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活在世間,維持身體生存必須要的衣食是不能缺少的。佛陀當年在世,出家人的生活確實是如此,他的財物所謂是「資生之具」。印度那個地方是熱帶,所以衣服很少,三衣一缽。缽是乞食的。三衣不但是遮體,晚上睡覺時,這個大衣就當被子蓋。具,我們現在是拜佛時做為拜墊,其實它不是這個意思,具是鋪在地下做被單用的,衣是蓋在上面的,所以稱為「臥具」。出家人的財物就是三衣一缽,如果有多余的,統統都布施了,決定不積蓄。但是佛教傳到中國來,中國的氣候與印度不同,中國是在溫帶,四季分明,三衣決定不能保暖。冬天一定要棉衣,一定要很厚的被子,所以三衣就變成一個紀念的意義了。
像我們現在穿的出家衣服,全是中國的服裝。現在出家人穿的服裝,就是明朝一般老百姓穿的服裝。這個長袖子的稱作「海青」,這是漢朝時候的服裝。漢朝時候,讀書人是不勞力的,讀書人穿的禮服是海青,大袖子的;短袖的是工作服,出力工作的。所以,我們出家人的服裝完全是中國服裝。
佛的服裝就是披衣,有五衣、七衣、大衣,稱為「三衣」。而三衣現在只有在誦經時,在舉行典禮時,披在身上做一個紀念。而且這個衣縮小了,原來的衣我們現在在泰國小乘佛教可以看到,他們的衣很大,差不多比我們現在的要大兩倍,真的是裹在身上。我們現在中國是用個勾環披在身上,所以這個衣就縮小三分之一。日本佛教的衣就更小了,縮小成一小塊,平常不用的時候放在口袋裡。日本和尚穿西裝,他的衣裝在口袋裡,作佛事的時候,拿出來套在脖子上,這兩塊袈裟小小的掛在脖子上,也是做為紀念。所以,要知道佛門這些制度上的變化、沿革,其精神是教導我們真正要能放下。
(節錄自《楞嚴經‧清淨明誨章》「若諸比丘。衣缽之余。分寸不畜。乞食余分。施餓眾生。」7-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