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百喻經卷下》:87、劫盜分財喻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譯文】

  從前有群賊一道行劫,搶來許多財物,就共同分了。其他都是多少一樣地平分,只有鹿野出的欽婆羅衣顏色不是很好,就列為下等物,給最劣的賊。那下劣者得了,恚恨不已,歎說道不公平、不合算。拿到城裡去賣,許多富貴長者給了他很高的價錢,一人所得數倍於其他伙伴,方才大歡喜。

  就好比世人不知道布施到底是有報還是無報,便稍稍行了點布施,結果得以生於天上,享受到無量的歡樂,方才悔恨起來,後悔不廣行布施,猶如欽婆羅衣後來賣得大價錢,才開始高興起來。布施也是這樣,少施多得,方自我慶幸起來,後又悔恨不多做一點。

  源流

  《眾經撰雜譬喻經》卷下第二十八則:昔有導師入海采寶。時有五百人追之共行。導師謂曰:「海中有五難:一者激流,二者洄波,三者大魚,四者女鬼,五者醉菓。能度此難,乃可共行。」眾人要訖,乘風入海,到寶渚,各行采寶。一人不勝菓香,食之,一醉七日。眾人寶足,颿風已到,欲嚴還出,鳴鼓集人,一人不滿,四布求之,見臥樹下,醉未曾醒。共扶來還,折樹枝柱之,共歸還國。

  家門聞喜,悉來迎逆。醉者見無所得,獨甚愁戚。醉人不樂,柱杖入市,市人求價,乃至二萬兩金,其人與之。問:「杖有何德?」曰:「此為樹寶,搗燒此杖,熏諸瓦石,悉成珍寶。」(《大正藏》第四冊第五三八頁)

  《諸經中要事》:昔有貧寒孤獨老公,家無自業,遇市一斧,是眾寶之英,而不識之,持行斫株,賣之以供微命。用斧欲盡,會見外國治生大估客,名曰薩薄,見斧識之,便問老公:「賣此斧不?」老公言:「我仰此斧活,不賣。」薩薄復言:「與公絹百疋,何以不賣?」公不應和。薩薄復言:「與公二百疋。」公便怅然不樂。薩薄復言:「嫌少當益,公何以不樂?與五百疋。」公便大啼哭。薩薄復問公:「緝少當益,何以啼哭?」公言:「我不恨絹少,恨我愚癡。此斧本長尺半,斫地以盡,余有五十,猶得五百疋絹,是以為恨耳。」薩薄復言:「勿有遺恨,今與公千疋絹。」即便破券持去,薪火燒之,盡成貴寶。(轉引自《經律異相》卷四十四,《大正藏》第五十三冊第二三三頁)

  《百喻經》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譯

  寫在前面:

  《百喻經》佛教文學經典,以譬喻宣揚佛法義理。全書從《經藏》12部經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頌,概稱“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诙諧機智,生動巧妙,文淺理深。

  百喻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王捨城。在鵲封竹園。與諸大比丘菩薩摩诃薩及諸八部三萬六千人俱。是時會中有異學梵志五百人俱。從座而起白佛言。吾聞佛道洪深無能及者。故來歸問唯願說之。佛言甚善。

  問曰。天下為有為無。答曰。亦有亦無。梵志曰。如今有者雲何言無。如今無者雲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無。故說或有或無。問曰。人從何生。答曰。人從谷而生。問曰。五谷從何而生。答曰。五谷從四大火風而生。問曰。四大火風從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風從空而生。問曰。空從何生。答曰。從無所有生。問曰。無所有從何而生。答曰。從自然生。問曰。自然從何而生。答曰。從泥洹而生。問曰。泥洹從何而生。佛言。汝今問事何以爾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問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雲何得知泥洹常樂。佛言。我今問汝。天下眾生為苦為樂。答曰。眾生甚苦。佛言。雲何名苦。答曰。我見眾生死時苦痛難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見十方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樂。五百梵志心開意解求受五戒。悟須陀洹果。復坐如故。佛言。汝等善聽。今為汝廣說眾喻。

  原典:

  87、劫盜分財喻

  昔有群賊,共行劫盜,多取財物,即共分之。等以為分①,唯有鹿野欽婆羅色不純好②,以為下分③,與最劣者④。下劣者得之恚恨,謂呼大失⑤。至城賣之,諸貴長者多與其價,一人所得倍於眾伴,方乃歡喜,踴悅無量⑥。

  猶如世人不知布施有報無報,而行少施。得生天上,受無量樂,方更悔恨⑦,悔不廣施。如欽婆羅後得大價,乃生歡喜。施亦如是,少作多得,爾乃自慶,恨不益為⑧。

  注釋

  ①等以為分:按等級分配。

  ②鹿野:即鹿野苑,為釋迦牟尼成道後初轉法輪,度五比丘之處。

  ③下分:最壞的一分。“分”同“份”。

  ④最劣者:強盜中最沒“本事”者,或最小者。

  ⑤大失:原義指損失太大,文中引申為吃虧或者虧待了之意思。

  ⑥踴:他本作“勇”。

  ⑦更:他本作“便”。

  ⑧恨:明本用“悔恨”。

  來源:

  1、《百喻經注釋與辨析》荊三隆 邵之茜著

  2、《百喻經注釋》弘學注釋

  3、網文

 

上一篇:慧律法師:平日除了隨時修正自己外必須避免“造業”
下一篇:達真堪布:真理需要去體會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