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善導大師:《第十八願善導釋》 051 純雜淨土 二同四異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七)淨土法門是果地法門

  彌陀五劫永劫,成此名號,賜與眾生作往生正因,所謂“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往生功德毫無遺漏。

  阿彌陀佛經過了五劫的思惟,又經過了兆載永劫累積無量德行。《無量壽經》說:

  超發無上殊勝之願……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

  又說:

  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

  阿彌陀佛這五劫的思惟和兆載永劫所積植的無量德行,它的結晶是什麼呢?就是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所以,這句名號就完完全全、毫無遺漏地涵蓋了阿彌陀佛五劫所思惟的四十八大願,以及兆載永劫所累積的無量德行,彌陀以此句名號“賜與眾生作往生正因”,白白地賜給我們十方眾生,作為往生的正因正業。所以,我們往生的正因正業不需外求,只要專稱彌陀佛名。

  當然,這並不表示“我只是專念這句彌陀名號,除此之外,能夠做到的也不做,應盡的責任義務也不盡”,這樣理解的話,就是對我們這個法門產生偏頗的見解了。六度萬行,我們應隨緣隨分去做,只是不靠我們所做的這六度萬行作為往生的正因。如果這樣的話,就是屬於靠他力,不然的話,就是摻雜自力。

  所謂“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原句就是我們常講的“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淨土法門另一個特色就是果地的法門,不是因地的法門,不是從因向果的修行法門。如果是自力的法門,從凡夫要超凡入聖,必須圓滿五戒十善,還要斷見惑、思惑,可是我們不是,我們是直接以阿彌陀佛果地(成佛)正覺的所有功德,作為我們成佛的因,也就是阿彌陀佛以名號——果地覺就是名號——來讓我們作為成佛的因,所以說“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我們已經有了成佛的因,當然就能成佛。如果不是我們這個專稱彌陀佛名的法門,必須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若想成佛,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累積成佛的願跟行,那就是因地法門,不是果地法門。可是對我們來講,我們既無能力去累積那些願跟行,同時也不需要。為什麼?我們都沒能力,我們連見惑都沒有降伏,何況斷思惑、斷塵沙惑呢?我們沒有這個能力。同時也不必,因為已經有了,已經具備了,阿彌陀佛已經為我們准備好了。在哪裡?就在這句萬德洪名裡面,我們只要“稱彼如來名”便可以了。

  我但信受專稱,毫無不足,毋需修余雜行,或回余功德,以加於佛。

  對我們來講,我們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就毫無不足,沒有不夠的,通通具備了。不需要念余佛的名號,或者修其他的法門,然後再以這些來回向往生極樂世界,以為“雖然阿彌陀佛要救度我,可是恐怕他力量不夠,因此必須加上我回向這些余佛余行的功德來補助阿彌陀佛”。

  五、不純正的淨土法門

  如果認為必須加上余行功德來補助,就表示不了解我們這個法門,他所行持的就是不純正的淨土法門。不純正的淨土法門就是通途色彩的淨土法門,純正的淨土法門就是我們弘揚的善導大師的淨土教法。

  二同四異

  為什麼宋朝以來的淨土法門不能算是純正呢?它當然也是淨土法門,但,簡略分別,有二同四異。

  二同:

  一、同樣以極樂世界為目標;

  二、同樣稱念阿彌陀佛。

  四異:

  一、對於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了解得不夠透徹;

  二、對於極樂世界是怎樣的境界也沒有正確的了解;

  三、因此就不曉得阿彌陀佛跟我們是怎樣的關系;

  四、不曉得極樂世界跟我們是怎樣的關系。

  為什麼會導致這種現象呢?原因在於善導大師這一系列的著作在唐朝末年就於中國失傳了,轉而流傳到日本,經法然上人開宗立派而發揚光大。總的來講,善導大師的著作在中國失傳,但其中有一部《往生禮贊》並沒有失傳,它被唐朝的智升法師編輯在《集諸經禮忏儀》中,所以,北宋時代元照大師也看過,因此在他的著作當中多少就有《往生禮贊》的思想。可是整體來講,善導大師這一法脈的教理思想因為自唐末以後沒有被閱讀到,沒有被正確接受,所以從北宋以來,凡是解釋淨土經論、弘揚淨土法門的,就沒有善導大師思想的依據,只能以自己所接觸、所修學的法門教理來解釋,這樣就難免偏向於雜行,傾向於自力,而不曉得淨土法門完全是靠彌陀的救度。

  淨土法門有一個特色,就是龍樹菩薩所講的易行安樂。之所以易行安樂,是因為它是果地法門。所以,一般人雖也常常在講“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可是又不能往生決定,還必須加上自己的修行來回向,累積自己的功夫作標准。這樣的話,“失之毫厘,差之千裡”,只是偏差一點點而已,但是它的結果就大大不同,非常可惜。

 

上一篇:益西降措尊者:拜見高僧大德的禮儀
下一篇:劉素雲:無量壽經第6集文字版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