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不會處理人際關系?佛教智慧來幫你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盡管人具備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兩個屬性,但更多的還是社會屬性,要經常與自己以外的人打交道。故而,人際關系在我們的一生中尤為重要。人際關系的基礎是彼此間的相互重視與支持,能處理好人際關系,更有利於我們獲得成功。在佛陀時代,他也經常教誨弟子們要善待他人,搞好人際關系,這樣既利於自己的修行,也能給別人帶去愉悅。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生活在群體之中的我們,越來越多地需要與別人溝通、交流,人際關系顯得更為重要。如何處理好人際關系,形成良好的人際圈子、積累優秀的人脈資源,也成為我們每個人需要考慮的問題。而佛教中,佛陀留下的很多智慧能給我們帶來諸多指導和啟迪,比如“清淨三業”、“四無量心”、“四攝法”、“六和敬”等。

  佛教認為,身、口、意三業是一切惡行及煩惱的根源,只有三業清淨,才能保持正信正行。《佛說無量壽經》載曰:“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即是說,能夠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就能保持身業清淨;能夠不妄語、不绮語、不惡口、不兩舌,就能保持口業清淨;能夠不貪、不嗔、不癡,就能保持意業清淨。“三業清淨”和“五戒十善”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當我們三業清淨時,就不會說不切實際和中傷他人的話、不會干坑蒙欺騙他人的事、不會成為兩面三刀的“偽君子”,也不會輕易動怒、莽撞行事,只會說真話、干實事,寬容待人,踏實處事,這樣與人相處,更容易得到別人的信任,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

  曾看過一句話,非常有蘊味:“朋友交心,交而知心,方知心之高尚。”這是說,朋友之間要用真心交往,才能維系長久。佛教中的慈、悲、喜、捨這“四無量心”,若用在交友中,會達到更好的效果。慈無量心,即慈愛一切眾生,願意給予眾生以快樂和幸福;悲無量心,即能感同身受地體悟到別人的痛苦,願意為其拔除痛苦;喜無量心,即“見人樂而己樂”,看到眾生快樂,自己心生歡喜;捨無量心,即願意平等地為眾生布施,等無差別。歸納而言,“四無量心”即是無量的予樂心、拔苦心、歡喜心和包容心。《阿含經》中,佛陀多次教導弟子,要讓自己的慈悲喜捨“廣大、無二、無量、遍滿一方、二方、三方、四方乃至十方,遍滿世間”,這樣才能對任何眾生都無怨、無恨、無惱、無嫉。當我們以“四無量心”來結交朋友,就不會計較他的出身和背景,不會在意他的職務與待遇,不會嫉妒他的榮華富貴,也不會因為他的一時過錯而痛心疾首,而是以慈悲心、平等心、包容心、清淨心對待,真心相交。用“四無量心”結交朋友,內心會無所掛礙、光明磊落,定能得到朋友的信賴與認可。

  

  四攝法,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指修菩薩行者度人的四種方法,出自《法界次第》。“攝”即“攝受”,佛菩薩若想化導眾生,必須以此四法攝受,使其依附,然後令其入大乘正道。布施攝,指菩薩以財、法二種布施攝眾生也,能夠化解眾生的難處;愛語攝,指菩薩隨順眾生根性,善言撫慰,則一切眾生樂聞善言,讓眾生獲得禅悅法喜,依附受道,得住真理;利行攝,指菩薩起身、口、意善行,利益一切眾生,讓眾生生起親近之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同事攝,指菩薩以法眼明見眾生根性,隨其所樂,即分形示現,同其所作,使其各沾利益,讓眾生生起歡喜之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當我們以“四攝法”來處理人際關系,就不會心生猜忌、嫉妒,就不會處處想著自己的私利,就不會干損人不利己的事情,而是會以公平公正、真誠坦蕩的心態,對待身邊的人,以寬容大度、自利利他的心量,善待身邊的人。如果我們能在工作與生活中堅持“四攝法”,不僅能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氛圍,還能感化別人、打動別人,得到大家的尊重與擁護,助力於我們開展任何工作。

  用“六和敬”思想善待他人。《華嚴經?六和敬章》載曰:“六和敬者,謂身業口業意業同戒同見同學,同亦名同利,戒見利既同,身口業復悉同,無有乖诤,故名和敬。”即是說,佛教徒雖有七眾弟子的分別,但在團體生活的原則上,則有一個共同的標准,這個標准就叫做“六和敬”——身和共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共住”就是各司其職、各安其分,和睦共處;“口和無诤”就是在言語上和諧無爭,不要做一些無謂的爭論;“意和同悅”就是意業清淨,志同道合;“戒和同修”就是遵守共同的制度和規定,一起修行;“見和同解”就是在思想上建立共識,見解一致;“利和同均”就是在利益上均衡分配,受用均等。佛教的“六和敬”思想,對現實生活的人際關系處理,有著積極的作用。如果我們以“六和敬”思想來處理人際關系,就不容易與人發生沖突、產生矛盾,而是時刻從他人的角度出發,設身處地地替別人著想;時刻不忘善待他人,利益他人。我曾參加過一家寺院組織的禅修活動,有位禅修指導法師專門講到:“如果我們以佛教的‘六和敬’思想來接人待物,一定能收獲恆久的友誼、和諧的同事關系、和睦的家庭關系……”誠然如此,一個人能行持“六和敬”思想,就能維系良好的人際關系;一個團隊能行持“六和敬”思想,就能發揮團隊的力量;一個家庭能行持“六和敬”思想,就能營造和諧有愛的家庭氛圍;一個社會能行持“六和敬”思想,就能建設安定團結的社會,等等。

  作為芸芸眾生中一員的我們,更多的是要與人交流、與人打交道,更多的是在群體中生活,故而維系良好的人際關系尤為重要。通過學習佛教智慧,並將其用於人際關系處理之中,定能獲益無窮,莊嚴人生,圓滿人生!

  寺院理念

  善心善行:倡導公共文明

  文明敬香:一人燒一支香

  垃圾不落地,你我都得利

  文明祭祀:子孫顯達福慧多

  三零:零經濟 零商業 零門檻

 

上一篇:善用錢財是需要智慧的!
下一篇:精華小語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