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大家好。在修學期間,學習經教最好是一門深入。
大家不要誤會,不是說不許學經教,而是選擇一部經典,深入到底,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所有的經典裡面所說明的都是共同一個道理。都是說明的讓我們眾生如何“安心”,這是最主要的目的。其實佛法裡面沒有其它的,很簡單。
《金剛經》裡面開端就說明,“如何降伏其心”,所有的經典裡面表達的都是同一目標,只是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方式不同而已。
如果大家在迷茫的過程中,對佛法的教義理解得不夠,這時廣學多聞,也是不利於修行。
因為現在眾生執著於法,而不是去探求真。這就很容易把佛法給誤會。
就是說雖然經典裡面的道理等同,但是語言文字表達方式卻有差別。我們是外行,很容易造成誤會,猶如盲人摸象,各執一端。
經典學得再多,也是等於一個沒學。會產生誤會,疑惑,矛盾等等。
比如學習《阿彌陀經》及《金剛經》有很多信眾的內心生起疑惑。一個說“有”,另一個說“無”,到底是“有”,還是“無”?
所以說希望大家無論是學習哪個經典,還是一門深入,因為佛法本來就是“安心”的方法,這樣疑惑,沒有辦法安心,起到負面影響。
大家要知道,佛法說明的很詳細,佛法講的沒有錯誤。可是我們個人理解的程度不夠,所以會造成偏激。
大家千萬不要雜修,不能多樣化的方式。佛法主要的目的,就是讓這顆不安的“心”,加以“安住”,這個安住,不是說停留。
這個止住,停留,這是指在我們修行的過程中,用此方式鍛煉,這是一個程序。
如果能夠讓自己的思想意識,能做到說停止就能停止,說安住就能安住,所能達到這樣的功夫,然後再進行下一個環節。
修行它是有程序的,猶如春種秋收。
不能把這個“停止”與“安住”給誤會了,不是說,什麼也不做也不想。
這只是在我們工作都完成之後,來對此心(妄念,思想,意識)進行調整,鍛煉讓心態靜止下來。
學佛修正其實也沒有什麼,不是像自己想象的那樣,神話般,或者弄的很復雜。其實大錯特錯。非常簡單。
主要的就是能讓我們的心態,對影像“取捨自如”,該工作就工作,工作完事把心態就收回靜止。
這顆心態的取捨自在,不單純對工作與事相,這個“情執”:愛,恨,夫妻情,父子情,母子情,同學,同事等等,這些情執都要通通的扔掉。
這都是屬於被影像所困。我們所產生的困擾對相而言,被身相,張老三,李老四,漂亮,丑等,這些像都是一個錯覺。都是被這個假像所困。
所以我們要深入佛法,要深刻地學習,讓我們來掌握宇宙中的所有一切事實真相。
這樣才能讓我們清醒,不被影像所困。讓我們的心靈得到解脫,自在,法喜,安詳,快樂。
其實修來修去就是一個念頭問題。學來學去就是一個迷與覺的問題。就這麼簡單。
深心放下對所有影像的執著與掛礙。放下便是。
好了,希望眾親仔細斟酌。
阿彌陀佛,釋桑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