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佛教徒如何從六度中去了解大乘思想之五 正確的學佛觀點之二十八》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教徒如何從六度中去了解大乘思想之五─正確的學佛觀點之二十八》

  作者:香隆立嘉仁波切 Shang Longrik Gyatso Rinpoche

  一個懂得護持佛教中攝善法戒的大乘行者,他同時也能夠了解到他的道場就在六道之中,他推廣的對境就是一切有形、無形的眾生,所以對一切世間萬法都得善巧知悉,不論是經史子集、琴棋書畫、世俗應對、文化風情,也都能熟覽無馀。儒家所講的溫良恭儉讓,和老子所講的慈,其實和佛教中也不遑有別,佛教中所言五戒,其實也對應仁、義、禮、智、信的范圍。因此舉凡佛教中的因明和大小五明,都得精通以外,對於道家的性命自身之學,儒家的治世救國之說,也必須無礙地去了解到。一個大乘修行人要處於現今如此動盪不平靜的五濁惡世之中,如果沒有具足別具的手段、魄力和智慧,是無法動彈得了時下的眾生。因此如何能夠讓現在的眾生,即便是暫略回光、背塵合覺,讓所有的眾生了解到,這人世間的一切,無非都是我們的妄想分別影事而已;也要讓所有的眾生了解到,現有所存的一切境界無邊的色相,不斷應現的重重光色;如果能讓眾生善巧地了解到,如何可以做到用而非有、不用非無,如此地不動湛然的境界,就必須要具足多聞、多修的功夫,才有辦法行走在這如幻如夢的水月道場中,不被境和眾生所轉。

  曾經看過一禅師所寫的詩句:「不求名利不求榮,只麼隨緣度此生。三寸氣消誰是主,百年身後謾虛名。衣裳破處重重補,糧食無時旋旋營。一箇幻軀能幾日,為他閒事長無明。」自己深深覺得慚愧,身處在這十裡洋場夢幻城市之中,心雖然不想攀緣,但又礙於不捨眾生及隨喜無量,雖然度極欲用澹薄,但有時又需合光同塵,不想眾生視為異端他類,只能勉勵自心,融入不亂,如霜若雪。又感昔日祖師多有入塵之徑,但亦有入勝之梯,才稍釋懷。畢竟時空變異,法若要入世,斷不可以用玄玄之言行,而讓眾生無法親近,倒不如自知只是隨緣度化,只需心不觸物,步無處所,這個才是祖師所言的「眾生無緣水逆流,見他誠意故相酬,本來佛意原無意,狂心頓歇妄即休。」因此我只要了解到,只要讓有緣的眾生體會到,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我便滿足,至於他人的見解與看法,只能一切由他。

  總之攝受眾生戒,佛教中也叫饒益有情戒,因此只要對於六道眾生有利他的想法,都是站在眾生的利益為著眼,起心動念都以慈悲為出發心,為了利益一切眾生,即便披荊斬棘、犧牲性命,也在所不辭。修學一切佛法都是為了利益眾生,行一切事但離一切相,非世間、非非世間,非涅槃、非非涅槃,不受纏縛,永做三界父母,廣度六道眾生,這樣子的大魄力、大遠見,才能說是在利益一切六道眾生,也才吻合攝受眾生、饒益有情。

 

上一篇:淨空法師:你說文言文很難,那是大笑話
下一篇:呷絨多吉上師:平時的萬法就是我們修行的對境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