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的魏昭,他本名實在應該叫魏照,但是這個經文上講魏昭。魏昭在孩童的時候去晉見郭林宗,他認為講授經義的老師很容易遇上,但品德好可為人師表的老師,很難遇到,因而請求在他身旁侍候,替他做打掃的工作。曾有一次郭林宗生病的時候,命令魏昭煮稀飯,稀飯煮好以後送給郭林宗進食。郭林宗大聲斥責他說,替長者煮稀飯,不特別用心服侍,這是無法吃下去的。於是魏昭重新再煮稀飯給郭林宗進食,郭林宗再一次呵責他,但是魏昭他臉色仍然恭敬如初,一點也沒有改變。郭林宗就講說了,我剛開始的時候,我只看到你的表面,從現在以後,從今以後,我知道你的內心了,所以收他為徒弟。
所以老法師說,恭敬心是一生當中修行成敗的關鍵。老法師說,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凡夫是內有煩惱,外有惡緣,所以退心很快,退轉很快,進步很不容易。我們看到很多修行修得很好的人退道心了,我們覺得很惋惜。為什麼會退道心?很簡單,他內心不能伏住煩惱,他念佛功夫伏不住煩惱。念佛都伏不住煩惱,老法師說,其他的方法都沒有指望了。經上說,念佛有二十五位菩薩日夜保護你,你還伏不住煩惱,你修別的法門也沒有什麼功德,也沒有這麼大的功德。
老法師說,如果我們再深一層去追究,為什麼伏不住煩惱?因為沒有恭敬心。學道的心不真誠、不恭敬,如果真正是真誠恭敬,外面的緣不容易動搖他,他自己有能力控制境緣。所以說我們自己的心不真誠,缺乏敬意。經上講,一再講,一切恭敬。這個道理很深,很有道理,儒家《禮記》上說,「曲禮上」曰,「毋不敬」,敬太重要了。十大願王第一句話就跟你講「禮敬諸佛」,人要是存了誠敬的心,不但不會妄動,也不會起一個惡念。起一個惡念,起一個念頭,敬就失去了。從這個地方來看,不管他對於佛學研究有多麼深、多麼淵博,講得多麼好、修得多麼好,如果還會被外面境界所動搖,一考試就不及格了。那你這樣的話,業力來考驗、命運來考驗,你也通過不了。老法師說,這個沒有用處,禁不起考試,所以恭敬心是我們這一生當中,成敗重要的關鍵。這是老法師在「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一五六集裡面開示。
所以我們看到魏昭怎麼去侍候郭林宗,他的老師。終於遇到人師,有德行的人師,三次煮粥,三次被呵斥、呵退,魏昭他『容色不變』,他臉色不變,就是不會被境界外緣所動搖,為什麼?因為魏昭的心中有恭敬心,所以他才有這個福報。我們用老法師的開示來做這樣的一個總結。
摘自《太上感應篇匯編》(第二二一集) 黃柏霖警官主講
文字稿來源【太上感應篇共修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