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詠給明就仁波切:禅修是一種不帶評論的覺知過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禅修並不是“樂暈了”,或“一片空白”,也不是為了讓心更為“清晰”——這些都是我在全球講學時從人們口中聽到的字眼。禅修其實是練習安住於心當下的自然狀態之中,並單純清楚地感受當下現起的一切念頭、感官知覺或情緒。許多人抗拒禅修,因為一想到禅修,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畫面,就是要挺直腰桿、盤起雙腿,讓心完全空白地坐在那兒好幾個小時,這些都不是必要的。

  首先,雙腿盤坐並挺直脊椎,這的確需要花點時間去適應,尤其是在西方,大家都很習慣彎腰駝背地窩在電腦或電視前。第二,要讓你的心不要生起念頭、情緒和感官知覺等,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思考是心的自然功能,就像太陽發出光芒與熱量、暴風雨中產生閃電和雨水一樣自然。

  剛開始學習禅修的時候,老師曾對我說過,壓抑心的自然功能至多也只能暫時解決問題。更糟糕的是,如果你刻意去改變自己的心,你只會強化將念頭和情緒執以為實的習性罷了。

  心一直都在活動,猶如海洋不斷湧起的浪濤,不停地生起種種念頭。我們無法制止念頭的生起,就如同無法制止海洋的波濤一樣。把心安住在它的自然狀態中,跟完全停止所有的念頭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佛教的禅修並非把心搞成一片空白,所謂的“無念禅修”是根本不可能達到的事。即使你真的可以停止所有的念頭,那麼你也不是在禅修,而是在一種行屍走肉般的狀態中游蕩罷了。

  另一方面,你可能也會發現,一旦看著念頭、情緒或感官知覺時,它就如同魚兒突然游入深水中,瞬間就消失不見了。這也沒關系,事實上這樣非常好。只要你繼續保持純然的專注或覺知,即使念頭、感受等不見了,你也是在體驗自心本性的明性和空性。

  禅修的真正重點是,無論“有”或“沒有”生起任何狀態,都要安住在純然的覺性中;不論心頭現起什麼,只要保持開放與了知,然後放下。倘若沒有任何念頭生起,或者念頭在你察覺之前就消失,那麼就安住在自然的明性中即可。

  還有比這樣禅修更簡單的嗎?

  另外要注意的一點就是,雖然我們會認定某些經驗比較好、比較適宜,或者比較有建設性,但事實上並沒有所謂的“好”念頭或“壞”念頭,就是“念頭”罷了。只要某一堆愛說話的神經元開始制造我們解譯為念頭或感受的信號,另一堆神經元就開始喋喋不休地評頭論足:“哦,那是個充滿仇恨的念頭,你真是個壞蛋啊!”或者“你怕死了,真是個懦夫!”

  禅修其實是一種不帶評論的覺知過程。

  禅修的時候,我們用科學家客觀的角度來觀察自己的主觀經驗。這個過程一開始可能有點難,因為大部分人都被訓練成只要我們認定它是好的,它就是“好的”,認定它是壞的,它就是“壞的”。但是,當我們開始練習單純地看著自己的念頭來來去去,那麼,這類頑強僵化的區別就會開始瓦解。用常識就知道,剎那生起又消失的種種心理狀態不可能都是真實的。

  假如我們能夠持續不斷地覺察自心的這種活動,那麼,那些曾經被我們認為真實存在的念頭、情緒、感官知覺,以及所接收的對境等經驗的澄澈本質,就會慢慢地被我們認出來。猶如堆積在鏡子上的層層灰塵污垢慢慢被擦干淨一樣,當我們逐漸習慣觀看自心的清晰面之後,就可以看穿那些“我是誰”或“我是什麼”的雜音,並認出自心的光明本質。

 

上一篇:改善命運的秘訣:如何改變生辰八字決定的命運?
下一篇:嘎瑪仁波切:直面我們的執念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