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敬字如神,敬惜字紙!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敬字如神

  了悟子選編

  字為至寶,遠勝金珠,人由字智,否則愚癡。

  世若無字,一事莫成,人與禽獸,所異唯名。

  ——印光大師

  敬惜字紙萬世興, 置於污穢瞽盲窮。

  莫道無人查稽記, 舉頭三尺有神明。”

  惜字當從敬字生,敬心不笃惜難誠。

  可知因敬方成惜,豈是尋常愛惜情。

  目 錄

  序·勸君敬惜字紙

  【佛化篇】

  普勸敬惜字紙及尊敬經書說

  紀念印祖說到尊經惜字

  惜字紙就是積福德

  敬惜文字 自利利人

  金山活佛惜字

  離欲上人惜字

  如何處理字紙

  一張糖果紙

  敬惜字紙的感應

  【聖訓篇】

  敬惜文字 天地至寶

  敬惜字紙文

  文字皆聖賢所作

  惜字訓

  呂祖惜字谕

  曾子勸敬惜字紙

  季路夫子論敬惜字紙之功

  文昌帝君勸敬字紙文

  文昌帝君惜字序文

  文昌帝君惜字真诠

  文昌帝君蕉窗聖訓•戒廢字

  文昌帝君惜字功過律

  惜字功過格

  琚霞子惜字三十二條

  勸惜字紙

  九陽關游記之惜字文

  惜字文

  【驗證篇】

  勿棄字紙(附征事)

  惜字證驗錄

  一、善報類

  二、惡報類

  惜字編節錄

  惜字近證

  惜字復活

  【考古篇】

  古代惜字會文獻

  彭南畇先生惜字說

  惜字會分別緩急說

  常郡修舉惜字拾遺會

  拾字用器說(式附)

  附:惜字五法

  蘇州府正堂李示

  惜字拯急會廣勸法

  花樣代字說

  用花樣編號法

  花樣(計六十則)

  雙惜會小引

  清乾隆十八年祭倉聖文

  倉颉造字的傳說

  雨霖鈴 惜字爐

  古人如何敬惜字紙

  古人的惜字風俗

  惜字爐與文昌信仰

  惜字塔——古人敬紙惜字的文化體現

  敬畏字紙——談惜字樓

  西山驚現惜字塔

  敬字紙與迎聖蹟

  美濃廣善堂的送字紙灰祭典

  梓官鄉善化堂字紙灰不再海拋

  【建言篇】

  敬惜漢字倡議書

  敬惜漢字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倡議書

  敬惜字紙,自利利人

  古文是打開中國文化寶庫的一把鑰匙

  文以載道,萬古常青

  文化仍需敬畏——從“敬惜字紙”說起(蘇叔陽)

  敬惜字紙(蔣子龍)

  惜字也是一種慈善

  惜字敬紙之痛

  敬惜字紙

  惜字須從小培養

  【附錄】

  德育啟蒙

  聖賢之道,唯誠與明

  如來隨機利生論

  持經利益隨心論

  竭誠方獲實益論

  挽回劫運護國救民正本清源論

  序·勸君敬惜字紙

  在當今印刷術如此發達的時代,似乎來得極為方便和容易的字紙變得都只不過是隨手丟棄的垃圾,沒有人想到敬惜字紙能有什麼功德善行可言。不但普通人如此,目口便讀書士人亦不知恭敬書籍及與字紙,這實是近代以來中國傳統美德之一大墮落。

  佛教雖提倡尊敬經書法寶,但人生世間所資以成德達才,建功立業的世間字紙也應敬惜尊重。因為文字是聖賢心血,天地精華。古時聖賢造字,闡天地秘奧,開萬世文明,不論禮儀准則,轶事趣聞,秘典寶藏,天文地理都要籍文字以記述。試想若世無字,則一切事理都不能成立,人也就無異禽獸了。故文字為世間至寶,“能使凡者聖,愚者智,貧賤者富貴,疾病者康寧。聖賢道脈,得之於千古,身家經營,遺之於子孫,莫不仗字之力”(《印光大師文鈔·普勸敬惜字紙及尊敬經書說》)。文字於吾人有如此莫大恩德,故我們至少從感恩心出發,也應該敬惜世間一切書籍字紙,而不可隨意糟棄。

  印光大師曾感歎現在天災人禍,相繼障作,是由於對文字的種種亵渎,“不知此字紙中,皆有天地日月之字,聖賢經書之文。以此種至極尊貴之物,視同糞土,能不折福壽而現受其殃,貼子孫以愚劣之報乎?”(同上注)。文字在上天則視為珍寶,世人去口視同敝屣,不知尊崇,對玩輕蔑,罪過非淺,終遭天遣,尤宜戒慎。故平時不能亵渎字紙,不可將字紙隨地丟棄踐踏,不能揩拭污穢,不在經籍書典上隨筆塗墨,平時也不能拿來墊坐等,其它如置書於坐椅,或以書作枕頭,或大怒而擲書於地,或抽解而猶看詩書,或“不但大小便後概不洗手,即夜與婦宿,晨起讀書,亦不洗手”(同上注)等等行為皆是亵渎之舉,皆宜戒之。

  字為世間至寶,非金銀珠玉爵位可比,故應敬惜尊重,如護至寶。平時見路邊紙應拾回焚化,平時寫過的字紙應收集在一起,待積累多時,一起焚化,然後將字灰灑入江河,或埋入清淨的地方(即無人獸踐踏之處)。如此善行雖微,滴水漸盈大器,日久自然福慧增長。山東萬城縣陳立基,四十余歲仍然膝下無子,但他有敬惜字紙的善行。平時見字紙必定拾回,若污紙則以清水洗)爭,曬干後焚化,然後將字灰 送入江河,或埋入清淨的地方。如果看見殘破舊書被糟蹋,就以素紙換回,或買回清理修補。如此持續了六、七年,後夢中感文廟聖君送子以表上天對他的崇德有功。後來果然生子天資過人,高官顯達。

  印光大師還講到一個儒家有名的敬惜字紙得生貴子的公案。宋朝王文正公之父,十分敬惜字紙,後來夢見孔子以手按其背說:“汝何惜吾字之勤也,當令曾參來汝家受生,顯大門戶。”後果生一子,於是取名王曾,以驗夢中所感。王曾讀書極其聰明,連中三元,成為有名宰相。谥號“文正公”,封沂國公。在古人編的《惜字征驗錄》中還有許多如乞兒拾字紙轉世富貴,窮書生惜字科甲連綿,乃至瞽者轉明,愚者轉智等等的感應事實,不勝枚舉。因此,敬惜字紙,福報甚大,古人有偈雲:“世間字紙藏經同,見者須當付火中,或置清)爭長流水,自然福祿永無窮。”如果我們能隨時隨地敬惜字紙,舉手之勞,隨緣方便為之,因果報應,必不可思議。此外,如果有條件的話,還可以砌造惜字爐,供人焚化字紙,或設立惜字會,倡導敬惜字紙。

  其實特別是做為教師的,教書育人的同時,更應該訓示學生敬惜文字,不要踐踏污穢字紙,對於殘書廢籍、舊報故紙,也不要隨地拋棄。如果能時時留意關心,不僅自身增進福慧,而且其子孫也必靈秀超眾。

  現代社會物欲橫流,人們精神生活空虛,於是有人編YIN書YIN畫色情書刊等,傷害自他身心健康,令人道德淪喪墮落。“其毒人也,烈於蜜餞砒霜;其陷人也,慘於雪覆坑坎。令人滅理而亂倫,折福而損壽,破家而殺身,辱先而絕後(《印光法師文鈔·勸毀YIN書說》)。”佛經裡講到這種果報十分可怕,編寫者所受的苦果將要等到所有因讀他的書而受害墮落三惡道的眾生全部受報完畢超脫出來後,他的無間果報才能結束。這幾乎是遙遙無期,在阿鼻地獄永無出頭之日。可不哀哉!我們平時除了不看色情小說、YIN書YIN畫外,還應該隨力所能,盡力買來焚毀,如此“將見佛天雲護,災障冰消,身心安泰,家門迪吉,福壽康寧(同上注)”。冀州一張勝青年學子閒游書局時,慨歎“色情小說直接傷害青年,間接危害國家,非毀不可”,於是將書局所有色情書刊買下,而焚毀於該書局門口,後於夢中得到玉帝命人將他改為貴相,後來果然轉為非凡之相,事業一帆風順。如果我們不能做到購買YIN書焚毀,應印送善書給別人讀誦,教化人心,這種做法也就是廣積福德、自利利他的菩薩行為。

  對於世間的字紙尚且要珍惜,對佛所說的經典更應恭敬禮拜供養。福建泉州有一狂妄之人曾將經書擲地,並用腳踐踏,後得毒瘡哀號數月而死。不敬惜世間書籍文字,已是罪過,此狂人重擲佛經踐踏,罪過更甚,必動神怒,速遭天遣,所以世人應慎之。我們若見廟內字碑臥地污亵,應移到清淨的地方,看見古寺內若有經書殘缺,或經典毀壞,應將之修補保存,不要隨意拋棄。若實在無法修補,可建藏經閣供養保存,如此則獲福無量,因為經書乃三世諸佛徹悟宇宙人生真理後宣說的證悟法門,是一切眾生修行解脫的依據,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所以應恭敬供養。

  對毀壞的經書原典和破損的佛像(特別是供養已久的佛像),必須建塔供存,不可焚燒丟棄。但有一個問題是現代許多佛學寫作的草稿和所謂的檀香等上面到處印的被信眾隨手丟棄的佛菩薩像該如何處理呢?遵照先賢的做法,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可以將這些沒有保存價值的稿紙或佛像等焚燒,然後將字灰灑入溪澗大海中與水族眾生結緣,切不可將這些寫有妙法善法的稿紙販賣與人而得亵渎之罪。在燒這些稿紙時,還應默念本師釋迦牟尼佛及心經一遍,作為恭敬而焚的一種說法。另據說密宗有一燒字紙專念咒語,也可一並虔念:“嗡,班則穆懿喜把,日阿(二字合讀為一字)巡即乃蘇,悉把軸(三至七遍)。”並觀想所燒字灰中一切法義與大地眾生結緣,若能觀想一切法無所得,如丹霞燒佛的那般無著心更為至上,只是普通人未能達此境地。

  總的來說,敬惜字紙必然有種種功德利益,雖然是世間的善行,也應該勉力行之,否則世間善行做不到,又如何能空談出世之法,古人言:“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因果可畏,報應不爽,平時存心教惜字紙並非難事,諸君何樂不為呢?此外,一人為善力微,若能勸十人百人敬惜字紙,則功如須彌山矣。

  印光大師是一代祖師大德,尚且提倡敬惜字紙的世間善行,障深慧淺的我們,是否更應該從小善做起,展轉勸化這一善行呢?他老人家為此著有《普勸敬惜字紙及尊敬經書說》一文,目的是“以期有心世道之人,展轉勸化,同皆敬惜書字,則富壽康寧,現身獲箕疇之五福,聰明智慧,後裔納伊訓之百祥矣!”相信我們自行勸他,共同提倡這一世出世間的善行,必然功不唐捐,獲福無量。由此功德,將來必能開發無漏智慧,而得究竟解脫。

  【佛化篇】

  道德啟蒙·敬師惜字

  印光大師

  師嚴道專,人倫表率,道德學問,是效是則。

  養我蒙正,教我嘉谟,不敬其師,何能受益。

  字為至寶,遠勝金珠,人由字智,否則愚癡。

  世若無字,一事莫成,人與禽獸,所異唯名。

  普勸敬惜字紙及尊敬經書說

  印光大師

  人生世間,所資以成德達才、建功立業,以及一才一藝,養活身家者,皆由文字主持之力,而得成就。字為世間至寶,能使凡者聖、愚者智、貧賤者富貴、疾病者康寧。聖賢道脈,得之於千古;身家經營,遺之於子孫,莫不仗文字之力。假使世間無文字,則一切事理,皆不成立,而人與禽獸無異矣。既有如是功力,固宜珍重愛惜。竊見今人任意亵污,是直以至寶等糞土耳,能不現生折福折壽,來生無知無識乎哉!又不但有形之字,不可亵污遺棄,而無形之字,更不可亵污遺棄。孝、弟、忠、信、禮、義、廉、恥,若不措之躬行,則成亡八字矣(此乃“王八”一詞之由來,吾人可扪心自問、反躬自省)。八字既亡,則生為衣冠禽獸,死墮三途惡道,可不哀哉!!!

  字為世間至寶,非金銀、珠玉、爵位可比(可憐世人顛倒)。以金銀、珠玉、爵位,皆由字而得,使世無字,則金銀、珠玉、爵位,亦無由而得矣。字之恩德,說不能盡;敬惜書字,福報甚大(亵渎字紙,罪業滔天)!宋朝王文正公(注①)之父,極其敬惜字紙。後夢孔夫子以手按其背曰:“汝何惜吾字之勤也!當令曾參來汝家受生,顯大門戶。”(注②)後生子,因名王曾,連中三元,為名宰相。沒後谥文正公,封沂國公。後世凡科甲聯綿、子孫賢善者,悉由先世敬惜書籍及字紙中來。(舉手之勞,澤被後代,何樂而不為!)

  近世歐風東漸,不但普通人不知敬惜書籍字紙,即使讀書儒士,亦不恭敬書籍及與字紙。或置書於坐榻,或以書作枕頭;或大怒而擲書於地,或抽解而猶看詩書。不但大小便後,概不洗手,即夜與婦宿,晨起讀書,亦不洗手。每每以字紙揩拭器物,猶以敬惜為名而焚化之。故致普通人無所取法,而垃圾裡、毛廁中,街頭巷尾,無處不是字紙遍地(今日更不堪言)。舟車行人,每以報紙鋪坐處;出外婦女,率用報紙包鞋襪。種種亵渎,不堪枚舉。以故天災人禍,相繼降作,皆由亵渎天地間之至寶所致(咎由自取,禍自人興)。不知此字紙中,皆有天地日月之字,聖賢經書之文。以此種至極尊極貴之物,視同糞土,能不折福壽而現受其殃,贻子孫以愚劣之報乎!

  吾師前文,已包括其大致。猶恐舉一而不悉反三,故又擇其人所易忽者重言之。以期有心世道之人,展轉勸化,同皆敬惜書字,則富壽康寧,現身獲箕疇之五福;聰明睿智,後裔納伊訓之百祥矣。(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下民國二十四年 陳先善述)

  注①: 王曾(978-1038),字孝先,青州益都人。少年孤苦,端厚持重,進退有禮,善為文辭,曾詠梅花詩:“未須料理和羹事,且向百花頭上開。”鹹平中(998—1003)取解試、省試、殿試皆第一,成為科舉史上連中“三元”的狀元,被授予監丞,通判濟州。不久,奉诏入京,召試學士院,為著作郎,值史館。景祐元年(1034),為樞密使。次年,拜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封沂國公。後因不容呂夷簡專斷,同被罷相,以左僕射,資政殿大學士判郓州,死於任上,享年六十一歲。贈侍中,谥文正。去世十余年後,仁宗親篆其碑曰:“旌賢之碑”,又改其鄉曰:“旌賢鄉”。著有《王文正公筆錄》。

  注②:《文昌帝君勸敬字紙文》雲:“宋朝王沂公,其父見字紙遺墜,必掇拾以香湯洗燒之。一夕,夢宣聖(孔聖人)拊其背曰:‘汝何敬重吾字紙之勤也,恨汝老矣,無可成就,他日當令曾參來汝家受生,顯大門戶。’未幾,果生一男,遂命名曾,及狀元第。”

  紀念印祖說到尊經惜字

  鄭頌英

  印光大師的智慧德行,早已脍炙人口,無待我們贅頌了。但大師道業的成功,末學以為實在得力於刻苦實行“誠”“敬”兩個字。我們要認真實行大師的遺教,紹隆大師的道風,純真是紀念大師,純真不辜負師恩。現在且就大師平居所重,而世人日常所忽略的兩點,提出來談談。

  先族叔祖玉田先生,前在普陀理藥業十余年,親近印祖也有十余年之多。他曾經對我說過,他所最欽佩大師的地方有兩點,這是他終身不忘的:一是尊敬經典,必雙手捧持,珍逾至寶。大師安置經書,始終是有條不紊:大乘經論居上,小乘經論次之,善書又次之,從不零亂雜置。二是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必定嚴肅端正,不離恭敬。無論干什麼,都是絲毫不苟的。這真是聖賢作為,道德文章,足為後學圭臬!

  我看到人家拜經,供奉所拜的經典在上,一字一拜的頂禮,這當然是很大的功德。但那拜經的人,平時對於經典,往往只手捉擲,任意安置,或與雜書雜物同置。拜過之後,恭敬心就沒有了。尊敬到應該一字一拜的經典,拜過了就毫無恭敬心,可以隨便取放了嗎?豈不矛盾!由此可知,他們頂禮時也不過是人雲亦雲而已,何嘗知道尊經與尊經之道。這樣的拜經,不過種善根而已。而缺漏所在,實足引起警覺。我們如果明白了這一點,亟須以大師為楷模,不憚煩瑣,如法尊敬經籍才是。

  文字為世出世間一切言教之本,惜字所以重文,重文所以重道。大師對此也極其重視。末學從前對於惜字的懷疑,曾受到過大師的呵斥。現在字紙充斥得太多了,實行惜字,實感到麻煩(尤其在都市中),因此忽略疏懈的人很多。但是應行之道,是不應憚煩的。須知克己制欲的事,都是麻煩困苦的。有志者畢竟要抖擻精神做去。所以追念大師,更應仰學大師以身作則的言教。 (原載《印光大師永思集續編》)

  惜字紙就是積福德

  淨空法師

  問:請問如何福慧雙修?現在字紙十分普遍,每年我們做功課,也制造了不少的字紙,拿字紙來包東西更是普遍,這會受報折福嗎?

  答:「文以載道」,我們要尊重字紙,不能隨便丟棄,決定不可以拿來擦桌子、包東西,這不恭敬。道理在此,惜字紙是積福德。盡管現在的報紙都教人殺盜YIN妄,真正正面教誨的很少,但文字無罪,糟蹋字紙同樣折福。今天我們決定不可以用印佛經、佛像的字紙拿去作踐,那就折大福了。

  有同修問我:「我們的佛像用舊了,經書破損了,怎麼辦?」一般的作法,是將它火化,最好是送寺院的火化爐,不能在其他地方火化;但在野外很乾淨的地方,你把它焚燒之後,將灰埋在地下或灑在江河,這是恭敬。可是現在一般都市,不讓隨便燒東西,所以要在當地寺院的火化爐火化。如果是線裝書就不可以火化,線裝書大概總有幾十年、幾百年的歷史,這是文物。破舊了可以修補。線裝的經書破舊了,拿去裱褙,就跟裱字畫一樣,下面托一張棉紙,整部書拆開來裱褙,然後再把它裝訂起來。裱一次,大概可以再使用五百年。這是歷史文物,我們一定要懂得珍惜,不能隨便火化。另外,諸位必須曉得,字紙最好不要包東西,因為油墨有毒。 (淨空法師《學佛問答》21-90-44)

  敬惜字紙的意義甚深甚廣,文以載道,書破了要修補;實在破得不能用了,才恭恭敬敬的將它焚化,不敢亵渎。這就是重道。我們通常講“一切恭敬”,對於法寶之恭敬為最。經書屬於法寶之一,雖然現代印刷術發達了,我們對於經書還是一樣要尊敬。敬才有福;亵渎就是造罪業,也就是折自己的福報。不知道理的人,天天在折福,無可奈何!我們明了的人,就不可以這樣做。包東西不能用字紙,應當用牛皮紙或包裝紙之類的,千萬不要用字紙包東西。

  (摘自淨空法師《俞淨意公遇灶神記》)

  古聖賢都教我們惜字,不要棄字紙,現在有許多人想不通這個道理,實際上關系很大。因為文字是傳持聖教的工具,這些年當中我極力提倡文言文的學習,我深深的體會到。文言文是我們中國古聖先賢了不起的發明。我們有五千年的文化、傳統和學術思想,能夠一代一代的傳授而沒有錯誤,這種功德都要歸諸文言文的發明,因為我們古代的祖先早就想到言語是會隨著時代、地域變遷。古人的言語跟我們現在的言語不相同,由於言語上的隔閡,意義的傳達一定會遭遇到嚴重的困難,於是才發明文言文。將文字與言語分開,言語會變而文字不變,換句話說,只要把意思用文字記錄下來,縱然傳到以後幾千年、幾萬年,依然是毫不遜色,沒有差異的,這樣一來,今人只要運用文言文的工具就如同與古人面對面交談一樣,這實在是了不起的偉大發明。我們要懂得古聖先賢的苦心,他們深思遠慮為千年萬世的子孫們著想,把他們的智慧、學問與人生的體驗,一代一代的傳授下來,所以我們對於文字要珍惜、要看重。惜字紙的用意就是教我們懂得重道,尊崇文言文,用意在這個地方,這個意思懂得了,我們對於古人所講的“勿棄字紙”這個說法就不會覺得奇怪,而且也認為是理所當然,我們在生活行為當中不知不覺的自己也就這樣做了,給年輕人、給後一代樹立一個很好的榜樣。

  (淨空法師講解《陰骘文》大意)

  敬重經書字紙福壽無量——淨空法師

  為人不必苦貪財(看你福),貪得財來天降災(不如無)。

  既是有錢人不在(誰來用),不如人在少貪財(既是福)。

  勸君行善謂無錢(有也無),禍到臨頭用萬千(無也有)。

  欲要留君談善事(去也忙),一朝命盡喪黃泉(忙也去)。

  氣運循環歲月新(莫虛過),須防邪說亂吾真(最可怕)。

  時時檢點身心事(恐有錯),那有工夫論他人(管閒事)。

  世間萬事總有天(不容算),順理操持聽自然(天理在)。

  使盡機關心血瘁(徒枉然),到頭難帶半文錢(一場空)。

  敬惜文字 自利利人

  妙祖法師佛七開示

  各位法師、各位大德、各位居士、各界善士們:

  今天歡聚在一起,這是一個很殊勝的因緣。在此,與各位談一件關系到我們自身乃至全民族文明、道德和智慧的大事----敬惜字紙。

  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我們炎黃子孫人人要學、 個個要用、一時一刻也離不開。現在黨中央提出以德治國,構建和諧社會,節約型社會,為我們提倡敬惜字紙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契機。所以,我們要借此東風,大力提倡敬惜漢字和字紙,保護我們的傳統文化,培植我們的清靜心田。

  從倉颉夫子造字以來,我們的老祖宗給每一個漢字都賦予了很深的意義,很大的智慧。五千年歷史,五千年文明,都要靠文字才得以傳承,正如印光大師所說:“假使世間無字,則一切事理,皆不能成立。字為世間至寶,能使凡者聖,愚者智,貧賤者富貴,疾病者康寧。”由此可知,文字的重要。

  其實,說文字的重要沒有人會反對,但要做到愛惜就不容易了,不少人甚至對“敬惜字紙”還有許多不理解,這都是多年來陋習的影響。假如我用紙條寫上你的名字坐到身底下,你看見後高興不高興?你心裡會想,此人太不禮貌、欺人太甚,把我的名字坐到你的身底下。再比如,現在每個公司經理或者國家政府機關領導人,甚至很多普通人都有自己的名片,如果有一天走在街上,你發現自己的名片在人們腳下被踩來踩去,試問你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呢?我想你肯定不會高興。如此的例子舉不勝舉。所以,現在提倡大家敬惜文字,敬惜字紙,這是尊重文化,也是尊敬你自己。

  我們佛法中提倡“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我們對人民眾生,特別是對我們的文化與文字,要尊敬、擁護。而現在報紙、宣傳物扔的踩的到處都是,甚至於廁所裡也有,我們見到很寒心,毛骨悚然!我們要懂得感恩,念書人應該愛書,學文化應該愛字,這是道德智慧,不是迷信;你如果認為這是迷信,就大錯特錯了。

  印光大師文鈔裡提倡過敬惜字紙,淨空法師至善圓滿書23頁,說到關於敬惜文字紙,古人有惜字會,古人每見到字紙都要撿起,放在干淨安全的地點,不叫人踏上去,而我們現在到處有廣告,到處有文字,甚至於馬路上也寫的是字,人們隨手亂丟、隨便亂踩都是造罪。文字是光明,是教你開智慧,你反而踏於腳底下,失去光明,失去智慧,造下罪過你還不知道,實在太愚癡了。糟蹋字紙的果報是減你的福報,減你的智慧,減你的財富,減你的記憶力,減你的視力,千以歲除,萬以紀奪,大的扣你十二年陽壽,小的罪過扣你一百天;罪過大的話五行處分你,土打死叫土雷,木頭打死叫木雷,火燒死叫火雷,水淹死叫水雷,車禍天災地震兵災(戰爭)都叫金雷。你如不信,可以一百天敬惜文字,就如同愛惜你自己的生命,愛惜人民幣,愛惜你的子女親屬一樣,你看你敬惜字紙前後的智慧、健康有什麼變化,大不一般!你試一試,看一看,這又不要你的錢,只要你的心轉一下念頭,你就得大福報、得大自在!消災免難易如反掌,求財富如流水一樣,求智慧能聰明過人。

  為此我們呼吁各界知識分子、有仁心的人、有道德的人、大中院校都要重視文字教育,這關系你一生命運,一生福報,關系你後代子孫發達,你全家幸福美滿。廣泛一點,關系到我們全人類,乃至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的生命禍福。我們中華古國文化寶庫不能遺失,大家要為我們愛國、愛民、愛後代的道德教育做貢獻。希望每個人,每個單位,特別是學校機關要特別重視,功德無量,一生幸福,吉祥如意。

  那摩阿彌陀佛!

  金山活佛惜字

  活佛他見不得瓜子殼、花生殼、果皮、字紙、草紙一類東西,不管是桌上還是地下,他一看見這些東西,馬上就用五爪金龍一手抓到口裡送下肚,他的手法之快,無以復加。他要耍這種把戲時,身旁的人是無法阻止他的,所以同他一道走路,是件傷腦筋的事。

  在大街上,他照樣是一貫作風,他一邊走路,兩眼卻不住向四面掃射,好象捕強盜似的。同行的人,自然不高興他在街上表演這個,有時候就同他拉拉扯扯像打架一樣。要是同他說,街上的草紙字紙都是人家揩屁股的,不要弄這骯髒之物,他反說:“甚麼骯髒龊龉,骯髒同干淨有甚麼分別?”

  他最厭惡的是丟棄字紙,他常常抓著字紙似自言自語的說:“就是你這個東西作怪,生出許許多多的是非,使人顛倒,造罪造孽。”他在仰光地方還鬧過一次笑話,他住在大金塔上時,他的在家弟子陳清韻(仰光僑領),有一天,寫一張字條,托一位老太太(也是活佛弟子)送給活佛,請他來家應供。

  活佛打開一看是字紙,就隨手在老太太臉上打了一耳光,老太太挨了那一下,心裡難過極了!但是想到他是師父,也無可奈何。活佛打了她後還說:“吃飯就說吃飯,為甚麼要寫這個東西?”那位老太太剛剛牙齒痛,挨了那一耳光,居然牙齒不痛了!臨走時還歡歡喜喜給活佛磕頭,回到家裡後,逢人便說:“師父真慈悲,把我的牙痛病打好了!”一時傳為佳話。 (摘自《金山活佛神異錄》)

  離欲上人惜字

  “你們還不曉得,我年輕時,還撿過字紙哩!我檢字紙,不是為了賣錢。師父告訴過我:修行要愛惜字紙,這也是很重要的。我們今天能認得這些文字,都是古聖賢遺留下來的傳世育人之寶物,怎能隨地亂丟,任意踐踏?!把字紙收集起來,到廟上字庫去焚化。堅持做下去,肯定去會增福長慧的。我如此做了幾年,智慧明顯增長,看書時,可以一目數行,過目不忘。這叫做什麼?”

  大家聽得入迷,無人答話。一位居士猛省過來,忙答:“這叫因果關系,對不對?”

  “說得對,什麼事情都有因果關系呀!”離欲禅師的語氣顯得格外深沉,“說得更明白一點,這檢字紙的本身就是在積福、積德,心生善行。苦修實證,就能使人開慧。”

  “師父講得太好啦!”大家要求繼續講。

  “都幾點了?走吧!”離欲禅師起身,繼續上路……

  (摘自離欲上人)

  如何處理字紙

  問:世間法講勸人愛惜字紙,將廢紙燒掉,然世間貧苦人專收廢紙賣給制紙廠,稍圖微利,並且廢紙,一舉有兩得,前後哪一種最好?(衡钰)

  答:殘廢佛經,不能修補者,可采前法:普通字紙,可采後法。(李炳南老居士《佛學問答類編》)

  問:文字乃文明之根源,故凡有用文字之人,應當皆須敬惜字畫字紙,以報答文字之恩為是。但近來亦有學佛之人不肯敬惜字紙,將字紙亂使用,亂污穢,亂廢棄,不知對學佛修養上,有關礙否?(林得模)

  答:文字開智慧、增道德,諸端賴以進化,厥功至偉。集而成辭,可表聖賢名字,或其訓谟,散之亦可作聖名聖訓之分體觀。我國古俗主敬,故對字紙不忍踐污;今俗薄敬衰,即使對古聖先賢,尚存蔑視之心,況字紙乎。此時風使然,非學佛者單獨如是也。(李炳南老居士《佛學問答類編》)

  一張糖果紙

  雪公老師(李炳南居士)平素非常珍惜字紙,對字紙之恭敬,一如面對聖賢。看過老人講演稿及詩稿的同修都知道,老人詩文的初稿全是寫在日歷紙或作廢考卷紙的背面。而家中的紙簍,亦分裝垃圾及裝字紙二桶,因為字紙簍中的紙,是要燒的。

  某日,一弟子將包糖果的塑膠字紙,丟到垃圾桶中,後被老師發現,忙再從垃圾桶中取回。

  師問:“你將它放到哪裡去了?”

  弟子答:“垃圾桶裡。”

  “你看到上頭的字沒有啊?”

  弟子說:“本以為塑膠糖果紙燒起來氣味難聞,所以才丟入垃圾桶。”於是趕緊將糖果紙放入字紙簍。

  “唉呀!撿起來!”

  弟子忽又聽到喝斥聲,趕緊將它重又撿起來,心中不知如何是好:有字丟進垃圾桶固屬不敬,今投入字紙簍有何不對?

  在老師雙目炯炯的注視下,弟子惶恐不安地立著,不知所措。

  這時老師又說話了:“這麼大團的紙丟入字紙簍,很快就滿了。”

  老師見弟子毫無動靜,接著說:“拿剪刀來,你好好學。”

  弟子把剪刀及糖果紙呈上,只見老人家將有字的部份剪下,沒字的部分丟到垃圾桶裡。接著將有字的紙交給弟子,弟子順手將它丟入了字紙簍。

  “撿起來!”弟子又聽到老人家的喝斥聲。

  於是,弟子又戰戰兢兢的撿起來:“請問老師,該怎麼處理才圓滿啊?”

  “這還不會嗎?”老人家聲音轉為慈柔。

  只見老師從椅子上站起來,取過字紙,再從字紙簍中,隨便撿出較大的一張,包住這曾經包過糖果的塑膠字紙,深放在字紙簍內藏著,然後說:“必須這樣放,才不會招來螞蟻。如果有了螞蟻,你燒字紙時,不是要殺害它們嗎?”

  原來,老恩師的心地是這般誠敬與仁慈。而對學生弟子是這樣深入生活細節,隨時隨地加以調教訓勉。弟子們接受類似此糖果紙的啟示,不知凡幾。 摘自《雪公師訓集錦》(戒光)

  敬惜字紙的感應

  學佛的居士中很多人都能敬惜字紙,他們得到的果報都很殊勝。我給大家講一個身邊的事例。

  我們本地有位居士叫張貴春,是位將被病魔奪去生命的人,四年前病得不能下床。他的老伴是個虔誠的佛教徒,介紹他念佛,他的病有所好轉。後來到寺廟聽經聞法,認識佛法,深信因果,知道敬惜字紙的好處,於是發心撿拾字紙。他每天早晨起來,上完早課,再念經一個小時後,就出去撿拾字紙,如煙盒、報紙、包裝盒等,甚至是廁所裡帶有字的紙,他都拿回家用水洗干淨,曬干後焚化。每袋字灰滿後,運到山頭上沒有人去的地方挖坑埋了。他還注重在大街上、馬路上撿,因為行人多,丟棄並踩踏的字紙也多,在大街上撿字紙還可以修忍辱、折服我慢。如是三年如一日,果報很殊勝,他的身體完全康復,而且以前更顯得年輕、精神,頭部發亮,走起路來象小青年。

  他為了教學生念佛,敬惜字紙,每天買上糖果給他們吃,讓他們在上學、放學的路上撿拾字紙。有很多學生很喜歡他,經常圍在他身邊聽他講因果報應的故事。

  現在我們生活在科學時代,但是科學不能改變(轉移)因果善惡真理,你做好事,你將來一定有好的報應,做惡事一定會有惡的果報,種善因必得善果,種惡因必得惡果。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人常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若是不報,時辰未到,時間一到,一定會報。

  如今商業、印刷業發達,幾乎所有的商品、產品、生活用品上面都有文字說明,人們用過或看過之後便隨手扔掉,任意踐踏,垃圾堆、糞池裡到處都有字紙,人們不自覺地造下了無量無邊的罪業,又不知覺地受到報應,諸如生病、噩夢、破財、破產、失業、失意、失戀等,很多厄運是不敬字紙造成的,人們卻不知底細,怨天尤人,實在可憐。即使從環保和衛生的角度上說,亂扔字紙也是一種壞習慣,對我們的環境和健康帶來惡劣影響,用金錢無法計算的。

  因此,我們大家要重視起來,吃了用了,可以把包裝紙,放到垃圾箱子裡,不可到處亂扔,大家在大眾場所都來管理,都來愛護保護,我們才能有健康美滿幸福的生活。

  敬惜文字是件大事,特別是學校的教師更要注意文字教育,這是關系到學生能不能有智慧和福報,關系到國家命運興衰和社會安定的大事情。

  老師是我們祖國文化遺產的捍衛者和承傳者,我們衷心希望教師能教育好下一代,讓孩子們從小就熱愛文字,熱愛祖國的傳統文化。

  淨空法師曾經開示,一個醫生死了以後墮落在十八層地獄而哀聲歎氣,自己認為病人死了是他命該絕。正在這時下面說了話,老兄你冤枉還有怨氣,你在十八層我還在下面十九層,醫生問,老兄你是什麼行業的罪過,下面這個人說,別提了,我一生教書,誤人子弟造下十九層地獄果報,你看多重呢。

  我們每人都有一雙腳,人人都要穿鞋,鞋底下打印文字,鞋裡邊有標簽,每天穿上踏在腳下都是罪過,因此建議鞋廠的負責人,要明白文字的重要性,不要讓人們再造罪了。

  我們每個人都要自覺檢點自己家裡是否有這樣那樣不符合敬惜文字的習慣和做法,千萬不可以造罪過,造下是不可以收拾的,人常說,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修行各人了,誰造下夠誰受,誰也替不了誰,諸佛菩薩也救不了你。特別是學佛同修們,居士們,要給大眾做一個好的榜樣。

  我們要遵照淨空法師的教誨,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只要我們心念轉了,將來前途是光明、殊勝無比的。希望大家能敬惜字紙,祝願大家吉祥如意,法喜充滿!

  阿彌陀佛!

  【聖訓篇】

  敬惜文字 天地至寶

  訓曰:字乃天地間之至寶,大而傳古聖欲傳之心法,小而記人心難記之瑣事;能令古今人隔千百年觀而共語,能使天下士隔千萬裡攜手談心;成人功名,佐人事業,開人識見,為人憑據,不思而得,不言而喻,豈非天地間之至寶?與以天地間之至寶而不惜之,糊窗粘壁,裹物襯衣,甚至委棄溝渠,不知禁戒,豈不可歎!故凡讀書者,一見字紙必當收而歸於箧笥,異日投諸水火,使人不得作踐可也。爾等切記!(皇家修養教育讀本《庭訓格言》為康熙所作,是一本珍藏大內、秘不示人的皇家遺囑讀本)

  敬惜字紙文

  奉勸世人,讀書須恭敬,一字值千金。遇高門戶須讀書,書中字字受敬重,敬字紙即敬聖賢也。字乃聖賢之面目,亦天下之大寶也。登科及第憑文字,官員宰相從字文。千裡之遙,付數言可以相通;萬古業產,皆賴字跡以為據。但看世人,文字衰者,家必敗也;文字盛者,家必興也。

  若遵先王之道,畏聖人之言,須要敬惜字紙,則近報於己身,增福添壽;遠報在兒孫,貴顯官榮。凡一切字紙,珍重勿亵。字紙不可糊窗包物,不可點燈吃煙。若見字紙在地,務要收拾,以火焚化,或洗於河內,或埋於土中。楊全善埋字紙,而五世登科;李子材葬字紙,而一身顯榮。帝君書雲,篇篇教人存心積德,句句勸人敬字重文,則子孫顯大門戶,功德無量矣。

  文字皆聖賢所作

  中外文字雖有不同,但凡各種之文字,皆聖人所作也;若非聖賢,焉能作此文字哉!既知聖賢用盡苦心,作字作算,則我為儒者,應當遵敬之方可。今人不然,凡有學之人,每輕棄字紙,污穢聖賢之字跡,而且將舊書作穢用之物,每置字紙與舊書於廁中。此若不識字之人且不可,何況知書識禮之人乎,何其污儒至於此極哉!或曰:“此非活物,亦非食物,雖輕棄,及置於廁中,有何罪過哉?”

  余曰:“儒者學於書而又輕棄,此可謂忘其本;又置書字於廁中,此欺侮聖人也。尚且我們既知書,則是聖門之徒,而又侮之,則是欺師也。若論欺師之罪莫大焉,何謂無罪乎?!”

  或曰:“如你所言,字紙應如何保惜,方無大過乎?”

  余曰:“無他,不可亂丟於地,須設字紙籠,收拾字紙可矣。”

  或曰:“置之年深月久,堆積如山,而後猶原棄之於地,則與棄之於廁有何異哉?”

  余曰:“不然!收拾字紙,可要每月或定期燒化,其紙灰以紙包之,交齋堂,或交托寺廟,或自送於海中或河川,則無污穢聖賢之罪。”

  或曰:“如不遵你言而為,有何惡報?若有遵你言而行者,有何善報?”

  余曰:“報應皆有。”曰:“有何可報?”

  曰:“積為而功多,後得受福,或來世得出生為官員,或子孫昌盛,或為富家。若不收拾字紙,而犯此罪,近則報在其身,遠則報在其子孫,或後世。”

  曰:“後世有何報?”

  余曰:“報其貧窮,或啞口,或瞽盲也,何謂無報乎?”

  曰:“何人能察他有功或有罪乎?”

  余曰:“人人舉頭三尺有神明,何謂無人知之乎?”

  或曰:“然則字紙將要保惜乎?”

  余曰:“然也。以此為世鑒可也,詩曰:

  保惜字紙萬世興, 置於污穢瞽盲窮。

  莫道無人查稽記, 舉頭三尺有神明。”

  惜字訓

  金阙上相訓曰:夫片文只字,皆仙佛之經書;寸楮微言,悉聖賢之名諱。天朝地府,一字貴若寶珠;人世寰區,千言賤如瓦礫——或糊窗裱壁,顛倒文章;或裹物包煙,輕污典籍。封罐口,作書囊,重重蔑廢;列紙條,剪鞋樣,種種欺凌。或揩垢而拂塵,或擦油而抹桌。或寫未工而嚼爛,咽下喉嚨;或臨荒境而撕開,拋於糞土。或揉團而塞壁孔,或捏塊而置牆間。或帶字而登床,或攜書而入廁。或扭繩以束物,或捻線以穿錢,或捶爛以和泥,或裂開以拭穢。至於顛狂浪子,為爆竹而裂破千張;婦女閨娃,夾絲線以殘碎草縷。蒙童小子,作踏於學館書房,庸師莫知訓誡;胥吏書傭,輕踐於官衙私捨,有司罔識箴規。地積青蚨,跨之弗顧;文藏紙袋,坐竟罔知。且銀工紙匠,镌字於簪镯戒指;婦女冠帶,亵污於穢處YIN時。或帶香而入房,或題詩而繡枕。或寫字桌板,猶藉口於旋寫旋揩;或燃火啖煙,尚托言於隨焚隨化。甚至將經書而作枕,以扁額而鋪床。或以衣求印而送終,或以書入棺而殉葬,或畫卦於窀穸,或黔面於奴僮。或織字於綢緞,制以為衣;或號字於椅凳,坐之罔畏。或寫於瓷盤,破則棄之街巷;或貼之蘭房,YIN則亵於室內。或藏經典於臥側,或置史書於床帷,或題句於竹木之枝,或寫字於便尿之處。三教之中,九流之內,識字而不敬字,讀書而輕書,蔑污聖文,亵渎典籍,種種罪端,曷勝發指!罪積山邱而莫覺,果報地獄而罔知。天地鑒之而震驚,神鬼臨之而赫怒。

  上帝屢行戒谕,諸生視若罔聞。豈知城隍、社令、司命、土地等神,除將各人善惡詳注外,另記慢字數目,一一清除,污一字促壽一日,踐一字削祿一朝,千以歲除,萬以紀奪,重則子孫全絕,輕則兩目皆盲,子女產厄,男子夭折,一月一算,考核惟嚴。人若敬之重之,福祿依例增益。人世未知,特來曉谕。

  呂祖惜字谕

  民國辛丑年十二月初三夜降於泰京宏德堂:近世以來,關於文字蹂躏特甚。雖屢降敬惜之訓,而日久玩忽,視為具文。能恆久遵行而不辍者,能有幾人?遂致文字大遭其劫。身為讀書之士,而亦用字紙裹物;名為作善之流,而亦將文章踐踏。或者惜其紙之有用,而忘其字之可尊。此無他,皆以為小善而不屑為,習然不察,而未明事理者也。

  上方瞋怒,頃已議出重罰之條。除惜字條例,及玉律所載各罰科外,又增極重極慘之條,加入此次疫劫之內。凡家有糟踏字跡者,必罹疫劫毫無挽救。自茲以後,我門下弟子,及修持之士,凡笃信吾言者,即從今以後,永勿再用字紙裹物,或輕用字跡,如隨便開單寫條等事。凡事已無須用文字者,概以言語處理之,庶可少作此業,而招天譴也。此關重開太平之機兆,移風易俗之先聲。望爾諸生,身體力行,切勿再事悠忽,視同壁上觀也。知關重條,特以傳告。其各凜遵,勿違為要!

  曾子勸敬惜字紙

  蓋聞古聖人制成文字,卦畫龜形,而分鳥跡。是文字也,深有益世道人心,固人人不可不知,亦人人不可不敬也。士而無字,詩書奚可以學?農而無字,四時奚可以耕?商而無字,貿易奚可以通?工而無字,藝術奚可以精?字紙乃聖人之血脈,可不惜乎!惜字紙之功大矣哉!奈何今之世人,昏昏眛眛,以字紙裹物,任男女之踐踏,擲下於污池,靡知後日將誰歸。以致子孫愚蠢,而為無用之人。或雙眼失明,成為廢疾。斯時也,悔之已晚矣。吾今臨堂,略舉世人弊端,以勸戒群生。願至急回頭頓悟,是余之所深望也夫。

  季路夫子論敬惜字紙之功

  溯為上古,世無文字,文明未肇,人皆穴居。文字者,乃古聖倉颉夫子奉 黃帝之命,而廣集禽鳥獸類之足跡與龜文等,苦心孤詣,研究而制成者也。俾使萬世免結繩之苦,其功莫大也。古昔之記事,今觀書典而可悉知;河山遠隔之遙,以文字可通彼我之情。而今之世,胸羅萬卷,博學高才之士,隨意任筆揮毫,成章成詞,或編法律以治世,或印標志以宣傳。士農工商,無不藉字以宏揚而收其效也。唐太宗親駕遠征過海,忽起波浪滔天。帝即御書“免朝”大字,焚落於海中而告浪平。文字之用者,廣而大也。奈何於此三期末運,文明昌盛,反而道德衰微。視文字不知敬惜,任意散撒路上,由人踐踏,而無人撿拾。或以包貨,或以裹鞋,或以拭糞渎聖跡,其罪重而大矣。屢見文人學士,既讀聖賢之書,而偏背聖賢之訓,不惜敬字紙,罪加一等。根據金科玉律記載,不敬惜字紙者,重者盲目折壽,輕則削福減祿。願爾世人,當思古聖制字之苦心,路見字紙,隨即撿拾。如字紙染污者,洗而曝之,焚而藏之,聚集一箱,敬送海中,則獲福無窮,家道昌盛,蘭桂騰芳。敬而惜之,珍而重之,功莫大焉!

  文昌帝君勸敬字紙文

  字之有功於世也,偉矣。昔蒼颉造字,洩天地之機,開萬物之智,發聖賢之秘,續道德之傳,記古今之治亂,著人物之賢奸。若天下無字,萬古如長夜。此一宜敬。天曹公案、皇朝律例、公門文移、冥府卷籍,鹹以字為憑。是字能生人、殺人、榮人、辱人、予人、奪人者也。可不鄭重之乎。此二宜敬。天地神祀之號、日月星辰之紀、聖賢仙佛之名、祖宗父母之諱,皆散著於字。棄置踐污,於心何忍。此三宜敬。

  士之隸吾籍(文官)者,皆自敬重字紙中來。如宋朝王沂公(王曾),其父見字紙遺墜,必掇拾以香湯洗燒之。一夕,夢宣聖(孔聖人)拊其背曰:“汝何敬重吾字紙之勤也,恨汝老矣,無可成就,他日當令曾參來汝家受生,顯大門戶。”未幾,果生一男,遂命名曾,及狀元第。此事雖遠,可以為證。予竊怪今世之人,名為知書,而不能惜書,視釋老之文,非特萬鈞之重;其於吾六經之字,有如鴻毛之輕:或以字紙而泥糊,或以背屏,或以裹褥,或以泥窗,踐踏腳底,或以拭穢。如此之類,不啻蓋覆瓿矣,何釋老之重而吾道之輕耶?是豈知三教本一,而欲強茲分別耳。況吾自有善惡二司,按察施行,以警不敬字紙之類,如平生苦學鹦窗,一旦場屋或以失韻誤字,例為有司之黜,終不能一掛名虎榜者,皆神奪其鑒,以示平日不敬字紙之果報也。諸生甘受此報,恬然不知覺;甚至於子孫之不識字,舉家因之而害者。遠則不足以為戒,姑以近者言之:且泸州楊百行坐經文,而舉家害癞;昌郡鮮於坤殘《孟子》,而全家滅亡。果報昭昭,在人耳目。楊全善亦百行之兄,埋字紙而五世登科;李子才葬字紙而一身顯官。既能顧惜陰報,豈可不敬畏哉!

  文昌帝君惜字序文

  (甲寅春二月 降於西昌 種善園)

  混沌未分,乾坤靡辨,天何以開?地何以奠?鴻蒙溟涬之中,南北東西不見。盤古出以垂文,三皇繼而作篆。然而一道敦龐,盡人恬淡。更代二百余君,文篆早經磨散。劫數宛爾遞邅,世道依然荒誕。烝黎不識不知,紀述何憑何驗?有巢再興,宓犧(即伏羲)紹旦,結繩而治,於焉上古之風;無書以觀,難矣後來之變。

  爰有聖人,四目而神,天開一畫,極立九垠,作為書契,永賴天民。或鳥跡龍書,象形並兼會意;或龜文鳳篆,取義更配諧音。摘兩儀之精髓,為萬世之經綸。政治以之而系,年劫以之而塵(塵,久也)。萬裡江山,仗一紙而永定;千秋事跡,藉數行以為憑。聖賢經史之簡編,蘊奧無窮博載;朝野文章之卷牍,精華莫罄敷陳。學海文淵,離此漫誇筆陣;詞林史館,無斯焉作國賓。蒼頭黎首之群,賴為契券;錦心繡口之士,弋取缙紳。此字之所由貴,即字之所當珍也。

  乃者聖人制字以濟人,奸宄將字而害世。搬門弄斧,誇他略識幾篇文;毀聖評神,仗厥少知數行字。讀聖賢之典籍,轉而貶斥聖賢;自乖謬以诪張,反謂彼何乖謬?花前月下,寫YIN詩而矜蕭灑風流;濮上桑間,作邪曲而衒詞華艷麗。無名帖暗中放箭,傷彼快我胸懷;兩便刀紙上行兵,殺人不見血漬(氵膩)。倒顛情罪,辄腕下以搓挪;陰害忠良,假筆尖而排擠。笑塗谑語,口嚼手撕;戲寫閒文,案鋪地棄。

  惜明明之字,人所易知;惜默默之書,誰其著意?此塵寰之蠹蟲,實名教之蛇蛻。士子之輕賤如斯,愚夫之污穢何計?至若糊牆貼壁,裱窗封壇。孩子學書,大人任其亂擲;遠人寄札,愚輩隨棄封函。官民吏役,老幼婦男,抹棹橙(同桌凳)而拭物拭塵,掃擲糞堆廁道;遇年節而貼聯貼對,熏觸馬桊牛欄。遍灑塵埃,只因破笠破碗;拋殘巷路。更有敝蓋敝籃。臥被坐橙之微,敢書號而男女眠寢;穢物卑器之賤,且畫字而履踐取探。此等般般流弊,殊難一一備譚(同談)!

  最惱婦人女子,奴婢妪婆,造罪不少,作孽尤多。曳裙帶而系金錢,步步聽叮當之響亮;夾花樣而裝字本,時時置膝腿以摩挲。國寶系腰帷之際,神僊(同仙)懸帳幕之窩。挑錦字、挑古詩、冥府扣除陽壽;繡八仙、繡王母、神明瞋怒譴诃!抹棹(同桌)包物,或殘書與字紙;裁衣剪褲,連字角以消磨。巧裝卍字於鞋履,奇織回文於绫羅。工匠男女之俦,何堪擢發而數?士庶農商之眾,恐將遭報於佗(同駝,泛指動物)。工師之罪東君半,婦孩之咎家長何?一時難罄諸般弊,萬縷焉窮穢踐麼?言念及此,太息吟哦!乃諸子厥志堪嘉,此心可許,讀書有鑒於斯,集會特邀同侶;果實踐以躬行,將神喜而福汝。殘編斷簡,不沈(同沉)沒於泥塗;金章玉軸,當破格而錫字。聊揮管而作禀經之文,遂染箋而為惜字之序。

  文昌帝君惜字真诠

  下筆有關人命者,此字當惜。

  下筆有關人名節者,此字當惜。

  下筆有關人功名者,此字當惜。

  下筆屬人陰事及婚姻者,此字當惜。

  下筆離間人骨肉者,此字當惜。

  下筆謀人自肥、傾人自活者,此字當惜。

  下筆凌高年、欺幼弱者,此字當惜。

  下筆挾私懷隙,故賣直道,毀人成謀者,此字當惜。

  下筆唆人構怨,代人架詞者,此字當惜。

  下筆恣意顛倒是非,使人含冤者,此字當惜。

  下筆喜作YIN詞艷曲,兼以詩札譏诮他人者,此字當惜。

  下筆刺人忌諱,令人終身飲恨者,此字當惜。

  惜字切戒

  賣舊書廢紙與人(印封殘冊廢卷同)。遺棄污穢中。 腳下踐踏。 糊窻壁。 覆瓿裱畫。 拭幾硯。擦垢穢。 燃燈夜照。 點火吃煙。 刀剪裁破。因怒扯碎。以書籍作枕。與婦女夾針線。嚼爛吐地。塞牆壁孔內。燒灰仍棄於地。

  跋

  今人皆知惜字矣,但恐名曰惜字,而隨便塗寫,全不敬心,其罪較不惜者更甚。昔武王《筆銘》曰:“毫水茂茂,陷水可脫,滔文不活。”此誠惜字之源也。故當惜於既有之字後,尤當惜於未有之字先。真诠十二則願人常寓目而勿忘焉。觀而共勉。(《曉漏編》)

  以上二則、相傳為文昌帝君語。文字發天地之秘,起萬化之原,為聖人所作,敬之則蒙福,亵之則獲禍,此千古不易之理也。身在官衙,以紙筆給事,幾案叢雜,最易犯不敬之罪。至廣惜字各條,則今之胥吏,所習以為利,而惟恐其不能者也。下筆時苟存慎惜之心,則於為善去惡也不遠矣。(《在官法戒錄》)

  文昌帝君蕉窗聖訓·戒廢字

  五、戒廢字

  勿以舊書裹物糊窗,勿以廢文燒茶拭桌,勿塗抹好書,勿濫寫門壁,勿嚼詩稿,勿擲文尾。於途間穢中尤宜慎。

  文昌帝君惜字功過律

  文昌帝君惜字功律二十四條

  ○平生以銀錢買字紙至家,香湯浴焚者,萬功,增壽一紀,得享富貴,子孫賢孝。

  ○平生偏拾字紙至家,香水浴焚者。萬功。增壽一紀。長享富貴。子孫榮貴。

  ○多收字紙,字灰深埋淨地者。一千功。安樂不流離。子孫昌盛。

  ○刊刻惜字書文,偏傳世人者。五百功。永無是非。多生貴子。

  ○抄寫敬重字紙書訓,阖門令其珍惜者。三百功。子孫發達。

  ○見惜字文留示子孫,及己身敬信供禮者。百功。安樂無禍。

  ○化人銀錢,買字紙浴焚者。百功。壽增一紀。施財人永遠富貴。

  ○勸世人惜字。並焚怪異YIN亂等書者。百功。本身增壽。子孫昌盛。

  ○僧道不以有字之幡幕作囊雜用。能自戒勸人者。五十功。德名光顯。

  ○見人作踐字紙。能以素紙換焚。或以他物換焚者。五十功。百病不生。轉禍為福。

  ○禁人不以字紙拭穢者。五十功。其人昌盛。

  ○凡人有難。或急或緩。見字紙必焚浴者,萬字十功。即得平安。

  ○勸人不以字紙及錢,放床褥下者。十功。一生永得平 安。

  ○偶遇穢處,見字紙即收起,不輕忽者。十功。一生平安。

  ○禁人馬上有文字及錢不騎者。十功。永得安樂。

  ○不以字紙及書,夾鞋樣。自戒內眷及勸人者。六十功。子孫智慧。不忤逆。

  ○勸人不以書字。置濕處霉爛。並扯碎毀踐者。十功。必得名壽。

  ○生平不輕筆亂寫,塗抹好書者。十功。永無凶事。

  ○刮洗器物門壁上字者。十功。眼目光明。

  ○贊揚敬字文為功德者。十功。獲福必多。

  ○見人以字紙封蓋葷臭器皿。換取浴焚者。十功。無惡事相遇。

  ○遇字紙污穢,漂淨水中。百字一功。免諸疾障。

  ○以字紙焚香爐中者。五功。得享吉祥。

  ○代人收采浴焚字。萬字一功。得享清福。勸人多惜報應如例。

  文昌帝君亵字罪律二十九條

  ○將人錢買要浴焚之字紙,取用作踐者。一百罪。殀折。子孫貧賤。騙人買字紙錢,不買字紙焚者。一百罪。定然惡病夭折。

  ○己身不敬字紙經書。又不訓教子弟,遞相輕侮者。一百罪。惡瘡遍體。生癡聾暗啞。

  ○遇字紙焚處,踏踐撲滅收用者。八十罪。定生腫毒。

  ○家中破書廢紙,換碗換糖作踐者。八十罪。定生癡聾暗啞。

  ○家藏敬字書文,或拭穢並靡爛者。七十罪。多惡事無救。

  ○僧道以有字幡。作囊雜用者。六十罪。薄福受刑。

  ○以字紙包藥裹經書木魚器用者。五十罪。蒙蔽慧心。

  ○以字紙拭物拭幾,及揉搓棄地者。四十罪。遭流離去智慧。

  ○勸善書惜字文,不信不傳者。三十罪。窮年窘迫。生不肖子。

  ○以經書字紙,放船艙底,並馬上騎坐者。十罪。生瘡受人欺侮。

  ○已身不敬字紙,反笑人者。十五罪。多遭橫非。

  ○以字紙漂污水,焚穢地者。十五罪。多目疾皆盲。

  ○以經書作枕頭,及以錢與字放床褥者。十五罪。窮苦受杖。

  ○以字紙引火打亮者。十罪。生瘡癬。

  ○見婦女剪字紙做鞋樣,為花墊盤盛盒,男子不禁止者。十罪。受官刑懲。

  ○字紙糊窗墊,褙屏表書者。定冤枉不明。

  ○以字紙嚼爛吐壁上,及扯碎作書捻者。十罪。爛唇。手生惡瘡。

  ○掩眛敬字紙功德者。十罪。不得吉祥。

  ○女眷以字紙書夾鞋樣,男子不禁止者。十罪。不得吉祥。

  ○婦女繡字於荷包,香袋、扇插、枕頭上,不行禁谕,及系帶於腰間,枕臥亵污者。五罪。得暈眩拘孿疾。

  ○親筆亂寫。拋散不顧,及旋寫旋抹者。五罪。足生毒瘡。

  ○以字紙扇書啟插鞋襪者。五罪。足生毒瘡。

  ○以字號寫器物上,致人坐踐者。四罪。家店不祥。

  ○以不淨手檢閱經書者。三罪。生叉指瘡。

  ○以字磚墊路者。三罪。行事不順遂。

  ○於地上畫字者。三罪。多遇險阻。

  ○剜裁字跡者。一罪。多受驚。

  ○以字紙褙神像,拾納牆壁內者。一罪。雖有別功不錄。

  宥(yòu)悔遂報例

  ○無子者,如於灶神前,家堂前,文帝案前,申文發願。終身敬惜字紙。及印送惜字書籍。上富萬部。中富五千部。下富千部。貧者二百部。准於生子聰明富貴,增福增壽。

  ○倡立惜字會。或獨立惜字社。或勸設惜字會。得有一項成立。而本身能令合家敬惜不懈,或化及一方一邑者。准於求子得子,求富得富。求福得福。求官得官。以及病者求安得安。凡有所求無不遂願。

  ○購贈惜字篾簍百只者。增壽三年。多者依此類推。永不患眼疾。

  ○購置木質字簍百只,或洋鐵簏百只。懸掛街頭巷內者。增壽五年。不遭惡事。多者依此類推。

  ○募印惜字書籍五千部以上者。賜福增壽。子孫賢達。

  ○獨立捐資印送惜字書籍千部以上,而不為求子者。准於合家消災獲福。益壽延年。

  (文昌帝君事跡請參見周安士居士所編寫的《安士全書》)

  惜字功過格

  (選自《天律所訂之日常功過律•惜字篇》)

  文字可使人明理悟道,故惜之則有功,毀之則有過。以下之功過格乃依天界之法律所定,人如能以清淨慈悲、利他無我之心,行種種善事,則所得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敬拾字紙(回收集累、燒化送海)一張一功,毀棄字紙一紙一過。平生拾字紙回家,洗淨曬干後焚化,字灰送江海,或深埋淨地者,一世萬功。抄寫敬重字紙書訓,廣為流傳,令人珍惜者,一世三百功。勸人惜字並焚怪異YIN亂等書者,一次百功。迎送字跡(焚化送海)一回五道(其中多少善人參加皆共得之)、阻送字跡一回二罪。不以有字紙布作囊雜用,能自戒勸人者,一次五十功。禁人不以字紙拭穢,或見人作踐字紙,能以素紙或他物換回焚者,一次五十功。勸人不以字紙及錢放床褥下,或遇穢處見字紙即收起洗淨者,一次十功。勸人不以字紙及書字夾鞋樣,或置濕處霉爛毀踐,能自戒及勸人者,一次十功。生平不亂寫塗抹好書者,一世百功。刮洗器物、門壁上之字,讚揚敬字文有功德者,一次十功。見人以字紙封蓋葷臭器皿,而換取洗淨焚化者,一次十功。遇字紙污穢漂淨後焚化,一次一功。

  己身不敬字紙經書,又不訓教子弟,而遞相輕侮者,一世十罪。家中破書廢紙任其靡爛,或用來拭穢,或與人換東西作踐者,一次八過(可回收焚化無罪)。以有字紙布作囊雜用者,一次十過。以字紙包藥裹物或封罐器用者,一次一過。以字紙拭物拭幾,或將字紙揉搓棄地者,一次五過。以字紙放車船艙底而坐者,一次十過。己身不敬重字紙反笑人(敬惜字紙)者,一次十過。以字紙漂於污水、焚於穢地者,一次百過。以書作枕頭,或以錢及字紙放床褥者,一次五過。以字紙引火者,一次三過。見人剪字紙做鞋樣,或墊物而不禁止者,一次十過。扯碎字紙作撚者一次一過。亂寫字及旋寫旋抹者,一次五過。以字號寫器物上,致人坐踐者一次二過。以不淨手檢閱經書者,一次三過。以字磚墊路者,一次一過。於地上畫字者,一次三過。剜裁字跡者,一次一過。以字紙褙神像或納入牆壁內者,一次五過。

  由上可知,不管任何人,只要能積滿三千功八百果,即可永脫輪迴,回歸天堂或淨土。但若念南無阿彌陀佛,修淨土法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者,則迅速成就,品位增上。

  琚霞子惜字三十二條

  勿刻賣YIN書畫,勿擬YIN詞YIN戲,勿寫離婚賣兒字。勿顛倒人情罪,勿唆訟砌詞,勿添改賬目,勿然棄字灰(如僧道疏文訃文冥包冥篑之類),勿穢手翻書,勿穢處貼字,勿踐踏字紙,勿因怒扯書,勿拋字不顧。勿被蓋上書號,勿鞋上做佛字,小兒勿戴有字首飾,勿錢系女腰,床上膝上勿置書,桌上路上勿寫字,勿以字塞鼻拭膿。燭上炮上勿貼字,酒醋壇勿蓋賬簿,靴內鞋內勿置書扇錢文。勿寫怪字俗字,勿唾液寫字,字勿任雨淋鼠蝕。惜布頭棉紗記號,惜紙煙牙粉等商標,字勿油墨污損,破盎破傘土字宜惜,污字宜洗,穢處字宜刮洗,雕字木屑宜惜,舊書板勿作柴燒。

  勸惜字紙

  選自《急救廣生集》

  三官大帝 雷府 劉天君撰 惜字垂訓:

  求祿求名求嗣,功惟惜字為先。昔已職之文帝,吾今復何贅焉。

  但見世人擾擾,貧窮困厄盈前,大半非他過惡,穢污字紙罪愆。

  雖有訓文廣勸,終無一士心堅。小子矜馳佻達,老成狃習安閒,

  敬奉未聞一二,毀殘殆有萬千:或以糊房襯裹,或以裹物取便;

  或以殘章委棄,或以零字淪淹;或以習書桌幾,或以帶上廁邊;

  或以臨時拭穢,或以糊襯蠶笾。種種罪深辜積,一一上奏帝前,

  罰令此曹受報,疾厄禁锢相牽。農賈鄙俚無減,士夫榮祿難延,

  大則滅身滅嗣,小則奪紀奪年。吾今下哀蠢爾,特為奉敕降骈,

  普勸世間士子,遵行須要虔虔。毋論經書史子,毋論野史稗官,

  毋論缃函繭帙,毋論斷簡殘編,毋論長篇累牍,毋論只字片言,

  務必盡加護惜,勿因俗論避嫌。始則焚諸火內,繼則送去流泉。

  不可因循苟免,不可時日耽延。急急奉行一月,寸心復舊光鮮。

  急急奉行一載,本身科甲蟬聯。急急奉行一世,此生名列上仙。

  實有如斯果報,非吾虛語取妍。倘有癡蠢狼子,敢為誹謗憎嫌,

  吾已奉旨專事,立時雷火熬煎。今特廣為傳示,子其代我布宣:

  檢拾字紙,隨在燒化,固屬敬惜。但惜字戒內有曰:“勿於灶內燒灰,勿燒灰扔棄於地。”未讀此戒而不犯者鮮矣。因思物聚於所好,一人檢取有限,似不若勸人一法頗善。凡親友許願酬神演戲者,何不竟許焚字紙數百斤,或數千斤,隨力隨願。此法可貼一字條於空鋪內,收賣每斤給錢一二分,彼市徒知其價,無不檢來。無論城鄉,俱可行之。蓋神戲,原欲廣勸愚頑,豈料近今演戲,俱非正經,反教不善,定干陰譴,何冀降福?若能遵此,了酬願心者,有禱必應矣。

  買來字紙焚時,恐飛灰棄地。若無字爐處,可於地下挖一坑,旁留洞出煙,上蓋破鍋,將字由鍋破處入燒為妥,燒過用淨水潑澆,再用細蒲包或油紙(塑料)盛灰,每包內放石或磚一塊(以便沉水),將繩捆好,送大江大河急水中,聽其流去,包內有磚,不致漂流岸邊。

  店鋪招紙等項,每多花字相間,小兒性愛花紙頑耍,扯碎拋棄,豈不造孽。須用者,將花、字分開,或在上下左右,庶大人見時,可將字裁去,不致糟塌。廟宇許願上幡,僧道每賣與人,染作茶棚、風帆,並有改為被褥,字跡亵渎,俱罹大罪。今後施掛,惟祈將剪字縫於幡上,總屬心願。倘有出資收買焚化者,以杜後弊,功德更難量矣。

  道路拋棄字紙,見宜收拾。而牆壁披掛者,及碗底並傘柄、筆梗、扇面有字破碎者,俱宜收惜。凡一切字簿,勿與婦女為針線本,勿令小兒頑耍。

  “卍”字,即古萬字,考《字匯》雲∶卍字,古佛胸中吉祥之相。人皆不知,或繡或畫,雜於穢處,甚且織繡於綢绫上,或為衫褲,或為被褥,豈非不敬,人多不察,特為廣布:凡做佛事,須備小缸兩只,一化元寶冥镪,一化文疏紙馬。蓋字雖焚化,其跡不滅,紙灰沾地,罪過實甚!若遇僧道,亦須勸導。

  我等舉議,施送字籠,籠面簽上將要條刊一二則,或另刻一張同送書館之處廣勸。凡樂善君子,亦可遵此辦理。

  九陽關游記之惜字文

  重修曰:請問這位道長,您為何會被困在此地呢?

  修行甲:論起我在世時,修行均以正道而行,修身渡眾亦是不留余力,總歸納起來沒有任何缺點;我做人正直,舉凡公益事項更是不落人後,修持方面更是身體力行。只為了一點瑕疵,因此才被困在此地。

  重修曰:道長身犯何種缺點呢?

  修行甲:只因在世之時對於先賢字紙,不甚重視。擦桌子時拿來當抹布,墊東西也拿來用,踐踏字紙。殁後歸空之時被金童、玉女接往地府注銷死籍,原本以為可上證清淨無為之地,沒想到被接到這固容關來。關主說我不尊重聖賢心血,賤用字紙,被判在此反省四十九天,每日坐在關時,細雨不斷淋在身上,至今反省過往也真是太湖塗和不該!希望陽間的修行者,必須要敬惜字紙,更應普勸世人愛惜字紙,否則日後也會和我一樣到此關來接受刑法,那時則太不妙了。

  惜字文

  勸世人敬字紙即是首善,天地間最重字文能達天。

  紅塵世若無字天黑地暗,吾把這有字紙細說根源。

  盤古氏開天地無紙無字,繩結字記其事甚是為難。

  自從有蒼颉聖如制文字,天雨粟鬼夜哭天道顯然。

  文字體分四等真草隸篆,古聖賢傳道統憑字立言。

  歷代的帝王家名姓年號,傳幾輩全憑字記月編年。

  居官的均用字疏稿卷策,並不論文共武同用書班。

  上奏折出告示不離文字,有字紙最要緊敬惜當然。

  士子們憑文字登科及第,農夫們囤佃字種地耕田。

  商旅客有字引關津莫阻,百工人憑帳單杜絕爭端。

  交財帛通有無抵拒卷票,立合同寫文契憑字當先。

  鳴冤者因片詞而釋其罪,防患者有執照而免愁煩。

  幾婚姻也用字寫帖傳柬,供祖先也憑字輩輩流傳。

  一個字值千金理當敬惜,百樣事均憑字能得周全。

  治病症開藥方全憑寫字,因家務分產業憑的分單。

  出門人捎書信憑字說話,縱離家千萬裡如同面談。

  看起來有字紙可謂至寶,誠能教敬惜字自然格天。

  生貴子降才人世代官宦,享榮華受富貴裕後光前。

  這都因重斯文敬惜字紙,人不知有功德字是聖賢。

  如今人概不信因果報應,道路邊污穢處字紙如山。

  作踐字到後來必遭天譴,有子孫定然得癡傻難言。

  用字紙包裹物又擦器皿,用字紙試筆硯擦碗擦盤。

  用字紙裱箱屏又裱字書,用字紙卷煤心點火吃煙。

  用字紙糊頂棚又糊窗戶,拿字紙擦桌案覆盆蓋壇。

  用字紙糊屏婁又做鞭炮,似這般不惜字罪孽多端。

  洋煙匣與洋報污穢無數,如廁做出恭紙罪重如山。

  許多人把字紙發賣紙店,搗爛了又造紙欺滅聖賢。

  此等人不滅身定然失目,折福報生毒瘡身受熬煎。

  婦女們試字紙紡做樣策,常放在不敬處亦有罪愆。

  剪花樣剪鞋樣都是字紙,不敬書不惜字造罪結怨。

  分娩時疼難產子女不孝,都因為亵字紙結下罪愆。

  勸學生習字本莫給婦女,焚化了或送河或埋高山。

  訂仿本莫寫字替換樣策,這均是積功德做善結緣。

  惜字者早發達名揚姓顯,受福祿享高壽惜字心虔。

  讀書人無成就終生落魄,皆因為不敬惜字紙書箋。

  打草稿口內嚼吐地踏踐,污穢了聖賢字獲罪於天。

  在學堂怒弟子而擲書卷,或課文做錯了而碎其篇。

  有許多臥窗前拋書炕上,有也使書做枕書寢圖安。

  這均是不淨惜輕書慢典,焉能夠身發達快樂自然。

  縱然是學問好不能如願,有神差和鬼使播亂而然。

  若紙字若遺文聖賢名諱,或殘篇或斷簡典籍流傳。

  亵一字五十過名利暗減,惜一字五十兩福壽增添。

  有字紙和書籍擱在高案,莫放在不淨處亵慢書箋。

  出恭後當洗手再翻書卷,讀書時先淨口尊敬聖賢。

  楊慧兒坐字紙瞎掉兩眼,王沂公敬惜字連中三元。

  買賣人均不知敬惜字紙,包貨物包銀兩字紙賬薄。

  靴鞋上繡字跡也是棄字,鞋面上做壽字也有罪愆。

  布袋上印字號人常坐踐,許多的做圍裙裹在腰間。

  典當鋪更不知敬惜字紙,每日裡棄滿地字紙號簽。

  這罪孽歸鋪長因不禁止,許多的絕後嗣短了香煙。

  昔日有朱富約死而復醒,自痛說惜字紙心不誠虔。

  焚化後字紙灰不可拋棄,送江河埋淨土方有善緣。

  若拋棄字紙灰猶有罪過,若污穢有字紙罪孽彌天。

  有一婦訂鞋底鋪個字紙,日不久遭雷劈就在門前。

  將鞋底劈了個紛紛零碎,人都見惜字紙報應循環。

  貪善款損廟宇罪孽深重,有人將神幡帳裁剪衣衫。

  給她兒穿身上渾身腫爛,似火瘡有白蟲出入瘡間。

  污字紙慢神明皇天不佑,母子們同遭劫命喪黃泉。

  還有那高善人敬惜字紙,撿拾後即焚化埋淨土間。

  到後來埋字灰得金一穴,敬惜字天賜金大發財源。

  這一篇惜字文講述不盡,望世人敬惜字即是福田。

  街道上有字紙留心拾起,且不可塞在那牆壁孔間。

  焚化了送江河或埋淨土,不花錢不費力種下善緣。

  見廁內有字紙拾起洗淨,監察神奉上帝記在冊間。

  眾神聖均喜愛敬惜字紙,此功德容易行人不為然。

  碎瓷器若有字也當拾起,送在了長流水惜字一般。

  若有人將此本錄寫刻印,一傳十十傳百百可傳千。

  准備著增福壽皇天眷佑,後輩人盡都是才子臨凡。

  許多人敬惜字富貴壽考,許多人敬惜字名列仙班。

  許多人不惜字削紀減算,許多人污穢字目盲身殘。

  富貴人若肯能敬惜字紙,一輩輩朱紫貴玉帶金冠。

  只恐是眾賢人不愛觀看,有平仄又有韻十字一聯。

  信不信全由己各修各受,善報善惡報惡天道不偏。

  【驗證篇】

  文昌帝君曰:士之隸吾籍者,皆從敬重文字中來。宋王沂公父,見字遺棄,必拾之,以香水洗之而焚。一夕,夢宣聖撫其背曰:“汝敬我教,惜汝已老。當遣曾參來生汝家。”晚年生子,因名曾,為名宰相。又如泸州楊百行,坐經文而舉家害癞。昌郡鮮於坤,殘《孟子》而全家滅亡。楊全善,埋字紙而五世登科。李子材,葬字紙而一身顯宦。報應昭然,在人耳目,其可不敬惜乎!詩曰:

  世間字紙藏經同,見者須將付火中。或送長流埋淨土,賜君福壽永無窮。又曰:

  敬惜字紙付水火,人人知道善因果。夾鞋樣簿那家無,換將白紙方為妥。

  高之绶,不信仙佛,诋毀備至,曾以《法華經》糊壁。人送玉佛一尊,绶曰:此可為器。因鋸之,作環物十枚。後因讪謗朝政,诏發刑部勘問,腰斬於市。

  明戚繼光,素持金剛經。忽夢一亡卒,乞誦一卷,以資冥福。公晨起誦畢。復夢雲:“荷公大恩。然僅得半卷。以其中雜不用二字耳。”公思其故,乃婢送茶餅。公揮手卻之,口雖未言,心中卻有“不用”二字耳。次早,閉戶誦經。復夢卒謝雲:“已獲超度矣。”夫一念之雜且不可,況戲侮乎!

  敬惜字紙,天官賜福;糟蹋字紙,天打雷劈。

  惡其棄於地,惜之貴若金

  勿棄字紙(附征事)

  (清·懷西居士周安士著《安士全書》)

  勿棄字紙: 人之所以獨貴者,以其口之能言也,亦以其手之能書也。手能書,則手亦能言矣。然口之所言,僅聞一室;手之所言,可達萬裡。口之所言,止於當時;手之所言,可垂後世。口之所言,人以耳聽;手之所言,人以目聽。口之所言,片時即疲;手之所言,千秋不倦。甚矣,字之有功於人也!世間若無文字,則官吏無以為治,政令無以為憑。豈獨家不能家,亦且國不能國矣!人之受恩於字者如此,而謂字紙可輕棄乎!

  字紙固不可棄,字尤不可棄。不順乎親,終身棄去‘孝’字;不友於昆,終身棄去‘悌’字。如是逐一檢點,則字之為我所棄者,多矣!若夫裹物糊窗,狼藉委置,則所棄者,不過字紙耳。或疑蒼颉造字,開萬古文字之源,但當天為雨粟耳,奈何鬼復夜哭乎?不知世間文字,既有正用,即有邪用。天之雨粟,因正用也;鬼之夜哭,因邪用耳。下附征事(三條)

  焚經絕後

  武功縣西有寺,內積毀廢佛經一藏。康對山少時,與同庠五友,讀書其中。時值隆冬,四生以廢經燒炕,一生用以燒洗臉水。對山心誹之,不敢言。其夕,康夢三官排衙,盛怒燒經者,斷雲:皆合滅門絕後。判用水洗面者,削去前程。復責對山雲:“汝何不言?”應雲:“吾年幼,心知不可,不敢言耳!”官雲:“一言勸解,可免罪矣,今姑恕汝。”寤(醒)而志其事於書末。不數年,四生合門病瘟疫死,洗面生試辄不利,以訓蒙終身。(匯纂《功過格》)

  [按]世間廢書,皆可焚化,獨佛經不可焚化者,以其福慧及人,遠勝世間書籍耳!蓋同一字也,其間輕重大小,判若天淵。典谟誓诰,固不可與小說同科也。今以不識字者,與識字者較,則識字者勝矣;以略識字者,與博古通今者較,則博古通今者又勝矣。世間書籍,止能說天下事,不能知天上天外事。若博覽佛書,則極龍宮海藏之神奇,前劫後劫之曠遠,十方國土之浩繁,皆能略知其概,胸襟迥越尋常。夫以不識字之人,告以唐虞三代之治,堯舜周孔之名,彼必以為驚於視聽。以僅讀世間書籍之人,示以三藏十二部之文,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之法,彼亦以為恍惚難稽。勢固然也!又況改惡修善之因緣,教外別傳之宗旨,其源皆本於佛書,而謂焚化可無罪乎?況復亵渎一至燒炕、燒洗面水乎?將永墮地獄,長劫受苦,永無出期矣!絕門窮困,尚未足以盡其辜也!(炕,北方火床;康對山,名海,成化時狀元,文行兼優。)

  問:“經之完備者,固不可焚。若既破壞不全,將若之何?”

  答:“破極若焚,其灰當用淨布包裹,送大江大海中可也。至於卍字,為如來心印,尤不可亵渎。”

  捐灰減算

  槎溪朱寧約,字士豐,留心書法。康熙乙丑二月,以微疾亡。知交哭之,忽蘇曰:“吾壽該四十二歲,以平日勤於學字,隨意焚化,散棄其灰,不知珍惜。陰司錄過,減吾五年,今三十七,數已盡矣。諸君當知,字灰慎不可棄。”言訖,仍瞑目逝。(匯纂《功過格》)

  [按]若雲字既為灰,可以捐棄,則道士焚化章奏,皆在捐棄之數矣。至於瓷器、竹木器所繪字樣,磚瓦兩頭所印福壽記號,往往久滯糞壤中,尤宜禁止。

  棄文速果(葛子和面述)

  昆庠葛子和,於康熙二十六年,讀書於西藥師殿之樓下,上為臥室。一日,偶翻溺器,糞漿從板縫滴下,滴污其所讀之文,題為‘成規謂齊景公曰’一節。隨取所污之文,投之於水,未曾洗滌暴干焚化。而是科首場之第三題,恰是‘成規謂齊景公曰’一節,寫至‘周公豈欺我哉’,遺去一字而不知。因而帖出。

  [按]焚化穢紙,過犯不小,必洗滌之後,乃可化灰付水。

  惜字證驗錄

  一、善報類

  惜字延壽 吉神護佑

  蕪湖鄧萬琪,多方惜字,遇道路遺棄字紙,拾投字簏。與碗磁有字,拾埋淨土。遇草紙邊有字跡,則翦焚之。見人作踐、坐臥字上,必婉轉勸誡;於布上鞋裡字戳,則請改花樣。一日,鄧忽患病,夢文昌帝君頒饬令一道,內稱:“不惜字紙罪律,如滅字、翦字、坐字、踏字、嚼字、撕字,污穢書籍,臥榻穢亵,書本夾線等等,天律有專條。作踐者均有顯罰,而敬惜者亦有酬庸。如汝敬惜字紙,延壽三紀。廣勸同志,合力行之。並募捐收買,多訂白字本,換貧家針書夾。隨處隨地,吉神護佑。其速行毋違!特谕。”萬琪看畢,乃蘇,後竟不藥而愈。益加奮勉,矢志進行。兒孫繞膝,家亦饒裕。

  惜字消災 數世顯貴

  榆王者香字筱蘭,青囊濟世。貧者施以藥,活人無數。創立惜字社,砌造字紙庫,收買焚化,灰送長流。一朝四鄰失慎,獨王宅未遭回祿。後匪過王宅數次,亦無損失。有人告王曰:“火起之時,見火上有人執旗,保護君宅。又匪過時,聽匪令曰:毋許損害。此乃先生惜字之功,所以神欽人服。”其人欲入惜字社,王許之,並曰:“小善報近,大善報遠。施不望報,請勿多言。”其後王壽九十,子孫俱顯。同社之家,皆興盛焉。

  江蘇揚州甘泉縣高明,字厚夫,乏嗣。遂發心立惜字會,收買字紙焚化。又牆上招貼,如有揭下之碎字紙,提高收價。及每歲底春聯鞭炮之碎字紙,格外提高價值。並以收字紙多寡,定節賞之輕重。雇工莫不爭收,境內毫無遺棄。每年如此。生二子,賢孝發達,數世顯貴。壽八十九,無病而終。

  字灰安瀾 逢凶化吉

  海舟載貨,南北運輸,每逢大風險及水面漩渦,則驚濤駭浪,高可數丈余。偶一遇此,其舟必覆,向來無安全之法。航海之船,危險萬分,往往罹此害者十之七八。後蒙 慈音佛大慈大悲,示航海船家,各宜發心向善,忏悔前愆,敬惜字紙。如有風險,惟多帶字灰,用油簍盛之。臨風浪時放下,即平穩無礙。各船叩謝鴻恩,遂遵行,果驗。嗣後凡航海各船,無字灰竟不開行。並倡惜字社,收買焚化,以為救命之寶。惜字功效,顧不大欤!

  近州康缙紳,出入帶大小布袋系於腰間。拾取道路牆縫字紙,納入袋內。污穢者另納入一袋,歸洗曬干焚灰。遇航江海船,多托之帶下江海。聞其船遇暴風將覆,呼號無效,惟灑字灰,則船穩風平,履險如夷。至今海船多喜帶字灰保險。康壽九十四,子孫五世發達。惜字功效,誠非淺鮮,灑灰尚有救命之功,拾取亦有顯達之報。人何不惜字紙哉!

  敬字大牌袪匪

  清江金寶盛,開典當鋪於武定。一夜,匪盜數十人,劈門蜂擁而入,遍尋典主不見,遂將家人盡捆縛,搜索金銀珠寶,飽載數車。將欲起行,忽紅光滿屋,門外似有兵數百人,喊聲震地。匪盜聞之,驚惶逃竄,帶來之車馬刀槍,盡棄而去。忽有一金甲神將出現,手持“敬字”大牌,光華閃灼。人皆見之,不知其故。後詢之典主,乃雲:“我無他長,不過收買舊書、殘籍、字紙焚化。歷年票根赈簿,不准賣(編者按:很多人誤以為賣廢紙是敬惜字紙,其實不然。空白紙可以賣,但字紙不可賣,因字紙被人收購後踐踏毀壞,攪成紙漿,污字至極),檢收焚之,灰送江河。故得天神護佑之感也。”

  敬惜字紙 子孫顯貴

  湖南孫貴生,敬惜字紙,污穢者洗以柏水,焚後灰埋淨土,廿余年如一日。生二子,一為團副,一為將軍。親友效之,均皆顯貴,子孫亦多。此系敬惜字紙、埋葬字灰之果報也。

  惜字三世出通儒

  安南錢萬,字選青。國籍。其家三世敬惜字紙。子名化龍,碩學通儒。生兩孫:榮貴、榮華,均有才名,一任政界,一任學界。化龍未生以前,文昌帝君於北平善壇寄來谕文一道。啟視之,訓曰:“安南錢選青,乃祖乃父,敬惜字紙,共有三世,未敢蹉跎。丹桂籍上,注明非誣。爾子爾孫,應出通儒。累代顯貴,張我版圖。如再敬惜,福如江河,綿綿不絕。斯言允孚,欽此欽遵,毋違特谕。民國元年三月十五日。”選青讀畢,叩謝鴻恩。然於心究未深信。後二子果貴顯,生孫五,俱聰慧過人。始信訓谕之不虛,遂教子孫永遠敬惜字紙,並載之家乘,垂示雲礽,以征信也。

  溺江不死

  孟兆熊,字翼飛,金陵人也。幼敬字紙。作文勸世,並刻印各種惜字書、功過格、果報錄,及文昌帝君訂惜字功罪條律,捐資印送勸世。後乘輪赴蜀,行使川江,船忽觸礁。未兩分鐘,船人皆沉溺,獨孟於水中立,似有人托浮江面。旋遇救。壽亦高,子孫榮貴。皆謂樂善惜字之感應。

  拾字愈病

  開封鄭廣才,家貧,患痨病,求醫無力。親鄰助資,延醫診治,無效。一日,因過字紙爐,見人焚化,其人並述及敬惜字紙、果報迅速,乃感悟。即發心帶病拾字,歸亦焚於字紙爐。初拾,精神尚疲憊,愈拾精神愈好。拾之半年,遂恢復健康。自思:惜字半年,居然卻病,可見惜字之功,感應如此神速;若終生行之,福報更可想見。遂發願終身惜字,後果壽而且康。

  浴焚字紙 老蚌生珠

  廣西某有才,敬重字跡,收買焚化。污者浴以香水,或柏水淨水,曬干後焚化。行持二十年,未敢少懈。某本無子,晚年得一子,名德生,天資聰顈。不僅過目成誦,而下筆萬言,應試無不高標。著書立說,韋草江花,英華錦繡,人爭羨之,大有洛陽紙貴之慨。其父喜不自勝,乃訓德生曰:“汝所以得有今日者,未始非吾平日勤惜字紙之報也。汝宜教後世子孫敬惜字紙,亦如吾之生平,則世世必出一鴻儒,亦如汝之博學也。”德生唯唯,遵命而行,教子孫惜字。由是福壽益增,門楣丕振,家道興旺。

  江西俞縣長德政

  陝西俞文宗,字煥章,任江西某縣縣長。聞窯戶於磁器上寫字,或蠅頭小楷,以壯美觀。因此射利亦厚,沿成惡習。殊不知瓷器破碎後必棄之糞土。俞公稔此弊,下車伊始,即出告示,嚴禁各窯。其文曰:“為出示嚴禁事,照得:字為國粹,關系文化殊深。昔倉聖造字,以代結繩,而後世人,群記事始備。文明進步,於此肇基。教化大行,賴此發展。任何人士,俱應敬惜。國粹所關,文化所系。何彼無知窯戶,竟敢於磁器上寫字炫美,希圖射利。寧知磁器破碎,棄之糞土,終古不滅,污亵殊甚。本縣長下車伊始,不忍不教而誅,合亟布告周知。從此一律嚴禁,毋許窯戶於一切磁器上寫字炫耀。傥敢故違,立即提究不貸。其各凜遵毋違,特示。”遂終其任而市上無有字之磁器。俞公少時,虔誦惜字寶訓,並敬惜字紙。在任時,公余逢人勸化,並印送各種惜字書萬部。公之子孫均顯達,而公亦得壽考之征。

  惜字於無形

  有司法官龔九皋者,字鶴鳴,存心惜字於無形之間。凡關人性命、名節、功名,離婚閨房之隱微,離人骨肉等事,下筆無有不慎。其對謀人自肥,傾人取位,陵老欺幼,挾私懷隙,唆人構怒,顛倒是非,YIN詞艷曲,詩扎笑人,刺人忌諱,令人飲恨,不獨一己存心不為,並下嚴禁之令:“凡有書作上項情事者,一經查出或告發,立即究辦,決不姑寬”雲雲。嘗自撰律己勸人,有一聯雲:“下筆細思,禍國殃民文莫作;開卷省察,救人濟世字多書。”後龔公九十六歲,無病而終。子孫發達,歷五世焉。

  保存經版獲福

  嘉興西鄉方子俊,字秀夫,富而悭吝。中年得一子,癡呆多病。妻董氏,甚賢淑,力勸其夫廣行善事,敬惜字紙,收買殘籍YIN書焚化。夫乃允,遂照行。好游山水,偶見古廟廂屋內,存舊板數堆,殘缺不全,泥污朽爛。詢之住持僧,以無主答之。子俊與住持說明,出資將舊板運回,全者並之一箱,箱外題明某經之板。爛者補之,造樓而藏。後子疾無藥而瘥,不獨不呆,且極靈敏。又生一子。得七孫,俱富厚顯達,人仰慕之。

  印送善書享大年

  淮安柏敏,字廣學,有才名,暗行陰德,人莫知之。喜收因果善書,抄錄分送。破舊則黏補整齊,惜字如寶。並重印《感應篇直解》、《惜字因果》、《八德善章》等善書送人,函索即寄,面索必恭而贈之。並勸以敬惜勿穢,慎勿閒擱。如不閱,則轉送他人。力行數十年如一日,壽登耄耋,子孫繁盛。如此福壽,謂非惜字報乎?

  惜字化劫增壽得子

  東台縣郭福五,字壽光,少讀書習字,動辄於字上加字。路遇一人,謂郭曰:“汝字上加字,字跡不清,作踐殊甚。壽派三九,又派無子。”雲雲。其人頓杳。郭異之,後改悔,並珍惜愛敬,廣傳文帝功罪律。一日,販貨於外,船泊小鎮歇宿。此時同泊之船甚多。郭見岸上字紙糜爛,逐一檢收。因晚未檢得齊,擬天明再檢。舟亦逗留,而同泊之舟開未多時。忽聞前船遇盜,郭舟獨免於難。見該處宋姓行主家,四壁糊以報紙。宋無子,郭勸以積善求嗣。宋雲無力。郭告以不費錢不出戶亦可積善。宋請詳言。乃告敬惜字紙。將四牆報紙先用淨水潤濕,輕輕揭下。洗後俟干,焚灰,付之通流。時時如此存心,遇有字紙必拾,積久即可得子。宋聽之,即奉行惜字功罪律。果生一子。郭婦亦生子二,壽七十五歲。

  印送善書得善報

  海州曾純儒,字席珍,任某縣保商團團長。一生廉潔,最喜善書,因果、陰骘文、功過格、戒殺放生文等,印送各業。並提倡惜字會,收買字紙殘書,以及YIN畫YIN書、春宮春方、賭具墮胎諸書,盡付丙丁。並勸各號不用字紙或報紙包裹貨物。商界於是奉行。轉化(勸化)工業與學農各界,俱實行敬惜字紙。凡遇鄰村荒歉,必設法公同赈濟。一人仁愛,一鄉受惠,全活無算。曾公生五子,俱發達,品學兼優。公享壽九十一歲。

  惜字享年昌後

  阜寧唐永善,珍重字跡,收買字紙、殘書、廢籍。立會建爐,雇工收拾,付以麻袋竹簍鐵鉗鐵鏟鐵鉤。污穢者鉗之,遠者鉤之,另置洗曬。招貼牆壁者鏟之,收歸焚化,灰送之河。遇破磁碎器、或磚瓦有字者,埋之淨土。凡有惜字書文,功過因果,各種善書,皆捐資印送。其於風流小說、YIN書畫、邪詞曲、春宮方,如此諸書,均收而焚之。後入寺游覽,見字紙一箱。詢僧欲售,唐盡買歸,送之字爐焚化。壽九十八而終。子孫蕃衍,富貴兩全。惜字福報,有如此者!

  裝運善書巧博厚利

  亳州汪登科,字連甲,與兄登第、弟登瀛,同居一室,兄弟怡怡。創立惜字社,科、第均販貨江南,瀛為塾師,勤勸學生家長,捐資廣印惜字功罪果報、感應篇、放生文等善書,讓兄帶至江南施送。科因守書,遲延三日,同業各船不守而去。嗣科船行至江南某處,滿戴貨物。適該處兩日前火燒貨棧數十家。科貨到此脫當,其價提高,獲利甚厚。貨甫售空,又到幾船,而該貨復賤。同業不服,察科何緣。乃知系守善書,及平時惜字故耳。所以得遇此機,而獲厚利。後同人均仿效,立社惜字,俱富裕焉。

  惜字添子智慧

  曹縣姚封翁,家饒裕。子入學肄業,天資魯鈍。有一人突入曰:“我奉命來。因汝存心惜字,勸化多人,故添汝子智慧。袖出一丸,與汝子食之。”遂不見。翁異其事,視手中丸,有光奪目。知非泛泛,令子食之。後果聰慧異常,博通今古,學理精深,旋征博士。生孫五,曾孫十二,均顯達。

  惜字化劫

  江蘇鹽城縣西門外太平橋南,民二(1913年)春間,捐厘局失慎,門前所懸之旗,焚而飄之河北,落於竹廠竹梢之上,遂延燒至八卦陣、孔家墩,火燒竟達千余家。自仁濟善堂成立,第一敬惜字紙,收買殘書廢籍。廣贈字簏(字紙簍),雇工逐日收羅字紙焚化。字灰用油簍裝盛,多由海舟運送於海。以及濟人利物,各種慈善事業二十余項。歷年以來,不獨火災由此減輕,而聯軍過境,及城池失陷,城內均未遭塗炭。積德感天,惜字獲報,未嘗不與有功焉。

  惜字得福壽康寧

  江蘇楊州甘泉縣高明,字厚夫,乏嗣。遂發心立惜字會,收買字紙焚化。惟牆上招貼,如有用水濕透揭下之碎字紙,格外提高價值。並以收字紙多寡,定節賞之輕重。雇工莫不爭收,境內毫無遺棄。每年如此。生二子,賢孝發達,數世顯貴。壽至九十,無病而終。

  拾字復祖業

  江蘇興化縣曾善夫,讀而未成,日漸貧窮。遂將祖產之田五頃,陸續典盡而亡。故後十日,其妻蔣氏生一子,名孤保。保八歲喪母,與鄰人劉興隆販賣青貨生理。後見人拾字紙,遂於賣貨之暇,亦拾字紙焚化,灰送之河。十余年如一日。並不知父母有田典出,年深日久,以為父母賣盡。因焚字紙,於家內殘書破卷之中,檢出古契數紙,共田五頃,坐落某某處。又於拾字紙時,拾得鈔票一卷,疑有人遺失。守之兩日,並無人問。歸而檢閱,乃拾圓壹張,洋五千元。遂請人贖田一二契。越數年,聚有花息,又贖數契。五六年間完全復業,開張海貨店,立字紙會,收買字紙。每年傾助若干。娶妻賢淑,生子聰明。此因惜字而得契復業。天道福善,信然。

  惜字生貴子

  山東歷城縣陳立基,字孝根,年四十余,膝下空虛。路見字紙,必拾歸,香水洗滌,曬干焚之。又見女子用廢書夾線,乃以素紙訂冊交換,朔望焚之。多則十日或五日一焚,灰置大河,或埋淨土。行之六七年。一夜夢見有人來請,行之一所,形同文廟,見宣聖端坐殿上。陳乃匍匐叩首。宣聖下坐,笑握其手曰:“君惜字紙有功。吾門中選一人為爾子,昌大門楣,以見天之崇德報功,毫發不爽。”仍令人送還,時已達旦。厥後,妻忽有孕,果生一子,天資過人,頗擅文譽。人仰之如泰山北斗,後甚顯達。

  按:此如宋之王曾。因其父敬惜字紙,後夢宣聖示兆,以曾參分性托生。後果生子,故名曰曾,連中三元,官至丞相,位極顯貴,名垂青史。(詳見印光大師《普勸敬惜字紙及尊敬經書說》)足征天之報施,古今如出一轍。願世人仿而行之,則亦必如王陳兩家之善報焉。

  天佑惜字 子孫興旺

  熱河呂旺,妻韋氏,四十無子。雖家貧不能行大善,然平素喜拾字紙。污者洗淨,焚送清流,恆久不懈。某夜忽有人敲門,問誰。答曰:“送子到兩口惜字家也。”呂聞之,初不解其意,啟戶寂然。後果生二子,家小康。一子見廟內殘碑臥地,旁列溺穢,字跡污亵。歸告其母,出資移碑,置之潔處。一子於道旁廁所、小廠、垃圾桶、堆糞坑,處處留心,遇字紙必拾回洗曬。一日天井內拾得紅紙一方,上書雷字。其弟於屋內亦拾得紅紙,上書朱衣點。母聞之,喜曰:“此佳兆也!天佑惜字,必有平地一聲雷,朱衣暗點頭之報也。”其父專收買字紙,令二子入學校插班。後二子均發達,孫亦能繼志,書香不絕。

  惜字消災免劫

  登州胡斌,惜字聚灰(撿拾字紙焚化),乘船送海。路遇少女同行,斌則莊嚴容止,目不睨視。女曰:“吾奉命至汝家。因汝有惜字之功,應燒其半。今見爾品行端正,吾奏免回祿。”言已不見。斌至家,倍勤惜。後與妻子同舟,到某縣赴任,忽遇匪船十余只,匪徒數十名,來劫斌船。斌懼甚,正戰慓間,突見船頭有金甲神,手持武器指揮。匪船頓竄,神亦不見。斌即叩首謝恩。上任後,勸谕惜字,蔚成風氣。

  惜字福報延綿子孫

  鎮江丹徒縣大路鎮趙業豐,家貧,業煙工友。常以不識字為恨,每見斷簡殘篇、片紙只字,惜如命脈。拾而焚之,灰送長江。一日拾得鈔票五十張,每張俱五元。遂自開小煙店於江都縣。煙紙不用字號,煙名以花樣別之。如桂蘭則畫芝蘭,仙鶴則畫白鶴之類。包銅元銀元及裹物,均用素紙。生意盛極,遂捐資收買字紙焚化,厥後竟能識通文。妻戴氏,亦賢淑,勸夫廣行眾善。生六子,孫二十。又開分店於淮陽各縣,每號資本多豐盈。壽享八十三歲。惜字福報,延綿子孫,此其證欤。

  二、惡報類

  毀YIN書得寶換相

  冀州張,青年學子,少孤窮。閒游新書局,問何書可觀。該局經理即以風流詞曲、愛情小說與之。張閱罷歎曰:“此類書直接害青年,間接害國家。非毀不可。”問所值及種類。該局出書名價目表示之。青年歸以告母,索錢買書。母以為需用之書,钗钏與之。青年盡購YIN書,而焚於該書局門外。母聞大駭。後青年於家中字紙灰內得元寶兩只,持以奉母。母喜曰:“吾子焚YIN書而得金,後必有福。”後一夜,青年夢一人與之言,謂:“爾相貌不貴。因爾毀YIN書,玄靈玉帝命吾為爾改貴相。他日毋負初心。”遂用手向青年面上一枺而去。醒後形貌頓異,非凡相也。後果顯貴。

  袁了凡曰:“能取YIN穢邪書惡狀及謗書焚化者,得子孫忠孝節義報。好閱YIN詞小說,與聖賢書並藏者,得子孫YIN佚報。編YIN詞,子孫娼優下賤報。作踐經書,子孫癡愚報。引經書語作諧谑話柄,轉世喑啞報。”

  裸體畫報

  福建許百川,畫工筆人物,善彩色春宮,女子洗浴,裸體跳舞,摩擬秘戲,最新小說,風流白話。一時名重價高,書坊爭聘,自诩其長。一日,忽然雷雨交作,一雷擊其兩手。妻妾媳女,均不守婦道,日夜YIN亂。許曰:“我作YIN畫,雷擊我手,罪不能抵;又令我妻女YIN報。害人正所以害己也!”突來數十匪盜,奸死妻妾,殺許與子,劫去財帛,擄去媳女,放火將屋及YIN畫稿板,都付焚如。誠慘報也,可不戒欤!

  悔過惜字延生

  蘇申某某大學文科教員尤少卿,專尚時髦,翻文言為白話,並作風流小說,不惜字紙,中年無子。一日伏案,見父至,忘其死,問何來。父曰:“帶汝歸。”遂與父同行。見一高房,封固森嚴,二人監守。其內哀號哭泣,聲聞數裡。遂問之。守者曰:“爾既讀書,應知不惜字、不尚文,及編邪詞YIN曲者,入此無間地獄,永不超升,斷絕香煙。”尤聞之,驚魂喪膽,毛骨悚然。父曰:“速悔改,可轉禍為福也。”少卿蘇後,細細思量,頓覺前非。遂下筆留心,改其所為。勸人勿踐字紙文,印送同鄉。行之二年,生一子焉。

  污亵字紙 致遭兵燹

  上海市閘南北,於光復後,工廠工人,以及居民,多不愛惜字紙。或以之焚火,或以之拭穢,遍處飄揚,聽其踐踏,狼戾字跡,達於極點。民國二十年戰禍未興之前,忽有一童子,於閘北市上歌曰:“奇哉其災,赤烏飛來,斯文有靈,閘北上海。”言已,追之不見。未數月,果遭日本兵燹之禍,慘不可言。

  倡煙牌變狗

  上海閘北某煙草公司某某經理,首倡香煙牌,將古書如三國志、封神榜、濟公傳、紅蓮寺、水浒傳、七劍十三俠、岳傳、西廂記、紅樓夢諸書之古人為標題。牌之背面,書寫蠅頭小楷,敘明事跡。紙煙吸盡,煙牌多半拋棄。作踐污穢,莫此為甚。某經理死後,往美國變一洋狗,腹上有某公司經理某姓名字樣。人呼其名,則搖尾擺首,似應聲狀。旋以原名為狗名。事傳至某經理兄弟子侄之家,遂以重金買回,系於一室,顧全體面。民國廿一年,日本強占上海,戰禍肇興,公司竟焚。識者以為首倡香煙牌之果報。奉勸其它公司迅改除,切勿尤而效之。敬惜字紙,功莫大焉。

  食物印字遭絕嗣

  豫省西南鄉自治學員張永慶,畢業後,即充本縣科長,因公外出,夜宿文昌宮,夢見帝君訓曰:“爾生好善,專惜字紙,故有今日。但小業不知果報,命爾勸之。傘扇刻字,難免亵字之罪,既窮且夭。茶食店,點心店,糕饅上印字,一入咽喉,化為何物,其罪更大。不生啞子,即絕後嗣。應用器物上刻字,任人坐踐其上,家不能興。紙扎店剪字,灰必飄揚。罪同亵字,終生窮困。”夢醒而起,歸告縣長。縣長不信,旋即暗查各小業,有茶食店無後,生一啞子。遂令糕饅不印字。該店並願敬惜字紙,印書送人,以抵印糕之罪。不一年,其子能言。科長將夢中果報,忠告各業,以茶食店引為明證。各業俱改悔,而後窮者轉富,夭者轉壽,病者轉愈。科長自此辭職,與各業戶,立一惜字會,專惜字紙。生子聰明,而家業富厚也。

  賣字紙盈利遭火災

  蘇申張福昌紙坊,專賣字紙,造還魂紙,以為營業,得利頗厚,家遂饒裕。有三子,皆聰慧。一日,有人來坊買紙,見紙上有黑點。迎日照之,字形顯露,筆畫現出。其人乃曰:“此字紙也,宜焚之。寶坊以此射利,其能久乎?”買紙者言已,拂袖而去。閱數月,一日夜深,坊中人盡熟睡,突然火起。店東、店伙、暨三子,俱宿坊中。適有康泰典鋪兩伙友,來坊兜售積年舊赈簿,亦留歇坊裡。讵被祝融一炬,阖家與兩客同罹火劫,爛耳焦頭,一堆白骨,慘狀難堪。所有歷年余資,及所置貨物,燒毀一空。世之操此業者,應以為鑒。

  侵吞善款遭獄死

  蘇州西鄉某鄉長,以勢力強入惜字社為經理,每歲鯨吞惜字公款。有一子三孫。未幾,鄉長改選。父子沿門活動,請人聯選。民眾不但不選,且公呈訴控父子罪狀,舉出證據到縣。一面另選公正人員充當鄉長,一面公呈數起。嗣經縣長鞠訊,渎職殃民,情形屬實,按法坐罪。於是前鄉長父子惱羞成疾,遂死於獄。其三孫,一盲一啞一夭死。觀此果報,殊為凜然。

  字紙吸煙目失明

  陳州陳一誠,字上達,高小畢業,家貧,不能升學,遂立私塾訓蒙。一時束修豐厚,桃李盈門。先生常燃字紙吸煙,又不誡谕生徒,任其作踐。忽於五月十五日下午一點鐘,風雨大作。有一人雄冠偑劍,武裝威嚴,突入館內,問曰:“爾非文明人乎?何以不惜文字?須知明生於文,不文何明?爾既不惜文,特來取爾之明。為讀聖賢書、依字養生而不敬惜字紙者戒!”言畢,取桌上紅筆,點其二目。其人立時昏僕,良久蘇醒,二目遂失明矣。

  悔悟惜字 得子享年

  泰州錢駝子,開雜貨店,素不信敬惜字紙,生意淡薄。生一子,聰明,遂入學堂。由高小而初中而大學,亦不惜字。可為有其父必有其子矣。遇有經書典籍,隨筆塗之以墨。日間墊坐,夜間枕頭,毫無忌憚。子未卒業,身行江中,遇風,舟覆而亡。駝子恸甚,哭子而昏。見子在前曰:“我父不惜字紙,又不以義方教子。我因不惜字而絕壽。望父改悔前非,否則無良好之結果也。”言畢不見。駝子醒後,語於人曰:吾子不惜字紙故絕壽,勸吾惜字雲雲。於是收買字紙焚化。五六年,復生一啞子。印送惜字書萬卷。又敬惜三年,啞子忽然能言。遂發終身惜字之願,家店復興,壽亦高。

  亵字遭焚 悛悔愈疾

  青州西南有寺,寺內藏經最多。後被改為高小學堂,有學生四人宿其內。雪夜嚴寒,兩人用經書燒炕,一人以經書燒水洗面。一人心非之,勸之不止。燒炕兩生,回家共宿書房。夜半起火,所有房捨財物,都付焚如。燒炕之學生與其子,俱焚死。其家常以字紙拭幾硯,擦垢污,舉家患瘡疾。復以字紙燃燈糊窗、裱物包物。二生父母俱瞽目。燒水之生,患滿面惡瘡,歷數年,痛苦非常。後誠心忏悔,勉力惜字,乃愈。心非之生,得小康之果報,終生惜字而無間焉。

  一言阻善 悔罪獲全

  雍州秀才邵全,法政畢業。有友人欲刻惜字書勸世,向之募助。邵曰:“我豈吝財耶?無如世界文明,非但不敬,反而作踐。誰之過欤?莫如不刻送為佳。”一月之後,忽有一武人,持春秋刀入室曰:“吾奉 關玉皇之命,來問爾罪。爾既讀書,緣何阻人印送惜字書?使人相率效尤,爾罪大矣!快速前來試吾一刀!”邵懼甚,叩頭謝罪。武人曰:“爾謂文明人,作迷信事耶?”邵叩頭不已,曰:“敬惜字紙,並非迷信。字養千口,民生必需。無字無文,國乃不昌。願抄傳刻印,立惜字會,收買字紙焚化。並畫尊像,朝夕叩拜。”武人叱曰:“姑照汝言復命。饒汝初犯,再觀後效。”遂出門而去。邵於是惜字十年,家業富足,常對人曰:“一言獲罪,莫甚於阻人為善也。尚祈慎之!”

  繡字污亵 發疔斃命

  揚州寶塔灣賈姓女,機巧異常,嫁於蘇州阊門顧繡店王姓之子為妻。滿月後,日以針線為工,務喜繡正草隸篆等字於荷包、香袋、扇插、枕頭等物。一時人爭買之,系帶腰間,枕臥床上,亵污字跡。日積月累,獲罪匪淺。其婦常患頭暈,又兩手輪發疔瘡,雖醫罔效。一夜,夢已故祖母責之曰:“爾繡字污亵,其罪甚大。爾夭壽矣!”醒即語眾,人不之信。未數日,果疔發而亡。

  YIN亵佛典 家敗人亡

  南京世家某,博學多才,喜花柳,性豪侈,納娼妓為小。星期日坐笙歌花酒之前,如在天空,瓊樓玉閣,巧樣裝飾,窮奢極欲。以黃金一付,題曰“色即是空空即色,卿須憐我我憐卿”。自書自撰,自鳴得意。後因閒事纏訟,家業日消,歌台煙散,舞妓雲亡。智者以為聯字乃預谶雲。且引佛經而為YIN聯,亵污孰甚。家敗人亡,固其宜也。

  刻字亵字 獲罹陰譴

  杭州刻字工匠呂文華,病日久。夜間有人敲門。問曰何事,曰要事。遂開門放入。其人曰:“吾主人命吾帶你同去。”工匠曰:“吾病不起。”其人曰:“拋之可也。”促之行。文華之妻聞之不忍,亦隨其後。行數武,至一高大衙門。進內,仰視,見一問官,南面而坐,赫赫如神。問曰:“爾穢亵字紙,照法當受刑責。”文華叩訴曰:“小人系刻字業,不得不爾。”官曰:“為刻字業,原無不可。汝當擦洗之時,落下字跡,應收而焚之,灰送長流或淨土。汝乃不此之為,棄於穢污之中,任其狼藉,非亵字而何?”文華默默。其官遂用紅筆在文華身上圈幾大圈,杖六十,驅出。其妻親見親聞,扶夫以歸。回頭視之,其衙頓杳,不見蹤影。未幾,文華圈處發毒,杖處流血,痛不可當。呻吟床笫,晝夜不休,旬日即亡。其妻將以上之事告人,永為刻字惜字殷鑒。

  教師穢亵 雷擊亡身

  湖北東南鄉於耀庭,初級師范卒業,充當小學教員。生平不惜字跡,或墨或鉛或粉筆,無論桌上地上板上牆上,隨筆寫字,任意踐踏;並且便溺看書;又用字紙燒茶、拭穢;便溺後不洗手,即檢閱經典;甚至臥床看書,睡時書墊身底。學生作踐字紙,亦不之戒。忽患目疾,左眼不明,仍不知悔。一日忽遭雷擊,未死。終日奔走市井,以及學堂書房,自白其罪,條分縷晰:“某罪應如何果報。今我已犯不赦之罪。爾等不可效我之行,致遭如此顯報。當以我為警戒。”不數日而亡。

  污亵國寶 慘遭雷擊

  曹州有一女子騎驢,忽被雷擊,死於路旁。識者知系周村魏家婦,秦家女也。細察雷擊之故。該婦平時多以字紙覆瓶、塞瓶、糊窗、拭穢。此日正值經期,驢背有布袋,內置銅元數百元枚。其女坐跨驢上,致遭污穢國寶之報。國寶即銅元,上有字。此事屬曹州曹縣光復後也。

  亵字雷誅

  天長縣胡氏愛卿,系女性,高小畢業。自許與同學秦占魁,字效梅,六合人也。胡之父母聽其女之戀愛,自行擇嫁。及至秦家,不敬字紙。凡襯箱底,包內衣,墊褲襪,俱用報紙。意為免蛀。翁姑止之,不聽,反笑為迂腐。經期亦用報紙拭穢。一日,雲起雷震,提出胡氏女於鬧市,雷火焚其身。褂褲均沒,惟下身之血報紙猶存。死後,其姑將其箱內報紙所包之小衣褲襪,示於眾曰:“吾門不幸,娶此不敬字紙之媳,遭雷火之報也。願世之為婦女者,勿效吾媳所為。敬惜字紙,善莫大焉。”

  削皮糊窗 割肉抹桌

  兖州南鄉吳福,有才名,不惜字紙,抹桌糊窗,抹後棄之於地。所作文稿謄後,將稿嚼爛吐之。友人勸戒,反笑為迂。其妻吉氏,小學畢業,性劣而惡。有雇工昌五,有《戒殺放生圖說》一本,願刻印送人,不時看誦。吳吉氏知其意,大怒,暗將圖書扯碎,藏之穢處。昌五旬之不見,又不敢問,只得飲恨吞聲。不數月,主人吳福,忽得瘋顛之病,語人曰:“我不惜字,今顯報矣。我糊窗抹桌,嚼稿吐之。今上天教我削皮糊窗,割肉抹桌,嚼舌吐地。”言罷,用廚刀自削胸前之皮,貼在窗前,以償用字紙糊窗之報。又將膀腿之肉割下,放在桌上,兩手擦抹。曰:“此我用字紙抹桌之報。”旋嚼其舌,吐於穢地而亡。其妻乃閉其門,恐人知之。俟夫死後,收拾停當,開門發喪。又逾一月,吳吉氏不知悔過,反好殺生。一日睡夢中有人示曰:“派汝遭化蛆蟲之報。”迨醒後,遂將家內余資付昌五,曰:“我殺生過重,又毀善書,投於穢處。我今應得化蛆蟲惡報。”言罷周身腫潰,未幾,腐化蛆蟲。醫治不靈,後乃死。昌五為之辦理合葬。讵葬後,雷火又燒其屋。昌五將所余之資,盡刻果報錄,與放生文。旋即歸裡,生五子,俱大富。

  手中印字 兩目失明

  無錫祁其,家道小康。新開浴堂,專尚時髦。所用毛巾,多印浴室字號於上。洗浴者取巾下池,由頭至腳洗滌,亵污字跡,達於極點。間有老誠人勸止,答曰:“防人竊之,以此為記。”其人又曰:“汝於毛巾上缺一角,或兩角。或用紅點紅圈,或花樣,均堪為記。何必污穢字跡?”浴室之主非但不信,反笑為迂,仍舊印字。其後該人患目疾,不一年,二目失明。妻子惡瘡,女為娼妓,家漸窮困。濫印文字者鑒諸。

  鞋底印字 惡疾夭之

  蘇州泰和公司皮鞋廠,以橡膠制造男女皮鞋。該公司經理為山東棲霞縣人氏,姓王名安樂,字子平,不重字跡,首創男女鞋底模印字號為記。踐踏污穢,已造其極。不數載,王忽腳患腫毒,濕氣流注,臭不可聞,同人厭惡。毒發,腿拘孿癱瘓。又患中風,半身不遂,醫藥罔效。未幾而亡,時年方三十也。生一子,甚貧窮。世之鞋底印字者,其速改之。

  亵字慘報

  1873年3月14日,《申報》刊登的一則新聞報道說,一女子用字紙拭穢,扔入便桶,遭雷擊倒。同年12月3日,兩江總督李宗羲通令各紙坊鋪:不准於草紙等項紙邊加蓋字號戳記,更不許將廢書舊賬打紙漿改造還魂紙,以免穢亵。

  惜字編節錄

  金陵觀音廟,二、六、九月,進香者雲集,拋棄裹香字紙,信足踐踏。皖人孫友梅,禱母病,夢觀音大士示曰:“燒香者多欲祈福,若棄字紙,反多造罪。汝可傳谕眾人,敬惜字紙。”友梅醒以語人,抵家,母病愈。 (《觀世音菩薩本跡感應頌》卷三)

  普門寺僧,師徒九人,徒等應赴焰口,辄焚《心經》,紙灰遍野。小僧心非之,未言。夕夢陰府攝去,七僧俱跪,聞神呵曰:“汝妄燒經文,當墮畜道。”又謂小僧曰:“姑饒汝,歸告世人:念經可,焚經則不可。”寤後數日,四僧被牆壓死,二死於水,一死於魇。

  惜字近證

  書契之治,古以汗簡,一變而用楮墨,再變而為剞劂,浸趨巧便,而文字之流行益廣矣。剞劂之法,先以紙書之,覆而糊之於板,復摩擦其紙背,俾紙去而字存。此擦去之紙,仍有字形,不可亵污。嘉慶乙丑之秋,杭城保佑橋,锲工金姓,病中見被兩鬼隸攝去。拜谒堂皇,所見神(閻羅王)如貴官像。神曰:“汝穢亵字紙,法當刑責。”金訴以術業在是,不得不爾。神曰:“不然。汝當摩擦之際,所落紙屑,宜收置淨處,隨時焚送。汝乃灑棄皆除,甚至傾潑垃圾之中,無處不有。非穢亵而何?!”金無詞,竟受責。迨醒,臀股痛楚殊甚。

  噫!神之示誡深切,而復為職是業者,開一消孽法門。人亦何憚而不遵奉哉?爰記是事,殿於末頁。願刻字寫字者,以此為前車之鑒。而謹循神教,則幸矣! (陳海曙記。《壽康寶鑒》感應紀驗)

  惜字復活

  梁一人,每月延僧,給米三斗,銀三錢,令其日拾字紙,晚交其家,用竹簍貯之。自身衣衿置二袋:一見路溝牆角,或垃圾積處,有濕穢字紙,拾盛之。一備見皮紙包,見人將字紙包物,即出紙包易之,晚歸並貯於簍。俟本身誕日,將一年拾積字紙,焚化河濱,灰送水中,不為人所踐踏。僧死後,其惜如故。越數年,患膨病已殒,其魂遇僧於橋上,僧問近日行藏,答以病危。僧曰:“此處有一施藥道人,能療此病。”引見之,僧對道人備述其惜字。如此道人付藥三丸,令持歸。將至家,嗅丸香甚,吞之,比聞舉家號哭聲,遂蘇,索飲橄榄湯甚迫,飲畢,溺出如注,盈桶,漸愈,復活二紀。此事不特耳聞,實且目擊。奉勸世人,欲延年卻病者,當以惜字紙為靈丹秘方。(《二惜編》“二惜”:惜字、惜谷)

  許子位前生撿字紙得中金榜

  余友許自俊,字子位,嘉定籍。癸卯(一六六三年)同在黃州,謂余曰:“弟前生乃天界寺撿字紙僧也。”余問:“何據?”許曰:“闱中(科舉考試)夢身是僧,號房前置一筐籃、一竹夾。傍見回邑友吳靖光,字順祯,亦僧服,前懸一腐袋,自言:‘前生在某寺,打腐供眾也。’取其卷揭開,內有字二行雲:‘吳某欠許某米一石三斗,銀一千兩。’登賢書後,二事皆驗。子位庚戌(一六七○年)榜,中會魁第六。”

  罷翁曰:其公苦行供眾,報得富貴;子位尊重聖教,家雖貧,才名冠世,老中巍科。造物報施不爽如此也!宋王公一生撿字紙,以香湯洗沐,焚瘗其灰,生子王曾,中三元,事見《文昌敬字紙文》。無論僧俗,依此行持,的確不虧人也! (《現果隨錄》卷四)

  【考古篇】

  古代惜字會文獻

  余治《得一錄》卷十二之一

  人生斯世,父生之而師教之。師者所以成我,而捨字則無以為教,故不敬字者,其罪同於背師。人莫不有師,即無人不當敬字。飲水思源,禮隆報本,烏可輕褻耶!輯《惜字會條程》。

  目錄

  彭南畇先生惜字說

  惜字會分別緩急說

  常郡修舉惜字拾遺會

  拾字用器說(式附)

  附:惜字五法

  蘇州府正堂李示

  惜字拯急會廣勸法

  花樣代字說

  用花樣編號法

  花樣(計六十則)

  雙惜會小引

  △彭南畇先生惜字說

  惜字建會,貲(資)費不多,貧富皆可行之。稍有力者,尤在僱人廣收,每夕焚化。灰用蒲包裝好,送之於江。予目見行此法不倦,而得大魁者,與予而三矣。然所惜亦有限,計每年焚灰總未滿二千斤,豈能徧及一省一邑耶。魏莊渠先生雲:“大丈夫欲致君澤民,可以廟食百世者,不為相,則莫如為令與守(以教化一方)。”予深味其言。即如惜字之法,作福甚大。守令行之亦甚易。凡發告示,先存號簿。著地保用木牌,或蘆竹簾裱掛。逢幾月按簿弔銷,不致風雨溷藩之狼藉。並禁貼一切招紙。在星卜學術果精,鋪家貨物果正,何待招之使來。至下胎YIN藥,尤敗風俗,以及靴鞋窯戶,傘扇茶食,蠶匾燭心之類,剴切曉諭,一概禁止。尤在嚴拿造還魂紙之人,不妨懲以重法,封其屋入官,器具銷燬,責一警百。予見禾城典鋪二夥,合賣積年賬簿為還魂紙,計直百二十千。未幾,兩人之子俱夭,遂以乏嗣。能絕其弊,豈不大妙!更須杜絕賣YIN書,務要劈其板,盡焚其書,無使藏匿留遺。真一舉而積無量之福也!

  學士陳恂之父,蒞江西景德鎮,不許碗底描字,子孫科第不絕。可見官卑則澤及一方,位高則澤及一省。若力能奏請(朝廷)諭允,永遠著為令典,則澤及天下後世,功德不可勝言矣!居官不於此等處,作現成福,而又得萬民之感戴,如入寶山空手回,甚是可惜。又為幕為吏,本官不知竭力,勸之使行,真不費錢功德。凡與官幕吏相識者,一以吾法化導之,亦人人可作之福也。

  △惜字會分別緩急說

  近世惜字會所在多有,具見善有同心,法良意美。顧所定條規,多僱工人挑擔廣收,按斤給價。工人利於多收斤兩,僅向店鋪書館字簍中收取躉字。而於灰堆遺紙,牆壁招條,零星散棄者,往往熟視無覩。此名收字紙,非拾字紙也,並非敬惜字紙也。

  夫所貴乎敬惜字紙者,正在於灰堆牆壁、污穢不堪之地,細心檢拾,使聖賢遺蹟,不致混入泥沙,庶足以昭誠敬耳。字紙而在灰堆牆壁,一經風雨,轉眼化為污泥,甚至人畜踐踏,穢溺交加。鄉人扒去,雜入糞窖,此何如情,何如景耶!而謂可稍緩頃刻耶?譬之濟貧,一則瓶罍未罄,尚可支持。一則爨火久虛,難延旦夕。此其情勢,孰緩孰急?救援之法,孰後孰先?不待智者而決也。簍中躉字,已聚不虞復散,猶貧人之瓶罍未罄,尚可支持者也。灰堆牆壁零字,不拾即將淪沒,猶貧人之爨火久虛,難延旦夕者也。舉惜字會而不於此權其輕重,豈得謂之敬惜字紙也哉!是故舉惜字會者,挑擔廣收,固不可廢,而拾遺揭壁,尤所當先。惟計斤兩則功課易稽,拾零星則功夫難察。不得其人,恐多曠誤,必須另擇老成勤篤之人,專任其事。日攜一袋,徧處摉尋,分別凈穢,以便洗焚。察其勤惰,以定賞罰。如此方可謂之拾字也,如此方可謂之敬惜字紙也。區區鄙見,事關至要,願與惜字會諸君共酌之。【垃圾穢塗中字紙,一可當百。故留心收拾,功德亦加十倍。急莫急於此也。】

  惜字為積善中大功課。功名之得失,子孫之賢愚,祿壽之增減,多由於此。乃世人於惜字會亦知關切,而道旁遺字往往熟視無覩,一若有褻身分者。噫!士子讀聖人書,便當飲水知源,見字一如見聖。字紙而在灰堆牆腳,是聖蹟將溺於糞穢也。於此而不怦怦心動者,豈人情乎!【 昔趙恭毅公,未發時,隨身攜一袋,見遺字即拾歸洗焚。子熊詔亦然。】

  △常郡修舉惜字拾遺會

  【惜字會,宜以拾遺為重,以其拋棄泥沙,不數日便不可收拾也。若現成字紙,可以按季收取。】

  夫畫始鴻荒,究形聲之變化;文同天下,啟治教之昌明。故惜比兼金,護持宜力。而用同粒米,狼戾可虞。欲無落溷之嗟,庶效披沙之揀。此惜字院所以向有拾遺之舉也。然而善緣誰嗣,盛舉久停。焦爨間之桐質,罕遇中郎;埋獄底之龍文,難尋雷煥。護少紗籠,壁上之飄零不少;沾同絮點,泥中之滅沒何堪!忘制作之本原,貽鬼神之恫怨。今各友共議捐資,重為議會,頃筐以暨,不終日而己。夾袋所收,無零星之偶棄。浴之香水,免受塵污。付之鴻爐,長歸淨境。下界搜奇,不藉六丁之神怪;名山訪秘,益瞻二酉之尊嚴。意本前人,幸典型之未遠;功資同輩,期經費之共籌。福有默資,仁無多讓。今將議定規條列左:

  一興事之始,議躉捐為創製器物、修理惜字爐諸費。

  一事期垂久,議零捐按月收取。倘有總捐巨項者,另存生息。

  一通城內外分四路,設拾遺人四名承值。每路按日分段,限某日到某段。每旬除給假一二日外,可厯一周。

  一拾遺人每名日給工食錢五十文。所得招紙零星字紙,每斤另給錢七文。竹木灰漆綢布字跡,與紙同例。磁瓦字跡,每十字給錢一文。殘書每斤錢五文,粗紙賬錢二文。嬾惰者,追還器具,另召換充。藉端偷販者,送官究治。

  一拾遺人按日周流,風雨無阻。倘因故躭擱,自覓妥人暫時替代。如有弊端,惟本人是問。

  一發貼告示,滿三月收揭。其餘一切招貼,滿二月收揭。字跡剝落者不論。倘混貼坑廁不潔之所,以及YIN邪藥帖等紙,隨貼隨揭。

  一字紙潮濕,俟曬乾方准交秤。倘污穢不淨,另為收聚。用水漂洗,仍另貯送局焚化。

  一竹木灰漆綢布字跡,與紙同例。磁瓦字跡,每十餘字給錢一文。殘書每斤錢五文,粗紙賬簿錢二文。

  一兼拾遺穀,另設小布袋貯歸,不必送局,另加獎勵。

  一兼收買之法:廣置字簏,分送各家,令拾遺人於拾字暇時,收取字紙送局,照例稱斤給價,庶字可廣收,杜匪人偷販之弊。而拾遺人亦不得專貪收字,妨誤拾遺正課。按此條須酌,葢局中另有擔夫專收,每斤四文,不宜夾雜。

  一兼捐焚之法:各典各店,殘賬廢簿,堆積如山,易開匪人倫販之端。倘盡須收買,經費難敷,尤仗各發善念,捐送院中立時焚化。

  一分按四城地段,各與同志董察拾遺功課。逐日字紙,即於當處投董呈繳。給條赴局照驗,以徵勤惰,以區賞罰。

  一字紙潮濕,及夾帶泥沙香灰,希圖欺冐多擔斤兩者,於應領價值內,罰去一半充公。

  一設字簍針線簿,干公所散給,逐期登賬。若攜歸私送者,不准於會內開銷 【 針線簿原刻各花樣,竊意可附刻逆媳地滅圖,及溺女生蛇圖,孝媳吞糠圖,添入中間,亦是勸化女人一妙法。此三圖可不必寫字,一看便知。又拔舌圖,逆媳變牛圖亦妙】

  一殘書間有篇帙稍完,聽人領回誦讀者,每大小本繳錢三五文。 【善書可重訂送人】

  一會中事宜,凖依成例。或因時制宜,不無增損。各友虛中合議,擇其盡善者行之。其有一二人私見,不得冐昧竟行。

  一收買字紙,除本局拾遺人外,凡有字紙到局,不拘遠近多少,一例收買。原例以每月十一日為收買正期。在會各董務,宜到局監督,檢攝焚化。無得托故不到。

  又另設拯穢會。凡城中垃圾、灶灰,每有鄉民買去城北沿河一帶,為積灰基。地主收地塲錢。其中字紙及米粒布號零雜,遺棄者不少。局中公議:令收灰人細心檢出,交地主。著地主五日一繳到局,量給價錢。此舉極善。蓋必如此,而惜字之法乃詳且備也。有心人幸留意焉。【 惜字須於此等處留意。常郡此局新設,至收買之期並請委員到局,以警不法者,周詳審密,煞費苦心,最可取法。各州縣皆宜倡舉】

  △拾字用器說(式附)

  鐵鉗 紙帖恆在高牆。仰揭頗艱。用鉗期手腕靈便。無不及之虞。然宜輕而不宜重。欲以便運掉也。 鉗長一尺六七寸。重十兩許。式類燭剪。而口則似鑷。相關須緊。頂上尖銳有鋒。又可當鏟。高平匠人能為之。 小鐵鉗專拾街縫遺穀【 小鐵鉗式如揭鑷】

  鐵鏟 紙帖陳朽難揭者。宜輕輕鏟下。勿動牆土。致雜入泥灰。並緊承以小篾箕。勿使零星散落穢壤。反增褻凟鏟長四寸。柄居其半。口廣三寸。略如馬蹄刀式【 如有紙帖門板上者,另用角片鏟之,不傷門板。角片即以漆匠之角匙為之】 ○ 【 或鉄鏟外套以皮殼,口略寬以盛落字。根處扎緊,便可不用篾箕,極為輕便。】

  篾籮 籮以盛字。勿過大。即遇隘巷仄徑亦可隨身攜往,蓋字紙之由於檢拾者。縱窮日之力亦不能多。即此已足收貯。倘身帶巨器,重滯不便。且生彼貪多滿載之心。必挨門搜索現存字紙。置正課於不問矣。 籮深一尺許,大亦如之。上有提絆,周圍及底蓋皆用篾細編夾以油紙。以防遇雨浸濕。

  篾箕 說見鐵鏟。 箕長不盈尺。口廣八寸。箕唇不用篾扎。以便緊貼壁上。字跡不自隙落下。

  竹筒 紙帖乾粘難揭。用筒蓄水。以棕帚蘸刷,潮透揭取。 筒長一尺五六寸許。用極大毛竹截成。上貫以繩。便於擕帶。

  棕帚 說見竹筒 長一尺四五寸。竹柄編棕為帚。廣狹視筒口。以便容納 【 或用筅帚灑水亦可】

  布袋 字跡從穢處得者,勿和入籮內,貯袋收歸漂洗,曬乾另焚。袋用小布一尺三四寸縫之。 小布袋專貯遺穀。【 約四寸長三寸濶】

  絮襖 冬日給之。拾字不避寒暑。禦之不可無具也。用新棉一斤有餘。照襖式彈成。上漫棉紗以布緣其領口襟邊,所謂著肉絮也。

  草帽 夏日給之。

  箬帽 以禦雨。雨中字跡易至漂沒。而亦以被雨濕透,轉易收揭,故惟大雨宜避。至霧淞小雨中,最為緊要工夫。

  釘鞋 說見箬帽。

  去歲孟夏,重舉惜字拾遺會。匝歲,規模觕立。四方頗來問其式法。會中所立規條,業已刊布。然其各式,未詳其說。視之未如指掌之瞭,猶不足請正於 海內諸君子也。爰就應用各物。稍綴數言於下。

  △附惜字五法 【 常郡有惜字勸戒錄一書板藏清秘閣最為詳備此亦其中摘出者】

  一日滌穢 昔西冷袁上珍夢械見王天君責以焚燒穢字之罪。設有不潔字紙,須用清水滌去泥穢,再換水入香末少許,逐一洗過。收置竹筐,曝乾另燒。冬日恐易結凍。宜用爐火烘乾。焚後將灰別貯。勿與淨灰攙和。滌字之水以極細羅篩。瀝取泥滓。恐其中尚有纖悉剩字亦必揀出。一概烘曝。不得隨便傾潑。聽其流入穢處也。近水口者,即將瀝過之水,挑送大河。離水稍遠者,勢難挑送,亦當傾向淨處。如此慎重,方為實心奉行。

  二日貯灰 昔槎溪朱寧約,勤於學字。焚灰輒棄散,不加珍惜,至罰減壽算。夫五福以壽為先。不惜字灰,罪罰且當如是。可不悚然警惕乎!曩寺嘗與友人面試。取潔白紙張,於背風處焚化,既成灰矣。驗之,字跡宛然。不過比前縮小耳。又如疏文符籙,每至焚後方有靈應。可見字雖燒滅,鬼神視之依然字也。況十斤字紙,燒灰不上一斤。是少許之灰,實有無數之字。務宜敬謹存貯,彙送江流,不得隨便拋撒,致干罪戾。

  三日建爐 字爐宜製造淨院祠宇為上,書館次之。四周繚以短垣,使與外方間隔。垣之側,設木門。常時扃閉之,焚字則啟。爐底墊磚一層,令字灰不沾泥土。爐口用鉄門一扇。化字時將門拽開。俟字入點火引著數處。即將門關上,其紙自燼。兩旁氣孔不必過大。只要透得煙出。又須稍為曲折。縱有風吹隙,亦不能揚灰。倘居家不能建爐者。焚時宜用鎮江燒酒壜,壜口覆以瓦。灰不飛,火不熄。焚處宜在淨室,不宜露天。恐熱灰見風,易為吹散。若併無淨室,必須露天,又當俟無風天氣方可焚化。

  四日出灰 積灰既多,須將灰內或有未燼之字紙揀出,與後來字紙,一總再燒。其餘淨灰,須用清水緩緩向爐內澆濕,用長柄鉄釘爬,即在爐內拌勻。如此則灰不揚起。爐外用大匾一個,將甕納在匾中。用木勺將灰取出盛於甕內築堅。其匾內之灰屑掃歸爐內,或收入甕內。甕用雙皮紙雙層封口。

  五日送灰 灰甕為數已多,宜用船載送江心,或送海中。將近江海之時。必將水緩緩注飽灰甕。及至中流推入,立即沉沒,庶免弊端。送灰之人,或托帶,或專請,須用親信可靠者,方免賣灰賣甕等弊。

  張邑翼曰:惜字加名曰敬,葢必以心能珍重為真惜也。王沂公父為夫子嘉予。以其能香湯洗燒。近年□□袁上珍。夢械見王天君責以焚燒穢字之罪,非以其惜而不知敬乎。

  近年惜字會之舉。莫詳於常郡而科甲亦稱極盛。葢善氣所感也。各店字號皆改用花樣。並請 憲示。如煙店煙包紙【 此日用之物鄉民買去往往隨手拋棄穢廁陽溝滿目皆是甚至有用以拭大便者怵心慘目更不忍言地方官所當嚴禁也】 香鋪線香紙 【 拋棄極多】 藥包 茶葉 肥皂 【 字隨洗滌百無一存】傘鞋店 及各雜貨店。止許用花樣。不許用字各惜字局紳董。公議嚴禁如有不遵即時議罰。惜無形之字。誠善舉也 【 不費錢功德有心者幸勉之】

  △蘇州府正堂李示

  曉諭事。據紳士吳仁榮、王汝玉、包汝霖、黃壽鳳等。稟請飭禁沿街一應招貼。並各衙門告示,請用木板或蘆蓆,裱糊張掛,以惜字紙。並求給發手諭。刻印通行等情到府。本府查:士讀儒書,固宜敬惜。下之農工商賈,亦有子孫。無不望其顯榮仕進者。烏得將聖賢遺跡,任意輕褻,棄諸穢地。除據稟先發硃諭,限令地保啟揭外合行列款申禁。為此示,仰鋪戶士民人等知悉,爾等各照後開規條,逐一遵奉。實有厚望焉,毋違特示。

  計開

  各衙門示文。向俱用木板或蓆片裱糊懸掛。不得浮貼牆上。以致隨處墮落。

  各店鋪及命相星卜之類。招紙多粘於溝渠圊廁之處。貨物果正。藝術果精何待招徠。嗣後概不許遍貼招紙。其醫生住址。尋人招貼。及善堂催葬傳單。不在此例。

  售賣種子壯陽墮胎各種YIN邪丹藥招貼。及茶館說書唱書戲法像聲雜耍包搖大會各色招紙。並江湖方技之流託名報恩揚名等單。俱經飭禁。嗣後再有粘貼一經察出著落地保交出本人照例嚴辦。

  破布頭店。城內齊門街。護龍街城外山塘街。馬鋪橋等處。皆布頭店聚集之所。專收碗船餹擔。及偽惜字擔殘書舊簿字紙由糧船夾帶至山東直隸等處。又有客販到蘇。販運各省。造作回殘紙張。或作花炮等項。疊奉 撫憲道憲前府及本陞府各出示嚴禁。嗣後如再不遵諭禁仍敢屯積銷售者。定即按戶嚴提從重懲治。

  拾荒擔內。檢拾紙片。不論有字無字。俱賣與紙作坊。偽惜字擔擔上假掛文昌宮魁星閣惜字會牌子。凡收回字紙逐類檢出舊書賬簿賣與破布頭店。白料飛花賣與回殘作。桑皮紙賣與腳籃漆匠店假洋扇店破文章賣與賃小說店裱夾裏黃筒紙賣與匠作打紙筋。僅剩零碎紅雜色紙。不能回殘者。賣與惜字會焚化。否則竟供炊爨之用。經前府示禁並傳諭各會真字紙擔。如遇偽擔即時扭送各地方官懲治在案。嗣後如再有以偽亂真者。仍前辦理

  紙作坊廣收殘書賬簿字紙。堆貯缸中。用水泡爛。用足踐踏。作為還魂紙。蘇郡北寺後。沙河蕩。退居裡。承天寺前桃花塢雙塔寺前。四擺渡。各處皆有作坊。其始但收紙店書坊切下紙腳。浸爛回造。其後並收偽惜字擔上。白料有字紙名曰飛花。一併回造。入缸時。必加人溺及穢濁之物。字蹟乃化。自後各紙作坊不許收買字紙飛花等造作還魂紙一經查出。定將器具銷燬房屋入官充賞。

  齊門外。錢萬裡橋。紙行家將黃筒紙七都紙。原來紙捆邊上印記鑤去。重印此地印記其鑤下字屑。每年有一千餘擔之多。各紙行棧房管事俱賣與匠作打紙筋。從前紙行。曾會議刊碑建爐焚化。現今廢弛已久究屬何故。著各紙行迅加整頓仍舊焚化。毌任散棄。

  店鋪包貨紙張。印記招牌字號最易穢污者。莫如香粉肥皂。一經用盡。鮮不棄擲。如零賣糕點茶葉。建煙水煙潮煙杭煙之類。亦必加印牌號往往代作粗紙。陷於廁內。嗣後各鋪戶包貨紙張。概不許印用字號招牌。各自改鐫花樣圖記。葢印紙包以誌辨別。至紙店香蠟店所賣粗細紙如雨橫葢有字號者務先翦去字跡。再行發賣。

  槽坊醬園茶館浴堂以及各色行鋪。每書大字於牆。日久粉蘇。墮落溝渠。更有牆角恐人小便。或寫粉字。或貼紙條尤屬污穢嗣後牆上不許寫字亦不准粘貼字條。各行鋪一概懸掛木牌。以免字跡剝落。多遭污穢。臨河無街道者。不在此例。即街頭遺棄殘缺磁器之有字跡者。亦應隨手檢起。送入河心。

  鞋幫內每有店號字跡圖記。穿用之人。腳底踐踏。尤為不安。嗣後各鞋鋪。務將號碼等類。俱印於小方布上。或印於小皮紙上。粘貼鞋幫之內。賣時隨手揭去。放入字簍。

  刻字店刷印書文字帖。每將字跡糢糊無用者。或以之擦手抹桌。或以之裏物糊窗。嗣後各等宜一體敬惜。

  門首聯貼。及報條等項。遇有剝落。或須更換。如用刀帚刮洗。務將殘碎字跡。檢入字簍。切勿隨手棄擲。

  紙簍所值無多字局散給難周。嗣後各鋪戶居民。一家各置一簍。留為已用。十家公設一簍懸於門首。使行路之人。遇有字紙即可檢入。收字紙者。亦便沿戶廣收。

  以上各條。地保只准傳諭不准訛索。如查有訛索情弊。從重冶罪。道光二十年三月示也。

  趙恭毅公申喬為秀才欲舉惜字會每月朔望攝敝衣冠向各家門首揖禮人感其誠踴躍從事公後為巡撫子熊詔大魁天下至今科第不絕皆公之遺澤也

  △惜字拯急會廣勸法

  惜字曷為?曰拯急也。葢言乎其勢之不可稍緩也。夫人當安常處順,太平無事,何等閒適。一遇有急,或溺於水,或焚於火。此時待救之情,若何迫切。人非甚不仁,未有不狂奔盡氣急往救援者也。字紙而藏字簍,猶人之安常處順也。一遇遺棄道途,混入垃圾,甚至雜入糞穢,猶人之溺於水、焚於火也。種種踐踏,目不忍見。士大夫性多好潔,每不肯從此等處加意掇拾。而工人挑擔者,又以其齷齪,且不成斤兩,亦不暇拾。以故零星字紙,一入穢途,大都為鄉民扒取垃圾者,雜入穢中,並為糞壅。興言及此,可勝痛念!欲遍拾,則勢恐難周。責工人,則事有難托。輾轉思維,竊得一簡要勸行之法,惟有心者采擇焉。

  子嘗路遇鄉民扒垃圾者,必檢其籮擔,往往有字紙雜入其中。鄉人有知有不知。稍為勸諭,類多感動。又一日,至若輩屯聚堆積之所,見有垃圾數十堆。偶為尋視,即得字紙十餘張,大都污穢不堪。乃即擇其中之年幼者,囑其翻倒扒轉,許以酒錢。其人即為力扒。連扒數堆,即得字紙百餘張。大為驚惻。遂即於是晚,候其人齊集時,為之反覆開導,勸其留心惜字。予並為現身說法,以為我亦生長農家。幼年亦與諸兄同業,不過勤於惜字,得有今日。其人率皆點首。講畢,即與作揖致敬,每人給麵籌一枝,以資鼓舞。約七十餘人,俱欣然應允而去。所費不過千餘文,而可以勸化數十人。其為權巧真無可比。並此法極可推廣。願四方君子,各處集同志共仿行之。 蓋勸化後,鄉人歸去,必傳作一時佳話,一傳十,十傳百。父教子,兄教弟。感化尤當倍速,足開無窮勸惜法門。

  △花樣代字說

  原夫書契者。先聖藉以紀事。人一日無字。即一日昏蒙。可拋棄而不惜乎。吾常惜子章程。前人可謂竭其誠敬矣。雖然、猶有未盡焉。即如各店舖中。皆於紙上刊刻字號圖記。或包裏貨物。或封貼瓶甕。一入販夫竪子之手。用以揩拭污穢者有之。用以引火包物者有之。甚至拋棄泥塗。飄落溝廁。字紙之狼藉。可勝計哉。

  爰造花樣數則。聽各舖揀擇。如欲用紅旗報捷。即以紅旗為記。而代字樣焉。客有見而難之者。曰、子以花樣代字。法固然矣。盍審其便與否。而為經營者一熟籌乎。予曰唯唯。客請盡言。予詳晰之。客曰花樣止五六十則。若此處用海棠為記。彼處亦用海棠為記。得毋慮其雷同。難以分別乎。予曰、花樣不比字樣。字樣一字止此數筆。不能增減。花樣雖一。而枝葉之疏蜜不同。花朵之向背各異。即畫人物亦然。則一花樣。雖用至十餘處。自可暗自分別。況花樣甚多。更可自出心裁。其變化豈有窮盡。是花樣勝於字樣。故近日有以和合及劉海等樣為記者。則花樣之便於通用可知也。客曰、花樣自巳縱能分別。恐買主無由認識。主顧或從此減少。經營者能不受累乎。予曰、不然。各舖俱有招牌懸掛。買主必先信其貨之真正。方肯進店。況輿論至公。耳目甚近。豈區區於包裏上刊刻字號。遂能招之使來乎。則買者必不憑其紙上之空談。以決去取可知也。客曰、近者巳矣。遠省啇販。必以店號為憑。今改花樣。將何以使四遠馳名者。生理仍歸茂盛乎。予曰、客慮至此。可謂詳且盡矣。然不有發票為憑乎。包紙及瓶甕上。即不用字。其發票上自可詳載店號居處也。況四遠馳名者。每多冐其店號。他省豈不洞悉其弊。而必恃此以取信乎。即使以此為信。發票豈反不足憑乎。且用花樣即可兼刻於發票上。以為暗號對核。如是遠客亦必將辨其花樣以為憑矣。既積功德。又免假冐。其生意不更茂盛乎。予於六七年前。見香舖及煙舖。其包紙俱用字號。近日皆改用花樣。貿易未見其有不便。而生理未嘗不茂盛也。豈香舖及煙舖可用花樣。而他舖獨不可倣用乎。客休矣。其毋以此為慮。客又曰、花樣信可用矣。其如世之憚於更改何。予曰、此誠非予之所能知也。雖然、字紙人人所宜敬惜。各舖於包貨紙上。本可不用字號。其必欲用者。不過恃此為記認耳。今既有花樣可代。刊換一版。所費無幾。積德甚大。亦何憚而不為哉。唯願樂善君子。巳用花樣者。切勿更用字樣。尚用字樣者。皆即改用花樣。久久無浪費之字紙。於以銷戾氣而致休祥。豈不美哉。敢竭愚誠。以資採擇。繪圖於左。幸各施行。時

  鹹豐伍年歲在乙卯季夏之月樹德齋散花主人謹跋於雨粟軒上二圖係招牌上樣式。如欲用此二樣。即照此彩畫懸掛。或刻於發票上。寫明以紅旗為記。或海棠為記。俱可詳載店號。及開張何處等語。以便對核。至於包裏紙上。及封貼於瓶甕者。止凖用中心花樣。不可用字。其方圓大小。臨時斟酌。因花樣煩多。不克盡繪。畫此二則倣用。餘可類推。[見圖]

  △用花樣編號法

  予見各變蛋舖。每以千字文編號。貼於甕上。後日多落泥塗。茲造花樣四十八號。並聯作四字句。甕上既可按花編號。簿上即可按名登記。更可讀熟。遇某花樣。即知第幾號。 假如梅字。係第一號。甕上刻梅花。賬簿上即書梅字第一號。又如松字第十五號。係甕上刻松樹。賬簿上即書松字第十五號。此法他舖亦可倣用。況此下花樣。即不用編號。亦可揀取刻於帽領各物。以為區別。

  △花樣(計六十則)

  紅旗報捷 【 以紅旗為記】   四海昇平 【 以海棠為記】   呈祥獻瑞【 以吉祥花為記】

  龍馬負圖 【 以龍馬為記】   三陽開泰 【 以三羊為記】   五福來朝【 以五蝠為記】

  葵心向日 【 以葵花為記】   丹鳳朝陽 【 以鳳凰為記】   封侯掛印【 以金印為記】

  一品當朝 【 以天官為記】   平昇三級 【 以寶瓶為記】   進寶招財【 以金盆為託】

  玉堂富貴 【 以牡丹為記】   祿馬同居 【 以鹿馬為記】   杏林春宴【 以杏花為記】

  太師少師 【 以獅子為記】   一團和氣 【 以和合為記】   雙龍戲珠【 以雙龍為記】

  金錢滿樹 【 以錢樹為記】   瑞草靈芝 【 以芝草為記】   仙童獻寶【 以劉海為記】

  王母贈桃 【 以仙桃為記】   鴛鴦比翼 【 以鴛鴦為記】   棣萼連輝【 以棣花為記】

  泥金報捷 【 以金書為記】   獨占鰲頭 【 以金鰲為記】   三元及第【 以香椽為記】

  黃甲傳臚 【 以蘆花為記】   驊騮開道 【 以駿馬為記】   魚躍龍門【 以金魚為記】

  榴開百子 【 以石榴為記】   鶴獻蟠桃 【 以仙鶴為記】   芙蓉接桂【 以芙蓉為記】

  金玉連環 【 以玉環為記】   鸞飛鳳舞 【 以鸞鳳為記】   金鴨焚香【 以金爐為記】

  和合如意 【 以和合為記】   著手成春 【 以佛手為記】   鹿鹿順利【 以雙鹿為記】

  竹報平安 【 以綠竹為記】   雙魚吉慶 【 以雙魚為記】   四季發財【 以月季花為記】

  十全富貴 【 以古錢為記】   五子奪魁 【 以金魁為記】   漁翁得利【 以漁翁為記】

  日進斗金 【 以金斗為記】   軍書寶劍 【 以寶劍為記】   桂子蘭孫【 以蘭桂為記】

  吉祥如意 【 以如意為記】   指日高陞 【 以連陞為記】   麒麟送子【 以麒麟為記】

  松栢同春 【 以松栢為記】   羣芳領袖 【 以梅花為記】   王者之馨【 以蘭花為記】

  橘中仙著 【 以棋橘為記】   偃武修文 【 以桃牛為記】   昇平有象【 以金象為記】

  天下文明 【 以孔雀為記】   普天同慶 【 以銅磬為記】   鶴壽松齡【 以松鶴為記】

  梅蘭竹菊瓜蝶珠榴[見圖]

  柳橋蓮塔葵扇松毬[見圖]

  琴棋書畫雞犬羊牛[見圖]

  龍虎獅象蝠鹿蜂猴[見圖]

  蒜盤鉢銼月戟魚鉤[見圖]

  筆鏡荔杮錢日銀樓[見圖]

  以上畧畫花樣便於倣用其大小生發聽人隨意畫刻印用可也

  乾元亨利貞大號 雙放 三號[見圖]

  上五字以此五花樣代之

  帽上欲用大號等字以此花樣代之

  前論花樣代字詳矣而凡所當用處尚未開載茲列於左

  一變蛋舖鞋襪□肚舖香舖煙舖浴堂既用花樣切勿更改

  一藥舖除丸藥方外勿用字包裏藥材及花露瓶上

  一糟坊勿用字封貼辣椒瓶上

  一紙舖整捆草紙切勿在兩旁面頁上印用店號戳記

  一花篦舖勿於篦上刻字及花匣粉包上刻店號

  一茶葉舖勿於包紙上刻茶名店號

  一南北雜貨舖勿於瓶甕蒲包粗紙上寫字及封貼店號

  一綢緞舖將有字機頭剪下送入字簍勿於紙包上刻字號

  一領帽舖勿於領帽及包紙上印店號字樣

  一絨線色布舖勿於包紙上刻店號

  一銅鈕作包紙勿刻字號

  一傘舖勿於傘上印刻字號

  一桐油舖勿將字樣封貼簍上

  一女工勿以書夾絨線願好善者刷花樣夾簿送換、 【 以上俱宜用花樣】

  右開載宜用花樣處詳矣而更有字與花樣俱可不用者再列於左

  一典舖既不用廢賬蒨簿包封手飾並將木牌小票留下宜永遠勿更

  一茶食舖除糕上印字外切勿於包紙上刻店號成說字樣

  一估衣局於衣裳賣出時即將衣上店號價碼紙條付簍

  一印衣店勿於帳銜手巾上印詩句

  一筆店扇店勿於筆扇上鏤字

  一錢莊勿用字包裏銀洋

  一官私窯戶勿於瓶罇盤碗磚瓦上寫詩句年號福壽字樣

  一紙坊切勿用字紙入槽造還魂紙

  一枕衣套袋孩褲兜肚切勿挑線作長命富貴等字父兄宜禁

  一洋煙舖切勿於包紙上刻古文詩篇

  一醫士務自攜小枕勿將書籍墊手

  一醫卜星相及公門書役勿將招貼告示粘貼湫隘廁牆溺所

  一施送一切善書不宜刻印單張務裝訂成本

  一紙店作坊巳遵示不刻大小經旛心經仙佛板樣切勿更改並勿於錢袋元寶上刻冥資等字

  一僧道設壇宜用布榜更願入家勿使書寫字榜以免焚化飄落所拜經懺方有功德僧道一體遵照至所送符紙文牒於化灰時宜各自備功德瓶收回焚化在內並勿有字旛布售賣染色以作別用更願送旛者書字於紙粘貼旛上以便後日可以揭去

  △雙惜會小引

  今夫字紙五穀之當惜,無人不知也。而惜之之法,未能曲盡者。蓋由不知推及本源而急所先務也。何則?天地生成,必資教養。字者,教之源。穀者,養之源。教養之源,即生成之本。父以生我,非穀無以為養。師以成我,非字無以為教。故字與穀,其功等於父師。反是以觀,則不敬字穀者,其罪即等於逆父師。逆父師者,為天律所不容,雷霆之殛所由來也。

  夫飲水思源,享其利者,必厚其報。吾人日受教養之恩,而目擊字穀之拋零,不免熟視之若無覩。將報本追源之義何謂耶。近世惜字會,但收字簍存躉,而道路飄零,未能徧拾。惜穀會祈禳禮懺,而街衢狼籍,未必留心。甚非所以崇本源、急先務也。

  茲擬約集同人,舉辦雙惜善會。多僱無告窮黎,日給工食,分?辦理。惜字則專以收拾道路飄零為主。惜穀則專以打掃街衢狼籍為主。晚歸察課。呈繳 神前。字紙則分別淨穢,洗滌曬焚。米穀則積見斗升,布施貧苦。如此方可謂之曲盡敬惜之道也。如此方可謂之真能惜字、真能惜穀也。所望四方善友,各發願心,協力助捐,玉成此舉。庶幾涓埃共效,同酬教養之殊恩。福慧雙脩,永食兒孫之厚報。是為引。

  清乾隆十八年祭倉聖文

  竊以黃龍盤秀氣,爰征孕育之奇;丹甲負青文,遂洩乾坤之蘊。蓋上古結繩以治,楱狉未除;即軒轅應運而應,玄功沿閟。恭惟倉聖,發靈陽武,著績彭衙,官左史而史傳,為百世兄臣之祖;效龜文而文著,開千年文治之光。粟雨龍藏,物亦表其靈異;儀分象立,事莫出其范圍。所以君臣父子之經,於今為烈;詩書禮樂之訓,亘古常新。善長寄跡海濱,服官山縣;少時讀書識字,便溯源流。低迩來紀月編年,寧忘私淑。到長安而問造書之所,人傳高四土台;望洛南詢镌字之碑,群說陽虛石室。何期千秋之神聖,即在百裡之郊。圻經利鄉之亭,如聞馨欬;過史官之地,俨觌儀型。鳥跡七章,久紛綸於金廠;史書二卷,曾箋注於杜林。允矣,斯文在茲;洵哉,靈風未渺。享廟食者億萬祀,共俎豆者千萬家。瞻仰維殷,步趨鹹切。爰當初夏,敬獻清酤。既代黎民祈五谷之豐登,尤為士多禱三秋之獲隽。扶持風教,端在此時,佑助文明,當逾往日。

  倉颉(jié)造字的傳說

  很久很久以前,蒼茫大地之中,出現了人類;大約在一百萬年前,人們開始學習種植作物、飼養牲畜,文明也隨之出現,從此人類的生活愈來愈豐富,文明的發展也就愈來愈快速,而文字的形成正是社會發展進入文明的重要標志。一談到中國文字的起源,流傳最廣的是倉颉造字的傳說。

  據考證,倉颉,號史皇氏,是軒轅黃帝的史官。史書記載,倉颉面長四目,天生睿德,常觀奎星圓曲之勢,察鳥獸蹄遠之跡,依其類像之形首創文字,革除當時結繩記事之陋,開創文明之基,被尊奉為“文祖倉颉”。

  《淮南子口本經訓》上有記載:“昔者倉颉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傳說當倉颉完成造字工作,正是夜深人靜之時,忽然天崩地裂般轟隆一聲,天空嘩啦嘩啦地下起大雨,但是落下的並不是雨滴,而是一粒粒的小米,四面八方也傳來哭泣的聲音,原來是鬼怪們正在哭嚎,傷心不已。這個故事說明,由於文字的出現,知識的傳播更為便利,許多經驗知識得到保存累積,變得更精深、博大,其中當然也包含了生產知識也就越來越有效、發達,故用“天雨粟”來形容文字對生產的貢獻;至於鬼怪無法再愚弄人們、為所欲為,故有“鬼夜哭”之說。

  從今天的文字研究,我們可以了解中國文字是不可能由一個人獨立完成的,而是在一個長久發展的歷程中,由許多人分別制造,經過選擇、淘汰後逐漸形成的。因此我們可以推論,在四千余年前,文字的使用已經相當普遍,經過倉颉的整理、歸納後,文字逐漸地邁向系統化、標准化,而人們為了推崇倉颉的貢獻,故一致推選倉颉為發明文字之代表,經過歷史的潮流,現在則將倉颉尊為文字的創始者。由於倉颉綜合各類古字,歸納系統再創造,使得中國文化演進史快速發展,推動了中國文化的淵博,因此倉颉可說是中華文化千年豐功偉業的一大功臣。我們很難想象,如果沒有文字,那將會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雨霖鈴 惜字爐

  近日得一石碑,長三尺余,闊一尺余,镌歐楷,其文曰:“先君姓張氏,諱炎,字文甫,世居懷北鄉西直街桃花裡……爰於前清光緒十五年歲次己丑,獨自出資,就西郊圓通寺誠謹壇內隙地,建造惜字爐一座……該壇弟子忽將原有屋宇拆毀淨盡,竟成瓦礫之場,而惜字爐幸未被動。然迄今若不設法保存,勢將湮沒。近由裡人邀集商量,將該爐遷移於桃花裡社廟內,依舊名為澤化堂惜字會。”雲雲。此碑出自本土,當記本鄉之事。懷北鄉者,當為今之懷德路,而今西直街尚在,圓通寺、桃花裡已無覓處,社廟、惜字爐等,俱已湮沒。惜字之濫觞,約起於宋元之際。彼時道教中有善書,名“功過格”,流傳甚廣。及至明代,蓮池大師、袁了凡等大德推而廣之,卷帙益繁,信者益眾。

  蓮池大師《自知錄》雲:“拾路遺字紙火化,百字為一善;遺棄字紙不顧者,十字為一過。”當是惜字並焚化字紙之始。明代中葉,文昌帝君降筆而成之善書,流行於文士間,其誡曰:須敬惜字紙,若棄毀字紙,則易延禍子孫。清初,此類善書流行極廣,近至鄰捨,遠及鄰國。惜字會遂生。該會募捐籌款,凡無用字紙,或雇人撿拾,或向人收買,皆入惜字爐焚化。以字紙裹物、做鞋、黏窗扇、制雨傘,均成禁例。清中後期,惜字活動與儒、釋、道三教結合更密,惜字會多設於廟祠,惜字爐則建於廟宇。至此,敬惜字紙已成儒家修身之舉。而今台灣龍潭、集集、竹山諸鎮以及東吳大學內,大陸則長沙、桂林,均存有惜字爐。以今人之目光未免短視,焉知其中蘊涵重文尊教之遺風,實可揚厲也。

  倉公當哭!一生辛苦,此刻方贖。區區一點青焰,能消化得、詩書滿腹。為恐風來,把這捧、余燼盈掬。種罷了、蓮葉田田,不看蓮池《自知錄》。風垣雨壁昏鴉宿。更有些推倒重新築。當今最惜何物?衣錦服,守著金屋。古跡文華,不意從來便是孤獨。就拜遍、五帝三皇,我願何由足?

  古人如何敬惜字紙

  “文字乃聖人創造,人人皆當敬惜。文人渎污字紙,文曲星降罪,則進學無門,考試不第;常人渎污字紙,則瞽目變愚,撿拾者,功德無量,增福添壽。”這是作家賈平凹寫的一段話。的確,敬惜字紙在中國有很悠久的歷史傳統,古代聖賢告誡人們敬惜字紙、敬重文字的聖律,如《惜字律》、《惜字新編》、《惜字征驗錄》、《文昌帝君惜字律》、《文昌惜字功過律》等等流傳至今。而且,從佛道經典到筆記小說均有大量關於敬惜字紙的訓戒及例證。

  明凌蒙初《二刻拍案》卷一“進香客莽看金剛經,出獄僧巧完法會分”就記述了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宋時,王沂公之父愛惜字紙,見地上有遺棄的字紙,就拾起焚燒;即便是落在糞穢中的,他也設法撈起來,用水洗淨,或投之長流水中,或候烘曬干了,用火焚過。如此行之多年,不知收拾淨了萬萬千千的字紙。一日,妻有娠將產,忽夢孔聖人來分付道:“汝家愛惜字紙,陰功甚大。我已奏過上帝,遣弟子曾參來生汝家,使汝家富貴非常。”夢後果生一兒,因感夢中之語,就取名為王曾。後來連中三無,官封沂國公。宋朝一代中三元的,止得三人,是宋庠、馮京與這王曾,可不是最希罕的科名了!誰知內中這一個,不過是惜字紙積來的福,豈非人人做得的事?

  清梁恭辰《北東園筆錄初編》卷四《勸人惜字》條記載:“朱坎泉者,錢塘諸生。客游他省,有某官延課二子。見其居民不知惜字,糊窗抹桌踐踏穢污,惡習相沿,恬不為怪,乃力勸居停,捐赀收買。或有不潔之紙,必手自洗滌焚燒。逢人勸谕,竟移其俗。不數年間,所收之字以百億萬計。及其歸也,長子名瀾,以嘉慶丁丑成進士、入翰林,次子瀛亦以某科登鄉薦矣。”

  該書卷五《惜字速報》記載:“凡檢拾焚化諸冗務,悉陳蓮航茂才(洛)力任之,日與檢拾傭工相交接,不憚煩也。蓮航本居福州,攜其子授讀於浦城。一日其子得狂疾,跳而出,夜行伥伥,幾為路鬼所揶揄。有拾字傭素識之,時夜已深,乃掖之入粵山道院,而使人通知蓮航。凌晨引歸,疾亦尋愈。當日尋覓者皆注力於城外溪邊,而不知其近在市裡之內,向使不遇此傭,恐當夜即有變故,向使此傭與蓮航父子不相習,則亦未必即引之使歸。佥曰:‘此惜字之功也,事方創始而已有食其報者,可以勸矣。’”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雲:文字乃古聖賢心跡,故字紙不可穢用,否則下場會很慘。古人《惜字編》記載:“普門寺僧,師徒九人。徒等應赴焰口,辄焚心經,紙灰遍野。一小僧心非之,未言。夕夢陰府攝去,七僧俱跪,聞呵曰:‘汝妄燒經文,當墮畜道。’謂小僧曰:‘姑且饒汝,歸告世人,念經可,焚則不可。’寤後數日,四僧牆壓死,二死於水,一死於魇。”因果報應,天道好還,是自然規律,古今皆然。1873年3 月14日上海《申報》報道說,一女子用字紙拭穢,扔入便桶,遭雷擊跪倒。同年12月3日兩江總督李宗羲通令各紙坊鋪:不准於草紙等項紙邊加蓋字號戳記,更不許將廢書舊賬改造還魂紙,以免穢亵”。古人將敬惜字紙納入法律,不是偶然的。

  那麼,字紙該如何處理?《二刻拍案》卷一開篇詩曰“世間字紙藏經同,見者須當付火中。或置長流清淨處,自然福祿永無窮。”《顏氏家訓》雲“應於焚化”。一老者曾經告訴賈平凹,過去西安寺廟庵觀道院都設有鐵爐,每日又派出當值的和尚道人,持釘竿,挑竹筐,走街串巷收撿字紙,然後攜回投爐焚化。

  焚字的習俗唐代即有,明清時為盛。古代各地都建有專門的設施,如“敬字亭”、“聖跡亭”、“惜字塔”、“惜字宮”、“焚字爐”、“焚字庫”等,塔身通常有一孔,或方或圓,用於焚燒字紙。成都的蒲江西來古鎮有一座百年歷史的文風塔,塔正面建有焚字庫,上刻“惜字宮”三字,兩旁有聯曰:“廢墨收經史,遺文著漢唐。”湖南隆回縣巖口鄉河邊村有一座始建於清代道光己酉年間的“惜字爐”,是一座高十二米的三層樓閣式的磚石塔。南北塔壁上各嵌石碑一塊,告誡後人“讀書當因敬字而惜字”,切勿將“斷簡殘篇”、“單詞見字”用以“覆、裹物”、“拭必糊窗”、“飛絮以入淤泥”、“同芳草而遭踐踏”等等。湖南鳳凰沙灣有一座萬名塔,前身即為建於清嘉慶年間焚燒字紙用的三層惜字塔,高11米,塔身為正六方形,三檐六角,上置色彩斑斓的璃璃葫蘆寶頂。上層外壁書寫“夕光射斗”四字,中層書有“中流砥柱”,下層書有“翰墨流芳”。

  文字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敬惜字紙就是敬重祖先、尊重文化,更是尊重自己。

  古人的惜字風俗

  董 強

  紙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一種不可或缺的物品,中國是紙的故鄉。從東漢蔡倫的造紙術到現在具有高新技術含量的新聞紙、特種紙、納米紙,紙的使用已經有1800多年的歷史了。誰也無法否認,紙對整個中國乃至全人類文明的傳播有著無可替代的影響,它的使用加快了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速度。

  可現今的人們,對紙這種廉價而不起眼的物品似乎毫不憐惜,要麼隨手一扔,要麼寫上一兩筆就棄之不顧,我們總能在垃圾堆和廢棄的角落裡尋找到它的身影。相對於現今人們的不屑一顧,紙似乎會更加懷念自己在古代時“養尊處優”的時光。

  惜“紙”的觀念

  紙是用來寫字的,古代習文弄墨的多是讀書人,讀書人又把孔子奉為聖人。那麼作為孔聖人必用器物之一的紙,也就在古代讀書人的心目中被尊為神器,奉為瑰寶。

  古人敬書如同敬神,在讀書前不僅要洗淨雙手,有的甚至要更衣沐浴,每年還要在孔子的神位前,舉行請神、上香、誦經等繁文缛節。即使寫了字的紙也不能隨意丟棄,認為紙是聖人傳下的,應當要愛惜,否則便會亵渎聖靈。於是,古人在街頭和寺廟門旁建有專門的“惜字爐”,用來焚燒用過的廢紙。有時,還由當地的善士出面雇人,走街串巷,挨家挨戶地收拾字紙,送到惜字爐內焚化。如今在江西的上饒和甘肅的靖遠等地,依然能看見保存完整的惜字爐。

  除了惜字爐,還有“惜字亭”。在今天安徽省的古徽州地區還保存著許多比較完整的“惜字亭”。如安徽省岳西縣響腸鎮的“惜字亭”就比較有代表性。此亭建於清代光緒年間,高十余米,三層六方形,磚石結構,外表酷似塔形。每層都飛檐斗拱,下飾各種花紋圖案,十分精美。底層基座為空心,亭內高三余米,五方均設假門,只有一拱形門朝外開,以便入內焚紙。其余二、三層均為實心。亭上有風口、水口,底層有黑色大理石鑿刻的《重修惜字亭志》。每到聖人節時,總有當地人入惜字亭內打掃灰墟,然後送到長滿翠竹的地裡掩埋。

  “惜字塔”也是古人惜字習俗中比較常見的建築。在湖南省隆回縣巖口鄉還保存有建於清代道光年間的“惜字塔”一座。此塔坐東朝西,高12米,三層樓閣式的轉石結構,第一層為四邊形,疊嶂式磚檐,四角塑麒麟。塔正面有爐口,上方刻有“惜字塔”3個大字,匾周雕有雙龍戲珠的圖案。兩側還書有對聯一幅,題曰:“珍重閒司籍,搜羅小拾遺”。南北塔壁嵌有石碑一塊,分別記錄著修塔的碑志和捐募所得款項。第二層為八角八方形,邊角塑有飛禽走獸圖案,四周開窗,窗台鑿有佛龛。第三層為六方六角形,窗檐的佛像已蕩然無存,但窗台上方的雙鳳紅鯉仍舊依稀可辨,檐口還飾有風鈴。此塔也是用於焚燒字紙用的。

  惜字會

  古代除了有“惜字爐”、“惜字塔”外,讀書人還集聚在一起自發地組建“惜字會”。

  在民間的宗教中,奎星(俗稱魁星)是神話中主持文運的神。魁星又名“璇玑”,是北斗七星中前四顆星(天樞、天璇、天玑、天權)的總稱。漢代緯書《孝經援神契》中有“奎主文章”之說,後世多稱魁星為主宰文運的神,並建魁星祠廟以奉祀。

  登科入仕是古代讀書人的祈望,早在宋代,讀書人就祈求魁星庇佑,希冀自己一躍龍門。至明清之際,魁星的信仰更加普遍。清代初年就有“奎星之祠遍天下”的說法,“魁星閣”、“魁星殿”遍及各地,文人在這裡聚會論詩、觥籌交錯。如浙江省嘉興市南湖有一處叫小瀛洲的小島,此島與南湖著名景點煙雨樓南北相望,島上就留存有惜字會的遺跡。清光緒年間,當地的民間文人在此集會,在島的北部建有祠堂3間,供奉倉颉。相傳倉颉是黃帝時期造字的鼻祖。後人稱為倉聖。文人經常聚會於此,一來拜祭先聖,二來宣講惜字功德。

  除了結社外,惜字會還經常募集善款,刊印善書、善文,免費分發給百姓,宣傳惜字理念。現今傳世中比較有名的惜字善書當數《文昌惜字功過律》。此善書采用故事的形式。將歷朝名士勸敬惜字的功德紀錄下來,傳於後世。如書中就載有“曾子勸敬惜字紙”和“季路夫子論敬惜字紙之功”的故事。

  當然書中也不免糅雜一些迷信的色彩,如書中的《文昌帝君惜字功律二十四條》一章,就勸誡人們,如“平生以銀錢買字紙至家,香湯浴焚者”,記“萬功”,並“增壽一紀,得享富貴,子孫賢孝”;如“刊刻惜字書文,遍傳世人者”,記“五百功”,並“永無是非,多生貴子”;再如“禁人不以字紙拭穢者”,記“五十功”,並“其人昌盛”……此中案例不勝枚舉。

  明清時期“惜字會”遍及全國,除了讀書人,大戶人家、商人也參與其中,“惜字會”已經衍生成一種帶有宗教性的慈善組織。他們彼此間籌資善款,印刷小冊子派發給百姓,勸戒要愛惜文字、紙張。惜字會還在廟宇前設“惜字爐”,除供人焚化字紙外,亦聘請專人到處收集有字的廢紙焚化。清代的《獨山州志》記載:“奎星誕節士子舉行惜字會。蘭中字紙,雖村氓婦孺,皆知敬惜。”可見,惜字運動在當時是十分盛行的。

  隨著中華文明的傳播,這一風俗並不局限於中國,在日本、東南亞等地也流傳甚廣。

  “惜字”風俗的銷匿

  直到民國時期,“惜字”風俗仍有傳承。從民國時保存的惜字善書中,我們可以窺見一斑。如善書中“污亵字紙致遭兵燹”一則記述,在上海市閘北區的工廠工人以及居民,因平時不愛惜紙張,或焚火、或拭穢,紙張四處飛揚,任人踐踏,狼藉不堪。忽然有一個童子在閘北市上歌曰:奇哉其災,赤烏飛來,斯文有靈,閘北上海。說完人就不見了,果然沒過數月,閘北一帶在淞滬會戰之際,就遭到日本飛機的轟炸,慘不可言。

  再如善書“倡牌變人”一則,說的是上海某煙草公司的經理,首倡香煙牌,以古書如三國志、濟公傳、七劍十三俠、岳傳等古人為標題,在牌的背面,書寫蠅頭小楷,敘明事跡。人們把紙煙一吸盡,煙牌多半就被拋棄,或作踐污穢。後來,經理死後,就變成一條狗,腹上還鑲有某公司某經理某姓名的字樣,知情者叫喊他的姓名,它也搖晃尾巴應聲作答。後來日本強占上海之際,他的那家煙草公司也毀於戰禍,知情的人都認為是他不愛惜字紙而得到的因果報應。

  雖然,這些善書不免帶有神話色彩,但是至民國時期,“惜字”的習俗仍舊萦繞在民間,直到文革時,“惜字”風俗才隨著“破四舊”的吶喊聲而銷匿於民間。

  (原載《百科知識》2008年11期)

  惜字爐與文昌信仰

  徐文彬

  《公益時報》2009-1-6

  在舊時福州,每當夜幕降臨,總會有拾遺人出現在街頭,他們身背貼有“敬惜字紙”的紙簍,手持火鉗,細心尋覓著散落在街道上的字紙;若有發現,便極為小心地用火鉗將其夾入紙簍,紙簍裝滿後,他們來到尖塔式的惜字爐旁,將紙簍字紙傾入其中進行焚燒,並將紙灰盛入錦囊,待到黃道吉日,風和日麗之時,福州社會名流便雲集閩江邊,舉行隆重儀式,將紙灰灑入閩江,為字重回江河母親的懷抱餞行,此便是古時榕城惜字習俗的一幕。

  古人對字為何如此虔誠?在古人觀念中,字是神聖的,不可亵渎的,恰如清代著名詩人陳玉澍曾在《院道港惜字會碑記》中所載:“字能使昧者哲,拙者巧,窒者達,賤者尊;為胥吏薄書之用,為廟朝诏勅之文,為士人科名之階,為國家富強之本。”傳說蒼颉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然而惜字習俗並非隨文字肇始而產生,根據學者考證:“惜字之濫觞,約起於宋元之際”,“盛行於明清之時”,這其中與文昌神信仰的普及有極為密切的關系。

  文昌神本為梓潼神邸,後被宋理宗诏封梓潼神為“忠文英武學德仁聖王”。以敕封的形式肯定了梓潼神主宰文運科舉的職能。元仁宗延祐二年(1316),梓潼神又被朝庭加封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至此,“梓潼帝君”與天上文昌星合二為一,在科舉盛行的年代,文人為能金榜題名,光宗耀祖,自然對“文昌梓潼帝君”膜頂崇拜,使文昌神崇拜遍及全國。

  隨著文昌信仰的普及,許多有關文昌信仰的書籍也隨之流行,主要有《陰骘文圖說》、《文昌帝君勸敬字紙文》、《文昌帝君惜字真诠》、《文昌帝君惜字功罪律》等等。此類書籍勸喻人們尊重文字,敬惜字紙,若是珍惜字紙,人們福祿就會增加,將會仕途順暢、家庭美滿,反之若是糟蹋字紙,陰骘就會受損,將會災禍連連,衰運不斷,受此影響,因此便有了惜字習俗的產生。

  福州素有海濱鄒魯之稱,文風鼎盛,因此惜字習俗極為盛行,拾遺人、惜字爐隨處可見、甚至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也處處透露著惜字習俗。為了惜字,床俱、碗筷、內衣、香皂、炮竹等許多日常生活用品均被禁止銘刻文字,而只能以圖案標識;為了惜字,百姓們將橋梁道路的文字抹去,倉山區蓋山鎮陽岐村有座“午橋”,為北宋年間建造,原來每塊石頭上都有刻字,相傳為蔡襄筆跡,村民為了能使文字免遭車馬踐踏、免受泥淖玷污,於是雇工匠將刻字取下。福州的惜字習俗甚至流傳到外地,如南平浦城民間親友饋贈食物,上面另加紅紙一塊,剪成種種吉祥花樣。而在清朝道光之前,紅紙多剪成吉祥字樣。長樂名宦梁章钜寓居浦城期間,他的兒子梁恭辰目睹此習俗,認為對文字大不敬,於是與家人四處奔走,創辦“惜字局”,宣傳用剪花代替字,並親自設計花樣紙16種。在梁氏家人的努力下,終於移風易俗,使此習至今仍然沿襲。清代許多福州人赴任台灣擔任教谕(相當於現在的教育局長),在他們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台灣悄然形成惜字習俗,在文獻中有頗多記載。

  惜字不僅是珍惜文化之舉,更被視為是善舉,因此舊時許多福州慈善組織將惜字納入業務范圍之內,與“育嬰”、“濟貧”、“養老”、“助殘”等善舉並列。善堂善會除每日雇人沿街收取外,每月還定期收買各種廢紙、舊書、YIN書,然後匯總火焚。為了能維系支出,福州官府甚至購置田地,田租專門用於惜字之用,鼓山鎮後浦村仍然立有清道光23年(1843年)的耕田碑《嚴谕各佃不准拖欠官置惜字田租谷告示碑》。

  惜字習俗對福州人文鼎盛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它一方面使文風澄清,明清時期福州為刻書重鎮,刻印書籍流通天下,可是卻極少有書坊刻印YIN穢書籍,這可以歸功於惜字風俗。當時坊間盛傳,有個叫許百川的福建畫家,極擅長人物素描,但所做之畫多為春宮畫,結果手掌被雷打斷,媳女被土匪截去擄去,兒子被殺,房屋被毀,許的厄運均是“不惜字”的報應,使許多福州文人引以為戒。惜字習俗更使百姓在日常生活認識到文字的神聖性,使他們崇尚知識,珍惜書本、以學為榮,使書香滿城,成為人材的搖籃,產生了諸如林則徐、嚴復等飽讀詩書的愛國之才。

  敬惜字紙、尊重善書

  文昌帝君勸善文中,有較大的篇幅勸人敬惜字紙,尊重善書。如善書中雲:“字之有功於世也,偉矣。昔蒼颉造字,洩天地之機,開萬物之智,發聖賢之秘,續道德之傳,記古今之治亂,著人物之賢奸。若天下無字,萬古如長夜。此一宜敬。天曹公案、皇朝律例、公門文移、冥府卷籍,鹹以字為憑。是字能生人、殺人、榮人、辱人、予人、奪人者也。可不鄭重之乎。此二宜敬。天地神祀之號、日月星辰之紀、聖賢仙佛之名、祖宗父母之諱,皆散著於字。棄置踐污,於心何忍。此三宜敬。”

  《文昌帝君勸敬字紙文》更是明白地闡示了敬惜字紙、尊重善書與士子科舉功名的關系:“況吾自有善惡二司按察施行,以警不敬字紙之類。如平生苦學雞窗,一旦場屋,或以失韻誤字,例為有司所黜,終不能一掛名虎榜者,皆神奪其鑒,以示平日不敬字紙之果報也。諸生甘受此報,恬然不知覺,甚至於子孫之不識字,舉家因之而瞎者……如泸州楊百行,坐經文而舉家害癞;昌郡鮮於坤,殘《孟子》而全家滅亡。果報昭昭,在人耳目。楊全善亦百行之後,埋字紙而五世登科;李子材葬字紙而一身顯宦。既能顧惜,陰報豈無?”

  《文昌帝君功過格》中,有很大篇幅是關於敬惜字紙和尊重善書的。著述、編輯及刊刻抄寫濟世善書、聖賢經典、惜字書文遍傳人世,普勸世人尊重善書、敬惜字紙;焚怪異、YIN亂邪書;為師長者循循善誘、盡心教育子弟信因果行善事,尊重善書,敬惜字紙,正身修德;師友以德行文章相勸勉;作字端楷,不以字書放濕處霉爛,不輕筆亂寫,不塗抹好書,不用字紙糊窗壁、包物、抹桌、拭穢及作紙捻。不扯碎扔棄踐踏字紙,生平多收字紙焚化於字庫或深埋於淨地,字灰送入字庫或江河,等等。

  文昌帝君敬惜字紙,在過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善行。以前的文人學子們,在農歷二月三日文昌聖誕之日,個個身著盛裝,齊集文昌祠,莊嚴隆重地舉行祭典。“敬字會”的成員們平時會提供貼有“珍惜字紙”,“珍惜文字”等字樣的竹籠,讓人們放置字紙,然後收集起來在字庫中焚化。等祭禮結束後,由一群學士抬著裝滿字灰的箱子,伴著樂隊沿街繞行,最後用船運到海外將字灰置於江河大海中。這一隆重的儀式被稱為“迎聖跡”。過去很多地方都設有焚化字紙的字庫,現在的成都市大慈寺後門仍留有過去用於焚燒字紙的字庫。

  古人敬紙惜字 惜字塔成歷史的見證

  明清白話小說《二刻拍案》第一篇“進香客莽看金剛經,出獄僧巧完法會分”中,開頭就講了一段愛惜字紙得善報的典故:

  宋時,王沂公之父愛惜字紙,見地上有遺棄的字紙,就拾起焚燒,即便是落在糞穢中的,他也會設法取將起來,用水洗淨,曬干後焚化,字灰或投之長流水中。如此行之多年,不知撿拾焚化了幾千萬的字紙。

  一日,妻有娠將產,忽夢孔聖人來分付道:“汝家愛惜字紙,陰功甚大。我已奏過上帝,遣弟子曾參來投生汝家,使汝家富貴發達。”夢後不久,果生一兒,端正聰明。因感夢中之語,取名為王曾。王曾長大後連中三元,官封沂國公。

  宋朝一代,連中三元的,只有三人:宋庠、馮京與王曾。誰知這最希罕的科名,不過是敬惜字紙積來的福報,豈非人人可以做得的事?如今世人見了享受科名的,那個不稱羨,道是難得?及至愛惜字紙這樣極為容易事,卻不理不做,不知為何。

  惜字塔——古人敬紙惜字的文化體現

  在貴陽市烏當區東風鎮堡子路與漁洞峽路交匯處的一片田地裡,有一座惜字塔。

  早在明萬歷年間(1573-1620年),這裡就建有一座惜字塔,但在清道光中葉(1821-1850年)倒塌。

  民國三十年(1941年),當地村民又在原址上重建了惜字塔,既是為了培育風水,也是為了在塔前焚化字紙(寫有文字的紙張)。

  這座磚石砌成的惜字塔,為五層六角形小塔,在第三層的四面,刻有“過化存神”四個大字,

  第三層另外兩面所刻的“重修字庫銘”,記述了民國三十年重建惜字塔的原因與經過。

  由於這座塔是為了在塔前焚燒字紙而建,所以該塔僅有10米高,占地面積也很小,更沒有攀爬的樓梯和進出的大門。

  惜字塔折射出中華民族尊重知識、崇尚文化的歷史。

  惜字塔,或名“惜字亭”、“惜字爐”、“字紙亭”、“聖跡亭”、“敬聖亭”……是昔日撿拾焚化敬惜字紙的地方。在這個小小的建築上,折射出中華民族尊重知識、崇尚文化的歷史傳統。

  自古以來,聖人百姓都遵從“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學而優則仕”、“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種田”的教誨。十年寒窗,金榜題名,錦繡文章,報國濟世,青史留名,是文人士子追求的理想境界。

  特別是明清時期,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科舉盛行,對知識的頂禮膜拜達到了極致。人們到處建文廟、修文昌閣。古人在尊重知識、尊敬文人的同時,對傳播知識的文字、作為載體的紙張特別珍愛。古代有明文規定:對寫有文字的紙張不得派以裱糊、包裹,更不能踐踏;如果成為廢品,必須送到惜字爐(塔)焚化;看到字紙丟棄在地,必定撿起來用火燒掉,將字灰置於靜潔處(江河或山林)。

  這一高尚的習俗經久不衰,代代相傳,直到“新中國”成立而徹底廢除。

  敬畏字紙——談惜字樓

  張在明

  三峽發掘,有幸去了鄂西,看到了兩座惜字樓。

  惜字樓,也叫惜字塔、字庫、焚紙樓。在古代,人們認為文字是神聖和崇高的,寫在紙上的文字,不能隨意亵渎,即使是廢字紙,也必須誠心敬意地燒掉,紙灰送入海洋或深埋淨土。於是,就有了惜字樓。

  第一座在利川縣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魚木寨內,山上交通極為不便,步行上山要兩個多小時,寨民生活仍然貧窮。使我驚訝的是,在這座海拔1700多米、地處絕壁之上的土家族山寨內,竟然蘊藏著如此深厚的儒家文化。不少清代鹹豐至民國年間的文字,深刻在青石板上,鑲嵌在農戶的門前廊下。

  先看一則《南陽柴夫子訓子格言》:

  “費盡了殷勤教子心,激不起好學勤修志。恨不得頭頂你步雲梯,恨不得手扶你攀桂枝。你怎不尋思,試看那讀書的千人景仰,不讀書的一世無知。讀書的如金如玉,不讀書的如土如泥。讀書的光宗耀祖,不讀書的顛連子妻。縱學不得程夫子道學齊鳴,也要學宋狀元聯科及第,再不能勾,也要學蘇學士文章並美天下聽知。倘再不然轉眼四十五十,那時節,即使你進個學補個廪也是日落西山,還有什麼長濟。又不須你鑿壁囊螢,現放著明窗淨幾。只見你白日的浪淘淘閒游戲,到晚來昏沉沉睡迷迷。待輕你全然不理,待重你猶恐傷了父子恩和義。勤學也由你,懶學也由你,只怕你他日面牆悔之晚矣,那時節只令我忍氣吞聲恨到底。民國九年庚申歲小陽月吉日,向光遠建修,命次男孝士書錄。”

  再看一則楹聯:“群兒搖竹一身雨,野老弄花十指香”。

  惜字樓位於一塊巨大的巖石上,也就是當時的學校旁邊。青石砌成,平面方形,二層,高3米余。類似樓閣式二層空心石塔,層間塔檐四角高翹,仿寶珠頂。二層的一面開有圓形的焚紙窗,塔頂部辟有出煙孔,我們試了一下,煙能順暢地從塔頂冒出。從風格判斷,惜字樓的建造年代為清代晚期。

  第二座位於利川縣的一條古驿道上,一座半圓拱單拱石橋——步清橋橫跨烏江支流唐巖河上游清清的溪流上,惜字樓就矗立在石橋的一端。惜字樓青石砌成,建於方形石座上。樓身平面六角形,三層,高5.7米,底邊寬1.1米,頗似樓閣式三層空心石塔。層間塔檐六角高翹,塔頂已毀。底層的一面開有圓形的焚紙窗,塔頂部辟有出煙孔。塔身一二層各面密無間隙地刻著建造惜字樓的緣由和募捐人名姓,題刻年款為清光緒元年。惜字樓和步清橋都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物保護單位。(圖4)

  兩座惜字樓地處土家族和苗族居住區。惜字樓修得那麼講究,一座建在寨旁的高處,一座建在大路的中央,這在漢族地區是不可想象的。證明了當地人對文字的特殊崇敬,土家族和苗族都沒有留下自己的文字。“禮失求諸於野”,信然。

  陝西的惜字樓很少,僅在秦嶺深處的佛坪老縣城見過,位於縣文廟遺址內,周圍一片凋敝。

  由此想到了對文化的敬畏。

  上古的就不說了,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就說過,不殺一個文人,他做到了。

  以後各代,言官(御史)的上奏被絕對保護,連皇帝都不能怪罪。

  老百姓見了縣老爺要磕頭,唯一例外的,是秀才以上的文人。

  胡適的母親是一個識字不多的農村婦女,胡適很小時,就教他背誦唐詩、宋詞。

  今天的中國,仍然能看到,家境貧寒的文盲農民,含辛茹苦,甚至賣血,把兒女培養成碩士、博士。

  大陸一位作家在台灣見到的一件事:台北的一座商廈前,一位老婆婆看到兩個年輕人坐在台階上,下面鋪著一張報紙。她對這兩個年輕人說,字是要珍惜的。她拿出自己的手帕,換下那張有字的紙。

  敬畏文化,連帶著尊重文化人,這就是我們民族的一脈。它根植於上至大部分皇帝、下至目不識丁的農夫野老心中,歷經戰火、動亂、災難、磨難,兩千多年綿延不斷。這是我們民族的希望,也是我們這個民族沒有被毀滅,將來有可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緣由所在。

  也有相反的一脈。從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到明代的廷杖、東西廠,到清朝康雍乾三代的文字獄。

  兩脈之間的較量從來沒有中斷過。在很大程度上,這種較量是人心與權力的較量。

  在忘掉了小學、中學、大學近百名老師的99%教導的同時,四十多年前初中歷史老師評判雍正的一段話,我永遠記住了。這位老師出身河南開封農家,穿著一身洗得發白、甚至打著補丁的中山裝。他用帶著河南口音的普通話說:一名秀才看到風吹起了案頭的書頁,信口吟道:清風不識字,何須亂翻書。因為這句詩,他被雍正皇帝砍了頭。罪名是誹謗滿人,以“清風”影射“清朝”。另一位是江西鄉試主考查嗣庭,地位很高,他所出的考題是出自《詩經》的“維民所止”。有人告發說“維止”就是去了“雍正”的頭,皇帝大怒道:看去掉誰的頭。結果,查嗣庭被凌遲處死,腦袋自然沒有了。這堂課上,我第一次聽說了“文字獄”,第一次知道了話語和頭顱的關系。

  長大以後,才真正讀懂了龔自珍的哀歎: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才真正領悟了西方一位學者的話:中國中年以上的人都有兩個與生俱來的夢魇:饑餓和恐懼。

  國外的典型是希特勒,他也焚書,也搞青年學生上山下鄉,還把許多異己的知識分子趕出德國。可偏偏就是這些知識分子,發明了相對論,造出了原子彈,最終使希特勒自斃於地下室,最終使柏林牆轟然倒塌。

  時代在進步,但敵視文化、敵視文人的人仍然有,只不過“焚”和“坑”都更精巧了。

  我想起西方動物學家做過的一個著名實驗:把幾只猴子關在籠子裡,往裡扔幾個香蕉,猴子爭搶時,閥門突然打開,滾燙的開水噴下,澆在爭搶香蕉的猴子身上,猴子悚然逃走。如此反復幾次,再見到香蕉時,眾猴子都老老實實,熟視無睹了。於是,換一只猴子進去,再扔香蕉時,只有這只新猴子去搶,但沒有開水下來,只見其它猴子群擁而上,撕咬這只猴子。如此再三,再換進一只新猴子,再重復試驗。最後,籠子裡全換成了沒有挨過開水澆的猴子,這時,任你扔進再多的香蕉,猴子們全都安於其位,修煉成佛了。

  可悲的是,在人類社會,這樣的試驗從古到今都沒有中斷過。與動物試驗者不同、也比較麻煩的只有一點,那就是,人類的實驗必需找出各種“偉光正”的名義。在幾番感歎“還是猴子(馬、牛、羊、豬、雞、狗……,只要不是那難纏的人)好啊,用不著來那麼多廢話”之後,牧民者發明了“筆桿子”理論。於是,在統治者的武器庫裡,“二桿子”堂而皇之地供在了最高位置。

  社會的進步,竟然曲折地表現在:滾燙的開水灌在了裝潢精美的保溫瓶裡,瓶上赫然寫道:瓶內一貫歷來沒有開水,請放心食用香蕉。

  這就是謊言充斥朝野、一統天下的原因。

  這也是惜字樓不斷被毀滅的原因。

  我不知道,在國外,類似的惜字樓有沒有。我只是希望,在中國,惜字樓永遠不要被毀滅。 (原載《文博》)

  西山驚現惜字塔

  惜字塔,亦稱為惜字樓、焚字庫、焚紙樓。古人認為文字是神聖和崇高的,寫在紙上的文字,不能隨意亵渎;即使是廢字紙,也必須誠心敬意地燒掉。惜字塔便是用於焚化字紙(寫有文字的紙張)的地方,是古人“敬惜字紙”理念的具體體現之一。由於破壞歷史的原因,現存的惜字塔不多。

  在安義縣石鼻鎮境內的梅嶺西山峽谷中,便有這樣一座保存完整的惜字塔,自1874年建成以來,經歷了135年的風雨,仍矗立在西山群脈中。這座惜字塔不僅見證了西山古商道的繁榮,也揭開了已消失的萬福寺一角。

  在安義縣仙游谷,西山古商道在現代人工的努力下,露出了真顏,數千級台階連接著安義和新建二縣,逶迤幽深。石階底處還有部分青苔,但表面的光滑已充分證明了數百年腳力的威力。沿著古商道移步而上,一座三米多高的古塔突現眼前。

  惜字塔體現古人對文字的崇敬

  惜字塔,亦稱為惜字樓、焚字庫、焚紙樓。我國台灣多稱為聖跡亭,四川稱字庫、文風塔、文峰塔,客家地區亦稱敬字亭。與用於燒金銀紙的金爐不同,惜字塔是用於焚化字紙的地方,是古人“敬惜字紙”理念的體現之一。

  古人認為文字是神聖和崇高的,寫在紙上的文字,不能隨意亵渎。即使是廢字紙,也必須誠心敬意地燒掉。《二刻拍案》卷一開篇詩曰:“世間字紙藏經同,見者須當付火中。或置長流清淨處,自然福祿永無窮。”事實上,在我省不少地方,一些老輩人至今依然有“寫在紙上的文字不能隨意亵渎”之觀點,並以此教誨晚輩。

  惜字塔,依史料所載始於宋代,到元明清時已經相當普及。惜字塔通常建造於場鎮街口、書院寺廟之內、道路橋梁旁邊。有些大戶人家亦在自家院內建有惜字塔。有些塔龛中還供奉有倉颉、文昌、孔聖等神位,並配以相應的楹聯與吉祥圖案。清朝中期,武平城北李氏先祖已有敬字惜紙的風尚,“恆敬惜字紙,拾即焚爐,其崇文愛士,已見一斑”,而且經常到縣試考場撿拾字紙,“每值縣試,必親送子弟入校場,後提筐至各號拾字紙,焚於庫內,其敬惜字紙如此。”

  西山惜字塔已有135年歷史

  從民國初始,在經歷了數十年的戰亂後,惜字塔已經鮮見蹤影。據資料顯示,在我省上饒及湖南等地仍有惜字塔,但在經歷“大革文化命”後,目前已是殘缺不齊。像仙游谷這樣現存仍完整的惜字塔可以說非常罕見。

  記者來到仙游谷,發現這座惜字塔半徑為半米左右,高約三米,內有一個焚燒爐。由於時代久遠,古塔頂上被一棵籐樹層層盤起,好像戴了一頂帽子。正是有了這頂帽子,再加上很長一段時間被灌木所遮蔽,人跡罕至,惜字塔才躲過了風吹雨淋和人為破壞,保存相當完整。據山腳下的村民說,該塔建於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至今已有135年的歷史。

  敬字紙與迎聖蹟

  傳統客家人的心目中,紙和文字不僅是文明的象徵,更是聖哲遺教的傳承者,加上「造字不易」的印象以及封建社會科舉制度造成「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等等觀念的影響,因而乃有「敬惜字紙」的傳統習俗。

  傳統舊習中的「敬惜字紙」,源於先民們對「字」的敬重,只要是寫上文字的紙,便不能任意丟棄踐踏,即使是廢紙也必須集中起來,送到專門焚燒字紙的「惜字亭」焚燬,讓那些文字「過化成神」,飛回到天上。舊時燒字紙,還於特定時間送字紙到海邊,付諸流水,以示隆重之意。

  無論每年都要送一次字紙,或者是十二年才送一次,但「紳士商民,演樂迎送」的景況,都說明了早期人民對這個風俗的重視;事實上,客家莊中還有專為字紙組成的公共團體,叫做「惜字會」,主要的職責便是僱請專門的人員,在市街坊裡間收集字紙。而台灣傳統社會中,有上九流與下九流之分,先民們把理髮師、演員、僕婢……等視為下九流,卻未包括拾字紙的人,顯見社會上並未將拾字紙視為賤業。

  收字紙是一種相當普遍且一直為人們所重視的風俗,專為焚燒字紙而建的惜字亭也相當多,這些惜字亭除出現在街頭坊裡外,各地的書院,文朝或較重要的廟宇中也經常可見它的蹤跡,但型式、大小及名稱卻不盡相同,有的高及數丈,有的高不及五尺,有的名叫聖蹟亭,也有的叫敬聖亭或文筆亭……這些專為焚燒字紙而建的亭子,不少都祀有倉頡先師或制字先師的神位,主因傳說中的倉頡,是中國字的創造者,惜字之餘自然要敬聖。

  晚近百年來,由於現代印刷術的發明,文字成為社會中舉目皆可見的東西,加上西風東漸以及社會型態的改變,舊時社會僱工收字紙的情形早已不復見,在屏東縣的萬巒鄉,每逢初一、十五,曾有一位老先生,自願挑著上寫「敬惜字紙,尊古聖賢」竹簍子,在萬巒街坊收集字紙,再挑到洗布*土地公廟旁的聖蹟亭,焚燒之前,得先將附近環境打掃乾淨,並持香膜拜,充分顯露出對倉頡先師以及儒家教化的敬畏之意。

  社會的轉型,使得收字紙的舊習日漸式微,同樣的,也使得舊時遺留下來的聖蹟亭因失去作用而被拆毀,現今台灣所存的聖蹟亭,大約僅剩二十座左右,其中規模最大,造型最美的首推桃園龍潭鄉烏樹林的聖蹟亭,大約僅剩二十座左右,其中規模最大,造型最美的首推桃園龍潭鄉烏樹林的聖蹟亭,亭分三層,中間為放置字紙燃燒之處,背後嵌有一八卦圖形,底座及上層,都有麒麟、劍獅以及鳳凰等圖案,惜字亭的四周有矮磚砌成的欄桿,門口由一對小石獅把守,亭前還有一個石香爐,供民眾焚香膜拜。

  桃園大溪的蓮座山觀音寺旁,也有一座坐落於綠蔭之間的聖蹟亭,這座名叫「敬聖亭」的惜字亭,亭本身稍大於龍潭的聖蹟亭,亭身有喜慶福壽的裝飾圖案,亭口還砌有供桌,以便到觀音寺的善男信女們上香。

  高雄縣美濃鎮往旗山的道路旁,也有一座規模與前兩座相仿的聖蹟亭,這座完全以磚砌成的惜字亭,為六角型的建築,造型較為簡單,裝飾也較少,但在亭前,設有制字先師倉頡的香位,說明了倉頡公跟惜字亭間親密的關係;另外,同屬六堆客家地區的屏東縣竹田鄉南勢村,也有一座磚造的六角型惜字亭,亭高同為三層式,底座與中層和一般惜字亭毫無分別,頂層卻是磨石子的表牆,前有一小門,門額上橫書「文筆亭」三字,門內更供奉有文昌君神像,門前還有一對小龍柱,彷彿一座小廟的格局,每天晨昏,當地的客家婦女還會自動到亭前上香灑掃,顯示崇古敬聖的遺風在這個時代仍未完全絕跡。

  六堆客家地區另一座著名的惜字亭,是位於屏東縣佳冬鄉蕭宅左側的聖蹟亭,這座底座及中層為六角型,頂層為四角型,造型複雜的惜字亭,因處於鬧街中,每天早上附近成為菜市場,小販們在亭前賣魚販肉,使得這座亭子許久以來便失去香火,更因乏人整理,而顯得殘破不堪。

  選自《台灣民間信仰與習俗》(劉還月)

  美濃廣善堂的送字紙灰祭典

  美濃素有「博士之鄉」之稱,其主要淵源之一是鎮民為表示對文字書冊的敬重,感恩古聖賢的智慧累積與傳遞,因而沿襲原鄉設置敬字亭的客家習俗,作為字紙回收焚祭之用,以象徵「敬字惜賢」的精神。美濃廣善堂的送字紙灰祭典,是由美濃「聖蹟會」辦理,美濃「聖蹟會」組織一直都附屬於廣善堂,所以送字紙灰祭典一般都由廣善堂主導辦理。

  每年農曆正月初九日(天公生)上午,在廣善堂前美濃河畔舉行祭典,將敬字亭及廣善堂一年來,收集到的金香灰及字紙灰,在舉行送字紙灰儀典後,倒入河中,讓河水將這些金香灰及字紙灰帶入各農田,讓農作物豐收,並祈求來年庇護河川的水量充沛,田園農作物豐收,也保佑地方人民幸福平安。

  祭典程序如下(謝宜文):

  一、上香、請神

  參加人員先向神明上香,時辰到時由通生站於善堂內門口,高聲頌唸「送字紙灰請神」,廣善堂的請神並沒有請神像出去,而是由兩人一人執涼傘、一人執涼扇,在神壇前一左一右單跪後交換位置共九次,如此方式請神,請神後從兩扇門走出神壇,再由一人手持「恭迎聖蹟」牌在中間,涼傘、涼扇在旁一起步行前往祭典地方。在請神時要敲廟堂的鐘、鼓以示尊敬。

  二、前往祭典地方

  鑼鼓在前開道,接著「恭迎聖蹟」牌與涼傘、涼扇(神),後面接著誦經的經生,其他執各種旗幟的人員,用步行前往廣善堂牌樓前的美濃河畔,而載運祭典用品的車子亦跟在後面一同前往。

  三、佈置祭壇

  到達祭典預定地方,大家即開始分工合作擺設祭壇,祭壇前方放一個香爐,香爐上插著『河伯水官香座位』的神牌位,祭桌上擺放鮮花,蠟燭,五種水果、五盤糖果和五樣素食及粄粿等祭品,另外還準備一碗飯放中間。

  四、請神就位

  在祭壇前的「恭迎聖蹟」牌不動,持涼傘與涼扇的人,在神壇前一左一右單跪後交換位置共作九次,請神陞座,請神就座後把「恭迎聖蹟」牌、涼傘與涼扇擺放於祭壇前方。

  五、上香

  祭壇準備好後,主祭者、陪祭者帶領全體人員一起上香祭拜。

  六、誦經法會

  由誦經團誦唸經文,主祭者、陪祭者等人站於誦經團後面祭拜,其他人員可以陪祭也可以在旁休息觀看。

  七、唸祝文

  參與祭拜人員全體跪下,由主懺禮生誦唸『送字紙聖蹟文』 。

  八、送字紙灰

  由主懺法師施法灑淨後,工作人員即把載來的字紙灰,一袋一袋的倒入河裡(因有人反應會污染水源,現在改倒入河邊凹地,民眾拿來家中的紙灰,也都倒入河邊凹地)。

  九、放生

  將南洋鯽(吳郭魚) (據說放生要放有“鯽”之類的魚,表示吉祥之意)放入河中。

  十、化財進財寶焚聖蹟文

  燒金,香爐上的『河伯水官香座位』神牌位也拔起,連同聖蹟文一起焚化。

  十一、請神回駕

  拿起「恭迎聖蹟」牌、涼傘與涼扇,將神請起。

  十二、禮成鳴炮

  禮成鳴砲後收拾祭品祭壇,祭品中的水果、糖果、粄粿等都分給民眾食用。

  十三、返回廣善堂、送神

  由鑼鼓在前開道,依序走回廣善堂。回到廣善堂後將神請回廟堂。

  全部禮程結束

  通常迎聖蹟送字紙灰結束後當天中午廣善堂會準備素宴請工作人員與參與人員

  ( 撰文:楊蕙嘉 )

  明天過後 梓官鄉善化堂字紙灰不再海拋

  《自由時報》2009/04/25

  〔記者蘇福男/高縣報導〕

  高縣梓官鄉善化堂行之有年的「恭送聖蹟」字紙灰海拋活動,由於關聖帝君指示會污染海洋環境,明天將進行最後一次漁船海拋,恭送聖蹟活動將成絕響。

  清光緒28年(1902年)奉旨開堂的梓官鄉善化堂,不同於一般寺廟,為一間秉承儒、釋、道三教合祀的善堂,供奉主神為「關聖帝君」,其左翼、右鎮分別為「諸葛武侯」與「護宅天尊」,另右廂闢有文昌殿,設文昌智慧燈,正壁懸掛至聖先師孔夫子聖像,也是每月初一、15及逢3、6、9日鸞期的宣講處所。

  善化堂廟埕設有一座「惜字塔」,30幾年來定期舉行恭送聖蹟活動,將焚化的紙灰收集打包裝箱,再由漁船護送至外海海拋;高縣送字紙灰儀典,目前以美濃鎮廣善堂每年農曆正月初九的「迎聖蹟、敬河神」活動最具代表性,但美濃的字紙灰是放流美濃河。

  善化堂廟公王輔忠表示,惜字塔的紙灰來源,除由信眾焚燒外,部分軍事單位也會將機密文件運至惜字塔銷毀,不過紙灰數量已大不如前,平均每3、4年才會舉辦一次恭送聖蹟盛典。

  善化堂的字紙灰海拋場面十分盛大,光是運送紙灰出海的漁船就有10多艘,堂方人員在蚵仔寮漁港岸上祭拜、誦經後,滿載紙灰的漁船隨即在鞭炮、信眾歡送聲中出海,約行駛1個多小時抵達海峽中線附近,志工就忙著將紙箱丟入海中,待紙箱浸濕完全沉入大海,漁船再返港即大功告成。

  王輔忠說,目前堂內已收集到約1000包、4萬5000斤的紙灰,預定明天上午7時海拋,由於今年農曆2月初,關聖帝君指示字紙灰海拋會污染海洋環境,因此明天的海拋將是最後一次。

  (自由時報2009/04/25)

  【時論篇】

  敬惜漢字倡議書

  各族同胞:

  中華民族文字是祖先以無比的智慧,創造的世界上所獨有的文化傳播工具,各族人民的和諧與繁榮,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與充滿靈氣的文字息息相關。今天,我們向中華兒女發出倡議:敬惜文字。

  文以載道,感悟民族和諧,揭示人生、宇宙規律離不開文字;表明人與人、人與自然(動物、植物、礦物)、人與暗物質之間的關系,也需要智慧的符號:文字;中華民族文字,在筆劃、點、納、勾、撇之中蘊含著自然的哲理與警示。因此,敬重文字就是禮敬先祖,尊重優秀傳統文化,尊重自然,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就是行大孝之道,就是自利利他、淨化心靈之善行。敬惜文字可以使中華民族真正生生不息,優良傳統代代相傳。

  敬惜文字,從《惜字訓》到佛家經典,從聖人古訓到先賢明言均有論述。科學、經濟、文化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更應以回歸自然關愛環境的心態,將中華民族這一瑰寶:文字,以符合自然之道的方式,倍加尊重與珍愛。

  敬惜文字,應從生活點點滴滴當中做起,對印有文字之物,可回收的送往回收站再利用;無法回收的可集中焚化,埋於淨處。切不可將有文字之物當抹布、包裹物品,更不可踩於腳下甚至當作手紙。

  今天,作為炎黃子孫的一分子,向中華兒女發出倡議:敬重、珍愛中華民族文字,正確保存、運用、處理好印有文字之物。中華民族各族同胞,行動起來吧,讓我們一起在生活的行為當中,以實際行動敬惜民族之瑰寶-----文字!

  倡議發起者:山西忻州福田寺釋妙祖、 陝西西安青龍寺釋寬旭、罔極寺釋常瑞、慧靜寺釋能容,陝西長安香積寺釋本昌、興教寺釋寬池、淨業寺釋圓源、石佛寺釋演德、大佛寺釋寬渡、紅雲寺釋成明、清涼寺釋傳恆、陝西乾縣鐵佛寺釋壽陽、楊凌洪積寺釋惟淨、西安何曉延居士。

  二○○五年一月十七日

  敬惜漢字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倡議書

  全國各族同胞、海外僑胞們:

  漢字是中華文明之魂、生命的符號,也是先祖以無窮智慧創造的、世間獨有的文化傳播工具。

  漢字揭示了人生奧秘、宇宙規律,解讀民族意識、感悟民族和諧都離不開漢字;表明人與人、人與自然(天地、動物、植物、礦物)以及人與暗物質之間的關系,也需要智慧的符號來表達。

  漢字經歷數千年的發展,從形、音、意各個方面已日臻完善,點、橫、豎、撇、捺筆劃中蘊含著自然的哲理與警示。中華各族人民的和諧與繁榮,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與充滿靈性、象征詩性的漢字息息相關。為了敬惜文字,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我們特向全國各族同胞、海外僑胞發出以下倡議:

  一、充分認識敬惜漢字的重大意義。

  敬惜漢字就是禮敬先祖、尊重和繼承民族的創造精神;敬惜漢字就是傳承文明、弘揚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敬惜漢字就是淨化心靈、傳承孝道、尊重自然、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美德。

  二、充分認識學好漢字的重要性。

  學好漢字,從聖人古訓到先賢名言,從《惜字訓》到佛家經典均有論述。漢字為世間至寶,國之遺產。她能使凡者聖、愚者智、貧者富、富者善、病者康。學好漢字,必能使人聰明睿智、福壽康寧,現身獲其壽之五福,後裔得伊訓之百祥。在科學技術、經濟文化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更應以回歸自然、關愛環境的心態,高度重視中華民族之瑰寶——漢字,以符合自然之道的方式學好漢字,認真領會,准確把握。

  三、應在日常生活中培養敬惜漢字的美德。

  我們應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的行為中,對有漢字的書籍、紙張、袋子以及各種物品等,均不可亂扔亂拋。可回收利用的送往回收站,無法回收的可焚化後埋於淨處。切不可以書作枕、作凳、墊物;以報紙當鋪坐、塞牆孔、包鞋、包物;以字紙擦物品、當手紙,甚至將漢字踩踏於腳下等。有條件者可建惜字爐,正確焚化之。

  四、國家提出以德治國,要構建和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美好型社會,為我們倡導敬惜漢字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契機。

  我們作為炎黃子孫的一分子,一定要敬重、珍愛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正確使用漢字,盡可能避免錯別字,不以拼音取代漢字。同時,要嚴禁亂寫亂畫,特別是不要在文物古跡上亂題亂寫,保護好國家文物。

  我們強烈呼吁:

  1、把漢字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申報,以保護中華古國僅存的漢字體系;

  2、設立“漢字日”,以號召全民敬惜漢字;

  3、國家應立法規范漢字的使用、保護。讓漢字這塊人類瑰寶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全國各族同胞、海外僑胞們,行動起來吧!讓我們一起在工作、生活的行為當中,以實際行動敬惜漢字,弘揚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倡議者:

  山西忻州福田寺妙祖法師、陝西香積寺本昌法師、草堂寺谛性法師、青龍寺寬旭法師、興教寺寬池法師、淨業寺圓源法師、石佛寺演德法師、延福寺寬渡法師、感業寺弘道法師、鐵佛寺壽陽法師、圓明寺性空法師、罔極寺常瑞法師、慧靜寺能容法師、亮碑寺光慈法師、清涼寺傳恆法師、紅雲寺成明法師、洪積寺惟淨法師、何曉延居士。

  二零零六年一月十七日

  敬惜字紙 自利利人

  佛陀在涅槃前告訴弟子,未來諸佛將化做文字形象利益眾生。《金剛經》雲:“是經所在之處即為有佛,即為是塔,皆應禮拜供養。”文字般若,法身捨利,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反之亦然。而在末法時代,理應更加敬惜文字。五台山塔院寺有一位法師,每天在地上和垃圾裡撿拾字紙,很妥善恭敬地焚化處理。他說這也是修行。

  在古代中國,敬惜字紙,是一種極其普遍而悠久的傳統;迎送聖跡,是一種及其嚴肅而虔誠的習俗。古人認為:字為聖跡,故能通神;文以載道,故能利人。文字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字紙承載著文明的隱秘信息,附著先賢的文化性靈,是道德文明的載體。因此,對待文字的態度,就是對待天地祖先的態度;崇尚文章字紙,就是弘揚道德文明。以小見大,見微知著,古人的心思和智慧廣矣大矣。

  古人對字紙的恭敬與敬畏,帶有一定的神秘色彩。文昌帝君將字紙納入“陰鸷報應”的范圍,使得這一傳統更加深入人心。隨著佛教文化的普及,佛教教義和本土傳統有機結合,使得“敬惜字紙”成為佛教徒的行為准則。印光大師在《普勸敬惜字紙及尊敬經書說》裡闡述了這樣的觀點:

  “人生世間,所資以成德達才,建功立業,以及一才一藝,養活身家者,皆由文字主持之力,而得成就。字為世間至寶,能使凡者聖,愚者智,貧賤者富貴,疾病者康寧。聖賢道脈,得之於千古,身家經營,遺之於子孫,莫不仗字之力。若世無文字,則一切事理,皆不成立,而人與禽獸無異矣。既有如是功力,固宜珍重愛惜。”

  《皈依六支論》雲:“應於形象頌,及諸碎黃布,信解為大師,不謗應頂戴,淨未淨諸人,應觀為善士。”

  對於佛像,若塑若畫,隨好隨丑,皆不應譏毀,置塵險處及押當等,不敬輕毀,皆當斷除,應當執為可敬田,猶如諸佛。雖於正法四句以上應離不敬,又應斷除一切不敬,謂抵押經卷,貿為貨物,置禿土地灰塵險處,鞋襪並持及跨越等,應起恭敬,等如法寶。

  一、敬惜字紙是敬畏其承載的文明

  文以載道,這一點在儒、道、佛三家都是通用的。道德、學術、歷史、技藝等等人類文明無不依賴文字來記錄,記錄著人類文明的字紙代代相傳,又成為後世安身立命、發展進步的源頭。正如印光大師所說“人生世間,所資以成德達才,建功立業,以及一才一藝,養活身家者,皆由文字主持之力,而得成就。”由於字紙具有如此偉大的功能,古人出於感恩的心理,出於對先人的崇拜,出於對文明的敬仰,對於凡是記錄著文字的紙張,都表現出虔誠和恭敬的態度。

  不但世俗文明如此,宗教的文明同樣離不開字紙。佛教把教義叫做“法”(梵語音譯“達摩耶”),最早的法是口頭流傳的,到了佛涅般後,出現了三次“結集經典”的舉動,就是把佛法用文字記錄下來,形成我們現在說的“經書”(梵語音譯“素怛纜”)。經書也就是字紙,因為它記錄了佛的學說和教誨,“等如法寶”,所以任何“抵押經卷,貿為貨物,置禿土地灰塵險處,鞋襪並持及跨越等”都被視為不敬。而恭敬經書,就會被視為是對佛的學說的虔誠信仰,這樣的人,自己也會受到其他人的信仰和恭敬(比如阿底俠尊者)。

  當前,中國傳統文化和宗教的價值正在受到越來越廣泛而深刻的關注,不少人還致力於傳播世俗和宗教的經典。但對於“敬惜字紙”,仍然有人不以為然。有人認為這項傳統不符合消費主導的現代社會,因此不但不再身體力行,甚至心存诋毀。其實,站在對文明的敬重和感恩的角度,無論在哪個時代,我們都沒有理由不恭敬每一個文字,每一片紙。只不過,現代化條件下的“敬惜字紙”似乎還應該賦予更新的含義,即:不濫寫文字,不亂傳文字。這個含義是建立在傳統意義基礎上的。在這個“知識爆炸”、“信息泛濫”的時代,有節制、有區別地使用和傳播文字,已經成為“敬惜字紙”的新方式。

  二、敬惜字紙是尊重其附加價

  通常說的“附加值”其實就是指制造一樣物品所付出的技術價值,有時甚至就是包裝技巧。但是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那樣,勞動才是產品最本質的附加值。中國有一句古話,說是“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出自《朱子家訓》)。字紙,正是高附加值的技術和勞動產品。

  造紙術和印刷術,是中國人的偉大發明,是我們先民對傳播文明、存史載道、造就人才的偉大貢獻。但是偉大的發明不會從天而降,造紙術和印刷術在發明、改造的過程中,凝聚了先民太多的智慧和心血。即使在高度機械化的今天,紙的產生仍然離不開最基礎的煩瑣而辛苦的勞動。當代書法家朱以撒說:“紙確是天生的沉默之物。一個人對越是精美的紙張,敬畏的心情就越發濃厚,因為越是精良,說明投入的人力、工序越多,豈能不以真心相待。”一張紙,不但飽含著勞動者的心血和汗水,它還是造物者的精靈。在我們高呼環保主義,提倡綠色消費的今天,紙以其兼有尊貴的人和自然雙重血統,理應受到敬畏。

  印光大師說:“不但有形之字,不可亵污遺棄,而無形之字,更不可亵污遺棄。孝、弟、忠、信、禮、義、廉、恥,若不措之躬行,則成亡八字矣。八字既亡,則生為衣冠禽獸,死墮三途惡道,可不哀哉。”當前,物質越來越豐富(盡管其代價是資源開采過度),生產越來越發達(也許由此造成了環境惡化),“有形之字”來得似乎太輕易了。但“恆念物力維艱”、對人和自然心存敬畏的精神,是永恆的“無形之字”,不可以因時代改變而輕易放棄。

  三、敬惜字紙是敬重其維系的情感

  已故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經常向學生提到“敬惜字紙”。他說童年看到祖母把每一張有字的紙都要拾起來,聚在爐子裡焚燒,並教育他要“敬惜字紙”。雖然自己也曾經笑老祖母迷信,現在自己到了老祖母的年紀,才明白“敬惜字紙”的文化意義——紙上寫了字,就成了一件能為眾人帶來禍福的東西,不應輕視。

  對於使用字紙的人來講,文字和紙張難道不是我們情感世界的一部分麼?一張空空蕩蕩的紙,落下墨點,對於紙、對於執掌毫端的人,是一種生命的交匯,構成生命中的永恆,字紙維系著人的情感世界。善哉,敬惜字紙者。

  《三摩地王經》雲:“作集如何業,當得如是果。”我們如何敬重三寶,亦當獲他人如何敬重。

  誰不希望受人尊敬呢?我們僅被別人罵一句“畜牲”都會氣憤不已,當別人以百千倍於此的不敬對待我們又將如何?

  從佛祖為求法時之因地菩薩為求半偈而捨身,到近代大德印光大師,見一字在不淨處,急拾之撣淨置於高潔處,敬之如佛。印光大師說,佛法從恭敬中求,存一分恭敬獲一分實益。眾生不敬三寶,則福德愈下,障礙愈重,則末法愈加速來臨,眾生能聞佛法之機會愈少矣!

  隨著物質生產的發達,敬惜字紙的傳統逐漸喪失殆盡。不但普通人不知敬惜書籍字紙,即便是讀書人,亦不恭敬書籍與字紙。大街小巷,到處可見隨手丟棄的字紙。《梵網菩薩戒》中雲,菩薩見人販賣菩薩像,如己父母被賣,急須贖回。吾等首先應自己恭敬字紙,然後教別人恭敬,勿令眾生因此失福造罪。有志之士,當勉力奉行。

  古文是打開中國文化寶庫的一把鑰匙

  ——南懷瑾先生談文言文的優勢

  可是現在變了,現在中國古書看不懂了,這是非常滑稽的事。過去小孩子用兩年的時間,學會一兩千個字,古書就可以看懂了。這叫做讀“小學”。

  什麼叫做“小學”?過去包括說文、訓诂兩個內容,就是教小孩子認識字。中國字同外國字的不同在哪裡?《康熙字典》有近五萬字,但幾千年來真正常用的只有三千個字,差不多每個方塊字,都代表幾個意義。認識這些字以後,就可以讀懂古人寫的書了;自己寫東西也可以言簡意赅,變化無窮了。“訓诂”,就是解釋這些方塊字組成的詞句,以便學會讀書作文。

  中國古人了解,語言最多三十年一個大變化,因地方不同帶來的語言變化就更大了,所以把語言和文字脫開。後人只要花兩年的時間,學會了一兩千個漢字,幾千年以上的古書也能讀懂。外文就不同了,譬如英文,現在已經一二十萬個單詞,還在不斷地擴展下去。一百多年前的外文古書,現在人已經看不懂了,非要專家研究不可。中國文字不同在這裡。

  中國文化寶庫靠一把鑰匙打開,那就是古文。古文、古詩學好了,白話文、白話詩也自然會寫得好。

  古文的妙處:

  豎版之妙,在敬與氣脈。

  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文以載道,萬古常青

  文以載道,文字是世間至寶,若無文字,一切政教,無從建立。印光大師《德育啟蒙》雲:

  字為至寶,遠勝金珠。人由字智,否則愚癡。

  世若無字,一事莫成。人與禽獸,所異唯名。

  世界上存在過許多文字,但其中大部分文字沒有流傳下來,世界很多古跡上的文字已成為天書,令後人無法辨識。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也是世界上唯一能流傳至今且能辨識的古文字。中國古人用漢字寫成的文章稱為文言文。為什麼叫文言文呢?因為她是世界上唯一的文與言是分開的文字語言系統。

  我們的祖先非常富有遠見卓識,他們早已認識到,時代和語言都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中,隨著時光的流失和朝代的更迭,世殊事異,物是人非,後人讀不懂前人的語言,而文字卻具有相對穩定性。所以,我們的祖先在創造語言文字時,將語言和文字分開,並運用不可思議的智慧,創造出這種文與言相得益彰的文言文,賦予漢字以不朽的生命力。

  而世界上其它民族所用的語言都是文字與語言合一,故每當新事物出現,就必須要造一個新詞。就英語來講,收音機的出現,就必須造一個新的英語單詞redio,手機的出現就必須造一個新詞cellphone。筆者讀過研究生,學過十幾年外語,我們那時的英語教材尚未出現“手機”這個單詞。前幾天我問中國人民大學的一位高材生,才知道手機的單詞是cellphone。因為手機是近幾年才風靡世界的新事物,故英語的詞匯在不斷地增加。而同時英語的許多古老詞匯在不斷地死亡,因為它所代表的事物已逐漸退出歷史舞台,後人便不知其為何物。可想而知,美國建國初期的很多歷史資料,專家們翻破大字典也無法知曉到底是怎麼回事。雖然美國剛建國幾百年,但當時的許多語言已經死亡了。而中國明清時代的文字、文章和文化,對今人來說耳熟能詳,其根本原因就是文字獨立。由此可知,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的遠古文明,為何只有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跨越五千年的歷史而歷久不衰,漢字可謂天造地設,舉世無雙。

  而其它國家所使用的語言都象英語一樣,是一種不斷變化流轉的語言。雖然當時有記錄,但年代久遠後便成天書,無人能懂。可想而知,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歷史,若想千年萬年地流傳下去,只有將其用漢語記錄下來才有可能。

  音字分離是漢字的巨大優點

  漢字是中華民族的靈魂,漢字是中華民族文明之母,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標志。它具有其它文字難以比擬的優越性。漢字的音字分離的特點正是漢字的巨大優點。一個明顯的事實是語音本身隨著空間的變化會有很大的變化,中國的方言和歐洲各地的不同語言都說明了這一點。有學者認為,歐洲與中國的面積差不多,但歐洲分裂成多個國家;中國卻始終能夠統一,文字的差別是主要因素。因為無論讀音怎麼變化,中國人總能通過書面交流。而歐洲沒有這麼幸運。因為文字要表音,讀音變化後文字也必須跟著變化,居住在不同地域的人們很快將使用不同的文字,這就導致了國家的分裂。歐洲人現在想要統一了,但是坦率地說,我還在看他們的笑話。完全可以想像,他們將受到語言的極大牽制。一個統一的歐洲,如果將所有原成員國的語言作為官方語言,將導致內部效率低下、文牍如山。如果不這樣做,又有誰肯放棄將自己的語言作為官方語言的權利呢?

  另一個明顯的事實是語音會隨著時間變化。由於漢字音字分離,現代的中國人看2000年前的文章仍然可以得心應手,而可憐的西方人已經不能閱讀200年前的莎士比亞的作品了。

  文化仍需敬畏——從“敬惜字紙”說起(蘇叔陽)

  2008年09月22日 人民日報

  我小時候,常在街頭看見有老者,肩頭背著粗麻布的褡裢,手持一根長柄鐵或竹夾子,褡裢上寫著“敬惜字紙”,踽踽而行。看見地上有遺棄的字紙,便莊重地夾起,撫平,用一根粗線串起,放進褡裢口袋。他們那嚴肅的樣子,讓我覺得神聖復神秘。特別是在蒼茫的暮霭中,他們朦胧的身影,總有一種不敢出聲的敬畏感填滿我的稚子之心。如今我已屆“古稀”,這童年的畫面依舊新鮮。

  久矣夫,“敬惜字紙”四個字已經移出了人們的腦海,在聯想豐富的電腦字庫裡,也沒有了這個詞組,需要一個字一個字地敲打,才會蹦到熒屏上。人們已經不再敬畏文字,以戲弄文字為己任的“寫作人”正如明星在天上放光,將他們制造的文字垃圾撒滿人間。

  文字之所以被如神明般敬惜,是因為它的誕生是人類進入文明期的最主要的標志。有了文字,人們才可能為世上的一切命名,闡述對它們的認識,並且把這一切流傳下去;人類才會有歷史,歷史才會有意義,人類才會彼此了解,人與自然的一切學問才會誕生、繼承、發展。而中國的方塊漢字,每一個字都是一個小型的信息庫,保存著中華民族的文明、歷史、價值觀念和生命所系的精神。所以我幼年所見的“敬惜字紙”的老人,不但是對漢字敬若神明的“書癡”,更是保護民族文明,反抗侵略的愛國者。那時我們正處在“淪陷區”,每個小學生都被迫學習日語的呀。

  我們敬愛文字就是尊敬文明,就是尊敬人類數千年來所創造的一切成果。“文化”和“文明”本來不是同一概念。但在早已進入文明時期的今天,我們在說“文化”時,其實往往是在說“文明”。如今“文化”一詞早已泛濫成災,不少人把它拿來當作炫耀、包裝、作假,乃至販賣各類毒品的旗幟招搖。他們早已不尊崇文字,連以書寫為業者,有些都把文字當成商品,文字所記載的一切,也已成為鈔票的另一種符號。文字被亵渎至此,文化也就成了任人為私利所用的東西。一個民族若陶醉於泡沫文化,這個民族也就如漂萍一般,失去了根本。北京奧運會所張揚的中華文明讓我們高揚起自尊自信的頭顱,我們終於可以和世界各民族站在同一座平台交流彼此的文明,讓中華文明為全世界共享。我們因此被人尊重,我們也因此尊重別人。但是我們也有人表現出不那麼尊重自己,也因此不尊重別人,缺少對文明應有的尊重。比如令國人扼腕歎息的某支球隊,輸了比賽,又輸了人。究其根本原因,這是缺少文明,更不要說對文明的尊重。

  在新的時代,各個民族的和平競爭,說到底,是文明的競爭,是人們文明程度的競爭。對文明的敬重,是對人們最起碼的要求。不敬重文明,個人無以安身立命,家庭無以在社會駐足,國家無以繁盛,民族無以和諧發展。這是社會進步的必然邏輯。

  敬惜字紙

  蔣子龍

  小時候上學的第一天,第一次聽老師的訓導,就是要“敬惜字紙”:字為聖人所造,紙是能夠成全聖人的東西,必須加倍愛惜。沒有寫字的紙不能隨意丟棄,寫了字的紙就更不能糟踐……古時一篇文章寫得好,用“洛陽紙貴”來稱贊,並不叫洛陽“文”貴。一本書寫得好,被稱做“一紙風行”,不稱“一書風行”……幸哉有紙,文化才得以傳承。

  那麼西晉的左思以《三都賦》造成的“洛陽紙貴”,是什麼紙呢?

  應該是東漢蔡倫發明的“蔡侯紙”,以樹皮和爛麻做成。到東晉又有了籐紙,至隋代產生了楮皮紙……而紙的經典則誕生在唐代,這就是宣紙!

  宣紙——“輕似蟬翼白如雪,抖似細綢不聞聲”。其文藻精細,吸水潤墨,綿韌而堅,百折不損,抗老化,防蛀蝕……因此格外適宜書畫,筆墨著紙後,焦、濃、枯、淡、濕,五彩缤紛。輕重緩急,隨意變化。故宣紙一出現,便成為稀罕之物,“有錢莫買金,但買江東紙,江東紙白如春雲。”(古時宣州一帶屬江東,故宣紙早稱江東紙。)

  依中國的老風俗,哪個地方有了好東西先得給皇帝老子送去,宣紙理所當然也就成了向朝廷進貢的寶物,成了朝廷和地方官吏作書繪畫、立文書檔案的專用紙。由於當時生產這種紙的泾縣隸屬宣州府管轄,進貢時都要打上“宣州貢紙”的字樣。久而久之,泾縣生產的這種奇妙的紙就有了一個響亮而通行的名號:“宣紙”。

  清代蒲松齡寫成《聊齋志異》後,因窮困無力刻印,壓在箱底多年。到乾隆32年(1767年),由歙縣人鮑延博出資購買宣紙,此奇書才得以印行並流傳下來。另一部經典《紅樓夢》的命運也差不多,最初只有手抄本流傳,乾隆56年(1791年),和糰向皇帝報告了民間在流行《石頭記》一書的情況,經朝廷批准由徽州人程偉元出資,將曹雪芹寫的前80回和高鹗後續的40回合在一起,首次用宣紙印刷,使《紅樓夢》成為一部完整之作——即風行天下的“程甲本”。據中國國畫圖書館的統計,我國現存的紙質古籍約有3000萬冊(卷),所采取的形式多為宣紙線裝書。

  目前中國的宣紙有50%要出口日本,以前是80%。據說日本現在有些不上班的女人,喜歡在家裡練書法,故需要大量宣紙。日本的學生也練書法成風,他們的教育部門做過一項調查:在宣紙上練書法的孩子,比不練字的孩子犯罪率要低得多。在高雅素淨的宣紙上練字,能讓孩子的心立刻靜下來,定得住性子,有助於培育孩子的耐力,可養成堅韌的品格。

  以前曾風聞中日兩國的少年,舉行過野營拉練式的生存對抗賽,結果是中國的孩子處於下風。莫非是我們生產的宣紙反幫助日本孩子戰勝了我們自己的孩子?

  許多中國書畫大家也都懷著一種類似“朝聖”的心情不止一次到泾縣表達感激之心。啟功稱“宣紙對中國和世界文化藝術界功德無量!”李可染三下泾縣宣紙廠,進廠先對造紙工人三鞠躬:“沒有你們就沒有我。”

  這提醒人們在面對宣紙的時候都不能不掂量掂量,自己的字、自己的畫、自己的境界,對得起宣紙嗎?不可用垃圾一樣的東西玷污了它。

  惜字也是一種慈善

  徐文彬

  在舊時福州,每當夜幕降臨,總會有拾遺人出現在街頭,他們身背貼有“敬惜字紙”的紙簍,手持火鉗,細心尋覓著散落在街道上的字紙;若有發現,便極為小心地用火鉗將其夾入紙簍,紙簍裝滿後,他們邁著歡快的步伐,回到尖塔式的惜字爐旁,將紙簍字紙傾入其中進行焚燒,並將紙灰盛入錦囊,待到黃道吉日,風和日麗之時,福州社會名流便雲集閩江邊,舉行隆重儀式,將紙灰灑入閩江,為字重回江河母親的懷抱餞行,此便是古時榕城惜字習俗的一幕。

  古人對字為何如此虔誠?因此在古人觀念中,字是神聖的,不可亵渎的,恰如清代著名詩人陳玉澍曾在《院道港惜字會碑記》中所載:“字能使昧者哲,拙者巧,窒者達,賤者尊;為胥吏薄書之用,為廟朝诏勅之文,為士人科名之階,為國家富強之本。”甚至傳說蒼颉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然而惜字習俗並非隨文字肇始而產生,根據學者考證:“惜字之濫觞,約起於宋元之際”,“盛行於明清之時”,這其中與文昌神信仰的普及有極為密切的關系。

  文昌神本為梓潼神邸,後被宋理宗诏封梓潼神為“忠文英武學德仁聖王”。以敕封的形式肯定了梓潼神主宰文運科舉的職能。元仁宗延祐二年(1316),梓潼神又被朝庭加封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至此,“梓潼帝君”與天上文昌星合二為一,在科舉盛行的年代,文人為能金榜題名,光宗耀祖,自然對“文昌梓潼帝君”膜頂崇拜,使文昌神崇拜遍及全國。

  隨著文昌信仰的普及,許多有關文昌信仰的書籍也隨之流行,主要有《陰骘文圖說》、《文昌帝君勸敬字紙文》、《文昌帝君惜字真诠》、《文昌帝君惜字功罪律》等等。此類書籍勸喻人們尊重文字,敬惜字紙,若是珍惜字紙,人們福祿就會增加,將會仕途順暢、家庭美滿,反之若是糟蹋字紙,陰骘就會受損,將會災禍連連,衰運不斷,受此影響,因此便有了惜字習俗的產生。

  福州素有海濱鄒魯之稱,文風鼎盛,因此惜字習俗極為盛行,拾遺人、惜字爐隨處可見、甚至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也處處透露著惜字習俗,為了惜字、床俱、碗筷、內衣、香皂、炮竹等許多日常生活用品被禁止銘刻文字,而只能以圖案標識。為了惜字,百姓們將橋梁道路的文字抹去,倉山區蓋山鎮陽岐村有座“午橋”,為北宋年間建造,原來每塊石頭上都有刻字,相傳為蔡襄筆跡,村民為了能使文字免遭車馬踐踏、免受泥淖玷污,於是雇工匠將刻字取下。

  福州的惜字習俗甚至流傳到外地,如南平浦城民間親友饋贈食物,上面另加紅紙一塊,剪成種種吉祥花樣。而在清朝道光之前,紅紙多剪成吉祥字樣。長樂名宦梁章钜寓居浦城期間,他的兒子梁恭辰目睹此習俗,認為對文字大不敬,於是與家人四處奔走,創辦惜字局,宣傳用剪花代替字,並親自設計花樣紙16種,在梁氏家人的努力下,終於移風易俗,使此習至今仍然沿襲。清代許多福州人赴任台灣擔任教谕(相當於現在的教育局長),在他們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台灣悄然形成惜字習俗,在文獻中有頗多記載。

  惜字不僅是珍惜文化之舉,更被視為是善舉,因此舊時許多福州慈善組織將惜字納入業務范圍之內,與“育嬰”、“濟貧”、“養老”、“助殘”等善舉並列,善堂善會除每日雇人沿街收取外,每月還定期收買各種廢紙、舊書、YIN書,然後匯總火焚,為了能維系支出,福州官府甚至購置田地,田租專門用於惜字之用,鼓山鎮後浦村仍然立有清道光23年(1843年)的耕田碑《嚴谕各佃不准拖欠官置惜字田租谷告示碑》。

  惜字習俗對福州人文鼎盛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它一方面使文風澄清,明清時期福州為刻書重鎮,刻印書籍流通天下,可是卻極少有書坊刻印YIN穢書籍,這可以歸功於惜字風俗,當時坊間盛傳有個叫許百川的福建畫家,極擅長人物素描,但所做之畫多為春宮畫,結果手掌被雷打斷,媳女被土匪截去擄去,兒子被殺,房屋被毀,許的厄運均是“不惜字”報應,使許多福州文人引以為戒。惜字習俗更使百姓在日常生活認識到文字的神聖性,使他們崇尚知識,珍惜書本、以學為榮,使書香滿城,成為人材的搖籃,產生了諸如林則徐、嚴復等飽讀詩書的愛國之才。

  (原載《公益時報》)

  惜字敬紙之痛

  悅燃

  老師已七十有余,一天比一天怕死。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怕死,他說那不過是不醒的睡眠,他怕的是,他的三萬多冊藏書,統統要變成無家可歸的游魂。

  我說,不如我們去惜字洲吧。那個小河鎮,古時汪洋一片,後來漁民“沉寶成洲”,陸地漸漸浮出水面。所謂寶,是幾十壇字紙灰,因為古人說一字值千金,文字就是無價之寶。

  中原許多地方,至今仍存有惜字爐、敬紙亭,和枯籐老樹站在一起,有的靜靜伫立在廟宇禅院之旁。聽說佛教猶為惜字敬紙,史上也曾有民間的約定,有文字的紙張不得派以裱糊、包裹,更不能踐踏,果真成為廢品,必須送到惜字爐焚化;看到字紙丟棄在地,必定撿起來用火燒掉。

  也許你沒聽說過這樣的習俗,它像一陣散在風裡的歌謠,傳遞漸至消失,留下唯一的物證是那些鄉野村鎮的小塔尖般的青磚建築,也不過一人來高,葫蘆寶蓋,周身鋪著青苔。路過的人覺得古怪,也猜不出它派什麼用,它小得連避雨都不夠地方,祭拜也不夠排場。

  想不出比燃燒更好的方法,也想不出比灰飛煙滅更好的去處。那些字紙上面的思想、故事,所有深藏的隱然的光輝,會在一把火裡飛升,得到最後的涅槃與新生。

  我後來明了黛玉為何要焚稿,她離去後,那些凝聚她血淚的字紙必不能以一種完潔的方式存在下去,與其任其流落,不如度化了它們一齊去往彼岸的淨土。

  那些寫字讀字,著書愛書的人,總是自認精神富足,即使現實困苦,卻也似一個俗世裡的守財奴,對他們擁有的書本與學識愛若性命,就像他們的宗教。於是,想到身後事,不由悚然而驚。如果最後,無論如何不能瓦全,那麼,所有不被珍愛的生命,都應該高傲地絕版。

  敬惜字紙,就是敬惜生命,敬惜福報;如何對待寫過或讀過的每一字紙,就是如何對待自己的命運和前程。

  敬惜字紙

  林偉光

  “敬惜字紙”,在中國人心裡,傳統上的意義,約略等於敬畏天地鬼神。大約從前書籍不易得,讀書人尤其少,結果就有了這麼一種虔誠。曾見一幅印在哪本書上的木板畫:一人,衣著看可知是平頭百姓,背著一背簍,正俯身從地上拾取一張字紙,背簍貼有一紙上書:敬惜字紙。看其模樣,認真虔誠,令人感動。

  鄙人是生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的人,似乎於其時老輩人的日常生活中仍可見到這種孑遺:某次露天觀看電影,曾攜一報紙,將為席地而坐之墊。祖母一見,神情肅然,立即把報紙虔誠疊起,口中念佛不迭,堅持要我們和她一起席地而坐。又曾於鄉間,見鄉人大便時,寧肯用瓦片、蔗批代手紙(那時手紙都捨不得花錢去買),也不敢拿有字之紙代替。現在思來,這種虔誠,所敬畏的遠不只是紙或者文字,而是一種對文化知識的尊重。這種尊重擴大到人身上,那就是對知識分子的尊敬,即使在那段噩夢的年月,在高喊:“老子是大老粗”者的心裡,這份樸素的感情依然存在。

  陸昕先生藏有宋版書,這是除唐寫經外,十分珍罕的寶物,存世的數量極少,想想看,這已是一千年前的古物了。一百年前古書界即有一葉宋版一兩金之說,如今呢,更不得了,一本宋版善本拍賣價是179.2萬元的天價。所以陸先生輕易不拿出來,並非吝惜,他說:“程序很麻煩。”有什麼麻煩的?陸先生說要先齋戒三天,淨身、淨手、淨幾、焚香,然後請出來。觀賞時,手戴淨白手套,小心翼翼輕托……是夠麻煩的。不這樣不行嗎?也行,但就顯不出你的虔誠了。儀式之鄭重,甚或隆重,無非為了托出敬惜的誠意,畢竟宋版書,歷一千年的萬萬千千劫,能流傳到今天,委實說不容易。這份宗教式的虔誠,是對歷史的尊重,更是對文化的尊重。

  作家孫犁於書尤有感情,對普通的書也一例愛惜,他說:“一接觸書,我把一切都會忘記,把它弄得整整齊齊,干干淨淨,我覺得是至上的愉快。”他曾花兩年時間對被抄退還的書進行修補,重包上嶄新的書衣。曾作一書箴曰:淡泊晚年,無競無爭。抱殘守阙,以安以寧。唯對於書,不能忘情。我之於書,愛護備至:污者淨之,折者平之,閱前沐手,閱後安置。溫公惜書,不過如斯。他說的溫公是那位以愛惜書出名的,寫《資治通鑒》的宋代司馬光。

  然而,反觀今天,我們還有沒有對書存著這份敬惜的尊重?情形令人十分抱歉。筆者曾見過號稱愛讀書的某君,家裡到處是書,桌上、椅上、床上,那個亂真讓人為書們感到委屈。這還算是好的,更有拿書如廁,邊方便邊閱讀的;也有邊吃東西,邊看書的,油膩膩的手就抹在書上。現在看書,誰還洗手?於是書店裡的書就有不少一經人手,就成了一副邋遢相。有的看到了時間,就往書的某頁一折,放回去,下次再來接著看;更有的看得忘情,心愛的幾頁文字、圖片就偷偷撕下藏起,可憐一本精美的書就報廢了。在書店的某個角落,一堆堆的報廢書堆在那兒,數量之多,令人觸目驚心。

  不記得從何年起,書店全換成開放式貨架,雖然提供了方便,但同時以驚人的速度糟蹋新書,變成了大眾圖書館。我最喜歡在書店買書,時常碰到有些想買的書只剩下貨架上唯一一本破損骯髒的,心疼不已。

  在圖書館裡,書籍被污損的程度更為嚴重,幾乎是每一本書借出歸還後,管理員都得整理修補一番,折痕、亂劃、胡抹之類是常見的,撕去書頁也屢見不鮮,一本很好的書借出去,回來已近散架了。一位管理員幽默說:“去時還是妙齡花季,回來已見白發婆娑。”這幽默多少有些無奈。

  “敬惜字紙”,已不僅僅關乎道德行為,更關乎是否對文化知識,對歷史文明的尊重,請諸位自省、自重。

  惜字須從小培養

  尤金

  《中學生閱讀》(初中版) 2008年1期

  當我在中國成都附近的洛帶古鎮看到那高達10米的“字庫塔”時,不由得浮想聯翩。啊,一粒一粒動人的方塊字,練就了長生不老之術,以青春永駐的容顏,住在巍峨雄偉的高塔裡,一住便是五千余年。其中幾千個生性好動的小精靈,相約到外面逛游,結果,樂不思蜀,覓巢而居。它們歡天喜地地住進了一部一部薄厚不一的書裡,遷入了一份一份大小不同的報紙裡……

  當然,上述一切。只是我的思維在跑野馬罷了。實際上,這座修建於光緒六年(1880年)的字庫塔。是負有一個特殊“使命”的。洛帶古鎮是客家人聚居之地,而素來崇文重教的客家人,有著“耕讀傳家、敬惜字紙”的優良傳統。有字的紙。不得隨意亂丟、任意糟蹋。全都得集中起來焚燒;而這座建築形式莊嚴的高塔,便是當時專供人們焚燒字紙的場地。镌刻於光緒六年的“惜字碑”,便是有力的佐證。

  我深深深深地為這個美麗的傳統傾倒。

  試想想,火旺旺地燒,嫣紅的火苗歡欣地舔著薄薄的紙張,當紙張化為一縷一縷婀娜多姿的輕煙時,字的靈魂也重獲自由,游走四方。“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備受尊重的文字重歸塵世時,光彩更為絢爛。

  愛惜文字,尊重文字。

  這樣的價值觀,必須從小培養。

  童年有件事情,是記憶裡一株根深蒂固的榕樹。

  有一回,母親坐在地上整理藏書,古典文學和翻譯典籍東一摞、西一疊地散放著,發絲拂在臉上,雙眸煥發著光彩,汗珠宛若水晶成排綴在額頭上。她把書拿在手上,東翻翻、西掀掀,笑意像墨水沾上了宣紙。在臉上柔柔地蕩漾著。我走出臥房。經過大廳,雙腳魯莽地從一堆堆的書上跨過。母親抬頭看到,速速喝止:“停步!不要跨過書本!”那聲音,有著冰雹的寒冷與沉重。我不知所措地止步,環顧腳下一疊一疊的書,根本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這時,母親指了指那些書,表情罕有地肅穆,她說:

  “記住,永遠地記住,書籍就是文化。用腳跨過書本,就是侮辱文化!”

  我牢牢記住了。從此,養成了習慣,看到書籍掉落在地上。總習慣性地撿起,鄭重其事地放到桌上去。最重要的是,在母親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我自小便有了“尊重文字、文化與書籍”的基本概念。如今。長大了,長老了,文字、文化與書籍始終是我心中永遠不能被亵渎的瑰寶。

  孩子出世後。我也努力給他們灌輸同樣的觀念。記得有一次,稚齡的女兒大模大樣地坐在一疊書上,托著腮看電視,我立刻便以當年母親教誨我的方式,給女兒上了小小的一課。我要她立刻站起來,對她說道:

  “記住,永遠地記住,書籍就是文化,把屁股壓在書籍上面,就是侮辱文化!”

  尊重文字,必須從最細微處做起。

  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願以此功德,消除宿現業,增長諸福慧,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及與饑馑等,悉皆盡滅除,人各習禮讓。

  讀誦受持人,輾轉流通者,現眷鹹安樂,先亡獲超升。

  風雨常調順,人民悉康寧。法界諸含識,同證無上道。

  【附錄】

  德育啟蒙

  印光大師 著

  孝親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父母與我,實為一體。

  我愛自身,應孝父母,能不辱身,便是榮親。

  友愛

  兄弟姊妹,手足骨肉,痛癢相關,休戚與共。

  兄愛弟敬,和和睦睦,相推相愛,家庭之福。

  敬師

  師嚴道專,人倫表率,道德學問,是效是則。

  養我蒙正,教我嘉谟,不敬其師,何能受益。

  擇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相處,有損有益。

  益者近之,損者遠之,勸善規過,端賴乎茲。

  布衣

  衣取遮體,兼以御寒,大布之衣,惜福養廉。

  莫羨綢緞,錦繡華美,折了福壽,自暴自棄。

  蔬食

  蔬食衛生,肉食傷生,殺時恨心,其毒非輕。

  勿貪吃肉,吃了須還,還的時候,真個可憐。

  惜字

  字為至寶,遠勝金珠,人由字智,否則愚癡。

  世若無字,一事莫成,人與禽獸,所異唯名。

  惜谷

  田中五谷,以養人民,愛惜五谷,即是善心。

  修善者存,不善者亡,惜谷獲福,殄谷遭殃。

  惜陰

  七十古稀,彈指即過,過則已無,何敢懈惰。

  努力勤學,立德立業,自利利他,為世作則。

  仗義

  一舉一動,唯義是取,義之所在,無往不利。

  小人見利,即忘其義,雖得小利,究竟吃虧。

  清廉

  人生福澤,前世所修,非義而取,是食毒物。

  清而不污,廉而不貪,世所崇敬,榮無加焉。

  知恥

  恥之一字,其利無窮,有與聖近,無與獸同。

  慚恥之服,無得暫卸,我佛訓誨,莊嚴第一。

  盡忠

  一秉真誠,不被妄侵,事親接物,了無二心。

  祗期盡分,不計人知,如是之人,堪為世儀。

  守信

  守信之人,言不妄發,說到做到,不矜不伐。

  無信之人,事事皆假,人所厭棄,不如牛馬。

  仁慈

  仁愛慈悲,心之生機,此心愈真,福澤愈深。

  若無此心,勢必殘刻,縱有宿福,折盡受厄。

  不殺生

  凡屬動物,皆有知覺,貪生怕死,唯命是惜。

  若戲頑殺,及殺而食,現生後世,決定報復。

  不偷竊

  凡有主物,不可偷取,偷小喪品,偷大招禍。

  偷人之物,折己之福,欲得便宜,反吃大虧。

  不邪YIN

  YIN欲為害,傷身喪志,雖屬夫妻,亦當節制。

  若是邪YIN,更非所宜,古今志士,無一犯之。

  不說謊

  言為行表,是本心術,心既不真,行何能正。

  望爾後生,切勿妄語,口是心非,終無結局。

  不吸煙

  煙俱勿吸,以傷衛生,口氣常臭,熏天熏人。

  鴉片香煙,其毒極烈,花錢買害,癡人可憐。

  不飲酒

  酒是狂藥,飲必亂性,醉則反常,越禮犯分。

  最好勿吃,免致大喝,聰明智慧,常保清白。

  不賭博

  賭錢博奕,喪志失時,專心於此,正事棄遺。

  有限光陰,送之兒嬉,破家蕩產,罪無了期。

  不奢侈

  奢侈誇富,買禍買賤,君子下看,盜賊來劫。

  布衣蔬食,聖賢儀式,現生後世,人各取則。

  不傲慢

  傲慢輕人,實自呈短,明人知伊,學養俱罕。

  縱到聖位,猶不輕人,絕無凡聖,念存於心。

  不嫉妒

  人有才德,我當贊歎,彼於社會,必有貢獻,

  若生嫉妒,是謂愚癡,業報奪汝,宿世慧思。

  不偏見

  人有小智,未聞大道,每執己見,以為最妙。

  坐井觀天,所見者小,若登高山,前見自了。

  不遷怒

  有富貴人,氣量或小,每因拂意,忿怒牢騷。

  遷怒無益,自他煩惱,海涵寬恕,是無價寶。

  不恥問

  能問不能,多問於寡,冀人從己,故先自下。

  若是無知,尤當問人,博學審問,造詣方真。

  喜寫草書,子孫早夭

  書信一事,關系甚重。若常用草體,或成習慣,久久或致誤事。馮夢華,厚德君子,其子與孫皆死亡。前年過繼之孫,又復死亡。只一一二歲之曾孫,以為其後。而一家之中,寡婦四五人,亦可謂景況淒慘矣。豈天特酷待厚德之人乎?緣此老一生,喜寫草書。與人信札,非用盡心力,按文義推測,則不識者多。其中難免有誤,以故致受此報也。汝學醫,若習慣過為潦草之書,後來或於醫方亦用此套,則危險之極。光故為汝母說,令勿學此派也。實懼後來誤事,非僅以不恭為檢點也。(三編上·復志梵居士書二)

  亵慢於佛,失證二果

  西天二十一祖婆修盤頭尊者,自言往劫將證二果,因誤以杖倚壁畫佛面,遂全失之。吾謂二果尚失果位,若是凡夫,則永失人身,常處惡道無疑矣。譬如巨富犯大辟,盡家資以贖死,貧人則立見斬首矣。事載《傳燈錄》二十祖阇夜多尊者章。故知亵慢,其罪非小。(增廣上·與佛學報館書)

  尊為皇帝,尚敬同門

  清順治皇帝,拜玉林禅師為師,法名行癡。與玉林法徒行森書,署名尚寫法弟行癡和南。和南,乃磕頭也。皇帝與同門尚如此,況與其師乎?此種芳規,豈可不知!古人雲:“下人不深,不得其真。”非曰深下於人,人則盡心教導也。以自己不能生恭敬心,縱人肯教,自己心中有傲慢象相障,不得其益。譬如高山頂上,不存滴水,故不能受滋潤也。不但學佛如是,即世間學一材一藝亦如是。世間只身口之活計,佛法則性道之本源,其關系輕重,固天淵相懸也。(續編上·復王壽彭居士書二民國二十年)

  謙恭請法,言下大悟

  昔古靈贊禅師大悟後,欲報剃度師恩,多方啟迪。其師異之,令其為伊宣說。彼謂當設法座,令其師迎己升座禮拜,然後可說。其師依之,遂於言下大悟。使古靈不如此重法,其師不如此重得法之人,莫道不說,說亦只得文字知見而已,決不能一言之下,明白本心。(增廣上·復無錫尤惜陰居士書)

  聖賢之道,唯誠與明

  印光大師

  聖賢之道,唯誠與明。聖狂之分,在乎一念。“聖罔念則作狂,狂克念則作聖。”其操縱得失之象,喻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可不勉力操持,而稍生縱任也。

  須知“誠”之一字,乃聖凡同具、一如不二之真心。“明”之一字,乃存養省察、從凡至聖之達道。然在凡夫地,日用之間,萬境交集;一不覺察,難免種種違理情想,瞥爾而生。此想既生,則真心遂受锢蔽,而凡所作為,鹹失其中正矣。若不加一番切實工夫,克除淨盡,則愈趨愈下,莫知底極。徒具作聖之心,永淪下愚之隊,可不哀哉!

  然作聖不難,在自明其明德。欲明其明德,須從格物致知下手。倘人欲之物,不能極力格除,則本有真知,決難徹底顯現。欲令真知顯現,當於日用雲為,常起覺照,不使一切違理情想,暫萌於心。常使其心,虛明洞徹,如鏡當台,隨境映現,但照前境,不隨境轉。妍媸自彼,於我何干?來不預計,去不留戀。若或違理情想,稍有萌動,即當嚴以攻治,剿除令盡。如與賊軍對敵,不但不使侵我封疆,尚須斬將搴旗,剿滅余黨。其制軍之法,必須嚴以自治,毋怠毋忽,克己復禮,主敬存誠。其器仗,須用顏子之“四勿”,曾子之“三省”,蘧伯玉之“寡過知非”。加以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與之相對,則軍威遠振,賊黨寒心,懼罹滅種之極戮,冀沾安撫之洪恩。從茲相率投降,歸順至化,盡革先心,聿修後德。將不出戶,兵不血刃。舉寇仇皆為赤子,即叛逆悉作良民。上行下效,率土清寧,不動干戈,坐致太平矣。

  如上所說,則由格物而致知,由致知而克明明德,誠明一致,即凡成聖矣。其或根器陋劣,未能收效,當效趙閱道“日之所為,夜必焚香告帝,不敢告者,即不敢為”。袁了凡“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命自我立,福自我求”,俾造物不能獨擅其權。受持功過格,凡舉心動念,及所言所行,善惡纖悉皆記,以期善日增而惡日減。初則善惡參雜,久則唯善無惡。故能轉無福為有福,轉不壽為長壽,轉無子孫為多子孫。現生優入聖賢之域,報盡高登極樂之鄉。行為世則,言為世法。彼既丈夫我亦爾,何可自輕而退屈!

  或問:“格物”,乃窮盡天下事物之理;“致知”,乃推極吾之知識,必使一一曉了也。何得以人欲為“物”,真知為“知”,克治顯現為“格致”乎?

  答曰:誠與明德,皆約自心之本體而言。名雖有二,體本唯一也。知與意心,兼約自心之體用而言。實則即三而一也。格致誠正明(此指明明德之明、與誠明之明),五者皆約閒邪存誠、返妄歸真而言。其檢點省察造詣工夫,明為總綱,格致誠正乃別目耳。修身、正心、誠意、致知,皆所以明明德也。倘自心本有之真知,為物欲所蔽,則意不誠而心不正矣。若能格而除之,則是慧風掃蕩障雲盡,心月孤圓朗中天矣。此聖人示人從泛至切、從疏至親之決定次序也。若窮盡天下事物之理,俾吾心知識悉皆明了,方能誠意者。則唯博覽群書、遍游天下之人,方能誠意正心,以明其明德;未能博覽閱歷者,縱有純厚天姿,於誠意正心,皆無其分,況其下焉哉。有是理乎?

  然一切不深窮理之士,與無知無識之人,若聞理性,多皆高推聖境,自處凡愚,不肯奮發勉勵,遵循從事。若告以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果,或善或惡,各有其報。則必畏惡果而斷惡因,修善因而冀善果。善惡不出身口意三。既知因果,自可防護身口,洗心滌慮。雖在暗室屋漏之中,常如面對帝天,不敢稍萌匪鄙之心,以自干罪戾也已。此大覺世尊普令一切上中下根,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之大法也。然狂者畏其拘束,謂為著相;愚者防己愧怍,謂為渺茫。除此二種人,有誰不信受?故夢東雲:“善談心性者,必不棄離於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終必大明夫心性。”此理勢所必然也。須知從凡夫地,乃至圓證佛果,悉不出因果之外。有不信因果者,皆自棄其善因善果,而常造惡因,常受惡果,經塵點劫,輪轉惡道,末由出離之流也,哀哉!聖賢千言萬語,無非欲人反省克念,俾吾心本具之明德,不致埋沒,親得受用耳。但人由不知因果,每每肆意縱情。縱畢生讀之,亦只學其詞章,不以希聖希賢為事,因茲當面錯過。

  袁了凡先生訓子四篇,文理俱暢,豁人心目。讀之自有欣欣向榮,亟欲取法之勢,洵淑世良谟也。永嘉周群铮居士,感佩之極,祈上海商務印書館鑄鉛為板,以公同志,又印送若干,以結法緣。祈予為序,因撮取聖賢克己復禮閒邪存誠之意,以塞其責雲。

  (印光大師文鈔正編卷三《袁了凡四訓鑄板流通序》)

  如來隨機利生論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生佛不二,凡聖一如。由迷悟之攸分,致升沈以迥別。大覺世尊,愍而哀之,示成正覺,普度眾生。以醍醐之一味,隨機宜而殊說。大根則為說頓法,令其速成佛道;小器則授以漸教,使彼徐出塵勞。隨順世間,循循善誘。示戒、善,辟人天之坦路;明因果,陳趨避之良谟。言戒、善者,五戒不殺,即仁;不盜,即義;不邪YIN,即禮;不妄語,即信;不飲酒,則心常清而志凝,神不昏而理現,即智。五戒全持,不墮三途,恆生人道。此與儒之五常大同。第儒唯令盡義,佛則兼明果報耳。

  十善者,不殺,不盜,不邪YIN,名身三業;不妄言,不绮語,不兩舌,不惡口,名口四業;不貪,不瞋,不癡,名意三業。此與五戒大同,而五戒多分約身,十善多分約心。十善具足,定生天界。至於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對兄說友,對弟說恭……種種倫理之教,則皆欲使人各盡其分,無或欠缺,隨順世相,修出世法。

  若夫廣明因果報應,不爽毫厘,墮獄生天,唯人自召。乃如來至極悲心,欲令眾生永離眾苦,但受諸樂耳。故不惜現廣長舌相,為諸眾生盡情宣演。經雲:“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若欲不受苦果,必須先斷惡因。若能常修善因,決定恆享樂果。此即《書》之“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易》之“積善必有馀慶,積不善必有馀殃”之意。但儒唯約現世與子孫言,佛則兼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無盡而論。而凡情未測,視作渺茫,不肯信受。如盲背導師,自趣險道,欲不墮坑落塹,何可得耶?

  是故佛法廣被十法界機,若約人道而言,即無一人不堪受佛法,亦無一人不能受佛法。藉令各修戒善,則俗美人和,家齊國治。唐虞盛世之風,何難見於今日。因茲道啟西乾,法流東震,歷代王臣,鹹皆崇奉。以其默化人心,隱贊治道,伏凶惡於未起,消禍亂於未萌故也。至於出家為僧,乃為專志佛乘,與住持法道而設,非謂佛法唯僧乃可修持也。此諸淺說,乃如來隨順世間,漸令出世之人天乘法。余如聲聞、緣覺、菩薩等乘,鹹皆以此為基。若夫有大根者,直趣妙覺,徹證吾心本具之佛性,極暢如來出世之本懷,其義深遠,姑置勿論。

  持經利益隨心論

  大覺世尊,所說一切大乘顯密尊經,悉皆理本唯心,道符實相,歷三世而不易,舉十界以鹹遵。歸元復本,為諸佛之導師;拔苦與樂,作眾生之慈父。若能竭誠盡敬,禮誦受持,則自他俱蒙勝益,幽顯同沐恩光。猶如意珠,似無盡藏,取之不匮,用之無窮,隨心現量,悉滿所願。《楞嚴經》所謂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味得三昧,求長壽得長壽,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夫大涅槃者,究竟果德。若論如來本心,契經全力,實屬乎此。但以眾生志願狹劣(猶如窮子),與夫致誠未極,不能直契。故隨彼行心,滿彼所願。倘宿根深厚之士,則頓明自性,徹證唯心,破煩惑而直趣菩提,圓福慧而速成覺道,獲契經之全益,暢如來之本懷矣。譬如一雨普潤,卉木同榮。大根則拂雲以蔽日,小根則長寸而增分。道本唯一真如,益隨心而勝劣。然善根若種,佛果終成。縱不能即獲巨益,亦必以因茲度脫。聞塗毒鼓,遠近皆喪;食少金剛,決定不消。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者,其斯之謂欤!

  竭誠方獲實益論

  諺雲:“下人不深,不得其真。”此言雖小,可以喻大。夫世間大而經術文章,小而一才一藝,若欲妙義入神,傳薪得髓,藝超侪伍,名傳古今。而不專心致志,竭誠盡敬,其可得乎?故管子曰:“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得,鬼神其將通之。”非鬼神之與通,乃精誠之極也。漢魏昭,見郭林宗,以為經師易遇,人師難逢。因受業,供給灑掃。林宗嘗有疾,命昭作粥。粥成進之,林宗大呵曰:“為長者作粥,不加意敬事,使不可食!”昭更為粥復進,又呵之者三,昭容色不變。林宗曰:“吾始見子之面,今而後知子之心矣。”

  宋楊時,游酢,師事伊川。一日,請益時久,伊川忽瞑目假寐,二子侍立不敢去。良久,伊川忽覺曰:“賢輩尚在此乎,歸休矣。”乃退,門外雪深尺余矣。張九成,十四歲游郡庠,終日閉戶,無事不越其限。比捨生隙穴視之,見其斂膝危坐,對詩書若對神明,乃相驚服而師尊之。此四子者,所學乃世間明德新民、修齊治平之法。其尊師重道,尚如此之誠,故得學成德立,致生前沒後,令人景仰之不已。

  至於弈秋之誨弈也,唯專心致志者勝;痀偻之承蜩也,以用志不分而得。由是觀之,學無大小,皆當以誠敬為主。而況如來於往昔劫中,欲令眾生同成覺道。以無緣種,莫由得度。因茲普現色身,垂形六道,種種方便,隨機利物。千門具啟,一道同歸。善根未種未熟未脫者,令其即種即熟即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雲布慈門,波騰行海,六度齊修,四攝普益。其布施也,內外俱捨,所謂國城妻子,頭目髓腦,身肉手足,歡喜施與。故《法華》雲:“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不是菩薩捨身命處。”

  夫如來為眾生故,經歷三大阿僧祇劫,廣行六度,普結緣種。待其機熟時至,然後示成正覺,宏開法會,普應群機。上根則顯示實相,令其誕登道岸;中下則曲垂接引,令其漸次熏陶。顯密權實,偏圓頓漸,隨機而施,相宜而用。乘雖有三,道本無二。為實施權,權是實家之權;開權顯實,實是權家之實。俯順群機,循循善誘,必令機理雙契,方得解行俱圓。

  學者雖則專主大乘,亦不可輕蔑棄捨小乘。以小乘原為進入大乘而設,乃如來之度生妙用,實下根之出苦宏猷。故《四十二章經》雲:“學佛道者,佛所言說,皆應信順。譬如食蜜,中邊皆甜,吾經亦爾。”大海雖有淺深,水味原無二致。凡屬佛經,固應一體尊重。如輪王命令,事雖種種不同,其為王敕則一也。而圓人受法,無法不圓。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況如來金口所說之生滅無生四谛十二因緣等法乎哉!

  及如來一期事畢,示現滅度。迦葉、阿難等諸大弟子,結集法藏,遍界流通。一千年後,教傳此土。兩土高僧,東西往還,譯布佛經,不惜軀命。讀法顯、昙無谶、玄奘等傳,其道路險阻,非常艱辛。讀之不覺哽噎涕泣,莫之能已。經雲:“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若非宿有因緣,佛經名字,尚不能聞。況得受持讀誦,修因證果者乎?

  然如來所說,實依眾生即心本具之理,於心性外,了無一法可得。但以眾生在迷,不能了知。於真如實相之中,幻生妄想執著。由茲起貪瞋癡,造殺盜YIN,迷智慧以成煩惱,即常住而為生滅。經塵點劫,莫之能反。幸遇如來所說大乘顯密諸經,方知衣珠固在,佛性仍存。即彼客作賤人,原是長者真子。人天六道,不是自己住處;實報寂光,乃為本有家鄉。回思從無始來,未聞佛說,雖則具此心性,無端枉受輪回,真堪痛哭流涕,聲震大千,心片片裂,腸寸寸斷矣!此恩此德,過彼天地父母,奚啻百千萬倍!縱粉身碎骨,曷能報答?唯有依教修行,自行化他,方可少舒春草仰晖、夏葵向日之微忱而已。

  然今之缁素,翻閱佛經,毫無誠敬,種種亵慢,難以枚舉。而習行既久,彼此相安。其亵慢之跡,不忍備言。視如來之法言,同破壞之故紙。且勿謂不知旨趣者,了無所益。即深知實義者,亦只是口頭三昧,面門輝光。如饑說食,如貧數寶。雖有研究之功,絕無實證之益。況亵慢之罪,奚啻彌天。而受苦之期,豈止窮劫。雖是善因,反招惡果。縱為將來得度之因,難免多劫備受其苦。用是心懷慘傷,敢陳刍荛。企依佛教以奉行,庶唯得益而無損。

  《金剛經》雲:“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又雲:“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即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何以令其如此?“以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故。”而諸大乘經處處教人恭敬經典,不一而足。良以諸大乘經,乃諸佛之母,菩薩之師。三世如來之法身捨利,九界眾生之出苦慈航。雖高證佛果,尚須敬法。類報本追遠,不忘大恩。故《涅槃經》雲:“法是佛母,佛從法生。三世如來,皆供養法。”況博地凡夫,通身業力,如重囚之久羁牢獄,莫由得出。何幸承宿世之善根,得睹佛經。如囚遇赦書,慶幸無極。固將依之以長揖三界,永出生死牢獄。親證三身,直達涅槃家鄉。無邊利益,從聞經得。豈可任狂妄之知見,不存敬畏。同俗儒之讀誦,辄行亵黩。既讀佛經,何不依佛經所說恭敬尊重?既亵佛法,豈能得佛法所有真實利益?倘能暫息狂見,清夜自思,當必心神驚悸,涕淚滂沱。悲昔日之無知,誓畢生以竭誠。從茲心意肅恭,身口清淨,永絕粗鄙之惡態,恆依經論之聖谟。果能如是,庶可於佛法大海中,隨分隨力,各獲實益。如修羅、香象,及與蚊虻,飲於大海,鹹得充飽。又如一雨普潤,卉木同榮。如是,則自己受持之功,方不枉用。而如來說經,諸祖宏法之心,亦可以稍得舒暢而慰悅矣。

  今將古德恭敬經典之事跡利益,略錄數條。企欲真修實踐者,有所取法焉。

  齊僧德圓,不知氏族,天水人。常以華嚴為業,讀誦受持,妙統宗極。遂修一淨園,樹諸谷楮。並種以香草,雜以鮮花。每一入園,必加洗濯,身著淨衣,溉以香水。楮生三載,香氣氛馥。別造淨屋,香泥壁地。結壇淨器,浴具新衣。匠人齋戒,易服出入,必盥漱熏香。剝楮取皮,浸以沈水。護淨造紙,畢歲方成。別築淨基,更造新室。乃至柱梁椽瓦,並濯以香湯,每事嚴潔。堂中別施方柏牙座,周布香花。上懸寶蓋,垂諸玲佩,雜以旒蘇。白檀紫沈,以為經案,並充筆管。書生日受齋戒,香湯三浴。華冠淨服,狀類天人將入經室,必夾路焚香,呗先引之。圓亦形服嚴淨,執爐恭導。散花供養,方乃書寫。圓胡跪運想,注目傾心。才寫數行,每字皆放光明,照於一院,舉眾同見,莫不悲感,久之方歇。復有神人執戟,現形警衛。圓與書生同見,余人則不睹焉。又有青衣梵童,無何而至。手執天華,忽申供養。前後靈感,雜沓相仍。迄經二載,書寫方畢。盛以香函,置諸寶帳,安彼淨堂,每伸頂谒。後因轉讀,函發異光。至於嚴潔,敬絕今古。此經遞授,於今五代。有清淨轉讀者,時亦靈應昭然。其經今在西太原寺賢首法師處,守護供養。

  (印光大師注,下同)此與下二條,皆系晉譯六十卷《華嚴經》也。谷,音谷,從木,不從禾,楮之別種。德圓種楮,造紙寫經。入此楮園,尚須洗濯,著淨衣服。其平日禮佛誦經,誠敬淨潔,蓋可知矣!今人登大雄寶殿,尚無彼入楮園之虔潔,良可慨歎!浴具新衣者,浴,即浴室,新字宜作觸,謂浴室中具有登廁之衣。匠人齋戒,易服出入者,所用匠人,皆須持五戒,日受八關齋法。凡欲登廁,先至浴室,脫去常服,著登廁衣。及出,先洗淨,次洗浴,方著常服。旒蘇,即須子。乃聚眾絲線,於頭上绾一結子,下則散分者。呗,唱贊也。五代,即齊梁陳隋唐,此傳系唐人所作,故曰於今五代。德圓之誠,超越古今。故其靈感,雜沓相仍。今人雖無此財力,於力所能為者,可不竭誠盡敬,以期三寶垂慈,冥顯加被乎?倘惟事形跡,了無誠敬,則無邊法力,莫由感通。謂為佛法不靈,其可乎哉?!此依《華嚴懸談》及《會玄記》二書錄出。

  唐定州中山僧修德者,不知氏族。苦節成性,守道山林。以華嚴起信,安心結業。於永徽四年,發心抄寫。故別為淨院,植楮樹,兼種香花,灌以香水。凡歷三年,潔淨造紙。復別築淨台,於上起屋。召善書人沩州王恭,別院齋戒,洗浴淨衣,焚香布花,懸諸幡蓋,禮經忏悔,方升座焉。下筆含香,舉筆吐氣,每日恆然。德日入靜室運想。每寫一卷,施缣十疋,一部總六百缣。恭乃罄竭志誠,並皆不受。才寫經畢,俄即遷化。德以經成,設齋慶之。大眾集已,德於佛前,燒香散花,發宏誓願。方開經藏,放大光明,周七十余裡,照定州城。城中士女,普皆同見,中山齋眾,投身宛轉,悲哽忏悔。

  (注)此與上事跡大同,可見古人於三寶分上,多皆竭誠盡敬。絕不似今人之怠忽亵慢,有名無實也。舉筆吐氣者,或欲咳嗽,或欲呵欠,即停筆少頃,面向旁邊,令氣出之,不敢以口氣熏經故也。才寫經畢,俄即遷化者,以專心寫經,不求名利,志誠之極,致令業盡情空,了生脫死,高登上品寶蓮,親證不退轉地矣。觀此,可見佛法不辜負人,而今之缁素,多多皆是辜負佛法耳。奈何奈何!此一條出《會玄記》。

  唐僧法誠,姓樊氏,雍州萬年縣人。幼年出家,以誦華嚴為業。因遇慧超禅師,隱居藍谷高山。遂屏囂煩,披誠請益。後於寺南嶺,造華嚴堂,澡潔中外。莊嚴既畢,乃圖畫七處九會之像。又竭其精志,書寫受持。宏文學士張靜者,時號筆工,罕有加勝。乃請至山捨,令受齋戒,潔淨自修。口含香汁,身被新服。然靜長途寫經,紙直五十。誠料其見,才寫兩紙,酬直五百。靜利其貨,竭力寫之。終部已來,誠恆每日燒香供養,在其案前。點畫之間,心緣目睹,略無遺漏。故其克心鑽注,時感異鳥,形色希世,飛入堂中,徘徊鼓舞。下至經案,復上香爐。攝靜住觀,自然馴狎,久之翔逝。明年經了,將事興慶,鳥又飛來,如前馴擾,嗚唳哀亮。貞觀初年,造畫千佛,鳥又飛來,登止匠背。後營齋供,慶諸經像。日次中時,怪其不至。誠顧山岑曰,烏既不至,吾誠無感也。將不嫌諸穢行,致有此徵。言已,欻然飛來,旋還鳴啭。入香水中,奮迅而浴,中後便逝。前後如此者,非復可述。靜素善翰墨,鄉曲所推。山路巖崖,勒諸經偈,皆其筆也。手寫法華,正當露地。因事他行,未營收舉。屬洪雨滂注,溝澗波飛。走往看之,合案並乾,余便流潦。嘗卻偃橫松,遂落懸溜。未至下澗,不覺已登高岸。不損一毛。

  (注)法誠、張靜,各竭誠敬。故其感應,俱難思議。

  出《華嚴懸談》,及《會玄記》,並《續高僧傳》。

  唐僧昙韻,定州人。行年七十,隋末喪亂,隱於離石北千山。常誦《法華經》,欲寫其經,無人同志。如此積年。忽有書生,無何而至。雲所欲潔淨,並能行之。即於清旦,食訖入浴。著淨衣,受八戒。入淨室,口含檀香,燒香懸幡,寂然抄寫,至暮方出。明又如先,曾不告倦。及經寫了,如法奉襯。相送出門,斯須不見。乃至裝潢,一如正法。韻受持讀之,七重裹結。一重一度香水洗手,初無暫廢。後遭胡賊,乃箱盛其經,置高巖上。經年賊靜,方尋不見。周慞窮覓,乃於巖下獲之。箱巾糜爛,撥朽見經,如舊鮮好。

  (注)寫經心誠,感聖來應。聖雖來應,示同凡夫。故一依其法,清旦食訖入浴,著淨衣等也。八戒,即八關齋法,以過中不食為體,以不殺等八戒助成。關閉貪瞋癡等煩惱惑業,不令生起。乃令在家人受出家戒。從今朝清晨受,至明日明相出為限。寫經令其日日常持,故須日日常受。至暮方出,則午亦不食矣。裹,音果,包也。一重一度香水洗手者,即讀一回經,先用香水洗一度手。箱巾爛而經鮮好者,一以聖人之法力加持,一以韻師之誠心感格,一以妙經之功德難思故也。韻師後住隰州。道宣律師,貞觀十一年至彼見之。時年已七十矣。此下數條,皆出《三寶感通錄》。

  唐貞觀五年,有隆州巴西縣,令狐元軌者,敬信佛法。欲寫法華、金剛、般若、涅槃等,無由自檢。憑彼土抗禅師檢校。抗乃為在寺如法潔淨,寫了下帙,還岐州莊所,經留在莊。並老子五千言,同在一處。忽為外火延燒,堂是草覆,一時灰蕩。軌於時任馮翊令,家人相命撥灰,取金銅經軸。既撥外灰,其內諸經,宛然如故,潢色不改。唯箱帙成灰。又覓老子,便從火化。乃收取諸經,鄉村嗟異。其金剛般若一卷,題字焦黑。訪問所由,乃初題經時,有州官能書。其人行急,不獲潔淨,直爾立題,由是被焚。其人現在,瑞經亦存。京師西明寺主神察,目驗說之。

  (注)老子五千言,即道德經。一切佛事,俱以戒行誠敬為本。若戒行精嚴,誠敬笃至,則三寶諸天,皆為擁護。否則無邊法力,莫之能感。觀此諸經毫無所損,唯金剛經題,字跡焦黑,以其人既無戒力,又無誠心故也。受持佛經者,可不以持戒竭誠為急務哉!

  唐河東有練行尼,常誦法華。訪工書者寫之,價酬數倍。而潔淨翹勤,有甚余者。一起一浴,然香熏衣。筒中出息,通於壁外。七卷之功,八年乃就。龍門寺僧法端,集眾講說。借此尼經,以為楷定。尼固不與,端責之。事不獲已,乃自送付端。端開讀之,唯見黃紙,了無文字,余卷亦爾。端愧悔送尼。尼悲泣受已,香水洗函。頂戴繞佛,七日不休。開視,文字如故。即貞觀二年,端自說之雲。本擬廣錄恭敬三寶之利益,及亵慢三寶之罪愆,令研究佛學者取法有地,獲罪無由,以目力不給,遂止、

  挽回劫運護國救民正本清源論

  道德仁義,乃吾人本具之性德。因果報應,實天地化育之大權。人生天地之間,藐爾七尺之軀。其與廣大高厚莫測之天地,並立為三,稱為三才者。以其能仰體天地之德,皆可以為堯舜,皆可以作佛,以參贊其化育故也。故聖人於易乾坤二卦之象,一以自強不息法天,一以厚德載物法地教人。夫自強不息,則閒邪存誠,克已復禮,非到明明德,止至善,人欲淨盡,天理流行,以復其本具之性德不可也。厚德載物,則仁民愛物,推己及人,當必本忠恕,行慈悲,胞與為懷,物我同觀,非盡其參贊之天職弗止也。然此非專指居位行政者言,即匹夫匹婦,亦皆能行。以堯舜之道,孝弟而已。聖賢之學,修身而已。能修身者,必能孝弟,必能格除物欲,擴充良知,以獨善其身矣。而其效必能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況得位行政,豈有不能兼善天下之理乎。天下不治,匹夫有責。使人人各秉誠心,各盡孝弟,各行慈善,矜孤恤寡,救難憐貧,戒殺放生,吃素念佛。則人以善感,天以福應。自然雨順風調,民康物阜。決不至常降水旱瘟蝗,風吹地震等災。而時和年豐,人樂其業。加以慈和仁讓,相習成風。縱有一二愚頑,亦當化為良善。如矜梁上之君子,一方永絕竊賊。周匿室之偷兒,此後遂成善士。古人仁慈為政,真誠愛民,尚能感化異類。如虎不入境,魚徙他方等瑞徵。載諸史冊,不一而足。果能各以慈善相感,斷不至常有土匪刀兵,蹂躏劫掠等禍。然人之氣禀,萬有不齊。天機深者,自能恪遵道義,以盡為人之分。其有宿習濃厚,障蔽性德。以至心之所念,口之所言,身之所行,每與道義相悖。然由聞其福善禍YIN之理,及見其善惡報應之事,未有不戰兢惕厲,以自修省,冀其獲福而免禍者。是知天地以福善禍YIN,為攝持人民悉遵道德仁義之大權。聖人本天地之心,以行教化。以故惠吉逆凶,五福六極,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之說,屢見於經。其所以感發人之善心,懲創人之逸志者,至深切矣。然則因果報應之吉凶禍福,乃道德仁義依違真偽之實驗也。既知其實驗,則欲為善而益加奮勉,必底於成。欲為不善而遂生恐懼,有所不敢矣。如是則提倡因果報應,乃仰承天地聖人之心,以成全世人道德仁義之性德也。若以因果報應為渺茫無稽,不但違背天地聖人之心,自己神識,永墮惡趣。且使上智者不能奮志時敏,聿修厥德。下愚者無所忌憚,敢於作惡。以致天地聖人化育之權,抑而不彰。吾人即心本具之理,隱而弗現。其為禍也,可勝言哉。但以世間聖人,語言簡略。又且只說現生,及與子孫。至於生之以前,死之以後。與從無始以來,隨罪福因緣,輪迥六道,皆未發明。以故識見淺者,雖日讀聖人因果報應之言,猶然不信因果報應。如來大教,顯示吾人心性之妙,與夫三世因果之微。舉凡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之道,與夫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之法,無不備具。是故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倡婦隨,主仁僕忠,各盡己分。則與世間聖人所說,了無有異。而復一一各示前因後果則非世間聖人所能及盡義盡分之語,只能教於上智,不能制其下愚。若知因果報應,則善惡禍福,明若觀火。其誰不欲趨吉而避凶,免禍而獲福乎。又不知因果,多有外彰善相,實則暗存惡心,以行惡事。意謂人既不知,有何妨礙。不知吾人之心,與天地鬼神,及諸佛菩薩之心,息息相通。我心隨起一念,彼則無不了知。故曰人閒私語,天聞若雷。暗室虧心,神目如電。周安士曰,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知因果,大亂之道也。甚矣佛恩之浃於民生也。人特不深思,故弗知耳。上古之世,人情淳樸,勝過叔季之澆漓,奚啻數倍。文王之澤,及乎枯骨。不數百年,殺人殉葬之風,遍於天下。列國諸侯之死,殺所愛之臣妾,動至數十百人。不惟不生憐愍,而復反以為榮,各相效尤。以秦穆公之賢,尚殺百七十七人以殉葬。子車三子,乃國之良臣,亦復不為國與民計而免,況其他無道之暴君哉。國君如是,大夫與士,亦各隨其力而為之。雖孔孟老莊齊出,亦莫能止。及佛教東來,闡明因果報應,令人戒殺放生,斷葷吃素。即蟲蟻蚤虱,尚令護惜,勿行殺害,何況於人。以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知貪生怕死,皆是過去父母眷屬,皆是未來諸佛世尊。固宜愍念憐恤,何敢妄行殺害,以充口腹乎。慈風一扇,勝殘去殺。勿論諸侯大夫士,不敢殺人殉葬。即南面稱朕者,亦不敢行此惡法。即有一二暴虐者行之,亦斷不敢以多為榮也。使無佛法生死輪回,因果報應之說。則後世之人,能盡其天年而死者,蓋亦鮮矣。此系至淺近之法,而其效尚能如是。況論心性極赜之理,與斷惑證真之道乎哉。而如來隨順眾生,循循善誘。初以五戒十善之人天乘,接引劣機,以作超凡入聖了脫生死之前方便。若根機稍深,則為說四谛十二因緣,令其斷見思惑,證聲聞緣覺之二乘果。若是大乘根性,則令其發大菩提心,遍修六度萬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興無緣慈,起同體悲。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以及六度萬行。度脫一切眾生,令入無馀涅槃。不見能度之我,與所度之人及眾生,並所證之無馀涅槃之壽者相。由其四相不著,三輪體空。故令塵沙無明,因之消滅。隨其功行,以次證夫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之菩薩果。及全彰自性,徹悟唯心,福慧圓滿,智斷究竟之佛果耳。又以末世眾生,根機陋劣,非仗如來洪誓願力,決難現生即出生死。由是以大慈悲,特開一仗佛慈力了生脫死之淨土法門。但具真信切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其所行一絲一毫之世善,並六度萬行種種功德,悉以回向往生。此則以己信願,感佛慈悲。感應道交,必蒙攝受。待至臨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既往生已,則圓離眾苦,但受諸樂。親炙彌陀,參隨海眾。其證無生而成覺道,如操左券而取故物。校彼仗自力以了生死者,其難易固天淵懸殊也。又仗自力者,百千萬人,難得一二即生了脫。以其必須定慧具足,惑業淨盡,方可如願。倘惑業尚有絲毫未盡,則生死輪回決難出離。仗佛力則信願真切,萬不漏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根則速證法身,下根則帶業往生。如來度生之懷,唯淨土法門,方能究竟舒暢耳。由有如上種種利益,故古今來聖君賢相,傑士偉人,莫不自行化他,護持流通。以其能陰翼郅治,顯淑民情。消禍亂於未萌,證本具之佛性也。近來世道人心,日趨日下。各懷我見,互相競爭。以致刀兵連綿,無時靜谧。而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一班頑民,盡作土匪,肆行劫掠,毒害生民。人以惡感,天以災應。水旱疾疫,風吹地震,種種慘災,頻頻見告,國運危岌,民不聊生。欲行拯救,苦無其力。唯有懇求當權諸公,及一切同胞。悉本忠恕之心,以行慈悲之道。視一切人民,皆如同胞。互相扶持,勿行殘害。思前因與後果,必修德而行仁。利人者實為利己,此生他世,福報無窮。害他者甚於害自,現在未來,苦報無盡。與其逞勢於一時,以致神識受苦於永劫。何如修德於畢世,以期身心受樂於多生乎。然在凡夫地,未斷惑業,縱生人天,終非究竟安隱之處。倘能隨分隨力,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以期盡此報身,高登極樂,方為最上脫苦之道。而堂堂丈夫,忍令本具佛性,常被惑業所縛,以受生死苦荼乎。張季鸾君,特刊中華新報,每日專辟一欄,提倡佛學。舉凡如來應化,法道流通,信毀罪福,修持利益。與夫戒殺放生,吃素念佛之言論事跡,隨便登載。冀閱報諸君,同悟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理。以行斷惡修善,復本心源之事。余謂此實護國救民正本清源之道。因將吾人天職,天地化育,聖賢心法,佛教綱要。與夫亂之所始,治之所由。撮略言之,以貢當世具眼高人。所愧文字拙樸,不能暢發蘊奧。然其意義,固非妄談杜撰,有可取焉。又人生世間,所資以成德達才,建功立業,以及一才一藝養活身家者。皆由文字主持之力,而得成就。字為世間至寶,能使凡者聖,愚者智。貧賤者富貴,疾病者康寧。聖賢道脈,得之於千古。身家經營,遺之於子孫。莫不仗字之力。使世無字,則一切事理,皆不成立,而人與禽獸無異矣。既有如是功力,固宜珍重愛惜。竊見今人任意亵污,是直以至寶等糞土耳。能不現生折福折壽,來生無知無識乎哉。又不但有形之字,不可亵污遺棄。而無形之字,更不可亵污遺棄。孝弟忠信禮義廉恥,若不措之躬行,則成亡八字矣。八字既亡,則生為衣冠禽獸,死墮三途惡道矣,可不哀哉!

  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所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願以此功德,消除宿現業,增長諸福慧,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及與饑馑等,悉皆盡滅除,人各習禮讓。

  讀誦受持人,輾轉流通者,現眷鹹安樂,先亡獲超升。

  風雨常調順,人民悉康寧。法界諸含識,同證無上道。

 

上一篇:宣化上人 :大家若能每天都這樣發願,保證早成佛道!
下一篇:要保持良好的心態,要學會吃苦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