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人與佛之間唯一的區別就是境界。什麼是氣場?就是心胸、器量、格局。
由於你不敢起用,你就永遠停留在凡夫的境界裡。如果你敢起用,你就不是凡夫了。可能你的長相還是個凡夫,但是你的內在已經起了變化,因為境界不同了。為什麼佛教最後的境界是無我呢?你無我了,還會有求嗎?還會有所住嗎?之所以你現在還有所求、有所住,就是因為你有個“我”,有個體意識,你沒有讓你的個體融入整體。
菩薩看到眾生輪回,就不停地來娑婆世界,眾生來幾次娑婆世界,菩薩就跟隨幾次。在菩薩的心中,在菩薩的境界裡,是沒有“輪回”二字的,只有凡夫心中才有輪回。所以我們把菩薩再來稱作乘願再來,或者乘著悲心而來。請問在座的,輪回與乘願再來,在本質上有何區別?
一個能做主,一個不能做主。
菩薩再來不是因為“我”而來,不是為了自己而來,而是為了眾生而來。佛敢下地獄,佛敢再來娑婆世界,你敢來嗎?你願意來嗎?你肯定會說:我成佛了就敢來,我成佛了就願意來。道理不是這樣理解的,事情也不是這樣做的,不是你成佛了再來,而是你敢來就已經成佛了!
剛才講了,凡夫與聖人的區別是境界的區別,就像打仗,首先打的是膽識和魄力,其次才是技術和水平,再其次才是裝備,並非第一步打的就是裝備。你沒有膽量,就是有再好的裝備,你也不敢打。做任何事情首先亮出來的就是膽識,第二步是水平,第三步才是設備、裝備、工具。所以你能不能增加氣場,能做到哪個層次、哪個高度,不用看未來,只要往你對面一站就知道了,只要聽你講兩句話就知道了。
氣場有多高是看得見,摸得著,拿得出來給人看的。在為人處事的時候,我們內在的品質、證悟的層次就已經體現得淋漓盡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