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令長民者』,「借」就是假如。「借令長民者」,這個「長民者」我們來說明一下,就為民之長,就是官長,古時候是指天子、諸侯或是地方官吏。在《禮記•缁衣篇》裡面有講,「長民者,衣服不貳,從容有常,以齊其民,則民德壹。」這一段我們來解釋一下,這個是在《禮記》的「缁衣篇」裡面的第九章寫的。這什麼意思呢?什麼叫「衣服不貳」呢?「從容有常」呢?「以齊其民,則民德壹」呢?
這個是孔子在提怎麼負責管理百姓生活的執政者,所應該有的作為跟表現,要有三個。孔子說,第一個,要有固定不變的服裝;第二個,要有循規蹈矩的禮儀,就是那個禮節;第三,以前面這兩個,兩種品德來教化百姓,讓老百姓的道德能夠齊一而有恆。這三個就是執政者要知道的,一個是教禮,一個是服裝,另外就是教化百姓。所以這個「長民者」是指施政人員,管理百姓的天子也好,諸侯或是地方官吏。
在《禮記•缁衣篇》的第三章裡面也有寫道,說「夫民,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齊之以刑,則民有遁心。故君民者,子以愛之,則民親之;信以結之,則民不倍。」這一段的意思在講什麼呢?就是說「教之以德」,你教化老百姓道德,然後用禮來教化百姓,「齊之以禮」,那民眾就會自己來守法,「格心」就是自己就會守法。如果你「教之以政,齊之以刑」,你用刑法來統治他們,民眾會有逃避的心,「遁心」就是逃避的心,我們說逃避法律的漏洞。所以管理民眾的,統治民眾的,你要用愛心來對待民眾,民眾就用愛心來回報你。
所以這一段就是告訴你用德教,以德教化百姓,或是用刑法、政治來管理百姓,兩種不同的施政風格。你用道德來教化百姓,民眾可以具備分辨善惡的這樣的一個教化的感應,他會遷善避惡。如果你是用刑法、用施政來管理百姓,老百姓他會有逃避刑法的心理,無法產生積極的道德動力。所以你為政者要愛護百姓,以信實而恭敬的態度來接納民眾,進而得到百姓的認可跟擁護。這個是這裡講的「長民者」的由來。
摘自《太上感應篇匯編》(第一七六集) 黃柏霖警官主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