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萬物之形成,統統是從眾生妄想分別心而有的,這一墮到有裡面,妄知邪見就一天一天的熾盛,一天一天在增長。妄念當中第一個產生的,依報很大、正報身體很小,這是邪知見;第二個,身很大、心很小。本來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現在變成依報大、正報小,身體大、心量小,變成這種情形。給諸位說,完全顛倒!正是經上所講的,「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這種迷叫根本迷,你想開悟,你要把這個迷關打破。前面經文我們念過,「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惟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這是第二卷裡的經文。那是說的真話,幾個人能夠承認、能夠相信,我們的色身、色身之外的山河大地、整個的太虛空,全是我們自己真心裡面的東西。所以在沒辦法講的時候,我們舉作夢的比喻,全都是夢境,在作夢的時候有自己,自己身外有山河大地、有虛空,這些東西從哪來的?還不是你自己心變出的夢境,整個的夢境就是你自己心,整個心變成夢境,全體是自己一個人。這樣的話我們在講堂上不知道講過多少遍,你們也聽得太多了,聽多了就變成老生常談,聽來聽去還不就這麼幾句話!
這幾句話你聽上一萬遍、十萬遍、一百萬遍都不多,為什麼?沒開悟。這些話都是在沖擊你的悟門,幾時把你的悟門撞開,開悟了,這個話就不要再聽;沒有開悟不妨天天聽,聽一遍是提醒你一次。不要看這個老生常談,三天不聽又迷惑顛倒、增長無明、增長邪見。天天在聽,無明、邪見還是不斷的在增長,還沒有辦法把它中止住,所以佛要說法四十九年,菩薩、羅漢、祖師大德天天在講堂上講經,道理就在此地。像昨天我們在《華嚴經》給諸位提示的,講經目的頭一個就是希望建立大家的自信心,《華嚴經》四科,信解行證,頭一個是建立信心。沒有信心決定不能理解,這是一定的道理,解了以後我再來相信,沒有這個道理,先信後解。
然後這個解與信是互相增長的,但是開頭總是信一分則解得一分,然後再解得一分又信得一分,信得一分又解得一分,這個解與信互相增上、互為因果。完全沒有疑惑了,這是明心見性的境界,就是《金剛經》講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如果諸位果然是能夠體會到這個境界,盡虛空遍法界原來都是自己大覺心中之物,是真心變現之物,你們想一想,你這個心平不平等?你的心在一切萬法上還有沒有差別念頭?沒有差別念頭了。就像古人講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千千萬萬種器皿花樣不同,都是金,再不生分別,全是金。所以平等心現前、清淨心現前、慈悲心現前,這個時候就得大自在,萬法具足、能生萬法。
你要是不信那就沒有辦法,只認為自己這個身體是自己,自己身體以外的不是自己。好像你作夢一樣,在夢中只認識自己身是自己,自己身體以外的不曉得那是自己心裡變現的,不知道,這叫迷失本性。真正覺悟的人,所謂是見道了,這個見道叫大乘位的見道,圓教初住菩薩。在念佛裡面,諸位要曉得是理一心不亂,你剛剛證得理一心不亂就是圓教初住菩薩。他所見到的境界,跟《楞嚴經》講的一模一樣,這是剛剛見道。就好像作夢的時候,豁然覺悟到現在在作夢,曉得自己在作夢,整個夢境是自己心變現的,全夢就是心,全心就是夢,這就等於圓教初住菩薩,豁然知道、明白了,這叫見道位。
這個時候心在境界裡,真正平等心生起來了,就是菩提心現前,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圓初住的菩薩菩提心現前,菩提心是覺心,不迷了,真正明了「覺海性澄圓」,覺就是心,因為心太大了。前面講太虛空在大覺當中也好像『一漚發』,把我們的真心比作大海,我們的虛空不過是大海裡的一個水泡泡而已,你說心量多大,虛空怎麼能跟心量相比?不能相比,不成比例。何況虛空裡面這些拉拉雜雜的東西?真心理體大覺海中,它的性是清淨的,澄是清淨、圓滿、沒有欠缺的,圓滿清淨的大覺本來就是妙不可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