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已經知道每一個人自己的心就是本自具足的佛性,但又有人說真心到底長得是如何的一幅模樣呢?其實真心乃無形、無相、無性、無質,如果真心有辦法可以用文字比擬或言語舉義,那此心已失其純真,但對於出初入學者應該如何給予方便言說呢?只能說真心的體性是真空,真心的相恍如太虛,這裡所說的太虛是無法比喻超越十方、橫亘四邊,所以經文上常常也只能用虛空來比喻。
其實所講的一切都是以相喻心,所以才有講到虛空長住永無動搖,也有說到盡虛空遍法界,意思是指我們的心無所不在無遠弗界,只要你想得到、看得到,無一不是我們心之所在。但是這個基礎還是得配合修持空性,甚至於要把空性練習注入到一切的日常生活當中。只要我們的生活中離開了空性,你的心就已經不真確,你的心就失了真,你的心已經染著了貪瞋癡慢疑,所有的執著都會影響到你的空性。空性的范圍實在太廣,有所謂的人無我空、法無我空,有內空、外空、空空等等……。
最主要空性的道理,要先從基礎上的無我先練習起,做到真有我時忘卻真我,這個便是與空性有相應的味道,假如在日常生活中都是用我作為生活的核心,那便會給自己與旁人帶來莫大的困擾與煩惱。但這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否則蘇東坡用盡大半生的力量,遍訪大江南北名宿高僧,閒暇之時也知用功,我們可以從他對一般文人士子所講用功的心得可以略知一二,他說:「知道飢餓的時候才吃飯,令知七分飽時先停,飯後自在散步為令腹空,當腹空時即刻靜坐,初時數出入息,從一至十,從十至百,從百到千,最後身如聳立之山,心空寂然,久而久之只存一息,到達不出不入,自然而然會自覺所有的呼吸從全身毛細孔出入,此時自然與虛空相應……。」雖然蘇東坡一生為名利俗事羁役,終究未必能達見性,但是從他多次的起伏還能夠落闊豁達過得自在潇灑,可見還是有他空性的功夫底子存在,因此要能與空性結合或真實的契入空性當中,它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真正最高層的空性是百千三世全體現,它沒有過去,沒有現在,沒有未來,法界周圓無始終,所以才有辦法靈山一會終不散,你看雞足山上的大迦葉目前還在入定等待龍華大會的到來,這是何等的境界啊!如果真正能夠了解真空實相、進入真空實相、二六時中都在真空實相的境界中,它等於就是處於法身的境界之中,一旦常處於法身的境界就是真實圓滿的境界,就是超越一切時空的境界,也是不增不減的境界,也屬於不來不去的境界,因此空性是一切修行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你修持任何宗派都將徒勞無功。但是我們要了解的空並非是具捨宗的空,也非小乘的空,也不是大眾部、上座部所說的一有一空中的空,也非空有雙融的空,也非屬於戲論的空,但是修究竟空的前提還得有次第,先從人無我空再進入法無我空,雖然這些都只是依身依心而修,但是它也不能離開悲與智,否則便會成為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