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百歲禅師渡海來華傳奇一生堪稱神話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百歲禅師渡海來華 傳奇一生堪稱神話

  按:菩提達摩,印度來華高僧,中國禅宗初祖。根據佛教史籍記載,達摩來華之時,已年近一百五十歲,渡江北上,在少室山面壁九年,傳法慧可禅師,留下諸多神奇傳說。

  禅宗初祖達摩祖師的傳奇一生

  菩提達摩(通稱達摩,?~536或528),是中國禅宗的初祖。他生於南印度,婆羅門族,出家後傾心大乘佛法。梁(武帝)普通年中(520~526,一說南朝劉宋末年),他自印度航海來到廣州,從這裡北行至魏,到處以禅法教人。據說他在洛陽看見永寧寺寶塔建築的精美,自言年已一百五十歲,歷游各國都不曾見過,於是“口唱南無,合掌連日”(《洛陽伽藍記》)。

  達摩抵魏,游嵩山少林寺,在那裡獨自修習禅定,時人稱他為壁觀婆羅門。有道育、慧可二沙門,禮見達摩,並親近和供養四五年。達摩感覺他們真誠,傳授以衣法,又把四卷《楞伽經》授與慧可說:“我看中國人的根器於此經最為相宜,你能依此而行,即能出離世間。”

  隨著禅宗在中國的發展,達摩逐漸成為傳說式的人物。首先是傳說達摩到金陵(今南京)時和梁武帝的問答。梁武帝是笃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後建寺、寫經、度僧、造像甚多,他很自負地詢問達摩:“我做了這些事,有多少功德?”達摩卻說:“無功德。”武帝又問:“何以無功德?”達摩說:“此是有為之事,不是實在的功德。”武帝不能理解,達摩即渡江入魏。記載這個傳說的最古文獻是敦煌出土的佚名《歷代法寶記》(774年間撰)和唐宗密《圓覺經大疏鈔》卷二之上,後來禅宗著名的《碧巖錄》把它作為第一則“頌古”流傳,以後它便成為禅門眾所周知的公案。

  達摩晚年的事跡,各傳都未明確記載。後人傳說他遇毒而逝,葬於熊耳山(今河南宜陽縣),但又傳魏使宋雲自西域回國時遇達摩於蔥嶺,達摩手攜只履、翩翩獨逝,所以又有“只履西歸”的傳說。

  達摩的禅法,據敦煌出土資料,古來作為達摩學說而傳的許多著述之中,只有“二入四行說”似乎是達摩真正思想所在。唐淨覺《楞伽師資記》的《達摩傳》中有“略辨大乘入道四行”,由達摩弟子昙林記錄而傳出。據昙林的序文說,他把達摩的言行集成一卷,名為《達摩論》;而達摩為坐禅眾《釋楞伽要義》一卷,亦名為《達摩論》。這兩卷論文理圓淨,當時流行很廣。

  現在一般作為達摩學說的有《少室六門集》上下二卷,即《心經頌》《破相論》(一名《觀心論》)《二種入》《安心法門》《悟性論》《血脈論》六種,還有敦煌出土的《達摩和尚絕觀論》《釋菩提達摩無心論》《南天竺菩提達摩禅師觀門》(一名《大乘法論》)等,以及朝鮮梵魚寺所刻《禅門攝要》上下二卷,日本鈴木大拙校刊《少室逸書》所收關於達摩諸論文,這些著述內容大致都差不多。

  達摩“二入四行”的禅法,是以“壁觀”法門為中心。唐宗密《禅源諸诠集都序》卷上之二載:“達摩以壁觀教人安心,雲:外止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豈不正是坐禅之法?”所謂二入,是“理入”和“行入”,理入是屬於教的理論思考,行入是屬於實踐,即禅法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義。理入和行入的名稱,見於北涼所譯《金剛三昧經·入實際品》。但《金剛三昧經》說的理入是“覺觀”,而“壁觀”是達摩傳出的獨特禅法。道宣在《續高僧傳》卷二十《習禅篇》末對達摩禅法的評價說:“大乘壁觀,功業最高,在世學流,歸仰如市。”壁觀禅法的特點在於“借教悟宗”,即啟發信仰時不離聖教的標准,構成信仰以後教人“不隨於文教”,即不再憑借言教的意思。二入之中,以理入為主,行入為助。

  後世佛教徒以“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為達摩禅法的標志,因它直以究明佛心為參禅的最後目的,所以又稱禅宗為“佛心宗”。又有人因達摩專以《楞伽經》授人以為參禅印證,因而稱它為“楞伽宗”。

  達摩的師承已無可考,後人為追溯傳統,遂有種種說法。《楞伽師資記》推求那跋陀羅為初祖,菩提達摩為二世,下以神秀為七世。神會堅持南宗為正統,肯定達摩為中國禅宗初祖,主張自達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六代一脈相承。吉迦夜、昙曜譯《付法藏因緣傳》等,又有西天世系的說法。唐智炬《寶林傳》(成於801年)以印度自迦葉傳至獅子比丘為二十四世,繼以婆捨斯多、不如蜜多、般若多羅至菩提達摩為二十八世,此說為五代南唐泉州靜、筠二師所集《祖堂集》(成於952年)、永明延壽《宗鏡錄》(成於957年)所繼承,又為宋道原《景德傳燈錄》(成於1004年)和契嵩《傳法正宗記》(成於1061年)所依用,後來即成為禅宗的正統說。

  相關閱讀:達摩祖師身世及來華之初衷

  菩提達摩沒有出家以前,本是南天竺國王香至王第三個兒子,雖然他從小生長在貴族家庭,但對世俗浮華和各種享受都淡然處之,反而對探討心性佛理產生濃厚的興趣。一天,香至王邀請當世高僧般若多羅尊者在王宮講解佛法,般若多羅尊者是印度禅宗第二十七代祖師。香至王為表示他對佛法的恭敬和護持,於是將大量珠寶供養給般若多羅尊者,護持尊者弘揚佛法、利益眾生。般若多羅尊者並沒有將珍寶收起,反而將它們放在幾案上,以此考驗香至王三位王子的智慧,他問三位王子:“世上還有什麼物品比這些珠寶更珍貴?”香至王大王子和二王子異口同聲表示:“這些珠寶是世上最好的物品!”

  唯有三王子亦即後來的菩提達摩,卻有一番獨特看法,他不以為珠寶是世間最珍貴物品,反而說世間應是佛法之寶最珍貴,因為眼前珠寶所閃耀的光明只是世間之光,最珍貴者應以智慧之光為上,世間光明應以心性光明為上。珠寶光明不能自照,世人必須憑借智慧之光,才能知道這是明珠,知道是明珠後才知道很可貴。然而世間最好的珠寶經不起火災、水災、風災以及地震天災,唯獨心中有佛法的智慧之光才能伴隨自己,生生世世受用無窮。

  菩提達摩說完對珍寶的這番見解,在場王公大臣個個贊不絕口,說他講得很好。正因為菩提達摩從小就有這種超人的智慧善根,後來在般若多羅尊者影響下,捨棄榮華富貴,走進佛法寶藏,追隨般若多羅尊者出家修行。因為菩提達摩悟性高超、修行精進,般若多羅尊者最後將禅宗的心法傳給菩提達摩,他成為禅宗第二十八代傳人。自從出家以後,菩提達摩不負師望,用心辦道,弘揚禅法。晚年之時,想起恩師般若多羅尊曾對他說,六十年以後他度化眾生的緣分將是在震旦(中國),因此不顧年邁,不怕跋涉萬裡,無視山海重阻,從南印度渡海來到中國,開啟了一段傳奇的弘法之旅。

 

上一篇:人死後靈魂能聽到人說話已被證實
下一篇:李叔同(弘一法師)為何要出家做和尚?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