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好人”在世間是一個基礎,一個孩子有了正直、誠實、盡責等等善良觀念之後,再進一步學習文化和知識,就會讓他的人生更加有目標,可以用這些知識來服務更多人。
如果沒有基礎的良善觀念,有時學習很多知識,反而會去誤用這些知識。“善心”不只在世間法是一切的基礎,以佛教修持來說也是如此,因為修心的修持基礎也就是具備善心。
聖者總是為他,凡夫總是為己,成為一個好人的根本就是要多想想別人,多去關注周遭的生命,如此人生才有意義。而真正的善人,就是能放下自己,去關注他人、利益他人。
“利他”並不是馬上就要跑去做什麼,而是要去思惟自他的關系,思惟自己存活的因緣,對自他能生起平等的觀念。唯有讓自己紛擾不安的心平靜下來,才有可能對有意義的人生稍有體會。
雖然我們都會受很多因緣條件的影響,但是為善為惡的選擇權還是在自己手上。舉一個例子來說明。
如果一個人有五個蘋果,但是他不和別人分享,那麼他就只能嘗到蘋果的味道。
如果一個人懂得分享,那麼那些得到蘋果的人,將來就會拿其他的水果來和這個人分享,這個人因而就會嘗到葡萄、橘子、芒果等許多不同的滋味。
我們就像手中握有五個蘋果的人,如何讓這五個蘋果為自己和他人帶來更多喜樂,選擇權其實就在我們手中。
經典說:“苦從私心起,佛從利他生。”
一切痛苦的根本就是私心,因此世界上國家與國家之間,不同的社會、種族、團體間的沖突紛爭,都是因為只在乎自己,不顧別人而產生的。
世界上任何生命都和我們息息相關、環環相扣,如果想要得到喜樂,就要珍視所有的生命和周遭的環境。
但是,我們通常是不關心、不在乎,只有在碰到緊急狀況時才會覺醒。因此,在談利他之前,先要認清自他關系的緊密性和重要性,如此才可能進一步去利他。
要如何利他,真正的第一步是要先改變自己,自己變善時,世界上就少了一個惡人。如果自己沒有改變,就去管閒事、過度熱心,反而容易被惡人影響。
如果自己先准備好之後再去幫助別人,因為有了自身處理煩惱的經驗,在提醒別人時所說的話也才真的有力量,因此利他要從改變自己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