖之後,衣缽不再傳,以後的正統禅宗依何為憑,依六祖大師為軌范,依《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為依據,依此而修者,為正統禅宗修持,真正明心見性者,為真正得到佛的正統真傳,得佛正法眼藏,得佛心印,是真正續佛慧命者,是真正禅宗的傳承者,也就是說,在六祖大師之後的禅宗弟子,要依《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中的經義相對照,不偏不倚,完全相應者為正統禅宗,明心見性者為真正的禅者。

  是否是真正的禅者,要看是否明心見性,真正明心見性者就是禅者,真正明心見性人的所有修持和心性一定和《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中的經義完全相應。

  若不能和《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中的經義完全相應者,就不是真正的禅宗,也絕不能夠明心見性。

  以《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原文為證,第十品“師曰:“吾於大梵寺說法至今,抄錄流行,目曰:“法寶壇經”,汝等守護,遞相傳授,度諸眾生,但依此說,是名正法,”。

  所說,所做,所行持和《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相應,是正法。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是禅宗正法。亦是驗證禅宗修為是否正確的印證之法。

  反之,若不依此說既非正法。

  達摩大師說,以心傳心,見性成佛。也就是說,心與心通,性與性和,我們知道,所有禅宗祖師開悟見性因緣各不相同,都不一樣,沒有固定方法。

  達摩大師離開以後,後人用四句話總結達摩大師所留下的禅宗心法。

  達摩西去一字無,全憑心上下功夫。

  也就是說,達摩大師並沒有留下禅宗之法,慧可大師和其他祖師所開悟見性的因緣,完全是以心傳心,見性成佛,所修的,所成的就是這顆心,這顆心和佛心相應了,自性和佛性相應了,就是得到禅宗心法了,就是得到禅宗的正法眼藏了,就是得到禅宗的師承了,就是明心見性了。

  佛在世時有佛驗證。祖師們在的時候有祖師驗證,佛和祖師們都不在的時候,就用《金剛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驗證。

  《金剛經》和《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中並沒有什麼固定方法。經中說的都是明心見性後的心性,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闡述明心見性後的心性,和修行的注意事項,凡是和經中所說一致的就是正確的,凡是和經中所說不相應的就該注意了,因為都是錯誤的,也是必須修正的,所以說,禅宗沒有固定方法,只有驗證方法。

  所以,用某種特定的,固定的形式,方式方法,當做禅宗的定法,是不究竟的。

  禅宗正法,法無定法,無有定法,根性大利者皆可得之,得到因緣皆可遇之,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中都可能遇之,只可遇之,不可求之,若有求之,則永不得之。有求之心是為背道,無心者得之。

  以《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原文為證,第十品“又問曰:正法眼藏,傳付何人?師曰:有道者得,無心者通。”

  也就是說,正法眼藏傳給所有的人,法無定法,有道者得,無心者通。

  也就是說,想要得到正法眼藏,一定要有道德,道:是道德,道亦是本來之清淨,道也就是清淨心,清淨到無心時,就是如如不動,本自清淨,達到如如不動,本自清淨者,就是通達無礙者,就是和自性通達無礙者,就是明心見性者,就是得佛眼藏者,就是得到禅宗心法者,就是得到禅宗心印者,就是禅宗六祖大師的正法眼藏的傳付之人。

  此處說的“無心者通。”就是《六祖大師法寶壇經》開篇中說的“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無心者通之無心者,就是菩提自性,就已經是本來清淨,就是明心見性,就是直截了當成佛者。

  正法眼藏:就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者就是六祖大師說的禅宗正法傳付之人,就是得到正統禅宗的真正師承者,就是真正禅宗的傳承者。就是世間真正的禅宗活佛。

  未來禅宗學人當依真正明心見性者的教化而修學,若找不到真正明心見性者,當以《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經中的義理相對照,進行禅修,若依此修,是為正修,就會不偏不倚,機緣成熟之時,皆能有所開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若不以此修,絕非正統禅宗,不能和自性相應,則不能開悟見性,更易誤入魔道。

  六祖:何為禅定?外離相為禅,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為定,因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善知識!外離相即禅,內不亂即定;外禅內定,是為禅定。

  禅宗:惟論見性,不論禅定、解脫。

  禅宗的宗旨是什麼?見性為宗,成佛為旨,旨在成佛。宗旨是見性成佛。見性成佛的禅者為禅宗,未見性成佛禅者為禅學。

  也就是說,明心見性者為禅者,明心見性是禅宗的宗旨,明心見性是禅宗的花果,是禅宗的結果,是禅宗的目的地。

  是不是禅宗,就看是否見性,見性者是禅宗,不能見性者,定有所偏,偏離禅性,亦非禅宗。

  “法海上座再拜問曰:“和尚入滅後,衣法當付何人?”師曰:“吾於大梵寺說法至今,抄錄流行,目曰:“法寶壇經”,汝等守護,遞相傳授,度諸眾生,但依此說,是名正法,不付其衣,蓋為汝等信根淳熟,決定無疑堪任大事。然據先祖達摩大師付授偈意,衣不合傳。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這首偈頌是達摩祖師所說,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就是達摩祖師來中土的原因,就是為了傳播弘揚禅宗心法,教化救度有緣眾生。

  後兩句,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是預示:一花指的是達摩祖師本人,五葉,指的是下面的五代祖師,下面第五代祖師,就是第五葉,共計六代,第五葉就是第六代祖師,就是六祖惠能大師。

  達摩大師預示:由達摩大師往下傳承第五代的時候,就是禅宗最為興盛、鼎盛的時候,也是禅宗最為圓滿的時候。就是禅宗結出最為豐碩成果的時候。

  也就是說,禅宗第三十三代祖,中國禅宗第六代祖師,是禅宗造詣最深的一代祖師,也是禅修最究竟的一位祖師,是明心見性最為究竟圓滿的一位祖師,他所講的法是究竟圓滿的自性心法。雖然,禅宗無法可傳,但可以傳下來,禅宗修為的心性對照之法,《金剛經》是佛留下來的,禅宗修為心性對照之法,《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是六祖大師留下來的,禅宗修為心性對照之法。

  亦可作為各宗門修佛人士的心性對照之法。

  因此,六祖大師的圓滿修為,他一生的軌范行儀,他所留下的法寶壇經,就是禅宗的最高境界,是禅宗的最高成績,也是禅宗最圓滿的結果,就是禅宗最究竟圓滿的花果。

  正如達摩大師所預示的,真的是到了第五葉,第六代祖師的時候,花果同時自然成熟,開出最為豐盛的禅門之花,結出了禅門最為豐碩的果實。

  達摩大師的預言完全應驗了,達摩大師真無愧為一代禅門祖師。

  古往,從釋迦牟尼佛以下的初祖迦葉尊者到第三十二代祖,都是明心見性者,但,都沒有留下更加究竟圓滿的著述,他們留下的著述不能稱為經。

  唯有第三十三代祖師,中國的六祖惠能大師,所留下來的著述才可以稱為經,而且是佛門公認的經,也就是佛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從六祖大師往下,直到現在,沒有一位能夠超越六祖大師的,而且是,一代不如一代。

  也就是說,從禅宗的初祖到三十三祖,第三十三祖惠能大師是最究竟圓滿的。

  從一祖達摩大師往下,到第六代祖師惠能大師為止,第六代祖惠能大師是最究竟圓滿的。

  然據先祖達摩大師付授偈意,衣不合傳。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先祖達摩大師付授偈意,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衣不合傳。

  也就是說,達摩大師是一花,達摩大師往下五位祖師是五葉,六祖惠能大師正是第五葉。衣缽傳至第五葉為止,衣缽再也不適合往下傳了,也就是說,衣缽傳到六祖惠能處為止再也不往下傳了,到六祖慧能這就是禅宗最圓滿的結果了。再往後,就沒有超越六祖惠能大師的了。

  從初祖迦葉尊者到三十三祖,惠能大師,是釋迦牟尼佛親傳親自印證,及代代祖師親傳、親自印證,所傳承下來的真正禅宗,而且,都有釋迦牟尼佛所代代傳下來的衣缽為證。每一代祖師都是明心見性的,每一代祖師都是得到上一代祖師的傳承後,達到明心見性而得到印證的。

  真正的禅宗,到六祖惠能處最為圓滿,最為究竟,從初祖到惠能大師之前,都是以心傳心,以心印心,沒有留下經典,六祖惠能大師不只是以心傳心,以心印心,還留下了最為寶貴的經典,《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作為後學們的依止經典,供我們參考修學。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和《金剛經》一樣,都是禅宗依止經典,而且,《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比《金剛經》更為詳盡透徹,更適合現代人依止修學。

  這些都是達摩祖師所預示到的,六祖惠能大師再往下,衣缽就不適合再傳了,因為,再往下就沒有能夠超越六祖惠能大師的人了,也就不能代表佛傳承衣缽了。

  只有六祖惠能大師才能真正代表佛,《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才能代表法,六祖大師的軌范行儀,才能代表僧,來傳承佛門中的禅宗。

  禅宗明心見性者古來有之,若論明心見性,六祖惠能大師是最為究竟圓滿的一個,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一個能夠超越六祖惠能大師之人,所以,禅宗最為究竟圓滿的花果,最正統,最圓滿,最究竟的結果,就是六祖惠能大師,和大師的心法《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後來的什麼人都算不上是禅宗的究竟圓滿花果。

 

上一篇:悟顯法師: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
下一篇:善財童子於妙月長者的對話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