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真信切願歸命彌陀
228、信的內容、信的依據和真信的標准是什麼?
所言信者,須信娑婆之苦,苦不可言。極樂之樂,樂無能喻。能如是信,可謂真信。自己見得及者如是信,即自己見不及者,亦必也如是信。仰信佛言,斷斷不可以己凡情不測,稍生絲毫疑念,方可謂真信矣。堅固真信,雖釋迦諸佛現身,令其捨此淨土,修余法門,亦不稍移其志。
凡修淨業,以決志求生西方為本。而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所言信者,須信娑婆之苦,苦不可言。極樂之樂,樂無能喻。娑婆之苦,所謂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音印,與蔭同,蓋覆也。)熾盛。(五陰熾盛者,謂眾生於色受想行識五陰之中,起惑造業,如火熾然,不能止息也。此一屬招苦之因,前七乃所招苦果。娑婆之苦,雖多逾恆沙,此八攝無不盡。諸苦既經身歷,不煩備釋。)極樂之樂,約根身則蓮華化生,長生不死。體禀男質,絕無女形。不聞惡道之名,況有其實。約器界則黃金為地,七寶為池,行樹參天,樓閣住空。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凡所受用,無不如意。而諸凡用度,皆是化現。非如此土,由人力造作而成也。而彌陀導師相好光明,無量無邊,一睹慈容,即證法忍。況復觀音勢至,清淨海會,各舒淨光,同宣妙音。故雖具縛凡夫,通身業力,若能信願真切,即蒙佛慈攝受。一得往生,則煩惱惡業,徹底消滅。功德智慧,究竟現前。
能如是信,可謂真信。欲詳知者,當熟讀《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此名淨土三經,專談淨土緣起事理。其余諸大乘經,鹹皆帶說淨土。而華嚴一經,乃如來初成正覺,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稱性直談一乘妙法。末後善財遍參知識,於證齊諸佛之後,普賢菩薩為說十大願王,普令善財及與華藏海眾,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而觀經下品下生,五逆十惡,具諸不善,臨命終時,地獄相現,有善知識,教以念佛,彼即受教稱念佛名,未滿十聲,即見化佛授手,接引往生。《大集經》雲,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是知念佛一法,乃上聖下凡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以其專仗佛力,故其利益殊勝,超越常途教道。昔人謂余門學道,似蟻子上於高山。念佛往生,如風帆揚於順水。可謂最善形容者矣。若欲研究,《阿彌陀經》有蕅益大師所著要解,理事各臻其極,為自佛說此經來第一注解,妙極確極。縱令古佛再出於世,重注此經,亦不能高出其上矣。不可忽略,宜谛信受。
《無量壽經》有隋慧遠法師疏,訓文釋義,最為明晰。《觀無量壽佛經》有善導和尚《四帖疏》,唯欲普利三根,故多約事相發揮。至於上品上生章後,發揮專雜二修優劣,及令生堅固真信,雖釋迦諸佛現身,令其捨此淨土,修余法門,亦不稍移其志。可謂淨業行者之指南針也。若夫台宗《觀經疏妙宗鈔》,谛理極圓融,中下根人,莫能得益。故不若《四帖疏》之三根普被,利鈍均益也。既知如上所說義理,必須依此谛信。自己見得及者如是信,即自己見不及者,亦必也如是信。仰信佛言,斷斷不可以己凡情不測,稍生絲毫疑念,方可謂真信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194頁 與徐福賢女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