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彭紹升
彭紹升,法名際清,字允初,一字尺木,是蘇州長洲人。幼年聰穎。十六歲,就是秀才,第二年考中鄉試,又過一年,考中南宮,一直是名進士終老在家。最初不信佛,好世間的文字,有志利世濟民。忽然自己省悟說:“我沒有明了我心,怎麼辦?”有人告訴他道家修煉法,修習三年,不見效。後來讀佛書,開心地說:“道的歸屬就在這裡了。”開始信向佛乘。仰慕梁溪高忠憲、廬山劉遺民的為人,所以又號稱二林,仿效高劉兩位的修學地,同樣名叫東林啊。性情很孝順,在母喪期間,睡在墓側有三年。父親去世後,建念佛道場,又發願把平日念誦的《華嚴經》十部,《彌陀經》一千部,《金剛經》一千部,佛號一千萬聲,代父親回向西方淨土。然後完全放棄世間學業,專心佛教,喜歡方山、永明的書。尤其推崇蓮池、憨山,作為淨土的前導。二十九歲時,斷肉食。又過五年,跟聞學定公,受菩薩戒,從此不再接近婦人,自稱知歸子。曾說志在西方,行在梵網。他的自誓文說:“如果我際清,受戒以後,又再破戒,增長惡法,毀壞善根。只願護法諸天,馬上懲罰,作為世間的鑒戒。如果我際清,克制身心,護持戒品。直到終身,必生極樂國。十方三寶,為我證明,使我快速得到念佛三昧。臨命終時,遠離塵垢,親見彌陀。往生西方,沒有障礙。見到聽到的,像我一樣發心,往生極樂國,得到無生法忍。再回娑婆,普度有情眾生,都成正覺。”然後閉關文星閣,修一行三昧,他的住處叫“一行居”。作閉關詩十首。一是:“福德門頭事孰真,腳邊狼藉幾多春。而今回向無生國,蝶夢龛中瞌睡頻。”二是:“我佛真身遍十虛,塵塵寂滅更無余。休將知見重分別,一念回光識得渠。”三是:“輪珠一串無頭尾,念念明時粒粒圓。六字打開無盡藏,拈來放去只如然。”四是:“園居深處悄如山,長日何人更扣關。報與諸公勤護惜,休從門外苦追攀。”五是:“堯峰山下雲深處,聞說幽人策短藜。多事東風輕漏洩,經聲又度小樓西。”六是:“一枝梅萼破寒林,得意春風枝上禽。聲色堆中休錯過,焚香為爾念觀音。”七是:“舉首低頭放下看,蓮池不隔一毫端。迦陵音裡分明說,常寂光中休自瞞。”八是:“閒話閨中破寂寥,人傳此夕是元宵。法華課罷無余事,龍井新茶試一瓢。”(自注,當時為二女子傳授《法華經》)九是:“重向尼山訪舊盟,铿然點瑟話無生。蓮華腳下如輪大,沂水春風掉臂行。”十是:“香山老子最清真,每到歧途一問津。莫怅華原消息斷,溪邊依舊十分春。”又讓畫工繪制極樂世界圖,都是按照淨土三經依正莊嚴,總共四次修改,經過半年才完成。自題偈語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讀華嚴偈,信入淨土門。由諸佛淨願,成就妙莊嚴。淨願如虛空,不拒種種相。無邊功德水,湧現寶蓮華。一華一眾生,具有如來藏。寶池及寶樹,圍繞寶欄楯。重重妙樓台,充滿虛空界。或浴香水流,或享上妙味。或趺坐經行,或誦經聽法,或衣裓盛華,供養十方佛。或上善同會,畢入菩提場。眾鳥共天樂,暢發和雅音。從聞入思修,一念總超越。況乃無量壽,安坐寶華台。慈雲覆人天,諸根普一雨。聞法得解脫,直至次補處。如斯利益事,思議何可窮。亦如彼畫師,一心所轉變。不離毫端量,現此寶王居。非我復非渠,一即遍一切。畫與能畫人,畢竟了無有。願見者聞者,如我所發心。憑茲一念功,自致不退轉。何論萬億程,當處悉具足。”又憐憫末法眾生,不具備正眼,互相抵觸。著寫《一乘決疑論》,化解儒釋的隔閡。著寫《華嚴念佛三昧論》,開釋禅淨的诤論。著寫《淨土三經新論》,暢論在他前面的蓮宗沒有說到的旨意。他的《居士傳》、《善女人傳》、《淨土聖賢錄》,隨機接引,世間多有傳誦。又曾經籌集資金上萬兩,暫收利息,用來建寺院、刊印經書、供僧眾齋飯,開“近取堂”用來周濟窮困,置辦“潤族田”用來照顧貧族,舉辦“恤厘會”用來救濟孤寡,建立“放生會”用來保全物命,各有發願文,回向淨土。在蘇杭僧捨,隱居十年,每天有課程。預先准備後事,沒有兒子不要立繼子。乾隆六十年秋,拉痢疾,仍然住在文星閣。入冬,精神漸弱,把各善事的資金,一條一條囑付給侄子祝華,要使以後永久不變。有僧人真清,問他“曾見到瑞相沒有”,紹升說:“有什麼瑞相,我的大事在來年的開印日罷了。”到了嘉慶元年,正月二十日清晨,作辭世偈說:“出沒閻浮塵點身,流離瑣尾竟何因。而今蓦直西方去,瞥眼收回萬劫春。”遂後向西方盤坐,念佛往生了。當時果然是官署中的開印日,享年五十七歲。(《居士傳》,《二林居集》,《一行居集》,《觀河集》,《彭氏家譜》,僧真清述。)
評說:我聽了“二林不若一林好,就了廬山去錫山”,暗中很贊同他的話。直到讀一行的書,而感歎他的去留很適宜。讀《決疑》、《念佛》兩個論,覺得非一非二,無我無他,就不知不覺忘掉自己了。
清呂蔚若
呂蔚若,是錢塘人。樂善好施,專修淨業。吃素二十多年,早晚課誦不間斷。嘉慶三年二月初,生病了。當時苕溪的章铨,因為有事到杭州,捨棄家業。夜裡夢見一僧人盤坐在院中唱佛,因此問念佛干什麼,僧說:“呂某有善根,不久就回歸極樂國土,先生還不知道嗎?”章醒來後奇怪,早起告訴呂的兒子文燕,憂愁地說:“我父親正月下旬,就囑付後事,說是在二月七日,往生淨土,現今您的夢是這樣,就是真的了。”到了初六日,呂的臥室遍滿蓮華香,一夜不散。第二天清晨,香更濃了,呂自己說:“阿彌陀佛,與菩薩們都來了。”就盤坐合掌,唱念佛號往生了。章铨為他寫了傳記。(《染香集》)
清曾庚
曾庚,是江蘇寶山人,觀察(官名)曾印顯的兒子。壯年時,推舉賢良,不求升官,好善樂施,尤其喜歡放生,家中杜絕宰殺。有僧人教他念佛法門,於是深信力行。嘉慶十三年九月,拉痢疾,自知病好不了,念佛更迫切。到了十月二日,告訴家人說:“我的歸期在今天了,你們為我稱念佛名,一切事務不許干擾我。”自己起來寫信,告別他的歸戒師智照和尚。然後,讓家人焚香,合掌正念就往生了。(《染香集》)
清陸西橋
陸西橋,以字傳,是蘇州人。年少有才,而考試屢次失敗,就慨然發起出世的心,與妻子周氏,同修淨業。膝前止有一女兒沒有出嫁。有一天,陸示現病態,對周氏說:“七天後我走了,你不要讓我女兒知道,恐怕她哭泣,擾亂我的正念。”周氏說:“好的。”到期,沐浴更衣,面向西方端坐,念誦《阿彌陀經》,念到“白鶴孔雀”的句子時,抬眼仰面,好像看見什麼,平靜往生了。這是嘉慶六七年間的事。(《往生近驗錄》)
清凌樹
凌樹,字吉人,是松江婁縣的官學生,喜歡講性理的學問。言行忠實,鄉黨敬重。晚年,閱讀《雲棲法匯》,於是發信心,常靜坐念佛,早晚有定課。當時松人大多不知道念佛法門,凌其實是倡導者,隨後跟從的眾多。嘉慶十二年秋,生病,對親人說:“我去淨土,必要趁著中秋好月色。”到了中秋夜,果然念佛往生了,當時月明如白天。(《染香集》)
清沈暢(顧居士)
沈暢,字紫林,是元和縣武生。為人沉靜,靠教幼童為生。後來歸心淨土,凡是念佛七期法會必定參與。節日放假,以及年底,就住在南禅寺念佛。有一天,忽然對他兒子說:“我要回去了。”他兒子很驚訝。過了一天,示現微病,招請沙門數人助念,沈就合掌往生了。有個顧居士,也住在南禅寺念佛,比沈暢先往生。往生西方時,家人都聞到了蓮華香,想為他請僧人助念。居士說:“不用,我已坐在蓮華中,見佛放光照我,我這時在光中,不須要燈燭啊。”這樣經過三天,沈就吉祥臥往生了,有香氣三天才散。事情發生在嘉慶十五年。(《西歸見聞錄》)
清蔣龜蒙
蔣龜蒙,是會稽人。壯年時作幕賓游歷四方,樂意行善事,尤其注意淨土法門。嘉興的楞嚴寺念佛堂,以及放生會,都是他倡議建立。晚年回家,修建淨室三間,作為棲息地。裡面供奉阿彌陀佛像,每天課誦洪名十萬聲,數年不間斷。嘉慶十六年某月,預知時至,臨終前三天,告別親友。到期,邀請僧人十人,在靜室念佛。自己盤坐在庭院中,僧眾繞行持名。快到中午,正在行香,蔣合掌往生了。(《染香集》)
清曹聖友
曹聖友,是嘉善人。曾經患風病,手腳癱瘓,進香到杭州的天竺寺,在佛前發願,念佛求往生,發誓不退轉。從此行住坐臥,念佛聲不斷。念到深切處,必定痛哭流涕,這樣經過十年。嘉慶十六年七月十一日,要他兒子到北港的荻秋庵,請僧人六人,來家裡念佛。十四日僧人來,曹說:“我十六日應當向西去,請師父們三天相助,感謝不淺。”就在當日開始,每天念香十枝,行坐各一半,曹天天跟隨。到十六日晚,坐香剛到二寸,曹就往生了。(《染香集》)
評說:過去的人念佛,痛哭流涕。現今是釣譽沽名,即使勇猛一時,很快又懈怠。用力多而成功少,就是這個原故啊,慎重吧。
清馮庭桂
馮庭桂,是蘇州元和人。受持五戒,曾經在普福禅院,禮拜《華嚴》、《法華》兩經,每天一千拜,寒暑不間斷,後來住南禅寺也是一樣。禮拜經的空閒,就念佛不停,這樣過了二十多年。嘉慶十八年春天,馮預知時至,告別親友故交,安然念佛往生了,異香三天才散。(《染香集》)
清浦文榮
浦文榮,是吳江人。中年時,歸依接待寺的僧人祥謙,秉受五戒。發心念佛,求生西方淨土,數十年每天課誦佛號不斷。有二個兒子,一個出家在胥江的禅院,也常到父親家,父子兄弟,同心念佛。嘉慶十八年,浦七十歲,感有微病,自知時至,要二個兒子都稱念佛號,浦就合掌往生了。室中有異香,一整天不散。(《染香集》)
清鄭兆榮
鄭兆榮,字廷勳,是吳江盛澤人。從小吃素好善。中年經商在漢口,家中漸漸富有,而善心更厚。先是有同事的妻子某氏,因病到了冥間,神責備她不孝,要奪她的命。某氏急忙求饒,神說:“你要消罪,須要向善人徐大均商量,才可以。”某氏醒來,就如神說的去做,才免死。那徐大均,一直修淨業,是鄭的親戚。鄭聽說這事,於是信向念佛,越來越加深。慷慨捐出一萬資金,開善堂,救濟貧困,回向淨土。有客人來沒有事,就不說話。晚年,自己把早就准備的桫枋棺木賣給別人,有時懷揣著佛珠和錢,去那些窮地方,布施勸人念佛。遇到隆冬嚴寒,脫衣給別人穿,也在所不惜啊。嘉慶十八年十二月,染有微病,到了十五日,兒子要到別處去,鄭說:“去了應當快回,我走的日子定了。”到期,面向西方盤坐,眷屬圍在身邊,鄭說:“為我念佛,菩薩降臨了。”眾人聞到異香,不久就往生了,亨年七十八歲。(《染香集》)
評說:世俗的愚人,生前不修淨土,只知道預備壽木,以為是安頓了一生。等到身入棺中,沒有錢財的,就交給一堆野火,有體面的,埋在萬裡荒山,那種辦法也太偏了。如今鄭廷勳把棺木賣給別人,他也是有鑒於這個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