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段「恚怒師傅,抵觸父兄」,我們看老法師的開示。第一點,老法師說,這兩句注解裡面講得很清楚,這跟「慢其先生」有別,「慢」是無故而慢之,「慢」是輕慢,我們一般講就是沒有把師父看在眼裡。「恚怒師傅」是因師父的教責而恚怒之也,老師教學生,學生不服,心裡面恚怒。「恚」是心裡面的瞋恨,「怒」是表現在外面。『古人事師之道,無犯無隱』,這是古時候學生對待老師的態度。『凡有所教,皆當虛心和氣以受之,何可恚怒乎?恚怒者,必是薄德無福之人也。』老法師說,這一段話我們應當記住。現在就有發生學生打老師的,學生恐嚇老師的,所以每次到寒暑假,學生畢業的時候,我們警察單位都要派人去保護老師,以防學生打老師。像這種會打老師,會「恚怒師傅」的這些都是什麼?「薄德無福之人」哪。
第二點,老法師說,現在世風日下,師道已經不存在了,不但師道沒有了,孝道也沒有了,因為沒有師道就沒有孝道。今天這個社會,我們普遍看到,可以聽到兒女不孝父母,學生不尊敬師長,已經形成風氣了。處在這個社會裡,應該怎麼去做呢?就要問我們自己,道業上有沒有成就。如果在道業上想要有成就,還是要遵循古德的教誨;如果不希望在道業上有成就,那你就可以隨順世風吧。所以自己要做一個了斷,自己應該走哪一條路。
老法師說,老師的責備教誨,如果我們覺得老師錯了,古人有涵養,「無犯無隱」,我們涵養不夠,還可以向老師請教。老師的責備,我犯什麼錯,我自己覺得我沒有犯錯,老師認為我犯錯,錯在哪裡,可以請老師講清楚、講明白。老師畢竟年紀比我們年長,學識閱歷比我們豐富,看問題比我們深、比我們遠。有時候我們自以為是,只看到眼前,深遠處我們看不到,我們自己不理解而怨恨老師。怨恨老師,老師不會教你的,老師會對你很客氣,但是不會再教你了,因為你器量太小了,你容納不了,於是老師不教了。這是第二點。
第三點,老法師說,他在年輕的時候,他親近李炳南老師,追隨他老人家的學生很多,李老師對學生的教誨有區別,能夠接受責備的,真的是「無犯無隱」。老師對他責備教訓特別多,幾乎常常見面,常常聽老師訓斥。如果有一兩次,表現不太願意接受的樣子,老師看出來,從此以後不再說他了,有過失也不說了,為什麼?不跟他結怨了。他不能接受,而且會有怨恨,那不就是結了怨仇了嗎?所以老法師說,李老師聰明,不跟人家結怨仇,你能接受,我就教你。印光大師說,你有一分誠敬,教你一分;兩分誠敬,教你兩分;你沒有誠敬心,就不教了。上課講學你在旁邊旁聽就好了,絕不把你當做教學的對象,由此可知,損失在哪裡?損失在自己。
第四,老法師說,「恚怒師傅,抵觸父兄」這八個字是佛法的根本,佛法的教學是從孝敬開始。老法師說,孝是中華文化的根,敬是中華文化的本,也是淨業三福第一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佛法從哪裡開始?從這裡開始的,也是在這裡圓滿,圓滿就成佛了。所以成佛是孝親尊師做到究竟圓滿,這是成佛了,所以成佛以此為始,還以此為終。人家問,佛教是什麼?孝敬而已。所以我們學佛人一定要懂得,學佛學什麼?就是學孝學敬。不孝不敬,無論他修什麼法門,都不可能有成就,這是我們必須要懂得。千萬不要認為,淨業三福第一條四句,這個很淺,微不足道,那就錯了。一切諸佛如來,證得究竟圓滿的果位,還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四句。
摘自《太上感應篇匯編》(第二二一集) 黃柏霖警官主講
文字稿來源【太上感應篇共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