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看看中國出家人都吃些什麼?
漢地佛教的飲食風格,除了禁止肉食以外,也反對一切奢華美味的享受,而以清淡簡樸為尚,平時主食就是粥。
在古代小說、戲曲中,每當提及僧人吃飯,幾乎總是食粥。照佛經上說,經常吃粥有十利,即有利色、力、壽、樂、詞清、展轉言無滯礙、促使宿食消、除風、消饑、消渴。至於副食,主要是僧人自己栽種/制作的蔬菜、蘑菇、豆腐等。寺院在烹饪上不甚講究,往往是隨便煮煮、燒燒,只要菜熟了,帶點鹹味能夠下粥就行了。不講究美食。
素齋
俗話說:“一位和尚一份齋",持齋吃素已經為漢地僧人所遵守。嚴格的持齋方法是禁止食用“葷腥辛辣”的食物,如雞鴨魚豬等動物的肉食和富有剌激性的蔥、姜、蒜等植物。這是因為一來殺生違背佛教的慈悲本性,素食可以增長僧人的慈悲心和同情心;二來辛辣食物容易刺激人體器官產生某種欲念,難以使人心平氣和地靜心修學。
寺院中僧人用齋采取集體共進齋飯的形式。到了用齋時間,僧眾聽見寺中齋堂響起鐘聲或板聲,方可進入齋堂。方丈獨自坐在佛龛旁的座席上,其他僧人則以序職為序,序職愈高,則愈坐近中央。入座之後,每人的面前早已擺上兩只碗和一雙筷,其中一只碗盛飯,另一只碗盛菜。這表明合理而衛生的分食制,在寺院裡早就實行了。
用齋前,先要共同誦念《供養咒》,然後由齋堂職事僧為各位盛飯菜。由於規定僧眾在用餐時不僅不能說話,而且連碗筷也不能發出響聲,所以各人要飯菜的多少,都是用筷子在碗內比劃告訴職事僧的。僧眾各自進食完畢後,自己到洗碗桶洗好碗筷,然後在位子上靜坐,等大家都進食完了,聽引磬一響,維那誦念《結齋咒》後,僧眾們還要排成單列,到大雄寶殿內“繞佛謝餐”。
僧人外出化緣或雲游時,用齋前也要誦念一段咒語。如《西游記》寫唐僧西行求法途中,在雙叉嶺劉伯欽家用齋。劉伯欽正打算舉筷,卻看見唐僧在那裡合掌誦經,嚇得他不敢動筷,連忙起身立在旁邊。不料唐僧念了沒幾句,卻教“請齋”。
劉伯欽說:“奠非你是個念短頭經的和尚,怎麼一會兒就完?”唐僧說:“這並非是經,乃是一卷揭齋之咒。”劉伯欽說你們:“你們出家人偏有這許多計較,吃飯便也念誦念誦。”
佛像
在我國西藏地區,由於地勢高寒,農業未興,離開肉食難以解決溫飽和維持體力,加上藏傳密宗不禁肉食,所以藏傳佛教僧人可以吃三淨肉。他們的飲食與藏族人民一樣,多以糌粑、乳品和牛羊肉為主。
普通僧人每天只吃兩餐,早餐約在上午九時,中午念經後用午餐。進餐時一般為盤膝而坐,飯前誦供飯經。吃肉時,不能用嘴啃,要用刀割。吃完飯,按教規要求一定要漱口,漱口完畢才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