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下面九百一十二頁,『《禮記·月令》其禁甚詳』,這一段是很重要的一句經文。《禮記》篇裡面,《禮記·月令》裡面有記載「孟春之月」,「孟春之月」,「是月也,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和同,草木萌動。王命布農事」,「命祀山林川澤,犧牲毋用牝」,不要宰殺母的動物。「禁止伐木」。「毋覆巢」,不要把整個鳥巢傾覆了。「毋殺孩蟲」,不要殺小蟲,「胎、夭、飛鳥」。「毋麛,毋卵」,不要殺小鹿,也不要取卵。《禮記·月令》,「仲春之月」,「是月也,毋竭川澤,毋漉陂池,毋焚山林」,「毋漉陂池」就是不要把整個水池的水放干了,不要焚燒山林。《禮記·月令》,「季春之月」,「田獵罝罘」,「罝罘」,就捕獸網。「羅罔、畢翳」,「羅罔」就是捕鳥網。「畢」就是小而柄長的網,來捕鳥獸。「翳」就是在射鳥的時候,他用一種掩蔽的物品、掩飾的物品。「餧獸之藥,毋出九門。」
再來就是《禮記月令講記》,李炳南老教授特別有講述這一段,就《禮記月令講記》,針對這個《禮記·月令》。李炳南教授說,「犧牲毋用牝」,祭祀用「三牲太牢」,「三牲」就是牛羊豬,「太牢」就是古代祭祀使用的犧牲,就是那個肉類。六牲是最高的規格,一般來說只有天子可以使用,主要是在祭天。那什麼叫「太牢」呢?「太」就是大的意思,「牢」就是在祭祀的時候,將這些牲畜圈養起來,有牢困的意思,這叫「太牢」的意思,一般是指牛。供祭的時候犧牲動物不能用牝,就是不要用母的,「牝是雌性動物。什麼緣故?」因為春天是五常之仁,「朝廷要行仁政」,要「考舉子,提拔人才都是春天辦的,所謂『滿城桃李屬春官』,自漢代到清代都是如此」的。所以「牝主生育,所以不許用牝」。「『禁止伐木』,春天『方長不折』,秋天見霜而葉落」。春天剛長,樹葉剛長出來,不能砍伐它。那麼「在寒食那一天,要禁火一天換木柴,「不許傷木」。所以「『盛德在木』,這是替天行道。」
這個地方就是我們提一下寒食,什麼叫寒食呢?寒食節也叫做禁煙節,就從冬至開始起算到一百零五天,跟清明節的日期相近,在清明節前一天或兩天,這個叫寒食。在這一天裡面不能吃熱食。這寒食節的由來從什麼地方出來呢?主要是寒食節是為了紀念介之推。相傳在春秋時候,晉公子重耳離開晉國,他流亡在外十九年。有一次重耳餓昏了,介之推割他自己的大腿肉烤熟以後給他吃了,重耳因而能夠保住性命,所以重耳很感動。後來重耳回到晉國當了國君以後,他回想起這個往事,就想封賞介之推。但是介之推跟他的母親就到山西的綿山隱居了。那麼晉文公就派人上山搜索,遍尋不到,便下令放火燒山,想用這個方法逼出介之推。但是最後發現,介之推母子抱著槐樹被燒死了。重耳十分的後悔,便規定每年這個時間不得生火,一律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節是這樣來的。
所以研究《感應篇匯編》有這個好處,看到以前人這種忠義,有情有義,而且為善不欲人知。你看這個介之推割自己的腿肉給重耳可以活命,而且不要一官半職,最後竟然被這個他救命的人把他放火燒死了,這德行實在是太不可思議了,所以寒食節是為了紀念介之推。所以盧象有一首寒食的詩,「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為一人。」直到今天,聽說山西省的介休市,當地的居民對此還深有記憶。聽說那個地方的人,節日的這三天,沒有吃寒食的活動,但晚飯仍然有不生火做飯的習俗,一般晚飯都喝開水,不是喝平時的面湯。
李炳南老師說,「毋覆巢,毋殺孩蟲、胎、夭、飛鳥」。「孩」就是子亥,「子亥之交有陰有陽,才生孩子」。子時跟亥時,「子亥」就是幼年。一切動植物才剛出生都可以稱「孩」。「蟲胎是指一切動物,凡一切動物所懷的胎兒,不能吃牠的胎。『夭』是已出生」的,如「烏魚子」,「烏魚子」是胎啦,台灣很多人喜歡吃「烏魚子」,這「烏魚子」是胎。「從前上學的學生,不許吃牛肉」、不許吃「狗肉」、「不許吃魚子」。李炳南老師說,「吃魚子不會算帳」算數,不會算帳,不會算數,「不會權巧方便」。
「毋殺『飛鳥』,古人詩雲,『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小鳥在巢中,全靠老鳥覓食喂子,所以中國五倫稱為天倫,天然的常理,不必學就能做」。「毋麛毋卵」,不要殺那個小鹿,不要殺,不要吃,不要去取那個卵。「麛」就是指獸類的胎,「卵指蛋,一切的蛋,春天不吃,因為孵卵是為了養活生命。這都是春天的仁政」。對樹木來講「要『方長不折,啟蟄不殺。』」「蟬叫雷震子」,五月的鳴蜩,鳴蜩,俗名叫「『解了』,春天翅膀還沒長,很嫩」,世俗人都把牠當美食。「為什麼叫雷震子」呢?「蟬的卵藏在地裡面」,最少待在土堆要三年,「才會出土鳴叫」。這李炳南老師很慈悲,講這個《月令講記》,在一九八二年,總共十四講,這是講到「孟春之月」,「毋用牝」。
摘自《太上感應篇匯編》(第二五〇集) 黃柏霖警官主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