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吉達堪布
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是大菩薩、成就者、瑜伽士,那就應該觀察自己有沒有這些相。跟佛陀因地的行持比較起來,我們對照一下:從小到現在沒有害過任何眾生,這基本上不可能。自己來到這個世界後,身口意三門是否從來沒有害過任何眾生?恐怕很多人都沒有做到。
真正不退轉菩薩的成就相
獲得智慧方便雙運定解的不退轉菩薩的一些不共相:對獲得自私自利的解脫境界和智慧不感興趣,對整個三界的榮華富貴、幸福快樂不希求,經常見到諸佛在眾多眷屬中宣演佛法的場面或情景。所以,誰有這三種相:不求自利的解脫、不貪世間、在夢中乃至真實的境界裡經常見到諸佛說法(大資糧道以上的菩薩能經常前往清淨剎土,在諸佛前聽受大乘妙法),那就說明他是不退轉菩薩。
這樣的菩薩在看見或了知村落、山丘等處發生火災時,通過谛實力的語言馬上就能熄滅熊熊燃燒的烈火。若任何一位菩薩擁有這些境界,那就說明他已獲得不退轉授記。
在《十住毗婆沙論》裡面,講了五種不退轉相[1]:第一個相是以平等心來利益眾生,但很多人都做不到,始終會偏向自己的親朋好友。第二個相是不嫉妒他人獲得利養,即他人獲得什麼樣的利養自己根本不會心生不悅。第三個相是不說法師的過失:有些人白天聽法,晚上就說過失,這很不好。真的,法師的過失千萬不要說,哪怕遇到生命危險也不要說。第四個相是信樂深妙法,即對宣說甚深空性及大乘菩提心方面的法要生起極大信心。第五個相是毀壞名聲與得到利養毫無差異,比如別人挖苦說如何如何不好,或者贊歎說美名遠揚等,對不退轉菩薩來講這並沒有差別。因為他知道別人的贊歎乃至鮮花掌聲的歡迎,以及在無數人聚會的場合中诋毀等世間的一切全都如夢如幻,所以會平等對待。
總之,獲得不退轉的菩薩有許許多多功德遣除眾生的病痛和魔鬼的擾亂,以使違緣消除。此時菩薩也不會有執著心,更不會有傲慢心。以此就能了知他們是真正得不退轉授記的菩薩。
但凡夫人並不是這樣,雖然表面上說利益眾生,其實很多心念都在維護自己。如果做一點點事情就開始沾沾自喜,比如:這件事我做得特別不錯,我給別人一加持馬上就好了,我在某某地方做了很多事情全部很順利,所以我很了不起。若自相續真的有諸如此類的執著,那就說明他不但不是不退轉菩薩反而著魔了。有以下三種魔相。
一、以功德自诩之魔:
有些“修行人”在生活中,依靠自己的能力,或魔王的加持力,或者依靠上師三寶的威力,及其它因緣聚合之力,自在了種種谛實加持。比如說,讓別人的疾病馬上消失,遣除種種災難等。此時如果他心裡想:本來這個人很可憐,但通過我的法力馬上讓他獲得了快樂,所以我是獲得授記的菩薩,或我應該具有如是功德。或者他想:我現在所作所為皆能利益眾生,其它諸佛菩薩在相關經論裡肯定給我作了不退轉授記。總之,他認為自己是已得授記者,或者說是不退轉菩薩。若有這樣的執著,那就說明他安住於增上慢的狀態,是智慧淺薄或智慧沒有成熟的著魔者,並沒有真正獲得不退轉的果位。
對很多道友來講,懂得這些道理很重要,否則在弘法利生的過程中,很有可能自己的行為早已變成魔業。比如別人生病時,自己一加持馬上就好了,或別人有其它違緣時,自己一說谛實語或通過法力加持馬上就消除了,此時產生“我很了不起”的執著的話,這就是魔業。以前有一位佛友說:“我不懂佛法的時候是那麼野蠻,現在懂得佛法是那麼快樂。”所以,在沒有懂得佛法時,很多道理還是要盡量了解,否則很容易墮入增上慢,此時自己根本不能了知。當然,這也是相續中有增上慢的人不能獲得解脫的原因。宋朝法天譯師翻譯的《妙法聖念處經》【 蕅益大師在《閱藏知津》裡說:此經大意與《正法念處經》同。】中說:“一切諸眾生,若生增上慢,如被枷鎖縛,不得於解脫。”所以不管任何人,千萬不要有增上慢。若有增上慢,就已經被鎖住了,根本不能得到解脫。
有些佛友因為自己沒有聞思,在修行過程中稍微出現一些境界,或者說在利益眾生的過程中,出現一些不共能力,就認為自己什麼都可以做了,最終也做了許許多多違法的事情。如果真正懂得佛教的真理,在自己心裡產生這些執著時,就會認為自己差得很遠。《大智度論》裡說:“有念墮魔網,無念則得出;心動故非道,不動是法印。”其中,“得出”指獲得解脫,“法印”指像四法印中的空性一樣,乃諸佛諸祖互相印可,心心相傳之法。所以,我們有時候認為自己的修行,乃至上師所講的全部都沒有問題,但在行持的過程中卻很放逸,甚至行為都不如法,那就與佛道南轅北轍,或者說已經誤入歧途了。在世間當中,智慧淺薄的人經常著魔,但自己根本不能發現,這是很可怕的事情。
二、由名而來之魔:
下面講由名稱而招來的魔。
有時候魔王波旬變成佛陀、帝釋天、婆羅門、比丘、在家男女等形象,或身著他們的裝束來到菩薩面前授記說(因為突然來了一個陌生人,也講了很多有道理的話,所以很容易生起信心):你叫什麼名字,你父母叫什麼名字,你父母的父母叫什麼名字……整個七代之間的名稱全部一個一個地說出來。然後還迎合他的意樂說:再過多少年,在什麼地方、在什麼情況下,你將成佛,那時你的佛號叫什麼,你度化眾生的數量是多少;你現在的修行境界也很不錯:包括具有頭陀行的功德、所守持的清淨戒律、思維的法義、所修的法等別人知道不知道的很多情況都一一道來,以及未來自己如何獲得功德,也講得清清楚楚;前世受了什麼樣的戒,造了什麼樣的業,有如何的智慧、法力等,也一個一個地講出來。在那個時候很多人都會產生信心,認為它說的是對的:我馬上要成佛了……並生起傲慢。由此可知,這就是智慧淺薄的著魔者。
現在世間有些著魔的人經常講:你的前世是什麼,我的前世是什麼。甚至還說在五百年前、一千年前、一億年前,你在這個地方變成什麼,當時我對你如何好,你對我如何如何。在他們編造出許許多多虛幻世界後,有些智慧淺薄的人也覺得確實是這樣。在歷史上,這樣的事非常多,現在也有。
在《大藏經》中,有一部經叫《佛說魔逆經》,這是西晉法護翻譯的。裡面通過大光天子問、文殊菩薩答,講了很多魔事。後來文殊菩薩降伏魔王波旬,並通過法力加持,讓魔王顯現佛陀的形象宣說了很多魔事及其它法要。
還有,《維摩诘所說經》中講:持世菩薩在寂靜地方靜坐時,有一次魔幻變成帝釋天的模樣,帶著一萬兩千個天女前來頂禮。當時持世菩薩認為是真正的帝釋天,於是告訴它:享受這樣的五欲沒有多大意義,應該觀修無常等佛理。後來魔說:我帶這麼多的天女,不是為自己,而是想她們對你做承事。持世菩薩說:對我這個在寂靜地方苦修的比丘來講,並不需要這些女人,因為根本不適合。他話還沒有說完,維摩诘就出現了,說:這不是帝釋天,是魔王波旬。當時魔王波旬特別害怕,准備離開,但被維摩诘神變力鎖住。維摩诘說:你剛才不是要將這些天女全部供養給菩薩嗎,現在為什麼不供養我?魔王全部作了供養後就離開了。然後維摩诘對一萬兩千天女傳法,她們都獲得了不同的果位。
這個故事說,有時候魔王波旬會以帝釋天的形象出現。就像這樣,現在世間當中,有些別有用心的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比如發財、勾招他人等,也在自己根本不知道別人前世後世的情況下隨便亂說:你跟我前世是夫妻關系,或者說是母子關系、父子關系……或者說你跟我有特別的因緣,等等。現在外面很多佛教徒經常這樣說,甚至有些出家人也常說神通。在這個時候,沒有聞思過的人就很容易上當,比如:“我的上師或某某佛友太慈悲了,我們很有緣,在我還沒有說話的時候,他就說我們前世如何如何。”其實這並不是正法。
所以希望出家人和在家人都要注意自己的語言,千萬不要做這些非法的事情。即使業力深重不能修法,或因前世因緣及今生能力有限不能弘揚佛法、利益眾生,也不要利用佛法、破壞佛教,作為佛教徒這太不應該。但有些人,包括在佛教界有一定名氣的人,往往以說神通、打妄語等方式來欺騙他人,這是特別不好的現象。對真正的佛教徒來講,他會嚴守戒律,也會用清淨的佛法來饒益眾生。不可能像華智仁波切所說那樣:前世所有功德、境界全部忘了,只能記憶前世的關系等似是而非的問題。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這些行為,否則很容易著魔。特別是沒有正知正念、智慧淺薄的人,經常會遇到邪師。佛經裡面也說,末法時代邪師紛飛。當然,我更希望廣大佛教徒今後都不要這樣。
大家也清楚,上師如意寶建立佛學院以來,根本不認定任何活佛。其實法王應該有無漏的智慧和神通,也知道很多眾生的前世,但為什麼不認定呢?因為這樣認定對未來的佛法不利。這一點他早已用智慧眼照見,所以一生中從來沒有認定哪個是活佛、哪個不是活佛。正因為如此,現在我們做很多弘揚佛法的事情也非常方便。對隨學法王的人來講,大家一定要注意。特別是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根本沒有必要去談。
但現在有些佛教徒太可笑,本來自己任何道理都不懂,卻敢在網絡和其它數據上,隨便用一些造業的語言說:藏傳佛教如何如何不好、漢傳佛教如何如何不好……可能他們只會說過失,根本不會弘揚佛法。其實,對真正皈依佛門的人來講,不應該口頭上說為主,因為說再多也不一定起什麼作用,而應在實際行動中做一些事情,對當前來講這很重要。如果每位佛教徒都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每天都行持善法,對整個社會乃至人類來講,一定會有很大的利益。就是我們看不見的很多惡趣眾生為主的有情,也會直接或者間接得到利益。如果我們什麼都不做,每天都在網上說這個不對、那個不對,就不一定得到真正的利益。現在很多佛教徒特別無聊,任何善事都不做,天天都造口業,天天都做一些非法的事情,這毫無意義。在學習這麼殊勝的般若法門後,自己的相續應該有所調整,每個人都要用智慧來觀察自己的身體。如果沒有以佛法來調整身心,完全用外面的物質來滿足自己的欲望,要獲得解脫就很困難。
我每一次到大城市都有不同感覺,即越來越覺得人們在瘋狂地追求著物質享受。比如,以前一個人有一輛車,大家都覺得很了不起。但現在一輛車根本不滿足,一定要兩輛車、三輛車。如果一家人中每個人都有好幾輛車,那整個社會的痛苦自然就越來越多。因為地盤這麼小,而人的欲望卻永無止境。所以,一直讓欲望膨脹,根本沒有實在的意義。
一般來講,佛教主張生活不墮兩邊,因為太窮了也不行、太富了也不行。所以,有吃有穿、生活夠用就可以了,即一定要有滿足感,這就是佛教的生活方式。如果不知分寸,一直拼命往前趕,短暫人生幾十年都耗在這上面,就沒有實在的意義。所以希望廣大佛教徒都能通過殊勝的般若法門來觀察自己的相續,以及整個世界人們的行為。雖然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是知識分子、成功人士,但若沒有好好觀察自己的行為和貪欲,也沒有實在的意義。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問問自己、問問別人,看看自己的行為到底是什麼樣的,在那個時候或許能明白很多道理。
三、以寂靜自诩之魔。
可能大家也清楚,寂靜分為外寂靜和內寂靜,即外境遠離愦鬧、內心遠離種種尋思分別念。但很多菩薩或發心者,在得到所謂的寂靜後就產生傲慢心,這很不好。所以下面一一分析,哪些寂靜應該具足,哪些寂靜具足也不一定有真實利益。
有些住於極其幽靜的村落、大城市(其實有些大城市,尤其是個別西方國家的大城市非常寂靜。前一段時間,華盛頓旁邊來了一位佛友,在探討的過程中我們共同認為:以前法王去西方時,華盛頓有一個道場很寂靜,雖然它在城市裡面)、深山、山洞、巖石窟、阿蘭若【《翻譯名義集》雲:“阿蘭若,或名阿練若,大論翻遠離處,薩婆多論翻閒靜處。天台雲:不作眾事,名之為閒;無愦鬧故,名之為靜。或翻無诤,謂所居不與世诤,即離聚落五裡處也。肇雲:忿競生乎眾聚,無诤出乎空閒。故佛贊住於阿蘭若。應師翻空寂。苑師分三類:一達磨阿蘭若,即華嚴之初,謂說諸法本來湛寂,無起作義;二名摩登伽阿蘭若,謂冢間處,要去村落一俱盧捨,大牛吼聲所不及處;三名檀陀迦阿蘭若,謂沙碛(遷歷切)之處也。”】、靜地、森林、樹林等處的菩薩,在心裡這樣想:我現在在人跡罕至的寂靜地閉關靜修,時常能安住於自己的空性境界當中,實際上這樣的行為是大慈大悲的佛陀在《月燈三昧經》、《妙法蓮華經》、《華嚴經》等經典中一直贊歎的。(寒山大師、無垢光尊者、華智仁波切等高僧大德對寂靜處都有贊歎文,特別是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中作了廣泛贊歎。)也就是說,他因外寂靜在相續中生起了傲慢心。然後就開始自贊毀他:我現在正在遠離一切散亂之處閉關實修,也能入於空性的定,而處在某大都市某某寺院的修行人,每天都很散亂,一點修行也沒有。也即他看不起非寂靜地的修行人,認為他們很散亂,煩惱分別念很重,修行不成功。如果這樣诋毀他人,雖然自認為居住在寂靜地方,有一定的修行境界,但實際上已經著魔了。為什麼這麼講呢?因為他已產生極大的分別念去執著。
其實,從嚴格來講,有時候自認為很清淨、很了不起,也不一定修行很好。就像《入中論》的講義裡所講的一樣:自認為戒律清淨,是第一破戒。《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中說:“迦葉!有一比丘具足受持別解脫戒,善知禁律於微細罪深生怕怖,恆依學處、說戒清淨,身口意業具足無犯、食離邪命。此有其過,所以者何?執自功能,成戒取故。迦葉!此是第一破戒,喻持戒影像。”所以,經常將自己跟別人比較,認為自己的修行境界勝過他人,就是智慧淺薄者。
有些人說:我們是實修道場,實修特別重要,你們聞思,著重學習、研究、探討,這種做法不殊勝,應該放棄。當然,認為修道極其殊勝,從對自己所行持的佛法或境界有信心的角度來講是對的,但若以此诋毀他人就不合理。當然,若真正達到無有任何執著的境界,就很了不起。佛陀在《般若二萬五千頌》裡也說:“修行般若,一切法不執,一切法不住。”如果我們真的到了這樣的境界,那持戒也沒有、犯戒也沒有,修行也沒有、散亂也沒有,束縛也沒有、解脫也沒有。就像《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裡所說那樣:“無犯亦無持,無縛亦無解。”若我們真實達到這樣的境界,就非常好,但對很多人來講,這也是不容易的。因此,在沒有達到一定境界之前,對別人的善行還是要盡量隨喜。
好幾年前,我在漢地時,去過一位比較著名的漢地和尚的阿蘭若。他的阿蘭若很寂靜,門口上寫著幾個大大的字——阿蘭若,旁邊有泉水,還有鮮花、樹林,真是鳥語花香,極其殊勝。他對我特別好,一直泡功夫茶,在佛法方面我們聊得很開心。但他經常贊歎自己:我住於寂靜的地方,時常安住在空性當中;對其他個別居士或道場卻持否定態度,經常說他們不太合理。當然,真正有一定境界的修行者,在有密意、有必要時,也會說別人的過失,這也是有功德的。但若因為自己住於寂靜地方,就經常贊歎自己、看不起別人,那就不太好。
其實,若因自己能做到的有些修行別人做不到,就看不起別人,甚至經常在講課等時自贊毀他,那就犯了菩薩戒。如果故意诋毀他人,果報也非常嚴重。對真正的修行人來講,平時都要觀清淨心,這特別重要。若觀清淨心,只有利益、沒有危害。所以,若我們有機會、有因緣住在寺院裡天天聞思修行佛法,同時了知許多人修行不精進、懈怠散亂、煩惱深重,最好觀想為不可思議的諸佛菩薩的化身,最起碼也要生起悲心。確實,很有可能這些眾生在我們面前示現,他們真正在行持一些超越的禁行。所以千萬不要說他們的過失,也不要诋毀他們。雖然從我們的分別念來看,其行為的確不如法,但也要守住自己的口,不出過患之言,這對自他都有利益。
可是,我們很多人因為修行不好,經常愛說別人的過失。有些雖然在聽課時,會產生以後再怎麼樣也不說人過失的決心,但這種心念只能堅持幾天,過一段時間就忘得一干二淨,完全恢復到原來愛說過患、愛看過失的狀態。若能經常翻閱大乘經論,我們就會發現,如果沒有特殊必要,比如沒有說別人的過失,別人的煩惱就會越來越增長,一說過失,對他決定有意義,那就不要說別人的過失。如果我們內心當中有這樣的誓言、發願,修行肯定會更上一層樓。
所以說,修行真正究竟的寂靜是內心寂靜:比如,有些人始終居住在村落(如同現在的鄉村)、城邑(如以前印度的瞻巴嘎、鹿野苑、菩提迦耶等城市)、都市(如現在漢地的北京、天津、上海等大都市),內心時時刻刻具足幫助或利益眾生的菩提心,行為上也一直在利益眾生,根本沒有貪執自己的利益,永遠不希求聲聞阿羅漢及獨覺的自私自利寂滅境界,而精勤於大菩提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