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佛心慧語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言多必失,我們嘴巴造業最重,我們一點可憐的福報被我們這張嘴毀掉了

  1 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就是苦,我們會生病,會有肉體上的痛苦;我們會經歷愛恨別離,會有精神上的痛苦。所以我們投生這個世界,絕不是因為來這個世界享受的,是我們業障驅使我們投生為人的,如果我們福報很大,會投生到天道等地方享福,說真地,其實我們福報不大,而是業障更重。

  2 所以我們無論遇到什麼困難,無論受到什麼委屈等,都不要埋怨別人,都不要怨天尤人,我們要知道這些困難,這些委屈都不是無緣無故發生的,都是因為我們的業力的牽引,都是由於我們業障的障礙形成的。解鈴還需系鈴人,解決問題最有效的方式還是應該忏悔和消業。

  3 我們人都怕孤獨,不喜歡一個人,平時無聊就喜歡找人說說話,聊著聊著就把千百年的陳年舊事聊出來了,聊著聊著就開始說這人不是那人不是。殊不知,我們這一張嘴,把自己本來有的一些小福報敗掉了。說人壞話,惡語向人,從佛教上來說都是造業的因。佛說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造三種業:身業、口業、意業。

  4 其實很多人也明白,不能說別人的壞話,很多人心地還是非常善良的,只是說話的時候,說著說著,在不知不覺中就開始說其他惡語,自己還不知道,還以為自己人很好。所以有效避免造這種口業最好的方法還是平時盡量少說話,我們要說話也是努力說贊美別人的好話,或者有時間多念佛誦經,用我們這種造業的嘴巴來積德行善修福。

  南無阿彌陀佛!

  沒有福報的時候,有人雪中送炭你都點不著火

  痛苦還是快樂,不是別人主導的,而是你的心在創造。別人能夠給予的痛苦或快樂是很短暫的,你要在這個痛苦或快樂裡停留多久,完全取決於你自己。別人罵你,了不起一個小時,時間再長他的口水都干了,接下來就是你自己罵自己,翻來倒去回想他罵你的片段,今天想完了明天想,明天想完了後天想。用負面的情緒反地折磨自己,這就是人愚昧的地方。我們學習佛法就是學著從這些煩惱裡解脫,統統放下。一個是消滅煩惱,一個是保護我們自己,獲得快樂。什麼是追求極樂世界?就是追求永恆的快樂——削弱負面的力量,增強正面的力量和行善積德的力量。

  你花幾萬塊錢大魚大肉、喝洋酒,第二天就得想著怎麼省錢;你試試看,拿一百元布施給一個貧窮的人,你會想一次快樂一次。

  人真正的快樂,是從對別人的奉獻裡得來的。你要把自己的福報變得很高貴,並不是自己吃得好、穿得好,而是在此之外幫助其他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為什麼人們熱衷傳宗接代?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你可以把孩子撫養長大,你奉獻了很多,所以你快樂。父母一輩子辛辛苦苦,就為了子女長大有套房子住,有一門技藝養生,這就是在奉獻。你將這種奉獻延伸出去,把這股能量往外擴散,你會很快樂。

  當今社會,那麼多人有狂躁症、憂郁症,找不到人傾訴,容易走極端;你就僅僅做個傾聽者,都是在做很大的布施。很多人不解,我怎麼那麼善於傾聽,很多莫名其妙的電話一接就是幾個小時。除非我沒有時間,不然我都會耐心傾聽,因為我知道起碼這是一個希望,他們抓住了救命稻草,更何況這“稻草”還是根“棒子”,可以抓久一點,對他們來講就有了安全感。

  我們要學會用自己所有的能量去照亮別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得到我們所有的快樂與福報。積德行善永遠不會讓你失望,只會讓你的福報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好。當你們互助超過兩個人,你就開始“賺”到了。這個人也許暫時沒有能力幫助你,也許他有能力幫你;當你們有了更多的人參與其中,當你有需求的時候,總能夠得到幫助;而且,正是因為這樣的幫助,會改變更多的人,從而加入這個隊伍。

  奉獻的心態,就好像農民播種的時候不去擔心會不會有收成,想著只要好好地呵護著就一定有好收成,而不是動不動就拔出來看看有沒有進展。好比我們做功德,今天布施了100元,馬上想知道明天會不會有回報?這種欲望很快就把你做的功德給燒毀了。在寺院,有的信眾拿著高香,連大殿的門還沒邁進、菩薩還沒見到,就開始想待會兒要向菩薩求什麼、給賺多少錢、要買多少房子。還沒見到菩薩,就開始討價還價。等見到菩薩,就開始念叨“菩薩,我把這個香給你,你要給我多少多少”。去寺院本是為了清淨、做功德,結果還助長了自己的貪念,適得其反。

  求福報是要有方式方法的。先要把自己的心量放大,要有奉獻的精神,再好好幫自己發願。只有播種完了,才會有收獲。我常常對一些弟子講:如果你真的功利心那麼強,那麼最起碼等香燒完了、離開大殿了,再跟菩薩談條件嘛。香還沒插好、腳還沒邁進就開始談條件,菩薩也很“可憐”啊,還要想著怎樣才能保佑你。一根香多少錢?一根蠟燭多少錢?菩薩給你十倍、百倍,夠不夠?怎樣都滿足不了你的貪欲啊!

  記住,從內心觀察我們的身口意,用純潔的心去做慈善事業,在這個過程中,你的心不但會變得完美,還會變得很堅強。所有的福報,不需要你求,都會自然而然地來到,為你的生活錦上添花。當你沒有福報的時候,即便有人雪中送炭,你家裡也不一定有打火機可以點燃;有人給你送工作送事情做,也必定會做得一塌糊塗。

  有個弟子在美國拿了博士學位,回國工作,可每去一家公司上班,公司一上市他就會被開除。他就東家呆呆,西家做做,錢也賺不少,但就是做不長久。後來,父親讓他回家打理家族生意,把所有技藝都傳授給了他,結果不到三年公司就負債累累。父親很詫異,他們是給人做裱畫的公司,人家拿畫來裱好就行,怎麼還能虧錢?後來我告訴他,還是沒有福報的問題,讓他出去打工最好,不然家底都要敗光。

  有的人就是這樣:不管你多有才華,工作有多努力,就是做什麼都做不好,一輩子就是打工的命。所以,如果你也是這樣的人,不管怎麼努力也無法成功,你還不如工作之余念經持咒放生,行善積德,累積福報。周末可以去醫院、老人院、孤兒院等做義工,為社會做奉獻,哪怕只是做幾天,慢慢地你的福報就累積起來了。

  淨土法門:現在就要放下

  《要解》說的「五逆十惡,十念成就,帶業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你看到這個信息能不去嗎?這個世間什麼都是假的,什麼都不要留戀。我們搞明白、搞清楚了,我們在這世間只有一樁大事,念佛求生淨土,其他的要學海賢老和尚,不聞不問。

  念念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真的會被你想到,他來給你接觸的時候,似夢非夢,好像是作夢,又不像是作夢,他真來了,他不是假的。夢是假的,佛是真來了,送信息給你,真遇到困境他來幫助你解決。

  我們這一生功德做圓滿的時候,佛自自然然會來通知我們,接引我們往生。往生決定要自然的走,沒有一點障礙。徹底放下,現在就要放下,不是等我走的時候放下,現在就要放下。放下就自在,放下就有智慧;不放下就生煩惱,煩惱決定是障礙。一切放下,都不要放在心上,心上只有阿彌陀佛,口裡只有阿彌陀佛,就對了。

  淨土法門:不動是修行,看看心定不定得下來

  冷靜想一想,我們到這個世界上來干什麼?現在的人都愛看電視、電影、歌舞、報紙、雜志、畫刊,這些東西都是搞六道輪回,與我們不相干,一概不需要,這個要知道。

  我學佛六十四年,把這些東西統統拒絕、放下有五十年了,我不看電視,連新聞都不看,報紙、雜志跟我都絕緣了。我每天看佛經,每天念阿彌陀佛。

  家人要看電視,隨他去。要常常勸,他醒過來了,好,咱們家裡就不要這個東西,他沒有醒過來,隨他看。我們自己不要看,自己天天念佛,往生時表演給他看,他就相信了。

  這是最好度眾生的方法,我做出樣子,你能做得到嗎?所以,一般人都是被境界所轉,看這些東西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生煩惱。

  我們要學,《金剛經》上二句話說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修什麼?「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心沒有染著,這就是定功。

  不看是智慧,不動是修行,是在修定,各人搞各人的。我們生在這個時代,也感恩一切大眾,他時時刻刻在誘惑我們,好事,在考我們,看看我們能不能定,心定不定得下來。

  他天天考,我們天天通過,所以,對考試的人要感恩,沒有這些考試的人,不知道自己功夫到什麼階層。有這麼多人來考試,你都如如不動,這功夫不錯,功夫很好。

  我探索,我思考,我判斷,青燈黃卷,晨鐘暮鼓,天高雲淡,才懂得:幸福是一種放下,一種悟透,一種心境。

  看淡了,天無非陰晴,人不過聚散,地只是高低。滄海桑田,我心不驚,自然安穩;隨緣自在,不悲不喜,便是晴天。

  萬行大和尚:不論你從事什麼工作,做到這樣,保證你是最受歡迎的人!

  我們通常喜歡換工作,從這個團隊到那個團隊,從這個單位到那個單位。

  無論你到哪個單位哪個團隊,去了之後能不能給這個團隊這個單位帶來效益?你是讓單位提升還是原地踏步沒有改變?

  如果你到了一個新的單位沒有推動發展,而且還和以前一樣,那麼你去了,是不會受尊重,不會被重視的。

  我們到任何一個單位,都應該推動這個單位,改變這個單位。如果你去了以後只是從這個單位裡面索取,是沒有意義、沒有價值、不會受人尊重的。

  無論你是信佛的還是不信佛的,到一個單位去就一定要想辦法改變現狀,把差的變成好的,沒有業績的變成有業績的,把小的業績變成大的業績,把混亂的局面變成正規的局面。只有這樣,你去了才有價值,才有意義。

  如果你到了一個團隊,有你不多無你不少,那有什麼意義呢?有什麼價值呢?

  人人都想被人尊重,被人抬舉。如果你所做的一切沒有推動發展,誰會抬舉你?誰會認可你呢?

  任何一個地方都是以業績論英雄,都是靠一個人孜孜不倦,多年如一日在一個單位、一個角落裡默默地推動。

  我們到任何一個團體一個單位,必須成為一張桌子其中的一條腿。如果桌子沒有你這條腿就放不穩,沒辦法正常使用,那麼,你去了就成功、就有意義了。

  假如,你成不了一條腿,就作為一個桌面也好;或者你成不了大石頭,就作為一塊能填充大石頭的小石子,讓大石頭更圓滿更豐富。

  總之,你到任何一個地方,都要發揮你的作用,不要去索取,而要去付出,把你所有的能力都要付出去。你要改變這個團隊的精神面貌或物質效益,否則的話,你換團隊是沒有意義的,還不如呆在原單位。

  我們換單位是因為想到一個更好的平台去學習,去付出。因為舞台大,你的能力才發揮得更好。如果你不願意發揮你的能力,就不要輕易去換舞台。

  然而,你到了這個舞台,是踩著舞台還是支撐著這個舞台呢?你若有本事,到任何地方都是支撐著舞台,而不是踩著舞台,讓舞台反過來托著你。

  實際上,一個人的能力很快就能開發出來,很快就能掌握。只要敢於奉獻,敢於有責任心,你到任何地方,都是支撐著這個團隊,支撐著這個舞台,而不是舞台托著你。

  東華禅寺方丈萬行大和尚,一位用生命去踐行佛法、用生命去體證生命本質的智者。

  15歲信佛、18歲出家、29歲證得生命本源,30歲復建東華禅寺、7年閉關、17年建寺安僧、12部著作、1萬多場開示演講、千萬字著述、17年間向社會捐款捐物數千萬元……

  從童真入道、閉關證道,到建寺安僧、講經說法,六度萬行,歷經了三十余年,找到了一條能讓人類證悟本源的解脫之道。

  本著普度眾生的使命,將一生心血《東華禅》無私付予芸芸眾生,殷切期望天下蒼生通過學修《東華禅》融通人生四大關系:我與家庭的關系,我與社會的關系,我與國家的關系,我與自然的關系,從而獲得幸福圓滿的人生。

  內在的覺照,才是你真正的道場

  道場不在別的地方,就在此時,就在此地,就在此心。在每一刻回到你內在的覺照。

  我們一直在尋找,想從這個世界上,為這個身心找到一個安身之處。我們去賺取財富,制造許許多多的關系,學習各種知識,不斷地參與各種訓練,為什麼呢?就是想為自己找一個安身立命之處。

  那麼,這麼久以來你找到了嗎?你想從哪裡去找呢?

  佛教裡有一首偈子:“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爾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這首偈子說的是:所有的道場都不在別的地方,覺悟不在別的地方,佛不在別的地方,和平安樂不在別的地方,解放和自由也不可能從別的地方、別的世界獲得。

  你所追求的所有幸福、快樂、安全、平和、寧靜,都不可能從別人或者別的地方獲得。所有的事情都要靠自己,你只能從自己那裡獲得。

  因為那個覺悟的世界就在你的心裡。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就像靈山 、就像佛塔一樣,就像佛的淨土,就是佛的一個道場,道場就是修行的地方。你所有的成就都要從這個地方獲得,從你生命的當下獲得,從你當下的身體,從你當下所有的煩惱中獲得。

  道場在哪裡?道場就在你當下這一念心裡,包含著你所有的煩惱障礙和所有的智慧能力。

  這所有的煩惱障礙、智慧能力都是你真正修行的道場,你不需要再從別的地方去尋找道場。

  你是從生命的道場裡來,還是一直用這本來的道場去尋覓另一個外在的道場?在覺悟的心看來,在在處處都是道場。

  真正的道場,出自你這一顆完完全全的真心。當每一刻你的心完完全全都在道的狀態,與一切事物真相相合的時候;隨順因緣,而不是掉在煩惱、恐懼、斗爭、不安、是非種種的狀況的時候 ,那你的心就是道場。

  而離了這個行道之心,你還能從哪裡找到道場呢?如果你離開“覺”去四處尋覓道場,就叫“背覺合塵”。覺就在這一念心裡。我們之所以是凡夫,之所以有種種的問題,就是因為我們看不見它或不去看它,而從這裡轉過身,要去外面找覺悟。

  外面是什麼呢?外面就是“塵”,我們總想從塵裡面找到覺悟,想從外在的環境裡找到覺悟,想從別人那裡找到覺悟,或者想從佛陀、從菩薩、從智者那裡找到覺悟。

  “將心覓道,永無了期。”你用這樣的心去尋找道、尋找覺悟,永遠也找不到。

  每天從許許多多的地方去學習,到處去尋覓的時候,你已經錯過了那個最重要的道場,就是那個充滿覺悟的真心。當下了然覺知的真心就是最真實的道場,沒有任何虛假。

  為什麼它沒有虛假呢 ?因為除了當下這顆真心展現的所有以外,你還能找到另一個真相嗎?你能夠找到、並把過去的任何事實呈現在你的面前嗎?你能把未來呈現為現在嗎?

  而此刻你所覺知的全部都如實映現在你的面前,真心映現出了整個世界,無論是山河大地,還是所有的生命,都在每一剎那的真心裡完全地顯現。

  它顯現成什麼樣子就是什麼樣子。所以,這一刻的心是無虛假的真心,是全然的真心,是全然的覺知。

  所以,道場不在別的地方,就在此時,就在此地,就在此心。

  因為有這樣的真心,才能夠有所行動和行為,所以真心能夠發行。

  你有沒有留意到,這心每一刻都無住不停?所有的造作、行為、體驗、創造都在什麼時候發生呢?你說的你想的,包括貪嗔癡、包括戒定慧,包括所有的好事或者壞事,在什麼時候發生?

  只有在這一刻,在你行動的時候,而不是在別的時候。所以,在行的這一刻就是道場。

  我們相遇的這一刻,是不是一個行?這就是一個道場。我們對話的時候,我們跟人相處的時候,甚至我們吃飯的時候,睡覺的時候,都是道場;甚至生氣的時候,也是道場。

  有人經常想,說我到廟裡去就能修道了,不到廟裡就修不成道。那你在廟裡的什麼地方修道呢?即使在廟裡,都在什麼地方修道?在每一次舉心動念裡修道。

  如果你在此處起心動念、行為造作的時候,與道不相合,那你在什麼地方會變得相合呢 ?如果你能夠在廟裡與道相合,那廟是什麼呢?是廟讓你變得與道相合嗎?是佛像讓你變得更接近道嗎?

  有人說我有了錢再修道,我有了時間再修道,我有了好的老師再修道。那你幾乎沒有機會修道,因為這不過是你不想與道場相應的借口而已。

  你即使有了老師,不一定是佛,而你要找佛,佛又不在,已經圓寂兩千多年了,你是碰不到的。所以你總也沒機會碰到那個佛,也永遠不會與道相合。

  所以,真正的修行,就是從此刻你真的遇到內在的佛開始,從那個真心覺悟開始。你的每一刻、每一個行為、每一個造作的當下,都跟自己的佛在一起的時候,你就是道場了。

  以清淨心去行一切法的時候,一切法皆清淨,你就能夠創造一個完全清淨的世界。

  深入、持續、不間斷、無差別的那顆心,就是道場。

  不是我此刻在覺悟,下一刻不在覺悟了;如果你向內觀察一下的話,就能發現——覺悟一直在那裡呈現 !但剎那間,我們不自覺地掉進了煩惱、是非、人我中,因此我們的功德剎那剎那地散盡。

  修行是每一刻的事,覺悟是每一刻的事。只有當每一剎那都在覺悟的道場時,我們的功德才能夠增益,智慧才能夠持續不斷地增長。

  這不是理論。每一刻回到你內在的覺照,那裡才是你真正的道場。

  海濤法師:真正的道場,是建在心裡面的。

  人生的缺憾,最大的就是和別人比較:

  佛經裡釋迦牟尼佛說的兩個智慧:一是許多人手裡有沉香,卻不知它的珍貴,反而羨慕別人手中 的木炭,最後竟丟棄了自己的珍寶。二是許多人雖知道希聖希賢是偉大的心願,一 開始也有成聖成賢的氣概,但看到做凡夫俗子最容易、最不費功夫,最後他就出賣了自己尊貴的志願,淪落成為凡夫俗子了。

  人生的缺憾,最大的就是和別人比較,和高人比較使我們自卑;和俗人比較,使我 們下流;和下人比較,使我們驕滿。外來的比較是我們心靈動蕩不能自在的來源, 也使得大部分的人都迷失了自我,障蔽自己心靈原有的氤氲馨香。因此,佛陀說:一個人戰勝一千個敵人一 千次,遠不及他戰勝自己一次!

  宣化上人:打坐痛要過不了關,便總是在痛中

  我們參禅,應該得到禅悅為食,以參禅作為飲食。真正參禅的人,吃飯或未吃飯?忘了。穿衣服或未穿衣服?忘了。睡覺或未睡覺?忘了。參到極點處,上不知有天,下不知有地,中不知有人,和虛空合成一體,到無人、無我、無眾生、無壽者的境界。既然是這樣子,那麼,腿痛也不怕痛了,腰酸也不怕酸了,一切一切,都要用忍耐功夫來忍受著。既無人、無我、無眾生、無壽者,那又有誰在痛呢?尤其是這種痛要過關,痛過去就不知痛。如果過不了關,便總是在痛中。若過了關,不但不知痛,而且非常自在,非常快樂。“參禅”這一法門,沒有再比它更妙的,能得到禅悅為食,法喜充滿的境界。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古來參禅的人,可以連坐幾天,不起於座。那麼,他的腿痛不痛?當然痛啊!可是他能忍受著。能忍人所不能忍的,能受人所不能受的。他有一種勇猛精進的力量,只知向前進,不知向後退,所以才有成就。參禅要有忍耐心,那是開悟的本錢。好像做生意一樣,有了本錢,生意才能發展,才有希望賺大錢。我們參禅,要克服痛關。通過痛關,過了關之後,光明大道就在眼前,直達明心見性的境界。沒有過關時,好像“山窮水盡疑無路”的境界;過了關,好像“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我們參禅,要有“捨不了死,換不了生;捨不了假,換不了真;捨不了苦,得不了樂”的精神,才能有所成功。若能把困苦艱難的關打破,然後才能得到另外一種境界。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我們要專一其心來參禅。各位注意!我們是來這裡參禅,而不是來這裡混光陰。要拿出真正的志願來參,拿出真正的忍耐來做。要知道世間的事,沒有不勞而獲的。沒有出力,而想得到成就,哪有這樣容易的事?那是癡人妄想,不可能的事。非得拿出真正的力量來,才能有所成就。新年大家都有新希望,希望今年開悟,希望大家向這個目標邁進,若不到開悟的境界,不停止參禅。

  宣化上人:老僧一打坐,能消萬兩金

  沩山老人曾說過,「老僧一打坐,能消萬兩金。」唐裴休丞相雖然知道出家是好,但自己身為丞相不能出家,遂造了一間大廟,能安二千多僧人同時辦道。當時有很多出家人,聽說湖南沩山建了新道場,紛至沓來參學親近沩山老人,天天坐禅習定,講演戒律。 裴休看自己出家無分,乃送兒子到廟上出家。這位兒子是翰林學士,即是國立最高學院的畢業生。沩山老人見到這位翰林出家,命名為法海,叫去挑水。當時常住有數千人,這分工作也不輕松。那時沒有自來水,要從井裡挑水,從早到晚無一刻閒暇。法海一早三點起來,大眾去做早課,他就已經開始挑水。如是挑水挑了幾年,沒做過旁的工作,甚至誦經打坐都未參加。以一位翰林的身分為大眾挑水,本來好像受委曲,但法海也不抱怨,盡量去做。 有一天,他碰巧有一點空閒,他從來不知道出家人究竟做什麼功課,於是趁機會溜到禅堂,偷偷往裡看。一看,在禅堂裡有些出家人是端然正坐;有一些則頭低低正在睡覺打呼;另有一些則睜著眼睛東張西望。法海自忖,「我天天挑水,做得很疲倦,你們原來坐著睡覺,或睜大眼睛到處看。你們這些出家人,怎值得我供養呢!」於是心裡抱怨。 法海這樣想,雖然沒說出口,但沩山老人已知道了,把他召入方丈室,說,「你在本寺住了幾年,現在抱怨,謂出家人不夠資格接受你的供養。現在山上不留你住,你收拾行裝好了,廟上遷你單啦!」 法海既被寺攆走,便向其師父靈佑禅師告假,「師父,我也沒有錢,應該到哪裡去呢?」靈佑禅師就給他八個半錢,告之,「你願意到哪處都可以,總之,把八個半錢用完後則止;若未用完則不要停留。」當時八個半錢,相等於現在的八十五塊錢,也不是很多。 法海一路上也不敢用錢,沿途托缽乞食從湖南走到江蘇,後來經過鎮江,看見長江上有一小島,島上有山。法海欲往觀山,搖手把船夫叫來,問他要多少錢。船夫也不要多,也不要少,偏偏要八個半錢!法海到了那山上,發覺山不高,很幽靜,於是住下來。後來在山上找到一個洞,洞裡有幾缸金子,故將山名改為「金山」,拿了金子造廟,仍舊專心禅宗。 從當時到現在,金山的道風特別好,歷代祖師輩出。中國有名的白蛇傳,記載法海方丈的故事,就是這一位。他當時還未受具足戒,仍是沙彌,但他已經是一位開山祖師。 沩山老人的名言,「老僧一打坐,能消萬兩金」,這是對法海而說的。法海妄想出家人不夠資格受他供養,其實不然。為什麼? 因為人若能靜坐,靜極光通達。又雲「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所以萬兩黃金也消得,因此,我們坐禅人不要把習禅看輕。學佛人欲成佛,必要參禅打坐;要用功,不怕腿痛腰酸,才有成就。故古人雲「不受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

  百分之九十的煩惱都不會發生:

  有些煩惱來自外界,必須正視;而大多數困擾則源於內心,這就是所謂的“自尋煩惱”。

  世界上最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廣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胸懷。一個心胸遼闊的人是不會有那麼多煩惱的。誠然,也不是一切煩惱都是自尋的。但外因畢竟只是條件,內因才是根據。倘若心靈一片光明燦爛,煩惱與苦痛便會遠遁他鄉。

  生命是一段匆匆而過的旅程,只有把握好我們已有的一切,才能擁有一個實實在在的美好人生。

  海濤法師:舌頭要綁安全帶

  舌頭要綁安全帶!要修行,所以舌頭拿來念佛、誦經、持咒、勸人做好事、真實語、柔軟語、和合語講利益對方的話。我們要這樣培養,身體做好事,身體不做壞事。穿得很整齊、莊嚴,讓別人看到你老師像老師,修行者像修行者。所以我勸各位不要喜歡穿得什麼很帥、很性感,不要跟著那些世間潮流走,那是不對的,對不對?

  我們修行者有修行者的風范、威儀,這是基本的。所以,希望大家都把這個佛法傳播。

  聖空法師:修行人如何面對愛情?

  苟且的事,終歸墮落,萬萬行不得。見地超脫的人,知道愛情不是絕對的,人心變化無常,所以不會被任何人惑亂。

  一個人被別人愛,那多麼幸福是不是?關鍵你別愛他。他愛你可以,你別愛他!如果你愛他就麻煩了,對吧?要把握尺度,世間是一定會有愛的,因為愛才是幸福,但是你要掌握好尺度,這樣就是慈悲,就是智慧!

  我走過來這麼多年來,後來我發現了我不能太溫柔,我是連打帶罵的。就像現在在寺院裡,我不管你是誰,你說:“師父,我想你。”想我,我就揍你!所以他就不敢想啦!“師父,我想見你!”見我,就揍你!你干嘛要想我?要見我啊?你像一個幽魂一樣不散,這不行!

  所以要把他這個念頭給他打散,這個念頭就是業力。如果想你的人太多了,就不得了啦!如果想你的人,都是惡念的話,那你就不得了啦!如果每個人都恭敬你,這是正能量!你要把他轉為正能量!干嘛?威嚴,嚴肅認真,又恭敬你,又尊重你,又想著跟你接近,還不敢靠近你,要讓他這樣,你就能保護了自己。

  實際上我們每天都有很多的緣分,因為在這個世間,只有緣才能相聚;但緣我們可以掌握尺度,我們了緣,我們不能再去結識新的緣,如果我們再不停地結緣的話,那你怎麼樣了脫生死?

  我們能結的是法緣,成佛之緣,了脫生死之緣。世間的這種塵勞之緣,不能再結了,世間太苦啦!

  學佛也是一種競爭,是在煩惱和智慧之間的競爭,安靜和煩躁之間的競爭,迷惑和覺悟之間的競爭,善和惡之間的競爭。若是達到無分別的境界,那就不會再有競爭的觀點和概念了。

  一天比一天老,哪有什麼可喜的:

  人是一年比一年老,一月比一月老,再告訴諸位,一天比一天老。世間人習俗過年都要恭賀新禧一番,你要實際上把這個事實真相弄明白,有什麼可喜的?一年比一年衰老,喜從何來?再說壽命,一年比一年短,有什麼可喜的?

  世間人顛倒錯亂,把可悲的事情當可喜,真正可喜的事情早忘得干干淨淨。如果我們世情一年比一年淡薄,道念一年比一年濃厚,那才是可喜!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都是六道輪回的因緣!世間人迷惑顛倒,天天在搞貪嗔癡慢,天天在搞六道輪回,哪有什麼可喜!

  普賢菩薩警眾偈雲: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這首偈,每個人都很熟,但是它不起作用,我們每天還是迷惑顛倒,一絲毫的警覺都沒有。普賢菩薩這四句話,對於我們是高度的警覺!活一百歲的人不多,就算你能活一百歲,一百歲有多少天?三萬六千日。要是給你一個日歷,一天撕一張,三萬六千張,很快就撕完了。我們每天家裡掛的日歷,每天撕一張,“命亦隨減”,有沒有這個警覺心?撕掉一張,我們壽命少了一天,幾個人有這個警覺?有這個警覺的人,這是覺悟的人。

  世間人迷惑顛倒,顛倒在哪裡?他麻木不仁,他不覺悟,到死了他還不曉得,還不知道。一定要提高警覺,要曉得人命無常,然後真正抓住短暫的光陰,放下假的,要修真的。真的是什麼?老實念佛,求生淨土。

  越挨罵越漂亮的夜叉:

  夜叉是八部眾的第三類,與羅剎同為毗沙門天王的的眷屬。他們住於地上或空中,以威勢惱害人,或守護正法,屬於鬼類。

  有一天,佛陀講了這樣一件事。說,往昔,有一個夜叉,形狀長得很矮小,身上的顏色特別難看,臉長得又黑又丑。這一天,這個夜叉心血來潮,跑到了帝釋的寶座上。帝釋,原是摩伽陀國的婆羅門,由於修布施等福德,遂生忉利天,成為三十三天的天主。所以他非常有福德威勢,自然身相美麗端莊,天人尊敬。因此,這個夜叉突然跑到帝釋的寶座上洋洋自得,三十三天的諸多天眾看了,當然便很討厭他。所以大家先是冷言惡語地勸夜叉下來,最後越說嗔恨心越大,用種種方法毀罵這個夜叉。

  說來也怪,正在這個時候,大家發現這個夜叉越挨罵,他的惡相越減少,而善相卻越來越增加,個子越來越高,顏色越來越鮮麗。這可真是一件令人費解的事。於是諸天便來到帝釋面前,把這個情況匯報了一下。帝釋聽了,便來到寶座前,很謙虛地對這個夜叉說:“大仙啊,我是帝釋!”於是自稱了三遍,那個夜叉便漸漸變回了原來的樣子。

  帝釋對眾人說:“從今以後,不要生嗔恨心。如果遇到惡人面對自己時,也不要生嗔恨心。”

  佛陀非常贊歎帝釋,並鼓勵弟子們向帝釋學習,要制服自己的嗔恨心。

  邪YIN手YIN就等於是打開了自家的門招呼惡鬼冤親和吸精鬼進來破壞,這是他們求之不得的,一是他們可以報仇了,二是有腎精可吃,真是兩全其美。

  最後,望大家能早日遠離邪YIN,從而走向光明。

 

上一篇:(力薦)業報釋疑:因果律是分毫不會錯誤的!富貴榮昌、災殃苦患,善惡業報都是自作自受
下一篇:文殊師利般若經原文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