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培育出21位皇帝和30幾位宰相的蘭陵蕭氏,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歷史感應 不昧因果 善惡之報 如影隨形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為人父母共同的期望。古人愛護子女、教育子女,講求行善積德,以護念子孫。之所以行善,還是因為有愛心;之所以積德,還是因為明道義。要將愛心和道義代代相傳,就需要好的家庭教育。這方面,蘭陵蕭氏在東漢到唐宋一千年間的輝煌家族史,很能啟發世人。

  蘭陵蕭氏,在南朝和隋唐之中,出了二十一位皇帝,三十多位宰相,還有大批文臣武將,成為傳承中國文化的重要家族之一。宋朝的史家歐陽修在撰寫唐朝歷史時,曾感歎蘭陵蕭氏是「名德相望」的世家。我們不禁要問:蘭陵蕭氏是如何興盛千年的?這個家族的歷史,給今人哪些啟示?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南朝蕭遙欣的故事吧。

  蘭陵蕭氏——敬惜物命 子孫賢孝

  蕭遙欣是南朝蕭齊的宗室,他還是兒童的時候,言談舉止都顯出不凡的氣度,齊明帝感歎說:「遙欣雖然年幼,但是看到他神采不凡,將來必會有成就。」

  有一天,年僅七歲的蕭遙欣看見別人家的小孩子在玩彈弓,打飛鳥,打得很准。遙欣就對他說:「好玩的事情多著呢!為什麼要玩彈弓呢?小鳥在空中飛翔,也沒有妨礙我們,我們干嘛無緣無故就殺了牠呢?」那些小孩聽了,很感動,就不再玩彈弓了。

  當時,南朝民間的小孩子都喜歡打鳥,自從蕭遙欣勸說之後,大家都自覺自願地不再玩這個殺害生靈的游戲了。

  到了蕭遙欣十五六歲的時候,有一次坐船出行。船行了半路,停泊在岸邊,他問隨從說:「怎麼這一路都看不到玩彈弓呢?」隨從們回答說:「因為人們覺得憐憫那些動物,這項活動就廢棄了。」遙欣感歎說:「這都是我小的時候隨便說說的話,沒想到就沒有人再玩了。」

  蕭遙欣博覽群書,深入學習經學和史學。同時,他也重視武功。文武兼備,這是南朝蕭氏家族的特色。蕭遙欣的子孫非常賢孝,彼此之間相親相愛,名聞一時,尤其以蕭德玄最為著名。

  蕭德玄性情非常溫和,與人無爭。他雖然清貧,但是依然很好學,尤其寫得一手好字,十幾歲就能寫出非常好的文章,傳為一時佳話。有一次,他為友人寫悼文,寫得很感人,全家讀來都唏噓感歎。沈約是南朝著名的史學家,看到蕭德玄的文章,非常感歎地說:「看到這孩子的文才,就驗證了父親遙欣積累善德,感得孩子有善報。真的是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2017年3月20日,在四川的蕭氏家族祭祖大典上,蕭氏後人高聲朗誦《蕭氏家訓》。

  蕭德玄晚年笃信佛法,他的兒子蕭清也很有文才。人們都覺得蕭家子孫,文采奕奕,證明了勸化一方,尊重生命,遠離殺戮,感得才德相望的孝子賢孫光宗耀祖、傳承家學。

  蘭陵蕭氏在南朝初期的時候,還沒有這麼大的社會影響。但是,這個家族如同受到命運女神的青睐似的,人才越來越多、學問也越來越高。究其原因,恐怕還是與蕭氏祖先愛敬存心、教化一方有關。

  早在漢朝時期,也就是距離蕭遙欣出世的五百年前,碩儒蕭望之因為通曉經學成為漢宣帝的重臣。並且,蕭望之的兒子,也因家學淵源而成為當時通曉五經、備受眾人尊重的學者。蕭望之的學問很扎實,也很孝順。母親晚年的時候,行動不便,他就做了一架羊拉的小車,專門載著母親四處游玩。他的孝行,不僅感動了當時人,更在唐宋時期,感染了千裡之外的福建泉州。

  當時,泉州遇到大瘟疫,人們四處求救。此時,有人教化鄉民要孝順、敬愛自己的父母,敬惜物命,自求多福。於是,人們就開始了禮拜蕭望之的習俗,學習他的孝心、恭敬心,更把許多即將入屠房,以肉供人食用的羊予以放生,以紀念蕭望之羊車奉母的孝心。隨著瘟疫的退去,這個給羊放生的習俗成為泉州的新風俗。許許多多的羊,因此而得以頤養天年,免去被人屠殺的命運。

  我們今天看到的蕭遙欣好生不殺,從而積功累德,成就子孫。同樣的,蕭望之的道德學問,以及家學傳承,成為蘭陵蕭氏在南朝興起的淵源。後來,蕭遙欣去世後一百五十多年,又是蘭陵蕭氏的後代蕭德言,參與編寫《群書治要》,為傳統文化的承傳和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由此可見,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子孫承祖宗之福,甚至可以遠至數百年前。這就是為什麼中國人在祭祖的時候,特別講求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的道理所在。

  學歷史 說感應 知善惡 明因果

 

上一篇:劉素雲:無量壽經第10集文字版
下一篇:印光大師:讀經須知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