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蘇東坡珍藏了一塊美玉,有一個叫章持的這個人,這位進士他請蘇東坡讓他能夠觀賞。結果沒想到章持心懷不軌,他就暗中拿燕石調換,蘇東坡當時並沒有發現。等到蘇東坡被調到黃州,湖北省黃岡縣的時候,他打開來看,才知道美玉已經被章持調換了。當時蘇東坡看到他保存的美玉,這麼珍貴的寶玉被人家調換,蘇東坡只付之一笑。過了沒多久,章持因為犯案,因為有案子被流放到台州,結果後來就死在那個地方。不知道這塊美玉又歸到誰的手中了?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從這樣的一個故事裡面,我們就知道誰有德行、誰沒有德行,章持就沒有德行。蘇東坡,我們以前討論過蘇東坡,他出去常常會帶了一尊佛像,阿彌陀佛像。他說,這是他西方的公據,就是他往生西方的依據、依靠。但是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也提到蘇東坡,印光大師認為蘇東坡臨命終的時候並沒有往生西方,為什麼?因為他最後沒有放下來,他不能夠契入,也就是煩惱並沒有伏住。
但是這個地方,我們從蘇東坡到黃州的時候,看到他的美玉被調換了,他確實有一些定功,也確實有放下來。所以他當時並沒有起我貪、我愛或是我瞋,基本上蘇東坡修行功夫還是有。這塊美玉,後來雖然章持把人家調包了,但是章持也相對的被貶到台州,後來也死在台州。章持也沒有得到這塊美玉,只是暫時占有而已,但是他卻犯了偷盜罪。
那蘇東坡也不能夠永遠保住這個美玉,為什麼?因為「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是中觀的祖師說的。龍樹菩薩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這就是因緣和合,你蘇東坡擁有這塊美玉,這因緣和合的,暫時擁有,暫時你保管,所有一切萬法都是因緣所生法。龍樹菩薩說,「我說即是空」,不是龍樹菩薩說「我說即是空」,因為自性根本沒有這個東西,自性它是離一切相的。
美玉跟鑽石沒有說,它自己會珍貴的,是我們人起了執著以後,它才變珍貴的。鑽石不會自己說,我是鑽石,請你們愛我,請你們幫我用高價把我買下來,鑽石不會這樣說。對於修行人來講,鑽石跟木炭是一樣的價值,修行人是不會去起這個貪愛的。我們看哪一個修行人穿金戴玉的呢?沒有。為什麼?因為就是學放下這些東西,念佛就是要放下這五欲六塵。
那就來探討這個美玉,你從美玉去探討所有的東西,你所珍愛的東西、你所珍貴的東西,你的妻子、家眷、你的子女、你的財產,你所收藏的珍貴的字畫、珍貴的寶物,乃至於你的田宅,你的田地、你的家宅,一句話來形容,來也空空,去也空空。但是問題我們都會講,來也空空,去也空空,所謂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每一個人都會說,但是碰到境緣來的時候,沒有一個放得下。
所以今天早上我在跟蓮友講《無量壽經講記》的時候,提到淨土宗第八祖蓮池大師,當時他到各地去參學的時候,他去拜訪當時的禅宗大德遍融禅師。他請示遍融禅師說,我應該怎麼修行?遍融禅師是一個有修行的禅師,遍融禅師跟他講,他說,希望你能夠「守本分」,不貪名逐利,我們所謂的不貪求名利,叫不貪名逐利,不攀緣,再來「因果分明」,最後「一心念佛」。遍融禅師跟他講,你就可以修到跟我這樣的一個境界跟功夫。
當時跟著蓮池大師去參訪的,這些旁邊的隨從跟出家眾,他說,我們千裡迢迢到這麼遠的地方來拜訪你,你講這幾句話這麼簡單,誰都知道。但是蓮池大師說,你們不可以輕慢,這是遍融禅師一生修行所證得的境界跟心得的體悟,他告訴我們。蓮池大師依照他這樣的開示,成為一代大師,淨土宗第八祖。而且作了《阿彌陀經疏鈔》、《雲棲法匯》、《蓮池大師全集》。我對蓮池大師非常景仰以及仰慕,所以佛陀教育基金會送我《蓮池大師全集》,我非常地法喜、非常地高興。
所以蓮池大師這個體悟,也是這裡講的,來也空空,去也空空。然後老法師怎麼說呢?老法師講的這一段,來也空空,去也空空,是在新加坡居士林。當時老法師在那邊講學,他跟著李木源到新加坡,大護法洪恭蘭老居士家裡去看他。老法師送洪老菩薩一串念珠。老居士說,他平常妄念很多,拿到這串念珠以後妄念就少了,因為老法師教他念佛。
洪恭蘭老居士有一天晚上作了一個夢,有一男一女來看他,說是玉皇大帝派來保護他的,叫他要忍耐,並且告訴他,來也空空,去也空空。這天人跟他講的,這八個字送給洪恭蘭老菩薩。洪老居士一生沒有耐心,個性很急。他聽了以後,能明白也很歡喜,醒過來以後這兩個人就不見了。他說他已經八十多歲了,決定不會欺騙人,這是真實的境界。
洪老菩薩畢竟是善良,而且有福報,所以玉皇大帝派人保護他,也就是他有護法神。護法神告訴他,叫他放下來,因為他個性急,護法神送他八個字,來也空空,去也空空。這句話我們修行的時候,要隨時提醒自己。你不要等到你斷氣的時候,旁邊人家給你開示的時候,哎呀,某某居士,來也空空,去也空空。那就來不及了。來也空空,去也空空,這兩句將般若的義趣完全說出來,也就是老法師讀《大般若經》的體悟。老法師說九個字,畢竟空,不可得,無所有。這九個字,就《大般若經》六百卷的心得。
我最近去拜見我們這邊修得非常好的宗興法師,他是廣化老和尚的學生,跟了廣化老和尚十幾年。廣化老和尚是我們台灣佛教界律宗的前輩,他跟老法師的交情也非常地深。因為廣化老和尚跟忏雲老法師,他們修行的境界都非常高。可以講說台灣的佛教界,廣化老和尚算是第一代的律宗高僧大德,再下來才是道海律師、果清律師、宗興法師。他們這些傳戒,尤其是對戒律非常嚴謹。
像宗興法師是修苦行的,他跟著廣化老和尚,廣化老和尚跟他講,一生要三件事情,他守一輩子。就像章嘉大師跟老和尚說,看破、放下,老法師一生奉持。廣化老和尚送給宗興法師說,不趕經忏、不做法會、不攀緣。廣化老和尚就送給宗興法師,宗興法師就守一輩子。他跟果清律師都一樣,持戒律持得非常嚴謹,非常謙卑、客氣、忍讓。所以據蓮友跟我講,宗興法師走路都是在背誦《大般若經》,那非常不簡單。
所以老法師說,來也空空,去也空空,把般若的義趣完全說出來,不但我們沒有來之前空空,走了後也空空,現前何嘗不是空空呢?不是說你還沒有來以前空空,走了以後空空,你現前就空空,你要去體悟啊。佛說的是事實真相,如夢幻泡影,夢、幻、泡、影都不是實在的,都是假相。這種假相存在的時間很短,多短呢?佛陀說,「如露亦如電」,「如露」是講相續相,「如電」是講剎那際,說明諸法實相確實如此。
所以明白覺悟的人,就稱為佛、菩薩。迷惑的人、不覺悟的人,以為這是真有,就是凡夫。所以佛菩薩跟凡夫的差別就在一念覺跟迷,覺悟的人在夢幻泡影裡面得大自在,這句話一定要記起來,覺悟的人在夢幻泡影的世界裡面,他得大自在。迷惑的人在夢幻泡影的世界裡面,過得很辛苦。緊抓著不放,放不下自己的身見,也放不下我執,放不下五欲六塵,放不下名聞利養,放不下貪瞋癡慢疑,放不下情執。然後就帶著這些業去輪回轉世,就是這麼可憐,怎麼轉都轉不過來。
說不定他也有學佛,他說不定也有聽經聞法,也有讀誦經典,但是就是轉不過來。為什麼?因為他沒有明白夢幻泡影,沒有明白「如露亦如電」,他沒有體悟,所以他放不下來。所以佛菩薩就是在這個,跟我們一樣都生活在夢幻泡影的世界裡面。但是佛菩薩人家他自在,他「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人從百花過,片葉不沾身。佛菩薩對一切境緣,順境跟逆境,六根對六塵,佛菩薩的心就像鏡子一樣,像玻璃一樣,雨水打不溼,雨水一掉下去就掉下來,根本掛不住,佛菩薩的心就是這樣,心如明鏡。我們不是啊。
所以老法師說,你要明白因緣所生法就是緣生,緣起性空。業緣很復雜,有善跟惡跟無記三類,這是一切的善惡因緣裡面,有善跟惡跟無記。無記是什麼?無記是唯識學裡面的名詞,叫做不善不惡,叫無記。善、惡、無記,都在我們的阿賴耶識裡面。唯有真正覺悟的人,能運用得非常恰當,幫助沒有覺悟的眾生開悟,這就是諸佛菩薩普度眾生的原因。明了諸法是無所有,空空也是無所有,了不可得。能得的念頭跟所得的一切物,都是空空地。能得的念頭,你有一個能得的念頭,就有一個所得的境界。
事實上我們這個心,是剎那的生滅,所以《金剛經》跟你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現在講,我說我的心,這樣已經變成過去了,未來還沒到,三心不可得。所以跟你講的真相,它就是諸法實相。跟你講就是,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它相是生滅的。那麼聖賢,菩薩,佛菩薩體悟到這個空性,體悟到這個真空妙有,緣起性空。所以他入不二法門,中道實相,所以佛菩薩能夠「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就像黃念祖老居士在《無量壽經》注解裡面講,所有的法門都要開悟以後才起修,只有這一句念佛,阿彌陀佛的法門是不用開悟就可以開始修行。這一句佛號可以念到怎麼樣?念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到應無所住。好的它也掛不住,壞的它也掛不住,好的他也阿彌陀佛,壞的他也阿彌陀佛,他念到後來真的煩惱掛不住了,貪瞋癡慢都掛不住,他就做到應無所住。雖然應無所住,他還是繼續佛號念下去,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得很清楚,「生其心」。
黃念祖老居士說,一般人能做到無住,就不能生心;做到生心,就不能無住,分兩段。只有開悟的人,大徹大悟的菩薩才有辦法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入不二法門。但是只有這一句阿彌陀佛的念佛法門,它可以做到應無所住,又生其心。所以它是「暗合道妙,巧入無生」。很多老菩薩為什麼念到後來,站著走、坐著走,預知時至?為什麼黃念祖老居士講說,老菩薩有辦法,一切煩惱都掛不住,但是念得很清楚?因為《淨土聖賢錄》裡面,已經有很多人這樣的表法跟示范。鍋漏匠就是這個例子,他念到三年,他站了三天才往生,站三天。等到谛閒老法師來拍一拍說,你比名山古剎的大和尚還了不起,拍以後他才倒下去,這就是功夫。
所以老法師說,能得的念頭與所得的一切,都是空空地,我們的心才真正的回歸到平靜,回歸到清淨平等。清淨平等是我們的真心本性,也就是宗門裡面講的、所說的明心見性。因此我們就能夠體會到,為什麼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說法,《般若經》講二十二年?就是一切眾生不知道諸法皆空的事實真相,不能夠行菩薩道,菩薩道是覺悟之道,凡夫走的是迷惑之道。所以才會有十法界、六道、三途,迷得重的是三途,稍微輕一點的是六道,再輕一點的是四聖法界,四聖法界就是聲聞,阿羅漢;緣覺,辟支佛;菩薩還有佛。這個佛如果按照天台宗的說法,就是沒有破根本無明的。如果破根本無明的就入一真法界了,他就是離開十法界,入一真了。
那如果按照天台宗的判法,就是藏教佛跟通教佛。但是他也是佛,但是他還沒有破根本無明,他相似,在六即佛裡面叫做相似佛。在六即佛裡面,真正的佛是究竟佛跟分證佛。那前面四個是什麼?名字佛、理即佛、觀行佛、相似佛。所以十法界的佛,老法師我聽他講經開示,相似佛。所以無論是三途、六道、四聖法界都是迷,都沒有契入空理,契入空理就證得一真法界。
一真也是勉強說的名相,這個地方,我聽到老法師這樣開示我很高興。我們都會被名字相執著說,真有一個一真法界。老法師這裡把這個點出來,他說,一真也不可得,一真也是勉強說的名相。老法師說,如果我們執著真的有一個「一」,執著有一個「真」,他說,這又錯了。為什麼?法執,「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既然跟你講《般若經》裡面講的三個要點,畢竟空、不可得、無所有,那怎麼還會有個一真法界呢?有人就會問啦,既然沒有一真法界,那為什麼老法師又要說一真法界呢?老法師剛才講,勉強說的名相。簡單說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境界,給它一個名稱叫一真法界。這樣各位就明白了。
所以老法師說,如果你執著有一個「一」,執著有一個「真」,又錯了。因為一的對面就是多,真的對面就是假。惠能大師說了,一多、真假是二法,一跟多、真跟假是二法,你還是沒有契入。你有個一就有個多,還有很微細的這種執著。二法就不是佛法,什麼叫二法?相對待的法叫二法,有大跟小、有對跟錯、有是跟非,這叫二法,二法不是佛法。所以沒有「一」的念頭,也沒有「真」的念頭,才是真正的一真法界。哎呀,這句話講得太好了。
由此可知,稍稍起心動念就錯了,禅宗裡面講「動念即乖」。那學佛要怎麼學呢?宗門常講從根本修,根本就是什麼?一念不生。所以禅宗在開示說,一念不生,超生淨土。但是這個一念不生,多麼不容易啊,是菩薩的境界,不起心、不動念。所以心地清淨,沒有一個念頭。若有一個我現在一念不生,就已經生了一個一念不生的念頭,這就錯了。
所以初學的人,禅宗的宗門用盤腿面壁的方法,學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學成以後,要在生活中去歷練,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就成功了。這個時候所有的境界都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沒有離開十法界、六道、三途,所以法界才稱做一真。若真有十法界、六道、三途,法界怎麼能夠稱做一真呢?所以轉變在心,轉變在認知,認識境界的實相,就是認清宇宙人生的真相。
那麼來也空空,去也空空的意思很深,能認識清楚,就會很歡喜掌握機緣。因為你了解來也空空,去也空空,所以把握當下,歡喜的掌握機緣,成就無量的功德,所謂積功累德。凡夫就是迷了境界,錯認了境界,造作罪業,但造罪不是有意的。佛說所有一切罪業的根源是愚癡,癡就是不了解事實真相,才會做錯事、用錯緣。覺悟的人了解事實真相,所以起心動念、一切作為都是積功累德。其實老法師說,積功累德是世間人的概念,覺悟的人沒有這個念頭。十法界的眾生有這個念頭,有積功累德,一真法界的佛菩薩沒有這個概念、沒有這個念頭。
為什麼?因為一真法界的佛菩薩,他們都已經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成究竟佛了。究竟佛的最高境界,他體悟不可得、畢竟空、無所有。所以他都能夠體悟這三個道理,畢竟空、不可得、無所有,怎麼還有一個積功累德呢?所以他們能夠在十法界教化眾生,可以「作而無作,無作而作」,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自然感應道交,決定沒有起心動念。
古德用敲磬做比喻,敲打比喻眾生的感,磬發出聲音比喻佛菩薩的應,實際上佛菩薩的應也是自性的感應。而我們將佛菩薩看做人,一切諸法看做實體。大乘精義我們無法體會,所以不知道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事物都是自性。宗門覺悟的人常說,「頭頭是道,左右逢源」。這說盡了事實真相,虛空法界只是一個自性而已。所以《金剛經》裡面講說,一切法都是佛法。那麼自性是能變,感應是所變,何處有感,何處就有應,感應道交,絲毫不爽。感應的理事深廣無盡,我們要細心去體會,明了之後就曉得怎麼樣學佛,怎麼樣的做人,怎麼樣的過日子,達到真正的幸福美滿。
所以如果你懂得老法師這樣開示的道理,你就會做到,你絕對可以做到跟蘇東坡一樣,美玉被掉包了,他會心一笑,他也沒有起瞋恨心。所以我說蘇東坡至少,他也相應到這個境界。老法師說,世法講真善美慧,佛法講常樂我淨,這是真有。可是十法界的眾生沒有,一真法界的佛菩薩才有。也就是說,起心動念的人沒有,不起心動念的人才有。佛把心比喻做水,水在平靜不起波浪的時候像一面鏡子,把外面的境界照得清清楚楚,這叫比喻真善美慧、常樂我淨。可是水一起波浪,雖然還能照著境界相,但是支離破碎,所以真善美慧、常樂我淨就失去了。
由此可知,諸佛菩薩的心即使應化在六道,隨類化身、隨類現身、隨機說法,還是平靜的。說法時,「說而無說,無說而說」。示現時,「現而無現,無現而現」,永遠都處在一真的境界,心永遠保持像水一樣平靜,所以自性的功德就是水的光,能照見一切萬法。在十法界裡面,愈往下心的波動幅度愈大。也就是說在十法界裡面,六道裡面的三惡道,他們心的波動很大。愈往上波動就愈小。什麼時候心在境界裡面不動了,沒有起波濤了,沒有動了。以《華嚴經》來說,最低限度是圓教初住的菩薩,也就是破一品根本無明,他的自性的般若德、法身德、解脫德就現前了,三德祕藏就現前。
以上這一段,我們是看到這裡,蘇東坡他的美玉被掉包。最後這一段經文說,那個美玉又到哪兒去了呢?讓我們想到說,不管說你所收藏的寶物也好,或是金銀珠寶也好,或是嬌妻美妾也好,等等這些。種種世間一切萬法,最後結論就是來也空空,去也空空。那怎麼樣去體悟這個來也空空,去也空空呢?老法師這一段給我們的開示,讓我們完全明白、了解。這裡我們就用這樣來做诠釋,這一段文裡面所告訴我們的道理。雖然它是章持把人家的美玉掉包了,是在講這一段「以惡易好」這個道理,但是從這裡可以契入心性。
摘自《太上感應篇匯編》(第一八六集) 黃柏霖警官主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