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了凡四訓白話文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了凡弘法學會整理

  目錄:

  · 改變命運的秘訣

  · 第一篇 立命之學

  · 第二篇 改過之法

  · 第三篇 積善之方

  · 第四篇 謙德之效

  · 整理人的話

  · 附錄 雲谷禅師授袁了凡功過格參雲棲大師自知錄

  · 袁了凡居士略傳

  · 了凡四訓原著(袁了凡居士)

  · 附:准提咒的發音

  · 附:俞淨意公遇灶神記(淨空法師主講)

  改變命運的秘訣

  《了凡四訓》又名《命自我立》,是中國明朝袁了凡先生,結合了自己親身的經歷和畢生學問與修養,為了教育自己的子孫而作的家訓,教戒他的兒子袁天啟,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准,改過遷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積德謙虛種種的效驗。他在早期驗證了命數的准確性,後來進一步通曉了命數的由來,知道人們可以掌握自己的未來,改造自己的命運。就在他的下半生中,又驗證了人們完全可以自我“立命”,自求多福的准確性。不過,光是知命安命是消極的無益的;而自強不息改造命運的“立命之學”則是積極的和有益的。了凡先生以自己改造命運的經驗來“現身說法”;讀了可以使人心目豁開,信心勇氣倍增,亟欲效法了凡先生,來改造自己的命運;實在是一本有益世道人心,轉移社會風氣不可多得的好書。

  了凡先生又是一位文學家。《了凡四訓》是很好的古文學作品。因為現在一般人看慣了語體文,對閱讀古文感到困難,所以把原文譯成白話,是一本比較完善的有益身心的讀物,值得大家閱讀。

  這本書雖然不是佛經,但是要把它當作佛經一樣尊重。民國初年,淨宗印光大師,一生中對這本書極力提倡。他的弘化社,印送這本書約在百萬冊以上。由此可知,印祖對這部書的重視。不僅如此,而且還不斷提倡,教我們研究、實行、講說。

  淨空法師電視弘法《了凡四訓講記》中如是說:“《了凡四訓》這本書是我在二十六歲,剛剛接觸佛法,第一本念的書;它對我的影響非常之大,可以說影響了我一生。這部書,我對它非常愛好,也常常讀誦,也講過不少遍。希望大家都能夠重視起來,認真修習。”

  佛陀教育基金會《了凡四訓語解精編》中如是說:

  “了凡四訓”,世人幾乎都曉得是改造命運的寶典。有福份的人,大都能於獲得此書之後,細心閱讀,進而立定志向,力行實踐,以化疾病於無形,掃除窮困的危脅,消除生活的煩惱,達到化凡入聖的境界。

  “了凡四訓”,作為修身之銘言,人人可以成聖成賢;用為處世之准則,舉世得以消除災難與業障,確實是自救救人的最佳途徑。

  了凡四訓語解精編,內容通俗明朗,又不失原著“了凡四訓”的主旨。讀者諸君或者會因程度不一,觀念不同,而有見仁見智的觀點,然其含有“修身律己,安身立命”之道,以及“化凡入聖,超生了死”之理,是明明可鑒的。

  因此,凡有先見之明的人,都不會放過讀此書的機會,凡是有智慧、有志氣、有作為的人,想了解宇宙人生真相,服務社會造福人群的人,在讀過此書之後,必能逢人介紹傳頌才對,而這些收獲,正是此書所以能夠流傳千古,歷久不衰的原因。

  第一篇 立命之學

  了凡四訓白話文(了凡弘法學會整理)

  了凡四訓這本書,是中國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訓,教戒他的兒子袁天啟,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准,改過遷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積德謙虛種種的效驗;並且以他自己改造命運的經驗來‘現身說法’;讀了可以使人心目豁開,信心勇氣倍增,亟欲效法了凡先生,來改造自己的命運;實在是一本有益世道人心,轉移社會風氣不可多得的好書。

  但是了凡四訓的原著,是用文言文寫的;對現代人而言,閱讀起來比較吃力,而且不太容易懂,民國初年的黃智海先生,為了使這本書能讓大家受益,所以用白話文不厭其煩詳盡的注解,可以說是用心良苦,功德無量;黃先生的白話注解在民間流傳很廣,它的優點是內容豐富詳盡,缺點則或許是過於繁瑣些;而現代人比較缺乏耐心,可能會因此而影響讀這本書的興趣,以致在有形無形中,使這本好書的影響力減弱,實在很可惜!

  了凡弘法學會有見於此,於是發心加以整理,重新排版印刷,使得大家容易閱讀,心生歡喜;並由善心人士出資,根據所整理的‘了凡四訓白話解釋精簡本’,錄制成“了凡四訓有聲書”;而了凡四訓白話篇,也就是有聲書的話稿。希望人人讀過之後,都能夠學習‘了凡先生’改造命運的精神,來創造自己,以及社會國家,乃至全人類光明的前途。

  第一篇 立命之學

  所謂‘立命’,就是我要創造命運,而不是讓命運來束縛我。本篇立命之學,就是討論立命的學問,講解立命的道理。袁了凡先生將自己所經歷,所見到改造命運種種的考驗,告訴他的兒子;要袁天啟不被命運束縛住,並且應竭力行善,“勿以善小而不為”;也必須努力斷惡,“勿以惡小而為之”;如此,則一定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所謂“斷惡修善”,“災消福來”,這是改造命運的原理。

  【千人千般命呀!命命不相同,明朝袁了凡,本來命普通,遇到孔先生,命都被算中;短命絕後沒功名,前世業障真不輕,庸庸碌碌二十年,一生命數被算定,雲谷禅師來開示,了凡居士才轉命呀!才轉命。】

  我童年的時候父親就去逝了,母親要我放棄學業,不要去考功名,改學醫,並且說:學醫可以賺錢養活生命,也可以救濟別人。並且醫術學得精,可以成為名醫,這是你父親從前的心願。

  後來我在慈雲寺,碰到了一位老人,相貌非凡,一臉長須,看起來飄然若仙風道骨,我就很恭敬地向他行禮。這位老人向我說:你是官場中的人,明年就可以去參加考試,進學宮了,為何不讀書呢?

  我就把母親叫我放棄讀書去學醫的緣故告訴他。並且請問老人的姓名,是那裡人,家住何處;老人回答我說:我姓孔,是雲南人,宋朝邵康節先生所精通的皇極數,我得到他的真傳。照注定的數來講,我應該把這個皇極數傳給你。

  因此,我就領了這位老人到我家,並將情形告訴母親。母親要我好好的待他。並且說:這位先生既然精通命數的道理,就請他替你推算推算,試試看,究竟靈不靈。

  結果孔先生所推算的,雖然是很小的事情,但是都非常的靈驗。我聽了孔先生的話,就動了讀書的念頭,和我的表哥沈稱商量。表哥說:我的好朋友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裡開館,收學生讀書。我送你去他那裡寄宿讀書,非常方便。於是我便拜了郁海谷先生為老師。孔先生有一次替我推算我命裡所注定的數;他說:在你沒有取得功名做童生時,縣考應該考第十四名,府考應該考第七十一名,提學考應該考第九名。

  到了明年,果然三處的考試,所考的名次和孔先生所推算的一樣,完全相符。孔先生又替我推算終生的吉凶禍福。他說:那一年考取第幾名,那一年應當補廪生,那一年應當做貢生,等到貢生出貢後,在某一年,應當選為四川省的一個縣長,在做縣長的任上三年半後,便該辭職回家鄉。到了五十三歲那年八月十四日的丑時,就應該壽終正寢,可惜你命中沒有兒子。

  這些話我都一一的記錄起來,並且牢記在心中。從此以後,凡是碰到考試,所考名次先後,都不出孔先生預先所算定的名次。唯獨算我做廪生所應領的米,領到九十一石五斗的時候才能出貢。那裡知道我吃到七十一石米的時候,學台屠宗師(學台:相當於現在的教育廳長)他就批准我,補了貢生。我私下就懷疑孔先生所推算的,有些不靈了。

  後來果然被另外一位代理的學台楊宗師駁回,不准我補貢生。直到丁卯年,殷秋溟宗師看見我在考場中的‘備選試卷’沒有考中,替我可惜,並且慨歎道:這本卷子所做的五篇策,竟如同上給皇帝的奏折一樣。像這樣有大學問的讀書人,怎麼可以讓他埋沒到老呢?

  於是他就吩咐縣官,替我上公事到他那裡,准我補了貢生,經過這番的波折,我又多吃了一段時間的廪米,算起來連前所吃的七十一石,恰好補足,總計是九十一石五斗。我因為受到了這番波折,就更相信:一個人的進退功名浮沉,都是命中注定。而走運的遲或早,也都有一定的時候,所以一切都看得淡,不去追求了。

  等我當選了“貢生”,按照規定,要到北京的國家大學去讀書。所以我在京城裡住了一年。一天到晚,靜坐不動,不說話,也不轉動念頭。凡是文字,一概都不看。到了己巳年,回到南京的國家大學讀書,在沒有進國家大學以前,先到棲霞山去拜見雲谷禅師,他是一位得道的高僧。

  我同禅師面對面,坐在一間禅房裡,三天三夜,連眼睛都沒有閉。雲谷禅師問我說:凡是一個人,所以不能夠成為聖人,只因為妄念,在心中不斷地纏來纏去;而你靜坐三天,我不曾看見你起一個妄念,這是什麼緣故呢?

  我說: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了,何時生,何時死,何時得意,何時失意,都有個定數,沒有辦法改變。就是要胡思亂想得到什麼好處,也是白想;所以就老實不想,心裡也就沒有什麼妄念了。雲谷禅師笑道:我本來認為你是一個了不得的豪傑,那裡知道,你原來只是一個庸庸碌碌的凡夫俗子。

  我聽了之後不明白,便請問他此話怎講?雲谷禅師說道:一個平常人,不能說沒有胡思亂想的那顆意識心;既然有這一顆一刻不停的妄心在,那就要被陰陽氣數束縛了;既被陰陽氣數束縛,怎麼可說沒有數呢?雖說數一定有,但是只有平常人,才會被數所束縛住。若是一個極善的人,數就拘他不住了。

  因為極善的人,盡管本來他的命數裡注定吃苦;但是他做了極大的善事,這大善事的力量,就可以使他苦變成樂,貧賤短命,變成富貴長壽。

  而極惡的人,數也拘他不住。因為極惡的人,盡管他本來命中注定要享福,但是他如果做了極大的惡事,這大惡事的力量,就可以使福變成禍,富貴長壽變成為貧賤短命。

  你二十年來的命都被孔先生算定了,不曾把數轉動一分一毫,反而被數把你給拘住了。一個人會被數拘住,就是凡夫,這樣看來,你不是凡夫,是什麼呢?

  我問雲谷禅師說:照你說來,究竟這個數,可以逃得過去麼?禅師說:命由我自己造,福由我自己求;我造惡就自然折福;我修善,就自然得福。從前各種詩書中所說,實在是的的確確,明明白白的好教訓。我們佛經裡說:一個人要求富貴就得富貴,要求兒女就得兒女,要求長壽就得長壽。

  只要做善事,命就拘他不住了。因為說謊是佛家的大戒,那有佛菩薩還會亂說假話,欺騙人的呢?

  我聽了以後,心裡還是不明白,又進一步問說;孟子曾說:凡是求起來,就可以得到的,這是說在我心裡可以做得到的事情。

  若是不在我心裡的事,那麼怎能一定求得到呢?譬如說道德仁義,那全是在我心裡的,我立志要做一個有道德仁義的人,自然我就成為一個有道德仁義的人,這是我可以盡力去求的。若是功名富貴,那是不在我心裡頭的,是在我身外的,要別人肯給我,我才可以得到。倘若旁人不肯給我,我就沒法子得到,那麼我要怎樣才可以求到呢?雲谷禅師說:孟子的話不錯,但是你解釋錯了。你沒看見六祖慧能大師說:所有各種的福田,都決定在各人的心裡。福離不開心,心外沒有福田可尋,所以種福種禍,全在自己的內心。只要從心裡去求福,沒有感應不到的!

  能向自己心裡去求,那就不只是心內的道德仁義,可以求得,就是身外的功名富貴,也可以求到,所以叫做內外雙得。換句話說,為了種福田而求仁求義,求福,求祿,是必有所得的。

  一個人命裡若有功名富貴,就是不求,也會得到;若是命裡沒有功名富貴,就算是用盡了方法,也求不到的。

  所以一個人,若不能自己檢討反省,而只是盲目地向外面追求名利福壽;但得到得不到,還是聽天由命,自己毫無把握。這就合了孟子所說,求之有道,得之有命的兩句話了。

  要知道縱然得到,究竟還是命裡本來就有的,並不是自己求的效驗,所以可以求到的,才去求,求不到的,就不必去亂求。

  倘若你一定要求,那不但身外的功名富貴求不到,而且因為過份的亂求,過份的貪得,為求而不擇手段,那就把心裡本來有的道德仁義,也都失掉了,那豈不是內外雙失麼?所以亂求是毫無益處的。

  【求富貴呀得富貴,求兒女呀得兒女,求長壽呀得長壽,沒有什麼求不到呀,求不到!只要做好事,從心裡去求,心就是福田呀,千萬別亂求;心就是福田呀,千萬別亂求。】

  雲谷禅師接著再問我說:孔先生算你終身的命運如何?

  我就把孔先生算我,某年考的怎麼樣,某年有官做,幾歲就要死的話詳詳細細的告訴他。雲谷禅師說:你自己想想,你應該考得功名麼?應該有兒子麼?我反省過去所作所為,想了很久才說:我不應該考得功名,也不應該有兒子。因為有功名的人,大多有福相。

  我的相薄,所以福也薄。又不能積功德積善行,成立厚福的根基。並且我不能忍耐,擔當瑣碎繁重的事情。別人有些不對的地方,也不能包容。因為我的性情急燥,肚量窄小。有時候我還自尊自大,把自己的才干、智力、去蓋過別人。心裡想怎樣就怎麼做,隨便亂談亂講。像這樣種種舉動,都是薄福的相,怎麼能考得功名呢!

  喜歡干淨,本是好事;但是不可過分,過分就成怪脾氣了。所以說越是不清潔的地方,越會多生出東西來。相反地,很清潔的水反而養不住魚。

  我過分地喜歡清潔,就變得不近人情,這是我沒有兒子的第一種緣故。

  天地間,要靠溫和的日光,和風細雨的滋潤,才能生長萬物。我常常生氣發火,沒有一點和育之氣,怎麼會生兒子呢?這是我沒有兒子的第二種緣故。

  仁愛,是生生的根本,若是心懷殘忍,沒有慈悲;就像果子一樣,沒有果仁,怎麼會長出果樹呢?所以說,忍是不會生養的根;我只知道愛惜自己的名節,不肯犧牲自己,去成全別人,積些功德,這是我沒有兒子的第三種緣故。

  說話太多容易傷氣,我又多話,傷了氣,因此身體很不好,那裡會有兒子呢?這是我沒有兒子的第四種緣故。

  人全靠精氣神三種才能活命;我愛喝酒,酒又容易消散精神;一個人精力不足,就算生了兒子,也是不長壽的,這是我沒有兒子的第五種緣故。

  一個人白天不該睡覺,晚上又不該不睡覺;我常喜歡整夜長坐,不肯睡,不曉得保養元氣精神,這是我沒有兒子的第六種緣故。其它還有許多的過失,說也說不完呢!雲谷禅師說:豈只是功名不應該得到,恐怕不應該得的事情,還多著哩!

  當知有福沒福,都是由心造的。有智慧的人,曉得這都是自作自受;糊塗的人,就都推到命運頭上去了。

  譬如這個世上能夠擁有千金產業的,一定是享有千金福報的人;能夠擁有一百金產業的,一定是享有一百金福報的人;應該餓死的,一定是應該受餓死報應的人。比如說善人積德,上天就加多他應受的福。惡人造孽,上天就加多他應得的禍。上天不過就他本來的質地上,加重一些罷了,並沒有一絲毫別的意思。

  接下來這段是雲谷禅師借俗人之見,來勸了凡先生努力積德行善。

  就像生兒子,也是看下的種怎樣,種下的很厚,結的果也厚。種下得薄,結的也薄。譬如一個人,積了一百代的功德,就一定有一百代的子孫,來保住他的福。積了十代的功德,就一定有十代的子孫,來保住他的福。積了三代或者兩代的功德,就一定有三代或者兩代的子孫,來保住他的福。至於那些只享了一代的福,到了下一代,就絕後的人;那是他功德極薄的緣故,恐怕他的罪孽,還積得不少哩!你既然知道自己的短處,那就應該把你一向不能得到功名,和沒有兒子的種種福薄之相,盡心盡力改得干干淨淨。一定要積德,一定要對人和氣慈悲,一定要替人包含一切,而且要愛惜自己的精神。

  從前的一切一切,譬如昨日,已經死了;以後的一切一切,譬如今日,剛剛出生;能夠做到這樣,就是你重新再生了一個義理道德的生命了。我們這個血肉之軀,尚且還有一定的的數;而義理的、道德的生命,那有不能感動上天的道理?書經太甲篇上面說道:上天降給你的災害,或者可以避開;而自己若是做了孽,就要受到報應,不能愉快心安地活在世間上了。

  詩經上也講:人應該時常想到自己的所作所為,合不合天道。很多福報,不用求,自然就會有了。因此,求禍求福,全在自己。

  【書經說:天作孽呀,猶可違呀猶可違,自作孽呀,不可活呀,不可活;詩經上也說:常常想自己,所做跟所為,合不合天道,求禍與求福,全在你自己呀!全在你自己。】

  孔先生算你,不得功名,命中無子,雖然說是上天注定,但是還是可以改變。你只要將本來就有的道德天性,擴充起來,盡量多做一些善事,多積一些陰德,這是你自己所造的福,別人要搶也搶不去,那有可能享受不到呢?

  易經上也有為一些宅心仁厚、有道德的人打算,要往吉祥的那一方去,要避開凶險的人,凶險的事,凶險的地方。

  如果說命運是一定不能改變的,那末吉祥又何處可以趨,凶險又那裡可以避免呢?易經開頭第一章就說:經常行善的家庭,必定會有多余的福報,傳給子孫;這個道理,你真的能夠相信嗎?

  我相信雲谷禅師的話,並且向他拜謝,接受他的指教;同時把從前所做的錯事,所犯的罪惡,不論大小輕重,到佛前去,全部說出來;並且做了一篇文字,先祈求能得到功名,還發誓要做三千件的善事,來報答天地祖先生我的大恩大德。雲谷禅師聽我立誓要做三千件的善事,就拿了功過格給我看。叫我照著功過格所訂的方法去做,所做的事,不論是善是惡,每天都要記在功過格上,善的事情就記在功格下面,惡的事情就記在過格下面。

  不過做了惡事,還要看惡事的大小,把已經記的功來減除。並且還教我念准提咒,更加上了一重佛的力量,希望我所求的事,一定會有效應。雲谷禅師又對我說:有一種畫符篠的專家曾說:一個人如果不會畫符,是會被鬼神恥笑的。

  畫符有一種秘密的方法傳下來,只是不動念頭罷了。當執筆畫符的時候,不但不可以有不正的念頭,就是正當的念頭,也要一齊放下。把心打掃得干干淨淨,沒有一絲雜念,因為有了一絲的念頭,心就不清淨了。到了念頭不動,用筆在紙上點一點,這一點就叫混沌開基,因為完整的一道符,都是從這一點開始畫起,所以這一點是符的根基所在。

  從這一點開始一直到畫完整個符,若沒起一些別的念頭,那麼這道符,就很靈驗。不但畫符不可夾雜念頭,凡是禱告上天,或者是改變命運,都要從沒有妄念上去用工夫,這樣才能感動上天。孟子講立命的道理說道:短命和長壽沒有分別。乍聽之下會覺得奇怪?因為短命和長壽相反,而且完全不同,怎樣說是一樣呢?要曉得在一個妄念都完全沒有時,就如同嬰兒在胎胞裡面的時候,那曉得短命和長壽的分別呢?

  等到出了娘胎,漸漸有了知識,有了分別的心;這時,前生所造的種種善業惡業,都要受報應了,那也就有短命和長壽的分別了。

  因此,命運是自己造的。如果把立命這兩個字細分來講,那末富和貧要看得沒有兩樣,不可以富的仗著有錢有勢,隨便亂來,窮的也不可以自暴自棄去做壞事,盡管窮,仍然應該安分守己的做好人;能夠這樣,才可以把本來貧窮的命,改變成富貴的命。本來富貴的命,改變成更加富貴,或者是富貴得更長久。窮與通,要看得是沒有兩樣,不發達的人,不可因為自己不得志,就不顧一切,隨便荒唐;發達的人,也不可仗勢欺人,造種種的罪業,越是得意,越是要為善去惡,廣種福田。

  能夠這樣,才可以把本來窮苦的命,改變成發達的命,本來發達的命,就會更加發達了。短命和長壽,要看得沒有兩樣,不可說我短命;不久就死了,就趁還活著的時候,隨便做惡事,糟蹋自己。要曉得既然已生成短命,就更加應該做好人,希望來生不要再短命,這一生或許也可以把壽命延長一些哦!

  命中長壽的人,不要認為自己有得活,就拼命造孽,做奸犯科,犯邪YIN。要曉得長壽得來不易,更應該做好人,才可以保住他的長壽呀。能夠明白這種道理,才可以把本來短的命變成長壽,本來長壽的命,更加長壽健康。人生在這個世界上,只有這生與死的關系最為重大,所以短命同了長壽,就是最重大的事情。既然說到這最重大的短命同了長壽,那末此外一切順境,富有和發達;逆境,貧窮和不發達,都可以包括在內了。

  孟子講立命的學問,只講到短命和長壽,並沒講到富和貧,發達和不發達,就是這個道理。

  接著雲谷禅師又告訴我說:孟子所說的“修身以俟之”這句話,是說:自己要時時刻刻修養德行,不要做半點過失罪惡。至於命能不能改變,那是積德的事,求天的事。

  說到修字,那麼身上有一些些過失罪惡,就應該像治病一樣,把過失罪惡要完全去掉。講到俟,要等到修的功夫深了,命自然就會變好,不可以有一絲一毫的非份之想,也不可以讓心裡的念頭亂起亂滅,都要完全把它斬掉斷絕,能夠做到這種地步,已經是達到先天不動念頭的境界了。到了這種功夫,那就是世間受用的真正學問。

  雲谷禅師接著又說:平常時一般人的行為,都是根據念頭轉的,凡是有心而為的事,不能算是自然,不著痕跡。你現在還不能做到不動心的境界,你若能念准提咒,不必用心去記或數遍數,只要一直念下去,不要間斷。念到極熟的時候,自然就會口裡在念,自己不覺得在念,這叫做持中不持;在不念的時候,心裡不覺的仍在念,這叫做不持中持;念咒能念到這樣,那就我、咒、念打成了一片,自然不會有雜念進來,那末念的咒,也就沒有不靈驗的了。但是這種功夫,一定要透過實踐,才能領會到的。

  我起初的號叫做學海,但是自從那一天起就改號叫做了凡;因為我明白立命的道理,不願意和凡夫一樣。把凡夫的見解,完全掃光,所以叫做了凡。

  從此以後,就整天小心謹慎,自己也覺得和從前大不相同。從前盡是糊塗隨便,無拘無束;到了現在,自然有一種小心謹慎,戰戰兢兢戒慎恭敬的景象。

  雖然是在暗室無人的地方,也常恐怕得罪天地鬼神。碰到討厭我,毀謗我的,我也能夠安然的接受,不與旁人計較爭論了。從我見了雲谷禅師的第二年,到禮部去考科舉。孔先生算我的命,應該考第三名,那知道忽然考了第一名,孔先生的話開始不靈了。孔先生沒算我會考中舉人,那知道到了秋天鄉試,我竟然考中了舉人,這都不是我命裡注定的,雲谷禅師說:命運是可以改造的。這話我更加地相信了。

  我雖然把過失改了許多,但是碰到應該做的事情,還是不能一心一意的去做,即使做了,依然覺得有些勉強,不太自然。自己檢點反省,覺得過失仍然很多。

  例如看見善,雖然肯做;但是還不能夠大膽地向前拼命去做。或者是遇到救人時,心裡面常懷疑惑,沒有堅定的心去救人。自己雖然勉強做善事,但是常說犯過失的話。有時我在清醒的時候,還能把持住自己,但是酒醉後就放肆了。雖然常做善事,積些功德;但是過失也很多,拿功來抵過,恐怕還不夠,光陰常是虛度。從己巳年聽到雲谷禅師的教訓,發願要做三千件的善事;直到己卯年,經過了十多年,才把三千件的善事做完。

  在那個時候,我剛和李漸庵先生,從關外回來關內,沒來得及把所做的三千件善事回向。到了庚辰年,我從北京回到了南方,方才請了性空、慧空、兩位有道的大和尚,借東塔禅堂完成了這個回向的心願。到這時候,我又起了求生兒子的心願,也許下了三千件善事的大願。到了辛巳年,生了你,取名叫天啟。

  我每做了一件善事,隨時都用筆記下來;你母親不會寫字,每做一件善事,都用鵝毛管,印一個紅圈在日歷上,或是送食物給窮人,或買活的東西放生,都要記圈。有時一天多到十幾個紅圈呢!也就是代表一天做了十幾件善事。

  像這樣到了癸未年的八月,三千條善事的願,方才做滿。又請了性空和尚等,在家裡做回向。到那年的九月十三日,又起求中進士的願,並且許下了做一萬條善事的大願。到了丙戌年,居然中了進士,吏部就補了我寶坻縣縣長的缺。我做寶坻縣的縣長時,准備了一本有空格的小冊子,這本小冊子,我叫它作治心篇。意思就是恐怕自己心起邪思歪念,因此,叫‘治心’二字。

  每天早晨起來,坐堂審案的時候,叫家裡人拿這本治心篇交給看門的人,放在辦公桌上。每天所做的善事惡事,雖然極小,也一定要記在治心篇上。到了晚上,在庭院中擺了桌子,換了官服,仿照宋朝的鐵面御史趙閱道,焚香禱告天帝,天天都是如此。你母親見我所做的善事不多,常常皺著眉頭向我說:我從前在家,幫你做善事,所以你所許下三千件善事的心願,能夠做完。現在你許了做一萬件善事的心願,在衙門裡沒什麼善事可做,那要等到什麼時候,才能做完呢?

  在你母親說過這番話之後,晚上睡覺我偶然做了一個夢,看到一位天神。我就將一萬件善事不易做完的緣故,告訴了天神,天神說:‘只是你當縣長減錢糧這件事,你的一萬件善事,已經足夠抵充圓滿了。’

  原來寶坻縣的田,每畝本來要收銀兩分三厘七毫,我覺得百姓錢出得太多,所以就把全縣的田清理一遍;每畝田應繳的錢糧,減到了一分四厘六毫,這件事情確實是有的;但也覺得奇怪,怎麼這事會被天神知道,並且還疑惑,只有這件事情,就可以抵得了一萬件善事呢?

  那時候恰好幻余禅師從五台山來到寶坻,我就把夢告訴了禅師,並問禅師,這件事可以相信嗎?幻余禅師說:做善事要存心真誠懇切,不可虛情假意,企圖回報。那末就是只有一件善事,也可以抵得過一萬件善事了。況且你減輕全縣的錢糧,全縣的農民都得到你減稅的恩惠,千萬的人民因此減輕了重稅的痛苦,而獲福不少呢!

  我聽了禅師的話,就立刻把我所得的俸銀薪水捐出來,請禅師在五台山替我齋僧一萬人,並且把齋僧的功德來回向。

  孔先生算我的命,到五十三歲時,應該有災難。我雖然沒祈天求壽,五十三歲那年,我竟然一點病痛都沒有。現在已經六十九歲了(多活了十六年)。書經上說:天道是不容易相信的,人的命,是沒一定的。又說:人的命沒有一定,是要靠自己創造的。

  這些話,一點都不假。我由此方知,凡是講人的禍福,都是自己求來的,這些話實在是聖賢人的話;若是說禍福,都是天所注定的,那是世上庸俗的人所講的。

  【天道不易信呀,人命沒一定,人命沒一定呀,要靠自己造;若說禍與福呀,都是天注定,那是凡夫與俗子,而非聖賢說的話呀,說的話!】

  你的命,不知究竟怎樣?就算命中應該榮華發達,還是要常常當作不得意想。就算碰到順當吉利的時候,還是要常常當作不稱心,不如意來想。就算眼前有吃有穿,還是要當作沒錢用,沒有房子住想。就算旁人喜歡你,敬重你,還是要常常小心謹慎,做恐懼想。就算你家世代有大聲名,人人都看重,還是要常常當做卑微想。就算你學問高深,還是要常常當做粗淺想。

  這六種想法,是從反面來看問題,能夠這樣虛心,道德自然會增進,福報也自然會增加。

  講到遠,應該要想把祖先的德氣,傳揚開來;講到近,應當想父母若有過失,要替他們遮蓋起來;這裡即是說明孟子的‘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的大義所在;講到向上,應該要想報答國家的恩惠;講到對下,應該要想造一家的福;說到對外,應該要想救濟別人的急難;說到對內,應該要想預防自己的邪念和邪想。

  這六種想法,都是從正面來肯定問題,能夠常常如此的存心,必然能成為正人君子。

  一個人必須要每天知道自己有過失,才能天天改過,若是一天不知道自己的過失,就一天安安逸逸的算自己沒過失。如果每天都無過可改,就是每天都沒有進步;天底下聰明俊秀的人實在不少,然而他們道德上不肯用功去修,事業不能用功去做;就只為了因循兩個字,得過且過,不想前進,所以才耽擱了他們的一生。

  雲谷禅師所教立命的許多話,實在是最精,最深,最真,最正的道理,希望你要細細的研究,還要盡心盡力的去做,千萬不可把大好的光陰虛度過。

  第二篇 改過之法

  人,既然不是生下來就是聖人,那裡能沒有過失呢?孔子說:‘過則勿憚改。’

  只要有了過失,就不可以怕改。所以袁了凡先生在講過改造命運的道理方法後,就接著把改過的方法,詳細地說出來,教訓他的兒子袁天啟。這第二篇就是講改過的方法。小的過失,尚且要改;那末大的罪孽,自然就不會再造了。

  在春秋時代,當時各國的高級官吏,常常要從一個人的言語、行為、去加以判斷;就可以猜想到這個人可能遭遇到的吉凶禍福,並且沒有不靈驗的。這可以在左傳和國語這幾種書上看得到的。大凡吉祥和凶險的預兆,都在心裡發出根苗反應出來,雖然根苗是由心裡發出來的,但是會表現到全身的四肢上,譬如一個人很厚道,那麼他的全身四肢都會顯得穩重。一個人刻薄,那麼他的全身四肢都會顯得輕佻。

  一個人凡是偏在厚道的,一定時常得福;偏在刻薄的,一定時常近禍。一般人沒有見識,眼光像被一層膜給遮住了,甚麼都看不到;就說禍福沒有一定,而且是無法預測的。

  一個人能夠做到極誠實,毫無半點虛假,這個人的心就可以與天心相合了,因此;能夠用誠心處人處事,福禍就會自然降臨。所以觀察一個人,只要看他的行為,都是善的,就可以預知他的福,就會來了。

  相反的,觀察一個人,只要看他的行為,都是不善的,就可以預知他的禍,就要來了。人若是要得福,要遠離災禍;在沒有講到做善事前,先要把自己的過失改掉。

  但改過的方法,第一要發‘羞恥心’。想想古時候的聖賢,和我一樣,都是男子漢、大丈夫,為什麼他們可以流芳百世,大家還要以他們做為師表榜樣;而我為什麼這一生就搞得身敗名裂呢?

  這都是因為自己過份貪圖享樂,受到種種壞環境的污染,偷偷做出種種不應該做的事,自己還以為旁人不知道,目無國法,毫無慚愧之心;就這樣天天的沉淪下去,同禽獸一樣了,自己卻還不知道。

  世界上,令人可羞可恥的事情,沒有比這個更大的了。孟子說:一個人最大的,最要緊的事情就是這個恥字。為什麼呢?因為曉得這個恥字,就會把自己的過失盡量改掉,就可以成為聖賢;若不曉得這個恥字,就會放肆亂來失掉人格,便和禽獸相同了。

  這些話都是改過的真正秘訣。改過的第二個方法,是要發戒慎恐懼的心。要知道天地鬼神,都在我們的頭上。

  鬼神和我們不一樣,它們什麼都看得到,所以鬼神是不容易被欺騙的。我雖然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犯錯,但是天地鬼神,實際上就像鏡子那樣的照著我,把我的過失罪惡照得清清楚楚。過失重的,就有種種的災禍,降到我的身上來;就算過失輕的,也要減損我現在的福報,我怎麼能夠不怕呢?

  不只是像前面所說的而已。就是在自己家裡空閒的地方;但神明的監察,仍然是非常的厲害,非常的清楚。

  我雖然把過失遮蓋得十分秘密,掩飾得十分巧妙;但是在神明看來,我的肺肝,早被看透,馬腳全露出來了。到最後還是沒有辦法欺騙自己,若是被旁人看破,這個人就一文不值了。又怎麼可以不時常存著一顆戒慎恐懼的心呢?

  這還不只像上面所說的種種呢!一個人只要一口氣還在,就算是犯下滔天的罪過,還是可以忏悔改過的。

  古時候有個人,作了一輩子的惡事;到他快死的時候,忽然悔悟,發了一個很大的善念,就立刻得到好死。

  這就是說,人若是在緊要關頭能夠轉一個非常痛切又勇猛的善念,便可以把百年所積的罪惡洗干淨。譬如千年黑暗的山谷,只要有一盞燈照了進去;光到之處,就可以把千年來的黑暗,完全除去了。所以過失不論長久,或者是新犯的;只要能改,就是了不起。

  雖然有過失只要改過就好,但是絕對不可以認為犯過可以改,就是常常犯也不要緊,這是萬萬不可以的。如果是這樣,就是有心犯過,罪就更加重了。

  並且在這個不清淨的世間,是幻滅無常的,我們這個血肉之身,是非常容易死的;只要一口氣喘不過來,這個身體,就不是我的了;到那個時候就是想要改,也沒法子改了。並且人死了後,什麼都帶不去;只有這個孽,是一定跟去的。

  因此,明的報應,在陽間你要承擔千百年的惡名;雖然你有孝順的兒子,和可愛的孫子,也不能替你洗清惡名;暗的報應,在陰間,還要千百劫的時間,沉淪在地獄受無量無邊的大苦。雖然碰到聖人,賢人,佛菩薩也不能救助你,接引你,這樣怎麼能不怕呢?

  第三,一定要發一直向前的勇猛心。一個人之所以有了過失還不肯改,都是因為得過且過,不能振作奮發,墮落退後的緣故。

  要知道若是要改過,一定要起勁用力,當下就改,絕對不能夠拖延疑惑,也不可以今天等明天,明天等後天,一直拖下去。小的過失,像尖刺戳在肉裡,要趕緊挑掉拔掉。大的過失,像毒蛇咬到手指頭一樣的厲害,要趕緊切掉手指頭,不可有絲毫的猶疑延遲的念頭;否則蛇毒在身中散開,人就會死。就像易經中的益卦所講,風起雷動,萬物都生長起來,利益是這樣的大。這是比喻人若能夠改過遷善,其利益是最大的。

  【改過要發心呀!改過要發心。發些什麼心呀!發些什麼心。第一要發那羞恥心,第二要發那敬畏心,第三要發那勇猛心,具備這三種心,便能有過立即改呀!立即改。】

  一個人改過,如果能具備以上所說的羞恥心,敬畏心,勇猛心這三種心,那麼就能有過立刻改了,就像春天的薄冰,碰到太陽光一樣,還怕不融化嗎?但要改過,有三種方法。一種是從事實上改,一種是從道理上改,一種是從心念上改。

  因為用這三種不同的功夫,所以得到的效驗,也自然不會一樣。現在先從事實上改的這一句,來加以說明。

  譬如前天殺了活的東西,今天起禁止不再殺了。前天發了火罵人,今天起禁止不再發火了。這種就是在事情的本身來改錯,禁止不再犯的方法。但是勉強壓住,不再犯,比自然而然的改,要難百倍。並且這犯過的病根沒有去掉,仍在心裡。雖然一時勉強壓住,終究還是要露出來的,就像東邊把它滅了,西邊又會冒出來一樣,這究竟不是徹底拔除干淨的改過方法。

  我再把從理上改過的方法加以說明;肯努力改過的人,在他沒有禁止做這件事之前,先要明白這事不能做的道理;譬如一個人,所犯的過失在殺生;那麼他先應該想到:上天有好生之德,凡是有生命的,都會愛惜生命而且怕死。殺它的生命,來養我的身體,自問心能安嗎?而且有些東西,雖已被殺,但是還沒有完全死,像魚和毛蟹之類。在半死半活的時候放進鍋子裡燒,這樣的痛苦,一直要透到骨髓裡;你看罪過不罪過呢?而供養自己,就要用各種貴重的,味道好的東西,擺滿了一桌。雖然這樣地講究,但是一經吃過,便成渣滓,什麼都沒有了。要曉得人吃蔬菜素食素湯等等,也吃得飽啊!何必一定要去傷害生命,造殺生的罪孽,減少自己的福報呢?

  又想,凡是有血氣有生命的東西,都有靈性知覺,既然都有靈性知覺,那麼和我都是一樣的了,就算是自己不能修到道德極高的地步,使他們都來尊重我,親近我,像古時候的聖人大舜,還在他種田的時候就有象替他犁田,鳥幫他拔草。又怎能天天傷害生命,使它們與我結仇,恨我到永無盡期呢?能想到這些,那就會面對桌上有血肉,有生命的菜肴,自然覺得傷心而不能下咽了。譬如像前天喜歡發怒,應該想到:人各有各的長處,也各有各的短處;碰到他人短處的地方,按照情理,應該要哀憐他的苦惱,原諒他的短處;若是有人不講道理冒犯了我,那是錯在他,與我有什麼關系呢?本來就沒什麼怒可以發的呀!又想到:天下,絕對沒有自以為什麼錯都沒有的英雄豪傑,因為一個人自以為了不起,那是最笨的人。天下也絕對沒有怨恨旁人的學問;因為人若是真正有學問,就會更加謙虛;而且能嚴以責己,寬以待人,那裡會怨恨別人呢?所以怨恨別人的人,定無學問。

  因此,一個人做事處處不能稱心,都是因為自己的道德沒修好,功德沒修滿,感動人的心不夠呀!應該都要反過來自我反省檢討。自己有沒有對不起他人的地方?

  能夠這樣的存心用功,那麼別人毀謗我,反而變成磨煉我,成就我反面的教育場所了。我應該歡歡喜喜地接受別人給我的教訓、批評,還有什麼怨恨呢?

  還有,聽到別人說我壞話而能夠不生氣,盡管壞話說得很厲害,像火光薰天,也不過是像拿火去燒空中,虛空中無物可燒;而火卻是終歸要熄滅的。若是聽到別人說壞話,你就生氣;雖然你用盡心思,盡力去辯,結果卻像春天的蠶吐絲,把自己束縛住一樣;這就是所謂的作繭自縛,自討苦吃。所以生氣不但是無益處,並且還是有害的。

  這都是說生氣的後果。至於其它種種的過失和罪惡,也都應該依道理,細細去想,像上邊所說的種種道理能夠明白,那就自然而然地不會犯過失了。怎樣叫做從心上改過呢?人的過失,有千千萬萬種那麼多,都是從心上造出來的,我的心不動,就什麼事情都不會造出來,那麼過失還會從何處生出來呢?凡是讀書人,或是喜歡女色,或是喜歡名聲,或是喜歡財物,或是喜歡發火;像這樣種種的過失,不必要一類一類的去尋求滅過的方法;只要一心一意地發善心,做善事,正的念頭出現在前;那末邪的念頭,自然就污染不上了。

  譬如亮熱的太陽當空而照,所有的妖怪,自然會逃避消失了;這就是最精純而唯一的修心補過的真正訣竅啊!須知道過失全部是由這顆心造的,因此也應該由這顆心上來改;正好像斬除毒樹一樣,要斬就斬得干淨俐落,連根鏟除,才不會再長出來;那又何必要一枝一枝的剪,一葉一葉的摘呢?

  改過最上最高的方法,還是修心。能修心,就可使心立刻清淨。因為犯過失,都是心上動了種種壞念頭的緣故。能修心,那末壞念頭一動,就自己發覺。自己能發覺,就立刻把心停住不動;心不動,那麼壞念頭便消失,也就不會再犯了。若是再不能夠這樣,那麼一定要明白,所犯過失的理由,把這種犯過的念頭去掉。若是再不能夠這樣,那麼只好碰到犯過時,用勉強壓住的方法,來禁止不犯。如果用修心的上等功夫,和明白不可犯過的道理,用打發它去的下等功夫,以及碰到犯過用強壓方法禁止的下等功夫;這上下兩等的功夫,同時用,也不一定就失算呀!若是堅持只用下等功夫,反而把修心的上等功夫忽略不用,那就是最笨不過的了。

  但是發願改過,也要有助力;明裡頭,要有真正的益友在你糊塗的時候時常來提醒你;暗裡頭,要有鬼神替你證明;(像我把自己所犯的過失,做了篇疏文,上告天地鬼神那樣。)還要一心一意的虔誠忏悔,從早到晚,從日到夜,絕不放松;像我這樣忏悔經過一個七天,兩個七天;直到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這樣忏悔下去,一定會有效驗的!

  【改過須發願,也要有助力,明裡頭,要有益友來提醒呀!來提醒。暗裡頭,要有鬼神做證明呀!做證明。還要一心一意虔誠的忏悔呀!虔誠的忏悔。】

  上面所說忏悔過惡的效驗是什麼呢?譬如你或許覺得精神上很舒服,心中很寬閒;或覺得以往很笨,忽然智慧大開;或是雖然處在煩忙紛亂之際,心中仍清清朗朗,無所不通;或碰到怨家仇人,而能全把恨心火氣消除,而心生歡喜;或是在夢裡,感覺吐出黑的東西來;這是種種邪念邪思,積成的一種穢氣,夢裡吐出,那麼心地就清淨多了。或是夢到古時候的聖賢來提拔我,牽引我,或是夢見自己會飛到虛空中去,逍遙自在;或是夢見各種彩旗以及裝飾珍寶的傘蓋,這種種少有少見的事情,都是過失消除罪孽滅去的好征兆。但是也不能因為碰到這些好征兆。就自己以為了不起,而阻斷了再上進,再努力的途徑。

  從前春秋時代衛國的賢大夫蘧伯玉在二十歲的時候,已經能時時反醒自己過去的過失,加以檢討,完全改掉了。到了二十一歲的時候,又覺得從前所改的過失,並不徹底;到了二十二歲,再回憶二十一歲時,還像在夢中一般,像這樣一年一年的過去,一年一年的逐步改過;直到五十歲那年,還覺得過去的四十九年,都是有過失的。古人對於改過的學問講究就是像這樣的。

  【蘧伯玉呀賢大夫,二十歲時就覺悟,時時反省己過失,年年檢討再檢討;總覺得,自己改過的工夫不徹底呀,不徹底!所以說,改過的學問須講究呀,須講究!】

  我們都是平凡人,過失罪惡,就像刺猬身上的刺一樣,聚集了滿身都是。而回想過去的事,常常像看不到自己有甚麼過失,這實在都是因為粗心,不知道自我反省。又像眼睛上長了翳,看不到自己天天在那裡犯過呀!但是,一個人的過失,罪惡深重到了相當的地步,也有證據可以看出來;或者是心思混亂塞住,精神萎靡不振,隨便甚麼事轉頭就忘記了;或者是不值得煩惱的事,也常常感覺非常的煩惱;或者是見到品德高尚的君子,便覺得難為情,垂頭喪氣;或者是聽到光明正大的道理,反倒覺得不歡喜;或者是有恩惠給別人,對方不領情反而怨恨你;或者是夜裡都做些顛顛倒倒的壞夢,甚至語無倫次失掉平常的模樣;像這樣種種不正常的現象,都是作孽的表現啊!

  假使你有上邊所說的那種情形,就應該即刻提起精神,奮發向上,把舊的種種過失一齊改掉;而另外開辟一條新的人生大道,希望你千萬不可自己耽誤自己啊!

  第三篇 積善之方

  上一篇所講,改過的種種方法,能夠把今生的過失改掉,自然好命就不會變成壞命了;但是還不能把壞命變成好命。因為這一生雖然不犯過失造罪孽,但是前世有沒有犯過失,造罪孽,卻不知道,若是前世已經犯,這一世雖然不再犯;但是前世所犯的罪過,還是要受報應。那麼要怎麼樣做才能使壞命轉成好命呢?這不但要改過,還要積善、積德,才可以把前世所造的罪孽消去。善事積多了,自然能轉壞命成好命,並且可以證明它的效驗!

  【中國積德第一人,就數山東孔聖人,世代子孫都不衰呀!都不衰,七十三代孔德成呀!孔德成。】

  易經上說:積善的家庭,一定會有很多福份喜慶的事。例如,從前姓嚴的人家,要把他的女兒,許配給孔子的父親;就將孔家所作的事情,一件一件都提出來;覺得孔家祖先所積的德,多而且長久;所以預知孔家的子孫,將來必定會大發。後來果然生出了孔子。還有,孔子稱贊舜的孝,是不平凡的孝順,孔子說:像舜這樣的大孝,不但祖先要享受他的祭祀;並且他的世世代代子孫可以保住他的福德,不會敗落。春秋時代的陳國,就是舜傳下來的子孫,足以證明舜的後代興發得相當長久。這都是非常確實的說法啊!

  現在我再以過去發生真實的事情,來證明積善的功德。有一位做過少師的人,姓楊名榮,是福建省建寧人。他家世代是以擺渡為生。有一次,雨下得太久,溪水滿漲,水勢洶湧橫沖直撞,把民房都沖失了,被淹死的人順著水勢一直流下來。別的船都去撈取水中漂來的各種財貨,只有少師的曾祖父和祖父,專門去救水裡漂來的災民,而財物一件都不撈,鄉人都偷笑他們是傻瓜。等到少師的父親出生後,家道也漸漸的寬裕了。有一位神仙化做道士的模樣,向少師的父親說:你的祖父和父親,都積了許多陰功,所生的子孫應該發達做大官。可以將你的父親葬在某一個地方。少師的父親聽了,就照道士所指定的地方,把他的祖父和父親葬下。這座墳,就是現在大家所知道的白兔墳。後來少師出生了,到了二十歲就中了進士。一直做官,做到三公裡面的少師。皇帝還追封他的曾祖父、祖父、父親,與少師一樣的官位。而且少師的後代子孫,都非常興旺,一直到現在還有許多賢能之士。

  【楊少師呀!楊少師,祖父曾祖積陰德呀!積陰德;大水來了只救人,財物一概都不取,旁人笑伊是傻瓜,誰知傻瓜享大福呀!享大福!】

  浙江寧波人楊自懲,起初在縣衙做書辦,心地非常厚道;而且守法公平,做事公正;當時的縣官,為人嚴厲方正,有一次偶然打了一個囚犯,一直打到血流到地上,縣官還是不息怒;楊自懲就跪下,替囚犯向縣官求情,請縣官寬諒那個囚犯。縣官說:你求情本來沒有什麼不能放寬的,但是這個囚犯,不守法律,違背道理,不能教人不生氣啊!

  楊自懲一邊叩頭一邊說:在朝廷中已經沒有是非可言了,政治一片黑暗、貪污、腐敗,人心散失已經很久了,審問案件若是審出實情,尚且應該替他們傷心,可憐他們不明事理,誤蹈法網,不可以因為審出了案情,就歡喜。若是存心歡喜,恐怕會把案件忽略弄錯。若是生氣,又恐怕犯人受不住打,勉強招認,容易冤枉人。既然歡喜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發火呢?

  那縣官聽了楊自懲的話,非常感動,面容立即和緩下來,不再發怒了!講到楊自懲的家裡,是很窮的;但是他雖然窮,別人送他東西,他一概不肯接受。碰到囚犯缺糧,他卻常用許多方法去弄一些米來,救濟他們。有一天來了幾個新的囚犯,沒有東西吃,非常的餓,他自己家裡剛巧也欠米。若是拿來給囚犯吃,那麼自己家人就沒得吃了。如果只顧自己吃,那麼囚犯又餓得很可憐,沒有辦法,便同他的妻子商量。他的妻子問他說:犯人從什麼地方來的?從杭州來的。沿途熬餓,臉上餓得沒有一點血色;就像一種又青又黃的菜色,幾乎可以用手捧起來。

  因此,兩夫婦就把自己所存的一些米,用來煮稀飯給新來的囚犯吃。然後他們生了兩個兒子,大的叫做守陳,小的叫做守址,作官一直做到南北吏部侍郎。大孫子做到刑部侍郎。小孫子也做到四川按察使。兩個兒子,兩個孫子,都是名臣;而當今有兩個名人楚亭和德政,都是楊自懲的後代。

  【囚犯苦呀!囚犯苦,即坐監牢又挨餓,心中淒苦誰人知呀!誰人知;楊書辦呀心厚道,夫妻同心幫囚犯,積善之家慶有余呀!慶有余。】

  從前明朝英宗正統年間,有一個土匪首領叫作鄧茂七,在福建一帶造反。福建的讀書人和老百姓,跟隨他一起造反的很多。皇帝就起用曾經擔任都御使的鄞縣人張楷,去搜剿他們。張都憲用計策把鄧茂七捉住了。後來張都憲又派了福建布政司的一位謝都事,去搜查捉拿剩下來的土匪,捉到就殺;但是謝都事不肯亂殺,怕殺錯人。便向各處尋找依附賊黨的名冊,查出來凡是沒有依附賊黨,名冊裡還沒有他們姓名的人。就暗中給他們一面白布小旗,約定他們,搜查賊黨的官兵到的那一天,把這面白布小旗插在自己家門口,表示是清白的民家,並且禁止官兵不准亂殺。因為有這種措施而避免被殺的人,大約有一萬人之多。後來謝都事的兒子謝遷,就中了狀元,官做到宰相。而且他的孫子謝丕,也中了探花,就是第三名的進士。

  【將軍呀,不亂殺,後世子孫一定發呀!一定發,謝都事,心慈悲,全活萬人子孫昌呀!子孫昌!】

  在福建省浦田縣的林家,他們的上輩中,有一位老太太喜歡做善事,時常用米粉做粉團給窮人吃。只要有人向她要,她就立刻給,臉上沒有表現出一點厭煩的樣子。有一位仙人,變作道士,每天早晨向她討六、七個粉團。老太太每天給他,一連三年,每天都是這樣的布施,沒有厭倦過,仙人曉得她作善事的誠心,就向她說:我吃了你三年的粉團,要怎樣報答你呢?這樣吧,你家後面有一塊地,若是你死後葬在這塊地上,將來子孫有官爵的,就會像一升麻子那樣的多。

  後來老太太去世了,她的兒子依照仙人的指示,把老太太安葬下去。林家的子孫第一代發科甲的,就有九人。後來世世代代,做大官的人非常多。因此,福建省竟有一句:‘如果沒有姓林的人去赴考,就不能發榜。’的傳言。意思是講:林家考試的人多,並且都能考中,所以到發榜,榜上就不會沒有姓林的人。表示林家有功名的人很多。

  【林家老太太,喜歡做好事,常常把米粉,做成粉團送人吃呀,送人吃!布施心誠懇,神仙也感動,報答老太太,子孫官爵一大堆呀,一大堆!】

  馮琢庵太史的父親,當他在縣學裡做秀才的時候,有一個非常寒冷的冬天清早,在要去縣學的路上,碰到一個人倒在雪地裡,用手摸摸看,已經幾乎快要凍死了。馮老先生馬上就把自己穿的皮袍,脫下來替他穿上;並且還扶他到家裡,把他救醒。馮老先生救人後,就做了一個夢,夢中見到一位天神告訴他說:你救人一命,是完全出自一片至誠的心來救的,所以我要派韓琦投生到你家,做你的兒子。等到後來琢庵生了,就命名叫作馮琦。因為他是宋朝一個文武全才的賢能宰相,叫作韓琦的人來投胎轉世的。

  【馮老爹,心腸好,救人命呀!功德高;誠心誠意救人命,勝過建造七浮屠呀!七浮屠。】

  浙江台州有一個應大猷尚書,壯年的時候在山中讀書,夜裡頭,鬼常聚在一起做鬼叫,來嚇唬人,只有應公不怕鬼叫。有一夜,應公聽到一個鬼說:有一個婦人,因為丈夫出遠門作客,好久沒回來,她的公婆判斷兒子可能已經死了,所以就逼這個婦人改嫁;但是這個婦人卻是要守節,不肯改嫁。所以明天夜裡,她要在這裡上吊,我可以找到一個替身了。凡是上吊或者是淹死的人,如果沒有替身,便無法投生,所以叫替死鬼。

  應公聽到這些話,動了救人的心,偷偷的把自己的田,賣了四兩銀子,還馬上寫了一封假托她丈夫的信;並把銀子寄回家的事寫在信上說明。這位出外人的父母看了信以後,因為筆跡不像,所以懷疑信是假的。但是後來他們又說:信是可以假的,但是銀子不能假呀!一定是兒子很平安,才會把銀子寄回來。

  他們這樣想以後,就不再逼媳婦去改嫁了。後來他們的兒子回來了,這對夫婦就得以保全,像從前新婚時一樣,好好的過日子了。隔天晚上,應公又聽到那個鬼說:我本來可以找到替身了,那知道被這個秀才壞了我的事啊。

  旁邊一個鬼說:喂!你為什麼不去害死他呢?

  那個鬼說:天帝因為這個人心好,有陰德,已經派他去做陰德尚書了,我怎麼還能害他呢?

  應公聽了這兩個鬼所講的話以後,就更加努力,更加發心,善事一天一天去做,功德也一天一天的增加;碰到荒年的時候,每次都捐米谷救人;碰到親戚有急難,他一定想盡辦法幫助人家渡過難關;碰到蠻不講理的人,或不如意的事,總會反省,責備自己有過失,就心平氣和地接受事實。因為應公能夠這樣做人,所以他的子孫得到功名,官位的,一直到現在還是很多哩!

  【淹死的人呀!吊死的人,都要找替身呀!都要找替身,所以叫做替死鬼呀!替死鬼!】

  江蘇省常熟縣有一位徐鳳竹先生,他的父親本來就很富有。偶然碰到了荒年,就先把他應收的田租,完全捐掉,做為全縣有田的人的榜樣。同時又分他自己原有的稻谷,去救濟窮人。有一天夜裡,他聽到有一群鬼在門口唱道:千也不說謊,萬也不說謊,徐家秀才,快要做到了舉人!

  【千也不說謊,萬也不說謊,徐家的秀才,快做舉人郎呀!快做舉人郎。】

  那些鬼連續不斷的呼叫,夜夜不停。這一年,徐鳳竹去參加鄉試,果然考中了舉人。他的父親因此更加高興,努力不倦地做善事,積功德;同時又修橋鋪路,施齋飯供養出家人;碰到缺米缺衣的人,也接濟他們;凡是對別人有好處的事情,無不盡心的去做。後來他又聽到鬼在門前唱道:千也不說謊,萬也不說謊,徐家舉人,做官直做到都堂!結果徐鳳竹,官做到了兩浙的巡撫。

  【千也不說謊,萬也不說謊,徐家的舉人,官做到都堂呀!官做到都堂。】

  浙江省嘉興縣有一位姓屠,名叫康僖的人,起初在刑部裡做主事的官,夜裡就住在監獄裡。並且仔細的盤問囚犯,結果發現沒罪而被冤枉的,有不少人;但是屠公並不覺得自己有功勞,他秘密地把這件事,上公文告訴了刑部堂官。

  後來到了秋審的時候,刑部堂官,把屠公所提供的話,揀些要點,來審問那些囚犯。囚犯們都老老實實的向堂官供認,沒有一個不心服的。因此,堂官就把原來冤枉的,因為受刑不住被逼招認的,釋放了十多人。

  那個時候京裡的百姓,都稱贊刑部尚書明察秋毫。後來屠公又向堂官上了一份公文說:在天子腳下,尚且有那麼多被冤枉的人;那麼全國這樣大的地方,千千萬萬的百姓,那會沒有被冤枉的人呢?所以應該每五年再派一位減刑官,到各省去細查囚犯犯罪的實情,確實有罪的,定罪也要公平;若是冤枉的,應該翻案重審,減輕或者釋放。

  尚書就代為上奏皇帝,皇帝也准了他所建議的辦法;就派減刑官,到各省去查察,剛巧屠公也派在內。有一天晚上屠公夢見天神告訴他說:你命裡本來沒有兒子,但是因為你提出減刑的建議,正與天心相合;所以上帝賜給你三個兒子,將來都可以做大官;穿紫色的袍,束金鑲的帶。這天晚上,屠公的夫人就有了身孕;後來生下了應埙、應坤、應竣三個兒子,果然都作了高官。

  【屠康僖呀!屠康僖,辦刑案,有一套,明察秋毫不貪功,平反冤案十多起,建議減刑合天心,命裡無子得三子,個個都是做高官呀!做高官。】

  有一位嘉興人,姓包,名叫憑,號信之。他的父親做過安徽池州府的太守。生了七個兒子,包憑是最小的。他被平湖縣姓袁的人家,招贅做女婿;和我父親常常來往,交情很深。他的學問廣博,才氣很高,但是每次考試都考不中。因此他對佛教、道教的學問,很注意研究。

  有一天,他向東去卯湖游玩,偶然到了一處鄉村的佛寺裡,因為寺內房屋壞了,看見觀世音菩薩的聖像,露天而立,被雨淋得很濕。當時就打開他的袋子,有十兩銀子,就拿給這寺裡的住持和尚,叫他修理寺院房屋。和尚告訴他說:修寺的工程大,銀子少,不夠用,沒法完工。

  因此,他又拿了松江出產的布四匹,再撿竹箱裡的七件衣服給和尚。這七件衣服裡,有用麻織的料做的夾衣,是新做的;他的傭人要他不要再送了,但是包憑說:只要觀世音菩薩的聖像,能夠安好,不被雨淋,我就是赤身露體又有甚麼關系呢?和尚聽後流著眼淚說:施送銀兩和衣服布匹,還不是件難事,只是這一點誠心,怎麼容易得到呀!

  後來房屋修好了,包憑就拉著他父親同游這座佛寺,並且住在寺中。那天晚上,包憑做了一個夢,夢到寺裡的護法神,來謝他說:你做了這些功德,你的兒子可以世世代代享受官祿了。後來他的兒子包汴,孫子包柽芳,都中了進士,做到高官。

  【包信之,學問好,才氣高,可惜考試都不中;偶到一處鄉村裡,見佛寺、觀音像,風吹雨打露天立,布施心、油然生,難捨能捨心虔誠,感動得和尚流眼淚,夢裡護法來道謝,兒孫世世受官祿呀!受官祿。】

  浙江省嘉善縣有一個叫做支立的人,他的父親,在縣衙中的刑房當書辦。有一個囚犯,因為被人冤枉陷害,判了死罪;支書辦很可憐他,想要替他向上面的長官求情,寬免他不死。那個囚犯曉得支書辦的好意之後,告訴他的妻子說:支公的好意,我覺得很慚愧,沒法子報答;明天請他到鄉下來,你就嫁給他,他或者會感念這份情份,那麼我就可能有活命的機會了。

  他的妻子聽了之後,沒別的辦法,所以就邊哭邊答應了。到了明天,支書辦到了鄉下,囚犯的妻子就自己出來勸支書辦喝酒,並且把他丈夫的意思,完全告訴了支書辦。但是支書辦不願意這樣做,不過究竟還是盡了全力替這個囚犯,把案子平反了。後來,囚犯出獄,夫妻兩個人一起到支書辦家裡叩頭拜謝說:您這樣厚德的人,在近代實在是少有。現在您沒有兒子,我有一個女兒,願意送給您做掃地的小妾。這在情理上是可以說得通的。

  支書辦聽了他的話,就預備了禮物,把這個囚犯的女兒迎娶為妾,後來生了一個兒子叫支立,才二十歲就中了舉人的前茅,官做到翰林院的書記,後來支立的兒子叫做支高,支高的兒子叫支祿,都被保薦做州學縣裡的教官。而支祿的兒子叫支大綸,也考中了進士。

  【支書辦,刑房吏,有位囚犯遭冤屈,被判死罪真可憐;支書辦,心慈悲,平反冤獄無條件,厚德感動死囚犯呀!死囚犯!】

  以上這十條故事,雖然每人所做的各不相同,不過行的都是一個善字罷了。若是要再精細的加以分類來說,那末做善事;有真的,有假的;有直的,有曲的;有陰的,有陽的;有是的,有不是的;有偏的,有正的;有一半的,有圓滿的;有大的,有小的;有難的,有易的。

  這種種都各有各的道理,都應該要仔細的辨別。若是做善事,而不知道考究做善事的道理,就自誇自己做善事,做得怎樣有功德,那裡知道這不是在做善事,而是在造孽。這樣做豈不是冤枉,白費苦心,得不到一些益處啊!我現在把上面所說過的,分類來加以說明。怎麼叫做真假呢?從前在元朝的時候有幾個讀書人,去拜見天目山的高僧中峰和尚,問說:佛家講善惡的報應,像影子跟著身體一樣,人到那裡,影子也到那裡,永遠不分離。這是說行善,定有好報,造惡定有苦報,決不會不報的。為什麼現在某一個人是行善的,他的子孫反而不興旺?有某一個人是作惡的,他的家反倒發達得很?那末佛說的報應,倒是沒有憑據了。

  中峰和尚回答說:平常人被世俗的見解所蒙蔽,這顆靈明的心,沒有洗除干淨,因此,法眼未開,所以把真的善行反認為是惡的,真的惡行反算它是善的,這是常有的事情;並且看錯了,還不恨自己顛顛倒倒,怎麼反而抱怨天的報應錯了呢?

  大家又說:善就是善,惡就是惡,善惡那裡會弄得相反呢?

  中峰和尚聽了之後,便叫他們把所認為是善的,惡的事情都說出來。其中有一個人說:罵人,打人是惡;恭敬人,用禮貌待人是善。

  中峰和尚回答說:你說的不一定對喔!

  另外一個讀書人說:貪財,亂要錢是惡;不貪財,清清白白守正道,是善。

  中峰和尚說:你說的也不一定是對喔!

  那些讀書人,都把各人平時所看到的種種善惡的行為都講出來,但是中峰和尚都說:不一定全對喔!

  那幾個讀書人,因為他們所說的善惡,中峰和尚都說他們說得不對,所以就請問和尚,究竟怎樣才是善?怎樣才是惡?

  中峰和尚告訴他們說:做對別人有益的事情,是善;做對自己有益的事情,是惡。若是做的事情,可以使別人得到益處,那怕是罵人,打人,也都是善;而有益於自己的事情,那麼就是恭敬人,用禮貌待人,也都是惡。所以一個人做的善事,使旁人得到利益的就是公,公就是真了;只想到自己要得到的利益,就是私,私就是假了。並且從良心上所發出來的善行,是真;只不過是照例做做就算了的,是假。還有,為善不求報答,不露痕跡,那麼所做的善事,是真;但是為著某一種目的,企圖有所得,才去做的善事,是假;像這樣的種種,自己都要仔細地考察。

  怎樣叫做端曲呢?現在的人,看見謹慎不倔強的人,大都稱他是善人,而且很看重他;然而古時的聖賢,卻是寧願欣賞志氣高,只向前進的人,或者是安份守己,不肯亂來的人。因為這種人,才有擔當;有作為,可以教導他,使他上進。

  至於那些看起來謹慎小心卻是無用的好人,雖然在鄉裡,大家都喜歡他;但是因為這種人的個性軟弱,隨波逐流,沒有志氣,所以聖人一定要說這種人,是傷害道德的賊。這樣看來,世俗人所說的善惡觀念,分明是和聖人相反。

  俗人說是善的,聖人反而說是惡;俗人說是惡的,聖人反而說是善。從這一個觀念,推廣到各種不同的事情來說,俗人所喜歡的,或者是不喜歡的,完全不同於聖人。那還有不錯的嗎?天地鬼神庇佑善人報應惡人,他們都和聖人的看法是一樣的,聖賢以為是對的,天地鬼神也以為是對的;聖賢以為是錯的,天地鬼神也認為是錯的,而不和世俗人采取相同的看法。所以凡要積功德,絕對不可以被耳朵所喜歡的聲音,眼睛所喜歡的景象所利用,而跟著感覺在走;必須要從起心動念隱微的地方,將自己的心,默默地洗滌清淨,不可讓邪惡的念頭,污染了自己的心。

  所以全是救濟世人的心,是直;如果存有一些討好世俗的心,就是曲。全是愛人的心,是直;如果有一絲一毫對世人怨恨不平的心,就是曲;全是恭敬別人的心,就是直;如果有一絲玩弄世人的心,就是曲。這些都應該細細的去分辨。

  怎樣叫做陰陽呢?凡是一個人做善事被人知道,叫做陽善;做善事而別人不知道,叫做陰德。有陰德的人,上天自然會知道並且會報酬他的。有陽善的人,大家都曉得他,稱贊他,他便享受世上的美名。享受好名聲,雖然也是福,但是名這個東西,為天地所忌,天地是不喜歡愛名之人的。只要看世界上享受極大名聲的人,而他實際上沒有功德,可以稱配他所享受的名聲,常會遭遇到料想不到的橫禍,一個人並沒有過失差錯,反倒被冤枉,無緣無故被人栽上惡名的人,他的子孫,常常會忽然間發達起來。這樣看來,陰德和陽善的分別,真是細微得很,不可以不加以分辨啊!

  怎樣叫做是非呢?從前春秋時代的魯國定有一種法律,凡是魯國人被別的國家抓去做奴隸;若有人肯出錢,把這些人贖回來,就可以向官府領取賞金。但是孔子的學生子貢,他很有錢,雖然也替人贖回被抓去的人回來,子貢卻是不肯接受魯國的賞金。他不肯接受賞金,純粹是幫助他人,本意是很好。但是孔子聽到之後,很不高興的說:這件事子貢做錯了,凡是聖賢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要做了以後,能把風俗變好;可以教訓,引導百姓做好人,這種事才可以做;不是單單為了自己覺得爽快稱心,就去做的。現在魯國富有的人少,窮苦的人多;若是受了賞金就算是貪財;那末不肯受貪財之名的人,和錢不多的人,就不肯去贖人了。一定要很有錢的人,才會去贖人。如果這樣的話,恐怕從此以後,就不會再有人向諸侯贖人了。

  子路看見一個人,跌在水裡,把他救了上來。那個人就送一只牛來答謝子路,子路就接受了。孔子知道了,很欣慰的說:從今以後,魯國就會有很多人,自動到深水大河中去救人了。

  由這兩件事,用世俗的眼光來看,子貢不接受賞金是好的,子路接受牛,是不好的;不料孔子反而稱贊子路,責備子貢。照這樣看來,要知道一個人做善事,不能只看眼前的效果,而要講究是不是會產生流傳下去的弊端;不能只論一時的影響,而是要講究長遠的是非;不能只論個人的得失,而是要講究它關系天下大眾的影響。

  現在所為,雖然是善,但是如果流傳下去,對人有害,那就雖然像善,實在還不是善;現在所行,雖然不是善,但是如果流傳下去,能夠幫助人,那就雖然像不善,實在倒是善!這只不過是拿一件事情來講講罷了。說到其它種種,還有很多。例如:一個人應該做的事情,叫做義,但是有的時候,做該做的事,也會做錯,做了倒反而壞事。

  譬如壞人,可以不必寬放他,有人寬放他,這事情不能說不是義;但是寬放了這個壞人,反而使他的膽子更大,壞事做得更多;結果旁人受害,自己也犯罪;倒不如不要寬放他,給他儆戒,使他不再犯罪的好,不寬放他,是非義,使這個人不再犯罪,是義,這就叫做非義之義。

  禮貌是人人應該有的,但是要有分寸,用禮貌對待人,是禮;但若是過份,反而使人驕傲起來,就成為非禮了,這就叫做非禮之禮。

  信用雖要緊,但是也要看狀況,譬如:顧全小的信用,是信;要顧全小信,卻誤了大事;反而使得大信,不能顧全,此變成非信了,這就叫做非信之信。

  愛人本來是慈;但是因為過份的慈愛,反而使人膽子變大,闖出大禍,那就變成不慈了,這就叫做非慈之慈。這些問題,都應該細細地加以判斷,分別清楚。

  什麼叫做偏正呢?從前明朝的宰相呂文懿公剛才辭掉宰相的官位,回到家鄉來,因為他做官清廉,公正,全國的人都敬佩他,就像是群山拱衛著泰山,眾星環繞著北斗星一樣。獨獨有一個鄉下人,喝醉酒後,罵呂公。但是呂公並沒有因為被他罵而生氣,並向自己的用人說:這個人喝酒醉了,不要和他計較。

  呂公就關了門,不理睬他。過了一年,這個人犯了死罪入獄,呂公方才懊悔的講:若是當時同他計較,將他送到官府治罪,可以藉小懲罰而收到大儆戒的效果,他就不至於犯下死罪了,我當時只想心存厚道,所以就輕輕放過他;那知道,反而養成他天不怕地不怕的亡命之徒的惡性。他以為就算是罵宰相,也沒什麼大不了,一直到犯下死罪,送了性命。這就是存善心,反倒做了惡事的一個例子。

  也有存了惡心,倒反而做了善事的例子。像有一個大富人家,碰到荒年,窮人大白天在市場上搶米;這個大富人家,便告到縣官那裡;縣官偏偏又不受理這個案子,窮人因此膽子更大,愈加放肆橫行了。於是這個大富人家就私底下把搶米的人捉起來關,出他的丑,那些搶米的人,怕這大富人家捉人,反倒安定下來,不再搶了。若不是因為這樣,市面上幾乎大亂了。所以善是正,惡是偏,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也有存善心,反倒做了惡事的例子。

  這是存心雖正,結果變成偏,只可稱做正中的偏;不過也有存惡心,反倒做了善事的例子,這是存心雖是偏,結果反成正,只可稱做偏中的正;這種道理大家不可不知道。怎樣叫做半滿的善呢?易經上說:一個人不積善,不會成就好的名譽;不積惡,則不會有殺身的大禍。

  書經上說:商朝的罪孽,像穿的一串錢那麼滿;就仿佛收藏東西裝滿了一個容器裡一樣。

  如果你很勤奮的,天天去儲積,那麼終有一天就會積滿。商朝由開國一直到纣王,它的過失罪惡,到此時便積滿了,因此迅速亡國。如果懶惰些,不去收藏積存,那就不會滿。

  所說的積善積惡,也像儲存東西一樣,這是講半善滿善的一種說法。

  從前有一戶人家的女子,到佛寺裡去,想要送些錢給寺裡,可惜身上沒有多的錢,只有兩文錢,就拿來布施給和尚。而寺裡的首席和尚,竟然親自替她在佛前回向,求忏悔滅罪。後來這位女子進了皇宮做了貴妃,富貴之後,便帶了幾千兩的銀子來寺裡布施。但是這位主僧,卻只是叫他的徒弟,替那個女子回向罷了,那個女子不懂前後兩次的布施,為什麼待遇差別如此之大?就問主僧說:我從前不過布施兩文錢,師父就親自替我忏悔。現在我布施了幾千兩銀子,而師父不替我回向,不知是什麼道理?

  主僧回答她說:從前布施的銀子雖然少,但是你布施的心,很真切虔誠,所以非我老和尚親自替你忏悔,便不足以報答你布施的功德;現在布施的錢雖然多,但是你布施的心,不像從前真切,所以叫人代你忏悔,也就夠了。這就是幾千兩銀子的布施,只算是半善;而兩文錢的布施,卻算是滿善,道理在此。

  又漢朝人鐘離把他煉丹的方法,傳給呂洞賓,用丹點在鐵上,就能變成黃金,可拿來救濟世上的窮人。呂洞賓問鐘離說:變了金,到底會不會再變回鐵呢?

  鐘離回答說:五百年以後,仍舊要變回原來的鐵。

  呂洞賓又說:像這樣就會害了五百年以後的人,我不願意做這樣的事情。

  鐘離教呂洞賓點鐵成金,不過是試試他的心而已。現在知道呂洞賓存心善良,所以對他說:修仙要積滿三千件功德,聽你這句話,你的三千件功德,已經做圓滿了。

  這是半善滿善的又一種講法。一個人做善事,而內心不可叨念,仿佛自己做了一件不得了的善事;能夠這樣,那麼就隨便你所做的任何善事,都能夠成功而且圓滿。若是做了件善事,這個心就牢記在這件善事上;雖然一生都很勤勉的做善事,也只不過是半善而已。

  譬如拿錢去救濟人,要內不見布施的我,外不見受布施的人,中不見布施的錢,這才叫做三輪體空,也叫做一心清淨。如果能夠這樣的布施,縱使布施不過一斗米,也可以種下無邊無涯的福了;即使布施一文錢,也可以消除一千劫所造的罪了。如果這個心,不能夠忘掉所做的善事;雖然用了二十萬兩黃金去救濟別人,還是不能夠得到圓滿的福。這又是一種說法。

  怎麼叫做大善小善呢?從前有一個人,叫做衛仲達,在翰林院裡做官,有一次被鬼卒把他的魂引到了陰間。陰間的主審判官,吩咐手下的書辦,把他在陽間所做的善事、惡事兩種冊子送上來。等冊子送到一看,他的惡事冊子,多得竟攤滿了一院子;而善事的冊子,只不過像一支筷子那樣小罷了。主審官又吩咐拿秤來秤秤看,那攤滿院子的惡冊子反而比較輕,而像一支筷子那樣小卷的善冊子反而比較重。衛仲達就問說:我年紀還不到四十歲,那會犯了這麼多的過失罪惡呢?

  主審官說:只要一個念頭不正,就是罪惡,不必等到你去犯,譬如看見女色,動了壞念頭,那就是犯過。

  因此,衛仲達就問這善冊子裡記的是什麼。主審官說:皇帝有一次曾想要興建大工程,修三山地方的石橋。你上奏勸皇帝不要修,免得勞民傷財,這就是你的奏章底稿。

  衛仲達說:我雖然講過,但是皇帝不聽,還是動工了,對那件事情的進行,並沒有發生作用,這份疏表怎麼還能有這樣大的力量呢?

  主審官說:皇帝雖然沒有聽你的建議,但是你這個念頭,目的是要使千萬百姓免去勞役;倘使皇帝聽你的,那善的力量就更大了哩!

  所以立志做善事,目的在利益天下國家百姓,那麼善事縱然小,功德卻很大。假使只為了利益自己一個人,那麼善事雖然多,功德卻很小。

  怎麼叫做難行易行的善呢?從前有學問的讀書人,都說:克制自己的私欲,要從難除去的地方先除起。

  孔子的弟子樊遲,問孔子怎樣叫作仁?孔子也說,先要從難的地方下工夫。

  孔子所說的難,也就是除掉私心;並應該先從最難做,最難克除的地方做起。一定要像江西的一位舒老先生,他在別人家教書,把兩年所僅得的薪水,幫助一戶窮人,還了他們所欠公家的錢,而免除他們夫婦被拆散的悲劇。

  又像河北邯鄲縣的張老先生,看到一個窮人,把妻兒抵押了,錢也用了;若是沒有錢去贖回,恐怕妻兒都要活不成了。於是就捨棄他十年的積蓄,替這個窮人贖回他的妻兒。像舒老先生,張老先生,都是在最難處,旁人不容易捨的,他們竟然能夠捨得啊!

  又像江蘇省鎮江的一位靳老先生,雖然年老沒有兒子,他的窮鄰居,願意把一個年輕的女兒給他做妾,願能為他生一個兒子。但是這位靳老先生不忍心誤了她的青春,還是拒絕了,就把這女子送還鄰居。這又是很難忍處,而能夠忍得住的事呀!所以上天賜給他們這幾位老先生的福,也特別的豐厚。

  【善有真,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陽,有是有非有偏正,有半有滿有大小,有難有易當深辨呀,當深辨!】

  凡是有財有勢的人要立些功德,比平常人來得容易,但是容易做,卻不肯做,那就叫做自暴自棄了;而沒錢沒勢的窮人,要做些福,都會有很大的因難,難做到而能做到,這才真是可貴啊!我們為人處事,應該遇到機緣,就去做救濟眾人的事。不過救濟眾人,也不是容易的事,救濟眾人的種類很多,簡單的說,它的重要項目,大約有十種:

  第一、是與人為善。看到別人有一點善心,我就幫他,使他善心增長。別人做善事,力量不夠,做不成功,我就幫他,使他做成功,這都是與人為善。

  第二、是愛敬存心。就是對比我學問好,年紀大,輩份高的人,都應該心存敬重。而對比我年紀小,輩份低,景況窮的人,都該要心存愛護。

  第三、是成人之美。譬如一個人,要做件好事,尚未決定,則應該勸他盡心盡力去做。別人做善事時,遇到了阻礙;不能成功,應想方法,指引他,勸導他使得他成功;而不可生嫉妒心去破壞他。

  第四、是勸人為善。碰到做惡的人,要勸他做惡絕對有苦報,惡事萬萬做不得。碰到不肯為善,或只肯做些小善的人,就要勸他行善絕對有好報,善事不但要做,而且還要做得多。做得大。

  第五、是救人危急。一般人大多喜歡錦上添花,而缺乏雪中送炭的精神;而當遇到他人最危險、最困難、最緊急的關頭;能及時向他伸出援手,拉他一把,出錢出力幫他解決危急困境,可以說是功德無量,但是不可以引以為傲!

  第六、是興建大利。有大利益的事情,自然要有大力量的人,才能做到,一個人既然有大力量,自然應該做些大利益的事情,以利益大眾。例如,修築水利系統、救濟大災害等等。但是沒有大力量的人,也可以做到的。譬如,發現河堤上有個小洞,水從洞裡冒出,只要用些泥土、小石,將小洞塞住,這堤防就可以保住,而防止了水災的發生。事情雖然小,但這種功效也是不可忽視的。

  第七、是捨財作福。俗語說:人為財死,世人的心總愛錢財,求財都來不及,還願意去捨財濟助他人嗎?因此,能捨財去消除別人的災難,解決他人的危急;對一個常人而言,已不簡單,對窮人來說,則更加了不起。如按因果來講,‘捨得,捨得,有捨才有得。’‘捨不得,捨不得,不捨就不得。’;做一分善事就會有一分福報,所以不必憂愁我們會因為捨財救人,而使自己的生活陷於絕路。

  第八、是護持正法。這種法,就是指各種宗教的法。宗教有正,有邪,法也有正,有邪,邪教的邪法最害人心,自然應該禁止。而具有正知正見的佛法,是最容易勸導人心,挽回善良風俗的。若是有人破壞,一定要用全力保護維持,不可讓他破壞。

  第九、是敬重尊長。凡是學問深,見識好,職位高,輩份大,年紀老的人,都稱為尊長。自己都應該敬重,不可看輕他們。

  第十、是愛惜物命。凡是有性命的東西,雖然像螞蟻那樣小;也是有知覺的,曉得痛苦,並且也會貪生怕死。應該要哀憐它們,怎可以亂殺亂吃呢?有人常說:這些東西,本來就是要給人吃的。這話是最不通的,而且都是貪吃的人所造出來的話。

  以上所講的十種,只是大概的說明,下面是分別舉例比喻:什麼叫做與人善呢?從前虞朝的舜,在他還沒有做君主之前,在雷澤湖邊看見年輕力壯的漁夫,都揀湖水深處去抓魚;而那些年老體弱的漁夫,都在水流得急而且水較淺的地方抓。

  水流急,魚停不住,淺灘水少,魚也比較少,不比水深的地方,魚都在那裡游來游去,較容易抓。那些年輕力壯的漁夫,把好的地方都占去了。

  舜看見這種情形,心裡面悲傷哀憐他們。就想了一個方法,他自己也去參加捉魚,看見那些喜歡搶奪的人,就把他們的過失,掩蓋起來,而且也不對外講;看見那些比較謙讓的漁夫,便到處稱贊他們,拿他們作榜樣,並且學習他們謙讓的模樣。像這樣,舜抓了一年的魚,大家都把水深魚多的地方讓出來了。

  舜的故事,不過是用來勸化人,不可誤解是勸人抓魚。要知道抓魚是犯殺生的罪孽,千萬不可以做啊!那麼像舜那樣明白聰明的聖人,那有不能說幾句中肯的話,來教化眾人,而一定要親自參與呢?要曉得舜不用言語來教化眾人,而是拿自己做榜樣,使人見了,感覺漸愧而改變自己的自私心理,這真是一個用心良苦的人,所費的苦心啊!

  我們生在這個人心風俗敗壞,末世的時代,做人很不容易;因此,旁人有不如我的地方,不可以把自己的長處,去蓋過旁人?旁人有不善的事情,不可以把自己的善,來和別人比較。別人能力不及我,不可以把自己有的能力,來為難別人。自己縱然有才干聰明,也要收斂起來,不可以外露炫耀,應該像是沒有聰明才干一樣。要看聰明才干,都是虛的、假的一般。

  看到別人有過失,姑且替他包含掩蓋。像這樣,一方面可以使他有改過自新的機會,另一方面可以使他有所顧忌而不敢放肆。若是扯破面皮,他就沒有顧忌了。

  看到旁人有些小的長處,可以學的,或有小的善心善事,可以記的;都應該立刻翻轉過來,放下自己的主見,學他的長處;並且稱贊他,替他廣為傳揚。一個人在平常生活中,不論講句話或是做件事,全不可為自己,發起一種自私自利的念頭;而要全為了社會大眾設想,立出一種規則來,使大眾可以通行遵守,這才是一位偉大的人物,把天下所有的一切,都看做是公而不是私的度量呢!

  什麼叫做愛敬存心呢?君子與小人,從外貌來看,常常容易混淆,分不出真假。因為小人會裝假仁假義,冒充君子。不過這一點存心,君子是善,小人是惡,彼此相去很遠,他們的分別,就像黑白兩種顏色,絕對相反不同。所以孟子說:君子所以與常人不同的地方,就是他們的存心啊!

  君子所存的心,只有愛人敬人的心。因為人雖然有親近的,疏遠的,有尊貴的,有低微的,有聰明的,有愚笨的,有道德的,有下流的,千千萬萬不同的種類;但是這些都是我們的同胞,都是和我們一樣有生命,有血有肉,有感情,那一個不該愛他敬他呢?愛敬眾人,就是愛敬聖賢人。能夠明白眾人的意思,就是明白聖賢人的意思。為什麼呢?

  因為聖賢人本來都希望世界上的人,大家都能安居樂業,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所以,我們能夠處處愛人,處處敬人,使世上的人,個個平安幸福,也就可以說是代替聖賢,使這個世界上人人都能夠平安快樂了。

  什麼叫做成人之美呢?舉例來說,若是把一塊裡面有玉的石頭,隨便亂丟拋棄,那末這塊裡面有玉的石頭也只不過是和瓦片碎石一樣,一文不值了。若是把它好好的加以雕刻琢磨,那麼這塊石頭,就成了非常珍貴的寶物圭璋了。

  一個人也是如此,也全是靠勸導提引;所以看到別人做一件善事,或者是這個人立志向上,而且他的資質足以造就的話;都應該好好的引導他,提拔他,使他成為社會上的有用之材;或是誇贊他,激勵他,扶持他;若是有人冤枉他,就替他辯解冤屈,來替他分擔無端被人惡意的毀謗,可以設法代替他,頂替他被毀謗的事實,減輕他所受的毀謗,這樣叫做分謗。

  務必要使他能夠立身於社會,而後才算是盡了我的心意。大概通常的人,對那些與他不同類型的人,都不免有厭惡感,譬如小人恨君子,惡人恨善人。

  在同一個鄉裡的人,都是善的少,不善的多。正因為不善的人很多,善的人少,所以善人處在世俗裡,常常被惡人欺負,很難立得住腳,況且豪傑的性情大多數是剛正不屈,並且不注意修飾外表,世俗的眼光,見識不高,只看外表,就說長道短,隨便批評;所以做善事也常常容易失敗,善人也常常被人毀謗。

  碰到這種情形,只有全靠仁人長者,才能糾正那些邪惡不正的人,教導指引他們改邪歸正,保護,幫助善人,使他成立;像這樣辟邪顯正的功德,實在是最大的。

  什麼叫做勸人為善呢?一個人既然已經生在世上做了人,那一個沒有良心呢?但是因為汲汲地追逐名利,弄得這世間忙碌不堪,只要有名利可得,就昧著良心,不擇手段地去做,那就最容易墮落了。所以與別人往來相處,時常要留心觀察這個人,若是看他要墮落了,就應該隨時隨地提醒他,警告他,開發他的糊塗昏亂。

  譬如,看見他在長夜裡做了一個渾渾噩噩的夢,一定要叫喚他,使他趕快清醒;又譬如看他長久陷落在煩惱裡,一定要提拔他一把,使他頭腦轉為清涼。

  像這樣以恩待人,功德是最周遍,最廣大的了。從前韓文公曾說:以口來勸人,只在一時,事情過了,也就忘了;並且別處的人,無法聽到。以書來勸人,可以流傳到百世,並且能傳遍世界;所以做善書,有立言的大功德。

  這裡說以口來勸,用書來勸人為善,與前面所講的與人為善比較起來,雖然較注重形式的痕跡,但是這種對症下藥的事,時常會有特殊的效果;這種方法是不可以放棄的。

  並且勸人也得要勸的得當,譬如這個人太倔強,不可以用話來勸,你若是用話去勸了,不但是白勸,所勸的話,也成了廢話,這叫做失言。如果這個人性情溫順,可以用話來勸,你卻是不勸,錯過了勸人為善的機會,這叫做失人。失言失人,都是自己智慧不夠,分辨不出來,就應該自己仔細反省檢討;如此才能不失言,也不失人。

  什麼叫做救人危急呢?患難顛沛的事情,在人的一生當中,都是常有的。假使偶而碰到患, 難危急的人,應該要將他的痛苦,當做是發生在自己的身上一樣,趕快設法解救,看他有什麼被人冤屈壓迫的事情,或是用話語幫助他申辯明白,或是用種種的方法來救濟他的困苦。明朝的崔子曾經說:恩惠不在乎大小,只要在別人危急的時候,趕緊去幫助他就可以了。這句話真正是仁者的話呀!

  什麼叫做興建大利呢?講小的,在一個鄉中,講大的,在一個縣內,凡是有益公眾的事,最應該發起興建。或是開辟水道來灌溉農田;或是建築堤岸來預防水災;或是修築橋梁,使行旅交通方便,或是施送茶飯,救濟饑餓口渴的人。

  隨時遇到機會,都要勸導大家,同心協力,出錢出力來興建;縱然有別人在暗中毀謗你,中傷你;你也不要為了避嫌疑就不去做,也不要怕辛苦,擔心別人嫉妒怨恨,就推托不做,這都是不可以的。

  什麼叫做捨財作福呢?佛門裡的萬種善行,以布施為最重要。講到布施,就只有一個捨字,什麼都捨得,就合佛的意思了。

  真正明白道理的人,什麼都肯捨;譬如自己身上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念頭,沒有一樣不肯捨掉。譬如,佛陀曾在因地修行的時候,捨身飼虎。

  在身外的色、聲、香、味、觸、法,也都可以一概捨棄。一個人所有的一切,沒有一樣不可以捨掉,能夠如此,那就身心清淨,沒有煩惱,就如同佛菩薩了。

  若是不能什麼都捨,那就先從錢財上著手布施。世間人都把穿衣吃飯,看得像生命一樣重要;因此,錢財上的布施也最為重要;如果我能夠痛痛快快地施捨錢財;對內而言,可以破除我小器的毛病;對外而言,則可救濟別人的急難。

  不過錢財不易看破,起初做起來,難免會有一些勉強,只要捨慣了,心中自然安逸,也就沒有什麼捨不得了。這是最容易消除自己的貪念私心,也可以除掉自己對錢財的執著與吝啬。

  什麼叫做護持正法呢?法是千萬年來,有靈性的有情生命的眼目,也是真理的准繩;但是法有正有邪,如果沒有正法,如何能夠參加幫助天地造化之功呢?怎樣會使得各式各樣的人以及種種的東西,都能夠像裁布成衣那樣的成功呢?怎樣可以脫出那種種的迷惑,離開那種種的束縛呢?怎樣可以建設整理世上一切的事情,和逃出這個污穢世界,生死輪回的苦海呢?這都需要靠有了正法,才像有了光明的大路可走。

  所以凡是看到聖賢的寺廟,圖像,經典,遺訓,都要加以敬重;至於有破損不完全的,都應該要修補,整理。而講到佛門正法,尤其應該敬重的加以傳播宣揚,使大家都重視,才可以上報佛的恩德,這些都是更應該加以全力去實踐的。

  什麼叫做敬重尊長呢?家裡的父親,兄長,國家的君王,長官;以及凡是年歲,道德,職位,見識高的人,都應該格外虔誠的去敬重他們。

  在家裡侍奉父母,要有深愛父母的心,與委婉和順的容貌;而且聲要和,氣要平;這樣不斷地薰染成習慣,就變成自然的好性情,這就是和氣可以感勤天心的根本辦法。

  出門在外侍候君王,不論什麼事,都應該依照國法去做;不可以為君王不知道,自己就可以隨意亂做呀!辦一個犯罪的人,不論他的罪輕或重,都要仔細審問,公平地執法;不可以為君王不知道,就可以作威作福冤枉人!

  服侍君王,像面對上天一樣的恭敬,這是古人所訂的規范,這種地方關系陰德最大。你們試看,凡是忠孝人家,他們的子孫,沒有不發達久遠而且前途興旺的,所以一定要小心謹慎的去做。

  什麼叫做愛惜物命呢?要知道一個人之所以能夠算他是人,就是在他有這一片恻隱的心罷了。所以孟子說:沒有恻隱之心就不是人。

  求仁的,就是求這一片恻隱之心;積德的,也就是積這一片恻隱的心。有恻隱心就是仁;有恻隱心,就是德。沒有恻隱心,就是無仁心,沒道德。周禮上曾說:每年正月的時候,正是畜牲最容易懷孕的期間,這時候祭品勿用母的。因為要預防畜牲肚裡有胎兒的緣故。

  孟子說:君子不肯住在廚房附近。就是要保全自己的恻隱之心,所以,前輩有四種肉不吃的禁忌。譬如說,聽到動物被殺的聲音,不吃,或者在它被殺的時候看見,不吃;或者是自己養大的,不吃,或專門為我殺的,不吃。後輩的人,若要學習前輩的仁慈心,一下子做不到斷食葷腥,也應該依照前輩的辦法,禁戒少吃。

  照佛法來講,一切有生命的東西,都是因為前生造了孽而投胎做畜牲;等到它們的罪孽還完了後,仍然可以投胎做人的。做人以後若是肯修行,也可以修成佛。那麼我今生所吃的肉,難保不就是吃了未來佛的肉,並且現在的畜牲,在無量過去的前世中,也一定曾經做過人;那麼它們可能曾做過我前生中的父母,妻子,親族,朋友,我今天吃的肉,可能就是吃我前生的父母,妻子,親族,朋友的肉了。而今天我做人,它做畜牲,我吃它,我就造了殺孽,與它結下冤仇。如果被我吃的畜牲,來世它的孽債還清了,投生做了人,而我卻因為殺生造孽,投胎做畜牲,恐怕他也要報復我殺他之仇,而來殺我,吃我了。這樣說來,還能殺生麼?肉還能吃得下嗎?況且吃肉就算味道好,也不過是經過嘴裡到喉嚨那段時候,還覺得有味道,等到咽了下去,還有什麼味道?與素菜有什麼兩樣,為什麼一定要殺生造孽呢?

  雖然一時做不到不吃肉,也應該漸漸地減少吃肉,直到完全不吃。這樣子慈悲心就會愈來愈增加。不但殺生應戒,就是那些極小,不論愚蠢的或是有靈性的,凡是有生命的,都應該禁止傷害它們的性命。像要用絲來做衣服,就把蠶繭放在水裡燒,那要傷害多少蠶的性命?掘地種田,要殺害地下多少蟲的性命;想想我們穿的衣、吃的飯,是從那裡來的呢?都是殺它們的命,來養活我們自己;所以糟蹋糧食,浪費東西的罪孽,實在也應該與殺生的罪孽相等。至於隨手誤傷的生命,腳下誤踏而死的生命,又不曉得有多少,這都應該要設法防止。宋朝的蘇東坡有首詩說: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

  意思是說:恐怕老鼠餓死,所以為老鼠留些飯;哀憐飛蛾撲到燈上燙死,所以燈也不點。這話是多麼的仁厚慈悲呀!

  善事無窮無盡,那能說得完;只要把上邊說的十件事,加以推廣發揚,那麼無數的功德,就都完備了。

  【救濟眾人事,種類有很多,簡單而言之,大概有十種,與人為善一呀!愛敬存心二,成人之美三呀!勸人為善四,救人危急五呀!興建大利六,捨財作福七呀!護持正法八,敬重尊長九呀!愛惜物命十呀,愛惜物命十。】

  第四篇 謙德之效

  第三篇所說的,都是積善的方法,能夠積善,自然最好,但人在社會上,不能不和人來往,做人的方法必須加以講究;而最好的方法就是謙虛了。一個人能謙虛,在社會上一定會得到大眾廣泛的支持與信任,而懂得謙虛,便更知道‘日新又新’的重要;不但學問要求進步,做人做事交朋友等等,樣樣都要求進步。所有種種的好處,都從謙虛上得來,所以稱為謙德。這一篇專講謙虛的好處,謙虛的效驗;大家要仔細的研究,不可以囫囵吞棗,那就必定能夠得到大的利益。

  【書經說:滿招損呀!謙受益,自滿的就要招損害;謙虛的就會受到益呀!受到益。】

  易經謙卦上說:天的道理,不論什麼,凡是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虧損,而謙虛的就讓他得到益處。地的道理,不論什麼,凡是驕傲自滿的,也要使他改變,不能讓他永遠滿足;而謙虛的要使他滋潤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經過,必定會充滿了他的缺陷。鬼神的道理,凡是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受害,謙虛的便使他受福。人的道理,都是厭惡驕傲自滿的人,而喜歡謙虛的人。

  這樣看來,天、地、鬼、神、人、都看重謙虛的一邊。易經上六十四卦,所講的都是天地陰陽變化的道理,教人做人的方法。每一卦爻中,有凶有吉,凶卦是警戒人去惡從善,吉卦是勉勵人要日新又新,唯有這個謙卦,每一爻都吉祥。書經上也講:自滿,就會遭到損害,自謙,就會受到益處。

  我好幾次和許多人去參加考試,每次都看到貧寒的讀書人,快要發達考中的時候,臉上一定有一片謙和,而且安詳的光采發出來,仿佛可以用手捧住的樣子。

  辛未年,我到京城去會試,我的同鄉嘉善人一起去參加會試的,大約有十個人,只有丁敬宇,這個人最年輕,而且非常謙虛,我告訴同去會試的費錦坡講:這位老兄,今年一定考中。費錦坡問我說:怎樣能看出來呢?

  我說:只有謙虛的人,可以承受福報。老兄你看我們十人當中,有誠實厚道,一切事情,不敢搶在人前,像敬宇的嗎?有恭恭敬敬,一切多肯順受,小心謙遜,像敬宇的嗎?有受人侮辱而不回答,聽到人家毀謗他而不去爭辯,像敬宇的嗎?一個人能夠做到這樣,就是天地鬼神,也都要保佑他,豈有不發達的道理?等到放榜,丁敬宇果然考中了。

  丁丑年在京城裡,和馮開之住在一起,看見他總是虛心自謙,面容和順,一點也不驕傲,大大的改變了他小時候的那種習氣。他有一位正直又誠實的朋友季霁巖,時常當面指責他的錯處,但卻只看到他,平心靜氣地接受朋友的責備,從來不反駁一句話。我告訴他說:一個人有福,一定有福的根苗;有禍,也一定有禍的預兆。只要這個心能夠謙虛,上天一定會幫助他,你老兄今年必定能夠登第了!後來馮開之果然真的考中了。

  趙裕峰,名光遠,是山東省冠縣人;不滿二十歲的時候,就中了舉人,後來又考會試,卻多次不中。他的父親做嘉善縣的主任秘書,裕峰隨同他父親上任。裕峰非常羨慕嘉善縣名士錢明吾的學問,就拿自己的文章去見他,那曉得這位錢先生,竟然拿起筆來,把他的文章都塗掉了。裕峰不但不發火,並且心服口服,趕緊把自己文章的缺失改了。如此虛心用功的年輕人,實在是少有,到了明年,裕峰就考中了。

  壬辰年我入京城去觐見皇帝,見到一位叫夏建所的讀書人,看到他的氣質,虛懷若谷,毫無一點驕傲的神氣,而且他那謙虛的光采,就像會逼近人的樣子。我回來告訴朋友說:凡是上天要使這個人發達,在沒有發他的福時,一定先發他的智慧,這種智慧一發,那就使浮滑的人自然會變得誠實,放肆的人也就自動收斂了,建所他溫和善良到這種地步,是已發了智慧了,上天一定要發他的福了。等到放榜的時候,建所果然考中了。

  江陰有一位讀書人。名叫張畏巖,他的學問積得很深,文章做得很好,在許多讀書人當中,很有名聲。甲午年南京鄉試,他借住在一處去寺院裡,等到放榜,榜上沒有他的名字,他不服氣,大罵考官,眼睛不清楚,看不出他的文章好。那時候有一個道士在旁微笑,張畏巖馬上就把怒火發在道士的身上。道士說:你的文章一定不好。張畏巖更加的發怒說:你沒有看到我的文章,怎麼知道我寫得不好呢?道士說:我常聽人說,做文章最要緊的,是心平氣和,現在聽到你大罵考官,表示你的心非常不平,氣也太暴了,你的文章怎麼會好呢?

  張畏巖聽了道士的話,倒不覺的屈服了,因此,就轉過來向道士請教。道士說:要考中功名,全要靠命,命裡不該中,文章雖好,也沒益處,仍不會考中,一定要你自己改變改變。

  張畏巖問道:既然是命,怎樣去改變呢?道士說:造命的權,雖然在天,立命的權,還是在我;只要你肯盡力去做善事,多積陰德,什麼福不可求得呢?

  張畏巖說:我是一個窮讀書人,能做什麼善事呢?

  道士說:行善事,積陰功,都是從這個心做出來的。只要常常存做善事,積陰功的心,功德就無量無邊了。就像謙虛這件事,又不要花錢,你為什麼不自我反省,自己工夫太淺,不能謙虛,反而罵考官不公平呢?

  張畏巖聽了道士的話,從此以後就壓低一向驕傲的志向,自己很留意把持住自己,勿走錯了路,天天加功夫去修善,天天加功夫去積德。到了丁酉年,有一天,他做夢到一處很高的房屋裡去,看到一本考試錄取的名冊,中間有許多的缺行。他看不懂,就問旁邊的人說:這是什麼?那個人說:這是今年考試錄取的名冊。而張畏巖問:為什麼名冊內有這麼多的缺行?那個人又回答說:陰間對那些考試的人,每三年考查一次,一定要積德,沒有過失,這冊裡才會有名字。像名冊前面的缺額,都是從前本該考中,但是因為他們最近犯了有罪過的事情,才把名字去掉的。

  後來那個人又指了一行說:你三年來,很留心的把持住自己,沒犯罪過,或者是應該補上這個空缺了,希望你珍重自愛,勿犯過失!果然張畏巖就在這次的會考,考中了第一百零五名。

  【造命的權在天,立命的權在我,只要肯努力,多做善, 事積陰德呀!積陰德,什麼福報求不得呀?求不得?】

  從上面所講的看來,舉頭三尺高,一定有神明在監察著人的行為。因此,利人,吉祥的事情,都應該趕快的去做;凶險,損人的事,應該避免,不要去做,這是可以由我自己決定的,只要我存好心,約束一切不善的行為,絲毫不得罪天地鬼神,而且還要虛心,自己肯遷就不驕傲,使得天地鬼神,時時哀憐我,才可以有福的根基,那些滿懷傲氣的人,一定不是遠大的器量,就算能發達,也不會長久地享受福報。稍有見識的人,一定不肯把自己肚量,弄得很狹窄,而自己拒絕可以得到的福,況且謙虛的人,他還有地方可以受到教導,若人不謙虛,誰肯去教他?

  並且謙虛的人,肯學別人的好處,別人有善的行動,就去學他,那麼得到的善行,就沒有窮盡了。尤其是進德修業的人,一定所不可缺少的啊!

  【舉頭三尺高呀!決定有神明,不但要存好心,而且要虛心,不可以做壞事,還要肯遷就,天地鬼神呀,千萬莫得罪啊!莫得罪!】

  古人有幾句老話說:有心要求功名的,一定可以得到功名;有心要求富貴的,一定可以得到富貴。一個人有遠大的志向,就像樹有根一樣;樹有根,就會生出丫枝花葉來。

  人要立定了這種偉大的志向,必須在每一個念頭上,都要謙虛,即使碰到像灰塵一樣極小的事情,也要使別人方便,能夠做到這樣,自然會感動天地了。

  而造福全在我自己,自己真心要造,就能夠造成。像現在那些求取功名的人,當初那有什麼真心,不過是一時的興致罷了;興致來了,就去求,興致退了,就停止,孟子對齊宣王說:大王喜好音樂,若是到了極點,那麼齊國的國運大概可以興旺了。但是大王喜好音樂,只是個人在追求快樂罷了,若是能把個人追求快樂的心,推廣到與民同樂,使百姓都快樂,那麼齊國還有不興旺的麼?

  我看求科名,也是這樣,要把求科名的心,落實推廣到積德行善上;並且要盡心盡力地去做,那麼命運與福報,就都能夠由我自己決定了!

  各位聽眾朋友,在聽完了《了凡四訓有聲書》之後,您的內心一定是感觸很多,覺得獲益匪淺,這的的確確是一部扣人心弦,淨化人心的有聲書;而了凡四訓這本書的原文,文字非常的優美典雅,表面上看起來,好像並不難了解,但是其中所深藏宇宙人生的道理,卻是非常的深奧,必須用心體會,才能有得於心。

  所以盼望各位聽眾朋友,在聽過錄音帶以後,最好能夠熟讀了凡四訓的原文三百遍;必定能夠信心益增,效法了凡先生立命精神的決心,會更加的堅定;進而身體力行,斷惡修善。於是而個人的學業,事業,家庭均能圓滿,成聖成賢,也是指日可待的。

  為了利益大眾,廣為流傳,在此我們聲明,了凡四訓有聲書並沒有所謂‘智慧財產權’的問題,非常歡迎善心人士大力提倡翻錄,提供各級學校教學參考,來協助我們大、中、小學生的心理建設;並且能淨化社會人心,提升道德觀念;大家都學了凡精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行善積德,服務人群,如果說人人能夠如此,國家前途一定光明,世界一片祥和。

  整理人的話

  “了凡四訓”,是袁了凡先生,一生奉行“太上感應篇”的精華所得。

  開頭所以先談“立命之學”,是為了勉勵世人奮發向上,不要自暴自棄,因為人生的氣數,雖由前生造因而定,但命運的好壞,卻隨著此生心性之狀態而改變,因此以立命之說開宗明義。

  第二篇接著講“改過之法”,是因為一般人,都自認自己是無過失之人,而不知改過行善,試想不知改過之人,就像漏了底的容器,行善也收不到效果。

  為人若諸惡不改,眾善奉行,則功過相抵,等於沒作。若諸惡不改,只略行數善,則就只見禍不見福。因此說:改過是立命的下手工夫,所以第二篇奠上“改過之法”。

  人若知過能改,但不曉得行善的道理,也是徒勞無益,因此第三篇接著談“積善之方”,淋漓盡致的分析行善的道理與方法。

  初學行善之人,難免會像窮小子忽然變成暴發戶,會有傲慢天下,藐視一切的驕傲作風,因此末篇以“謙德之效”,叮咛“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人能謙虛為懷,則行善惟恐不足,才能使“立命”收到效果,而達致改造命運的目的。

  總而言之,“了凡四訓”,雖曰“四訓”,其實是一氣呵成的一篇“立命道理”,確確實實是人生之“至理名言”。

  各位親愛的聽眾朋友大家好,末學首先要恭喜您,能夠聽完‘了凡四訓有聲書’。這是很不簡單的,如果您沒有具足相當的善根、福德、因緣,就可能沒機會聽到,甚至聽了也不能聽到心裡,內心的震動、感受,自然也不強烈;相信諸位聽完的感受一定很深、而且是法喜充滿,所以向各位祝賀。

  如果您想要繼續研究‘了凡四訓’,末學向各位建議,最好能夠聽‘了凡四訓文教基金會’制作的當代佛門高僧,淨空法師演述的‘了凡四訓講記廣播劇’錄音帶,共有十八卷,相當的精彩,並應熟讀了凡四訓原文三百遍,而且要依教奉行,如此,您對自己的命運,就有相當的把握。

  中國人常講到積德,‘了凡四訓’也強調行善積德,而中國最會積德的人是誰呢?就是孔子,孔子積了百代之德,所以他的子孫,七十三代的孔德成先生,以前是考試院院長;現在是總統府資政。

  中國第二位會積德的就是宋朝的宰相范仲淹,范仲淹積了千年之德,所以范氏的子孫,到現在還是很興旺。所以‘德’相當的重要,所謂:‘有德者保之,無德者失之。’小至個人的身家性命財產,大至國家乃至全世界的存亡興廢,跟這個‘德’字有相當大的因果關系,可惜一般人多未能深入的了解,而秦始皇若是知道這個道理,就不會焚書坑儒。他也想使子孫萬世而為皇,只要積德,秦朝的基業,一樣也可以保持相當的長遠;但是他不了解這個道理,所以十五年就垮了。而且子孫都很慘。這是歷史的經驗教訓,相當的發人深省。

  一般人,對命運多是感到很迷茫,論語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所以要知命,也不簡單。因為這個學問很深,如果對命運真正的了解,自然就理得心安,不可能怨天尤人了。我們現在社會上有很多亂象,各種問題層出不窮,而了凡四訓這本書,對於人心來講,有相當大的穩定作用和淨化效果。所以,希望社會賢達、政府官員,都能提倡。

  這個對國家社會的安定,必然會產生很大的力量,如果了凡四訓這套錄音帶,能夠有三百萬套在台灣流通,相信我們的社會風氣會為之一變,人心道德會為之一振,這是可以預估的。

  而且這套錄音帶並沒有版權,歡迎大家助錄、弘揚;我們學會成立的目的,就是希望把這本改造命運的寶典,推薦給世界上每一個人,所以已經有了英文的翻譯和英文有聲書的出版。這對促進世界和平、人類幸福,必定會有相當深廣的影響。

  另外,了凡四訓講到布施,我們的錢財要捨,確實不容易,俗話說:‘捨得捨得,有捨才有得’;韓愈講過:‘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所以我們贊助了凡四訓等於是財布施,而這種財施,還有兩種的效果在裡面;就是法施和無畏施;法施是使人聞到正法,聞到正法能使人心安法喜;而遠離煩惱,心無恐怖就是無畏施也具足了。所以我們在‘了凡四訓’行財布施,法施和無畏施,也都圓滿具足了!

  最後希望大家給我們指教、支持、與贊助,謝謝各位!

  功過格(參雲棲大師自知錄)

  附錄 雲谷禅師授袁了凡功過格參雲棲大師自知錄

  陳癸丞提供

  准百功:

  救免一人死。完一婦女節。阻人不溺一子女。為人延一嗣。

  准五十功:

  免墮一胎。當欲染境,守正不染。收養一無倚。葬一無主骸骨。救免一人流離。救免一人軍徒重罪。白一人冤。發一言利及百姓。

  准三十功:

  施一葬地與無土之家。化一為非者改行。度一受戒弟子。完聚一人夫婦。收養一無主遺棄門孩。成就一人德業。

  准十功:

  薦引一有德人。除一人害。編纂一切眾經法。以方術治一人重病。發至德之言。有財勢可使而不使。善遺妾婢。救一有力報人之畜命。

  准五功:

  勸息一人訟。傳人一保益性命事。編纂一保益性命經法。以方術救一人輕疾。勸止傳播人惡。供養一賢善人。祈福禳災等,但許善願不殺生。救一無力報人之畜命。

  准三功:

  受一橫不嗔。任一謗不辯。受一逆耳言。免一應責人。勸養蠶、漁人、獵人、屠人等改業。葬一自死畜類。

  准一功:

  贊一人善。掩一人惡。勸息一人爭。阻人一非為事。濟一人饑。留無歸人一宿。救一人寒。施藥一服。施行勸濟人書文。誦經一卷。禮忏百拜。誦佛號千聲。講演善法。谕及十人。興事利及十人。拾得遺字一千。飯一僧。護持僧眾一人。不拒乞人。接濟人畜一時疲頓。見人有憂,善為解慰。肉食人持齋一日。見殺不食。聞殺不食。為己殺不食。葬一自死禽類。放一生。救一細微濕化之屬命。作功果薦沉魂。散錢粟衣帛濟人。饒人債負。還人遺物。不義之財不取。代人完納債負。讓地讓產。勸人出財作種種功德。不負寄托財物。建倉平粜、修造路橋、疏河掘井、修置三寶寺院、造三寶尊像及施香燭燈油等物、施茶水、捨棺木一切方便等事。自‘作功果’以下,俱以百錢為一功。

  准百過:

  致一人死。失一婦女節。贊人溺一子女。絕一人嗣。

  准五十過:

  墮一胎。破一人婚。拋一人骸。謀人妻女。致一人流離。致一人軍徒重罪。教人不忠不孝大惡等事。發一言害及百姓。

  准三十過:

  造謗污陷一人。摘發一人陰私與行止事。唆一人訟。毀一人戒行。反背師長。抵觸父兄。離間人骨肉。荒年積囤五谷不粜生索。

  准十過:

  排擯一有德人。薦用一匪人。平人一冢。凌孤逼寡。受畜一失節婦。畜一殺眾生具。惡語向尊親、師長、良儒。修合害人毒藥。非法用刑。毀壞一切正法經典。誦經時,心中雜想惡事。以外道邪法授人。發損德之言。殺一有力報人之畜命。

  准五過:

  讪謗一切正法經典。見一冤可白不白。遇一病求救不救。阻絕一道路橋梁。編纂一傷化詞傳。造一渾名歌謠。惡口犯平交。殺一無力報人之畜命。非法烹炮生物,使受極苦。

  准三過:

  嗔一逆耳言。乖一尊卑次。責一不應責人,播一人惡。兩舌離間一人。欺诳一無識。毀人成功。見人有憂,心生暢快。見人失利、失名,心生歡喜。見人富貴,願他貧賤。失意辄怨天尤人。分外營求。

  准一過:

  沒一人善。唆一人斗。心中暗舉惡意害人。助人為非一事。見人盜細物不阻。見人憂驚不慰。役人畜,不憐疲頓。不告人取人一針一草。遺棄字紙。暴棄五谷天物。負一約。醉犯一人。見一人饑寒不救濟。誦經差漏一字句。僧人乞食不與。拒一乞人。食酒肉五辛,誦經登三寶地。服一非法服。食一報人之畜等肉。殺一細微濕化屬命以及履巢破卵等事。背眾受利,傷用他錢。負貸。負遺。負寄托財物。因公恃勢乞索、巧索,取人一切財物。廢壞三寶尊像以及殿宇、器用等物。斗秤等小出大入。販賣屠刀、漁網等物。自‘背眾受利’以下,俱以百錢為一過。

  袁了凡居士略傳

  袁了凡先生,本名袁黃,字坤儀;江蘇省吳江縣人。年輕 時入贅到浙江省嘉善縣姓殳的人家;因此,在嘉善縣得了公費做縣裡的公讀生。他於明穆宗隆慶四年(西元一五七○年),在鄉裡中了舉人;明神宗萬歷十四年(西元一五八六年)考上進士,奉命到河北省寶坻縣做縣長。過了七年升拔為兵部‘職方司’的主管人,任中剛好碰到日寇侵犯朝鮮,朝鮮向中國求救兵。當時的‘經略’(駐朝鮮軍事長官)宋應昌奏准請了凡為‘軍前贊畫’(參謀長)的職務,並兼督導支援朝鮮的軍隊。提督李如松掌握兵權,假裝賜給高官俸祿與日寇談和,日寇信以為真,沒有設防;李如松發動突擊,攻破形勢險要的平壤,因而打敗了日寇。

  袁了凡先生因為這件事當面指責李如松,不應用詭詐的手段對付日寇,這樣有損大明朝的國威:而且李如松手下的士兵隨便殺害百姓,並以頭來記功。了凡向李如松據理力爭,李如松發怒;不但不接受勸誡,反而獨自帶著軍隊東走,使得了凡所率領的軍隊孤立無援。日寇因而乘機攻擊了凡的軍隊,幸賴了凡機智應對,將日寇擊退。而李如松的軍隊,最後終於被日寇擊敗了;他想要脫卻自己的罪狀,反而以十項罪名彈劾袁了凡;了凡很快地被提出審判,終於在‘拾遺’(谏官)的任內,被迫停職返鄉。在家裡,了凡非常懇切、認真地行善直到去世,過逝時享年七十四歲。明熹宗天啟年間,了凡的冤案終於真相大白,朝廷追敘了凡征討日寇的功績,贈封他為‘尚寶司少卿’的官銜。了凡先生從當學生時,就非常喜歡研究學問,書不論古今,事不分輕重,他都認真研究,並且非常通達。例如:星象、法律、水利、理數、兵備、政治、堪輿等。

  了凡先生在寶坻縣當縣長時,非常注重人民的福利,常常想做些有利地方的事情;寶坻縣當時常有水災氾濫,了凡先生於是積極興辦水利,將三汊河疏通,築堤防以抵擋水患侵襲;並且教導百姓沿著海岸種植柳樹,每當海水氾濫,挾帶沙土沖上岸時,遇到柳樹就積擋下來,久而久之變成一道堤防。於是了凡先生又督導百姓在堤防上建造溝渠,並鼓勵百姓耕種;因此,荒廢的土地漸漸地開墾,了凡先生又免除百姓種種雜役以便民,使得百姓安居樂業。了凡先生家裡並不富有,可是卻非常喜歡布施,家居生活儉樸,每天誦經持咒,參禅打坐,修習止觀。不管公私事務再忙,早晚定課從不間斷。在這當中,了凡先生寫下四篇短文,當時命名為‘戒子文’,用來訓誡他兒子,就是後來廣向行於世的‘了凡四訓’這本書。

  了凡四訓原著

  袁了凡居士著

  第一篇 立命之學

  第二篇 改過之法

  第三篇 積善之方

  第四篇 謙德之效

  第一篇 立命之學

  余童年喪父,老母命棄舉業學醫,謂可以養生,可以濟人,且習一藝以成名,爾父夙心也。

  後余在慈雲寺,遇一老者,修髯偉貌,飄飄若仙,余敬禮之。語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進學,何不讀書?余告以故,並叩老者姓氏裡居。曰:吾姓孔,雲南人也。得邵子皇極數正傳,數該傳汝。余引之歸,告母。母曰:善待之。試其數,纖悉皆驗。余遂起讀書之念,謀之表兄沈稱,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開館,我送汝寄學甚便。余遂禮郁為師。

  孔為余起數:縣考童生,當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學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處名數皆合。

  復為卜終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幾名,某年當補廪,某年當貢,貢後某年,當選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歸。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當終於正寢,惜無子。余備錄而謹記之。

  自此以後,凡遇考校,其名數先後,皆不出孔公所懸定者。獨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當出貢;及食米七十余石,屠宗師即批准補貢,余竊疑之。

  後,果為署印楊公所駁,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師見余場中備卷,歎曰:五策,即五篇奏議也,豈可使博洽淹貫之儒,老於窗下乎!遂依縣申文准貢,連前食米計之,實九十一石五斗也。

  余因此益信進退有命,遲速有時,澹然無求矣。

  貢入燕都,留京一年,終日靜坐,不閱文字。己巳歸,游南雍,未入監,先訪雲谷會禅師於棲霞山中,對坐一室,凡三晝夜不瞑目。

  雲谷問曰:凡人所以不得作聖者,只為妄念相纏耳。汝坐三日,不見起一妄念,何也?

  余曰:吾為孔先生算定,榮辱生死,皆有定數,即要妄想,亦無可妄想。

  雲谷笑曰:我待汝是豪傑,原來只是凡夫。

  問其故?曰: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來,被他算定,不曾轉動一毫,豈非是凡夫?

  余問曰:然則數可逃乎?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書所稱,的為明訓。我教典中說: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夫妄語乃釋迦大戒,諸佛菩薩,豈诳語欺人?

  余進曰:孟子言:求則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義,可以力求;功名富貴,如何求得?

  雲谷曰:孟子之言不錯,汝自錯解了。汝不見六祖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外雙得,是求有益於得也。

  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因問:孔公算汝終身若何?余以實告。雲谷曰:汝自揣應得科第否?應生子否?

  余追省良久,曰:不應也。科第中人,類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積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煩劇,不能容人;時或以才智蓋人,直心直行,輕言妄談。凡此皆薄福之相也,豈宜科第哉。

  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余好潔,宜無子者一;和氣能育萬物,余善怒,宜無子者二;愛為生生之本,忍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節,常不能捨己救人,宜無子者三;多言耗氣,宜無子者四;喜飲铄精,宜無子者五;好徹夜長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無子者六。其余過惡尚多,不能悉數。

  雲谷曰:豈惟科第哉。世間享千金之產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產者,定是百金人物;應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天不過因材而笃,幾曾加纖毫意思。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孫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孫保之;其斬焉無後者,德至薄也。

  汝今既知非。將向來不發科第,及不生子相,盡情改刷;務要積德,務要包荒,務要和愛,務要惜精神。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此義理再生之身也。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數;義理之身,豈不能格天。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詩雲: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猶可得而違也;汝今擴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積陰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易為君子謀,趨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趨,凶何可避?開章第一義,便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汝信得及否?

  余信其言,拜而受教。因將往日之罪,佛前盡情發露,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條,以報天地祖宗之德。

  雲谷出功過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記;善則記數,惡則退除,且教持准提咒,以期必驗。

  語余曰:符箓家有雲:不會書符,被鬼神笑;此有秘傳,只是不動念也。執筆書符,先把萬緣放下,一塵不起。從此念頭不動處,下一點,謂之混沌開基。由此而一筆揮成,更無思慮,此符便靈。凡祈天立命,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

  孟子論立命之學,而曰:夭壽不貳。夫夭與壽,至貳者也。當其不動念時,孰為夭,孰為壽?細分之,豐歉不貳,然後可立貧富之命;窮通不貳,然後可立貴賤之命;夭壽不貳,然後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間,惟死生為重,曰夭壽,則一切順逆皆該之矣。

  至修身以俟之,乃積德祈天之事。曰修,則身有過惡,皆當治而去之;曰俟,則一毫觊觎,一毫將迎,皆當斬絕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實學。

  汝未能無心,但能持准提咒,無記無數,不令間斷,持得純熟,於持中不持,於不持中持。到得念頭不動,則靈驗矣。

  余初號學海,是日改號了凡;蓋悟立命之說,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從此而後,終日兢兢,便覺與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戰兢惕厲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毀我,自能恬然容受。

  到明年禮部考科舉,孔先生算該第三,忽考第一;其言不驗,而秋闱中式矣。

  然行義未純,檢身多誤;或見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為善,而口有過言;或醒時操持,而醉後放逸;以過折功,日常虛度。自己巳歲發願,直至己卯歲,歷十余年,而三千善行始完。

  時,方從李漸庵入關,未及回向。庚辰南還。始請性空、慧空諸上人,就東塔禅堂回向。遂起求子願,亦許行三千善事。辛巳、生男天啟。

  余行一事,隨以筆記;汝母不能書,每行一事,辄用鵝毛管,印一朱圈於歷日之上。或施食貧人,或買放生命,一日有多至十余圈者。至癸未八月,三千之數已滿。復請性空輩,就家庭回向。九月十三日,復起求中進士願,許行善事一萬條,丙戌登第,授寶坻知縣。

  余置空格一冊,名曰治心編。晨起坐堂,家人攜付門役,置案上,所行善惡,纖悉必記。夜則設桌於庭,效趙閱道焚香告帝。

  汝母見所行不多,辄颦蹙曰:我前在家,相助為善,故三千之數得完;今許一萬,衙中無事可行,何時得圓滿乎?

  夜間偶夢見一神人,余言善事難完之故。神曰:只減糧一節,萬行俱完矣。蓋寶坻之田,每畝二分三厘七毫。余為區處,減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心頗驚疑。適幻余禅師自五台來,余以夢告之,且問此事宜信否?

  師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當萬善,況合縣減糧、萬民受福乎?吾即捐俸銀,請其就五台山齋僧一萬而回向之。

  孔公算予五十三歲有厄,余未嘗祈壽,是歲竟無恙,今六十九矣。書曰:天難谌,命靡常。又雲:惟命不於常,皆非诳語。吾於是而知,凡稱禍福自己求之者,乃聖賢之言。若謂禍福惟天所命,則世俗之論矣。

  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即時當順利,當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貧窭想;即人相愛敬,常作恐懼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學問頗優,常作淺陋想。

  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閒己之邪。

  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擱一生。

  雲谷禅師所授立命之說,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曠也。

  第二篇 改過之法

  春秋諸大夫,見人言動,億而談其禍福,靡不驗者,左國諸記可觀也。

  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動乎四體,其過於厚者常獲福,過於薄者常近禍;俗眼多翳,謂有未定而不可測者。

  至誠合天,福之將至,觀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禍之將至,觀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今欲獲福而遠禍,未論行善,先須改過。

  但改過者,第一、要發恥心。思古之聖賢,與我同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師?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塵情,私行不義,謂人不知,傲然無愧,將日淪於禽獸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恥者,莫大乎此。孟子曰:恥之於人大矣。以其得之則聖賢,失之則禽獸耳。此改過之要機也。

  第二、要發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難欺,吾雖過在隱微,而天地鬼神,實鑒臨之。重則降之百殃,輕則損其現福;吾何可以不懼?

  不惟是也。閒居之地,指視昭然;吾雖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終難自欺;被人觑破,不值一文矣,烏得不懔懔?

  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彌天之惡,猶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惡,臨死悔悟,發一善念,遂得善終者。謂一念猛厲,足以滌百年之惡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燈才照,則千年之暗俱除;故過不論久近,惟以改為貴。

  但塵世無常,肉身易殒,一息不屬,欲改無由矣。明則千百年擔負惡名,雖孝子慈孫,不能洗滌;幽則千百劫沉淪獄報,雖聖賢佛菩薩,不能援引。烏得不畏?

  第三、須發勇心,人不改過,多是因循退縮;吾須奮然振作,不用遲疑,不煩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與抉剔;大者如毒蛇嚙指,速與斬除,無絲毫凝滯,此風雷之所以為益也。

  具是三心,則有過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過,有從事上改者,有從理上改者,有從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驗亦異。

  如前日殺生,今戒不殺;前日怒詈,今戒不怒;此就其事而改之者也。強制於外,其難百倍,且病根終在,東滅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

  善改過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如過在殺生,即思曰:上帝好生,物皆戀命,殺彼養己,豈能自安?且彼之殺也,既受屠割,復入鼎镬,種種痛苦,徹入骨髓;己之養也,珍膏羅列,食過即空,疏食菜羹,盡可充腹,何必戕彼之生,損己之福哉?

  又思血氣之屬,皆含靈知,既有靈知,皆我一體;縱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親我,豈可日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於無窮也?一思及此,將有對食傷心,不能下咽者矣。

  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於我何與?本無可怒者。

  又思天下無自是之豪傑,亦無尤人之學問,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吾悉以自反,則謗毀之來,皆磨煉玉成之地;我將歡然受賜,何怒之有?

  又聞謗而不怒,雖讒焰薰天,如舉火焚空,終將自息;聞謗而怒,雖巧心力辯,如春蠶作繭,自取纏綿;怒不惟無益,且有害也。其余種種過惡,皆當據理思之。此理既明,過將自止。

  何謂從心而改?過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動,過安從生?學者於好色、好名、好貨、好怒、種種諸過,不必逐類尋求;但當一心為善,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陽當空,魍魉潛消,此精一之真傳也。過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

  大抵最上者治心,當下清淨;才動即覺,覺之即無。苟未能然,須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須隨事以禁之;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為失策。執下而昧上,則拙矣。

  顧發願改過,明須良朋提醒,幽須鬼神證明;一心忏悔,晝夜不懈,經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驗。

  或覺心神恬曠;或覺智慧頓開;或處冗沓而觸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嗔作喜;或夢吐黑物;或夢往聖先賢,提攜接引;或夢飛步太虛;或夢幢幡寶蓋,種種勝事,皆過消罪滅之象也。然不得執此自高,畫而不進。

  昔蘧伯玉當二十歲時,己覺前日之非而盡改之矣。至二十一歲,乃知前之所改,未盡也;及二十二歲,回視二十一歲,猶在夢中,歲復一歲,遞遞改之,行年五十,而猶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過之學如此。

  吾輩身為凡流,過惡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見其有過者,心粗而眼翳也。

  然人之過惡深重者,亦有效驗: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或無事而常煩惱;或見君子而赧然消沮;或聞正論而不樂;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夢顛倒,甚則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類此,即須奮發,捨舊圖新,幸勿自誤。

  第三篇 積善之方

  易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昔顏氏將以女妻叔梁纥,而歷敘其祖宗積德之長,逆知其子孫必有興者。孔子稱舜之大孝,曰:宗廟飨之,子孫保之,皆至論也。試以往事征之。

  楊少師榮、建寧人。世以濟渡為生,久雨溪漲,橫流沖毀民居,溺死者順流而下,他舟皆撈取貨物,獨少師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貨物一無所取,鄉人嗤其愚。逮少師父生,家漸裕,有神人化為道者,語之曰:汝祖父有陰功,子孫當貴顯,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之,即今白兔墳也。後生少師,弱冠登第,位至三公,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子孫貴盛,至今尚多賢者。

  鄞人楊自懲,初為縣吏,存心仁厚,守法公平。時縣宰嚴肅,偶撻一囚,血流滿前,而怒猶未息,楊跪而寬解之。宰曰: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自懲叩首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況怒乎?宰為之霁顏。

  家甚貧,饋遺一無所取,遇囚人乏糧,常多方以濟之。一日,有新囚數人待哺,家又缺米;給囚則家人無食;自顧則囚人堪憫;與其婦商之。婦曰:囚從何來?曰:自杭而來。沿路忍饑,菜色可掬。因撤己之米,煮粥以食囚。後生二子,長曰守陳,次曰守址,為南北吏部侍郎;長孫為刑部侍郎;次孫為四川廉憲,又俱為名臣;今楚亭、德政,亦其裔也。

  昔正統間,鄧茂七倡亂於福建,士民從賊者甚眾;朝廷起鄞縣張都憲楷南征,以計擒賊,後委布政司謝都事,搜殺東路賊黨;謝求賊中黨附冊籍,凡不附賊者,密授以白布小旗,約兵至日,插旗門首,戒軍兵無妄殺,全活萬人;後謝之子遷,中狀元,為宰輔;孫丕,復中探花。

  莆田林氏,先世有老母好善,常作粉團施人,求取即與之,無倦色;一仙化為道人,每旦索食六七團。母日日與之,終三年如一日,乃知其誠也。因謂之曰:吾食汝三年粉團,何以報汝?府後有一地,葬之,子孫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數。其子依所點葬之,初世即有九人登第,累代簪纓甚盛,福建有無林不開榜之謠。

  馮琢庵太史之父,為邑庠生。隆冬早起赴學,路遇一人,倒臥雪中,扪之,半僵矣。遂解己綿裘衣之,且扶歸救蘇。夢神告之曰:汝救人一命,出至誠心,吾遣韓琦為汝子。及生琢庵。遂名琦。

  台州應尚書,壯年習業於山中。夜鬼嘯集,往往驚人,公不懼也;一夕聞鬼雲:某婦以夫久客不歸,翁姑逼其嫁人。明夜當缢死於此,吾得代矣。公潛賣田,得銀四兩。即偽作其夫之書,寄銀還家;其父母見書,以手跡不類,疑之。既而曰:書可假,銀不可假;想兒無恙。婦遂不嫁。其子後歸,夫婦相保如初。

  公又聞鬼語曰:我當得代,奈此秀才壞吾事。傍一鬼曰:爾何不禍之?曰:上帝以此人心好,命作陰德尚書矣,吾何得而禍之?應公因此益自努勵,善日加修,德日加厚;遇歲饑,辄捐谷以赈之;遇親戚有急,辄委曲維持;遇有橫逆,辄反躬自責,怡然順受;子孫登科第者,今累累也。

  常熟徐鳳竹栻,其父素富,偶偶年荒,先捐租以為同邑之倡,又分谷以赈貧乏,夜聞鬼唱於門曰:千不诓,萬不诓;徐家秀才,做到了舉人郎。相續而呼,連夜不斷。是歲,鳳竹果舉於鄉,其父因而益積德,孳孳不怠,修橋修路,齋僧接眾,凡有利益,無不盡心。後又聞鬼唱於門曰:千不诓,萬不诓;徐家舉人,直做到都堂。鳳竹官終兩浙巡撫。

  嘉興屠康僖公,初為刑部主事,宿獄中,細詢諸囚情狀,得無辜者若干人,公不自以為功,密疏其事,以白堂官。後朝審,堂官摘其語,以訊諸囚,無不服者,釋冤抑十余人。一時辇下鹹頌尚書之明。公復禀曰:辇毂之下,尚多冤民,四海之廣,兆民之眾,豈無枉者?宜五年差一減刑官,核實而平反之。尚書為奏,允其議。時公亦差減刑之列,夢一神告之曰:汝命無子,今減刑之議,深合天心,上帝賜汝三子,皆衣紫腰金。是夕夫人有娠,後生應埙、應坤、應堎,皆顯官。

  嘉興包憑,字信之,其父為池陽太守,生七子,憑最少,贅平湖袁氏,與吾父往來甚厚,博學高才,累舉不第,留心二氏之學。一日東游泖湖,偶至一村寺中,見觀音像,淋漓露立,即解橐中得十金,授主僧,令修屋宇,僧告以功大銀少,不能竣事;復取松布四疋,檢箧中衣七件與之,內纻褶,系新置,其僕請已之。憑曰:但得聖像無恙,吾雖裸裎何傷?僧垂淚曰:捨銀及衣布,猶非難事。只此一點心,如何易得。後功完,拉老父同游,宿寺中。公夢伽藍來謝曰:汝子當享世祿矣。後子汴,孫柽芳,皆登第,作顯官。

  嘉善支立之父,為刑房吏,有囚無辜陷重辟,意哀之,欲求其生。囚語其妻曰:支公嘉意,愧無以報,明日廷之下鄉,汝以身事之,彼或肯用意,則我可生也。其妻泣而聽命。及至,妻自出勸酒,具告以夫意。支不聽,卒為盡力平反之。囚出獄,夫妻登門叩謝曰: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今無子,吾有弱女,送為箕帚妾,此則禮之可通者。支為備禮而納之,生立,弱冠中魁,官至翰林孔目,立生高,高生祿,皆貢為學博。祿生大綸,登第。

  凡此十條,所行不同,同歸於善而已。若復精而言之,則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皆當深辨。為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

  何謂真假?昔有儒生數輩,谒中峰和尚,問曰:佛氏論善惡報應,如影隨形。今某人善,而子孫不興;某人惡,而家門隆盛;佛說無稽矣。中峰雲:凡情未滌,正眼未開,認善為惡,指惡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顛倒,而反怨天之報應有差乎?眾曰:善惡何致相反?中峰令試言其狀。一人謂詈人毆人是惡;敬人禮人是善。中峰雲:未必然也。一人謂貪財妄取是惡,廉潔有守是善。中峰雲:未必然也。眾人歷言其狀,中峰皆謂不然。

  因請問。中峰告之曰: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有益於人,則毆人,詈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利己者私,私則為假。又根心者真,襲跡者假;又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皆當自考。

  何謂端曲?今人見謹願之士,類稱為善而取之;聖人則寧取狂狷。至於謹願之士,雖一鄉皆好,而必以為德之賊;是世人之善惡,分明與聖人相反。推此一端,種種取捨,無有不謬;天地鬼神之福善禍YIN,皆與聖人同是非,而不與世俗同取捨。凡欲積善,絕不可徇耳目,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純是濟世之心,則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為曲;純是愛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憤世之心,即為曲;純是敬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為曲;皆當細辨。

  何謂陰陽?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陰陽之際微矣哉。

  何謂是非?魯國之法,魯人有贖人臣妾於諸侯,皆受金於府,子貢贖人而不受金。孔子聞而惡之曰:賜失之矣。夫聖人舉事,可以移風易俗,而教道可施於百姓,非獨適己之行也。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眾,受金則為不廉,何以相贖乎?自今以後,不復贖人於諸侯矣。

  子路拯人於溺,其人謝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魯國多拯人於溺矣。自俗眼觀之,子貢不受金為優,子路之受牛為劣;孔子則取由而黜賜焉。乃知人之為善,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現行雖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則似善而實非也;現行雖不善,而其流足以濟人,則非善而實是也;然此就一節論之耳。他如非義之義,非禮之禮,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當抉擇。

  何謂偏正?昔呂文懿公,初辭相位,歸故裡,海內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鄉人,醉而詈之,呂公不動,謂其僕曰:醉者勿與較也。閉門謝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獄。呂公始悔之曰:使當時稍與計較,送公家責治,可以小懲而大戒;吾當時只欲存心於厚,不謂養成其惡,以至於此。此以善心而行惡事者也。

  又有以惡心而行善事者。如某家大富,值歲荒,窮民白晝搶粟於市;告之縣,縣不理,窮民愈肆,遂私執而困辱之,眾始定;不然,幾亂矣。故善者為正,惡者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而行惡事者,正中偏也;以惡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

  何謂半滿?易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書曰:商罪貫盈,如貯物於器。勤而積之,則滿;懈而不積,則不滿。此一說也。

  昔有某氏女入寺,欲施而無財,止有錢二文,捐而與之,主席者親為忏悔;及後入宮富貴,攜數千金入寺捨之,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己。因問曰:吾前施錢二文,師親為忏悔,今施數千金,而汝不回向,何也?曰:前者物雖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親忏,不足報德;今物雖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忏足矣。此千金為半,而二文為滿也。鐘離授丹於呂祖,點鐵為金,可以濟世。呂問曰:終變否?曰:五百年後,當復本質。呂曰:如此則害五百年後人矣,吾不願為也。曰:修仙要積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滿矣。此又一說也。

  又為善而心不著善,則隨所成就,皆得圓滿。心著於善,雖終身勤勵,止於半善而已。譬如以財濟人,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是謂三輪體空,是謂一心清淨,則斗粟可以種無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雖黃金萬镒,福不滿也。此又一說也。

  何謂大小?昔衛仲達為館職,被攝至冥司,主者命吏呈善惡二錄,比至,則惡錄盈庭,其善錄僅如箸而已。索秤稱之,則盈庭者反輕,而如箸者反重。仲達曰:某年未四十,安得過惡如是多乎?曰: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因問軸中所書何事?曰:朝廷常興大工,修三山石橋,君上疏谏之,此疏稿也。仲達曰:某雖言,朝廷不從,於事無補,而能有如是之力。曰:朝廷雖不從,君之一念,已在萬民;向使聽從,善力更大矣。故志在天下國家,則善雖少而大;苟在一身,雖多亦小。

  何謂難易?先儒謂克己須從難克處克將去。夫子論為仁,亦曰先難。必如江西舒翁,捨二年僅得之束修,代償官銀,而全人夫婦;與邯鄲張翁,捨十年所積之錢,代完贖銀,而活人妻子,皆所謂難捨處能捨也。如鎮江靳翁,雖年老無子,不忍以幼女為妾,而還之鄰,此難忍處能忍也;故天降之福亦厚。凡有財有勢者,其立德皆易,易而不為,是為自暴。貧賤作福皆難,難而能為,斯可貴耳。

  隨緣濟眾,其類至繁,約言其綱,大約有十:第一、與人為善;第二、愛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勸人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興建大利;第七、捨財作福;第八、護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長;第十、愛惜物命。

  何謂與人為善?昔舜在雷澤,見漁者皆取深潭厚澤,而老弱則漁於急流淺灘之中,恻然哀之,往而漁焉;見爭者皆匿其過而不談,見有讓者,則揄揚而取法之。期年,皆以深潭厚澤相讓矣。夫以舜之明哲,豈不能出一言教眾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轉之,此良工苦心也。

  吾輩處末世,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見人有微長可取,小善可錄,翻然捨己而從之;且為艷稱而廣述之。凡日用間,發一言,行一事,全不為自己起念,全是為物立則;此大人天下為公之度也。

  何謂愛敬存心?君子與小人,就形跡觀,常易相混,惟一點存心處,則善惡懸絕,判然如黑白之相反。故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所存之心,只是愛人敬人之心。蓋人有親疏貴賤,有智愚賢不肖;萬品不齊,皆吾同胞,皆吾一體,孰非當敬愛者?愛敬眾人,即是愛敬聖賢;能通眾人之志,即是通聖賢之志。何者?聖賢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合愛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為聖賢而安之也。

  何謂成人之美?玉之在石,抵擲則瓦礫,追琢則圭璋;故凡見人行一善事,或其人志可取而資可進,皆須誘掖而成就之。或為之獎借,或為之維持;或為白其誣而分其謗;務使之成立而後已。

  大抵人各惡其非類,鄉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亦難自立。且豪傑铮铮,不甚修形跡,多易指摘;故善事常易敗,而善人常得謗;惟仁人長者,匡直而輔翼之,其功德最宏。

  何謂勸人為善?生為人類,孰無良心?世路役役,最易沒溺。凡與人相處,當方便提撕,開其迷惑。譬猶長夜大夢,而令之一覺;譬猶久陷煩惱,而拔之清涼,為惠最溥。韓愈雲: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較之與人為善,雖有形跡,然對證發藥,時有奇效,不可廢也;失言失人,當反吾智。

  何謂救人危急?患難顛沛,人所時有。偶一遇之,當如痌瘝之在身,速為解救。或以一言伸其屈抑;或以多方濟其顛連。崔子曰: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蓋仁人之言哉。

  何謂興建大利?小而一鄉之內,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興建;或開渠導水,或築堤防患;或修橋梁,以便行旅;或施茶飯,以濟饑渴;隨緣勸導,協力興修,勿避嫌疑,勿辭勞怨。

  何謂捨財作福?釋門萬行,以布施為先。所謂布施者,只是捨之一字耳。達者內捨六根,外捨六塵,一切所有,無不捨者。苟非能然,先從財上布施。世人以衣食為命,故財為最重。吾從而捨之,內以破吾之悭,外以濟人之急;始而勉強,終則泰然,最可以蕩滌私情,祛除執吝。

  何謂護持正法?法者、萬世生靈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參贊天地?何以裁成萬物?何以脫塵離縛?何以經世出世?故凡見聖賢廟貌,經書典籍,皆當敬重而修饬之。至於舉揚正法,上報佛恩,尤當勉勵。

  何謂敬重尊長?家之父兄,國之君長,與凡年高、德高、位高、識高者,皆當加意奉事。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愛婉容,柔聲下氣,習以成性,便是和氣格天之本。出而事君,行一事,毋謂君不知而自恣也。刑一人,毋謂君不知而作威也。事君如天,古人格論,此等處最關陰德。試看忠孝之家,子孫未有不綿遠而昌盛者,切須慎之。

  何謂愛惜物命?凡人之所以為人者,惟此恻隱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積德者積此。周禮、孟春之月,犧牲毋用牝。孟子謂君子遠庖廚,所以全吾恻隱之心也。故前輩有四不食之戒,謂聞殺不食、見殺不食、自養者不食、專為我殺者不食。學者未能斷肉,且當從此戒之。

  漸漸增進,慈心愈長。不特殺生當戒,蠢動含靈,皆為物命。求絲煮繭,鋤地殺蟲,念衣食之由來,皆殺彼以自活。故暴殄之孽,當於殺生等。至於手所誤傷,足所誤踐者,不知其幾,皆當委曲防之。古詩雲: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何其仁也?

  善行無窮,不能殚述;由此十事而推廣之,則萬德可備矣。

  第四篇 謙德之效

  易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是故謙之一卦,六爻皆吉。書曰:滿招損,謙受益。予屢同諸公應試,每見寒士將達,必有一段謙光可掬。

  辛未計偕,我嘉善同袍凡十人,惟丁敬宇賓,年最少,極其謙虛。予告費錦坡曰:此兄今年必第。費曰:何以見之?予曰:惟謙受福。兄看十人中,有恂恂款款,不敢先人,如敬宇者乎?有恭敬順承,小心謙畏,如敬宇者乎?有受侮不答,聞謗不辯,如敬宇者乎?人能如此,即天地鬼神,猶將佑之,豈有不發者?及開榜,丁果中式。

  丁丑在京,與馮開之同處,見其虛己斂容,大變其幼年之習。李霁巖直諒益友,時面攻其非,但見其平懷順受,未嘗有一言相報。予告之曰:福有福始,禍有禍先,此心果謙,天必相之,兄今年決第矣。已而果然。

  趙裕峰、光遠,山東冠縣人,童年舉於鄉,久不第。其父為嘉善三尹,隨之任。慕錢明吾,而執文見之,明吾,悉抹其文,趙不惟不怒,且心服而速改焉。明年,遂登第。

  壬辰歲,予入觐,晤夏建所,見其人氣虛意下,謙光逼人,歸而告友人曰:凡天將發斯人也,未發其福,先發其慧;此慧一發,則浮者自實,肆者自斂;建所溫良若此,天啟之矣。及開榜,果中式。

  江陰張畏巖,積學工文,有聲藝林。甲午,南京鄉試,寓一寺中,揭曉無名,大罵試官,以為瞇目。時有一道者,在傍微笑,張遽移怒道者。道者曰:相公文必不佳。張益怒曰:汝不見我文,烏知不佳?道者曰:聞作文,貴心氣和平,今聽公罵詈,不平甚矣,文安得工?張不覺屈服,因就而請教焉。

  道者曰:中全要命;命不該中,文雖工,無益也。須自己做個轉變。張曰:既是命,如何轉變。道者曰: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廣積陰德,何福不可求哉?張曰:我貧士,何能為?道者曰:善事陰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無量。且如謙虛一節,並不費錢,你如何不自反而罵試官乎?

  張由此折節自持,善日加修,德日加厚。丁酉,夢至一高房,得試錄一冊,中多缺行。問旁人,曰:此今科試錄。問:何多缺名?曰:科第陰間三年一考較,須積德無咎者,方有名。如前所缺,皆系舊該中式,因新有薄行而去之者也。後指一行雲:汝三年來,持身頗慎,或當補此,幸自愛。是科果中一百五名。

  由此觀之,舉頭三尺,決有神明;趨吉避凶,斷然由我。須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於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古語雲: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今之求登科第者,初未嘗有真志,不過一時意興耳;興到則求,興闌則止。孟子曰:王之好樂甚,齊其庶幾乎?予於科名亦然。

  准提神咒注音

  ◎ 神咒原文:

  稽首皈依蘇悉帝 頭面頂禮七俱胝

  我今稱贊大准提 唯願慈悲垂加護

  南無飒哆喃。三藐三菩陀。

  俱胝喃。怛侄他。

  唵。折戾主戾。准提娑婆诃。

  ◎ 准提神咒注音:

  nā mó sà duō nán,sān miǎo sān pú tuó,

  jù zhī nán, dá zhí tuō,

  ǎn, zhé lì zhǔ lì, zhǔn tí suō pó hē.

  ◎ 發音注解:

  稽首:讀作(qǐ起shǒu手),古時的一種跪拜禮,叩頭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稽不讀(jī機)。

  胝:讀音為(zhī)。

  南無:錄音帶多讀為(nā那)(mó摩),《大悲咒句解》、《密宗秘法·特音》皆讀(nā那)(mō摸)。今人多讀成南(ná拿)無(mó摩)。另外,還有全讀去聲的。

  飒:讀音為(sà薩)。

  怛(dá答)侄(zhí直)他(tuō拖)。注:“他”也有發本音(tā它)的。

  唵:讀(ǎn俺)或讀(ōng嗡),漢語系佛教多讀前者,藏語系佛教讀後者。

  戾:讀作(lì隸)。

  娑婆诃:有本亦作“梭哈”,譯音不同故,兩者皆可。

  ◎ 功德簡介:

  此咒是釋迦牟尼佛說的,出自《准提陀羅尼經》。佛言:此咒能滅十惡五逆一切罪障,成就一切白法功德。持此咒者,不問在家出家、飲酒食肉、有妻子,不揀淨穢,但至心持誦,能使短命眾生增壽無量。迦摩羅疾尚得除差,何況余病!若不消滅,無有是處。若誦滿四十九日,准提菩薩令二聖者常隨其人,所有善惡心之所念,皆於耳邊一一具報。若有無福、無相、求官不遂、貧苦所逼者,常誦此咒,能令現世得輪王福,所求官位必得稱遂(禅宗《傳燈錄》中引古人雲:俱胝只念三行咒,便得名超一切人是也)。若求智慧得大智慧,求男女者便得男女。凡有所求,無不稱遂,似如意珠,一切隨心。(若只誦“唵。折戾主戾。准提娑婆诃。”咒心亦可,准提菩薩同樣感應;若時間和地點不便,或臥或坐或立或行,均可誠心念誦,出聲默念均可。)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

  淨空法師主講

  尤惜陰居士曾說,《了凡四訓》是奉行《感應篇》與功過格的事實。了凡先生所用的功過格,我們在《德育古鑒》裡刊出來了。《德育古鑒》就是一部功過格的感應錄,完全是依功過格而編的,不但教我們修行,且加強我們的信心。《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一篇是補充《了凡四訓》沒有說到的地方。都是於世道人心很有利益的好文章,我們同樣把它當做寶典來受持。讀過之後,自己更應當深深的反省、檢點。尤其是生活在現代的社會,必須認真修學,才能趨吉避凶,轉災禍為吉祥。

  明嘉靖時。江西俞公。諱都。字良臣。多才博學。十八歲為諸生。每試必高等。

  俞先生是明朝嘉靖時候的人,跟袁了凡先生是同一時代。嘉靖年間,國家做了不少事,佛教裡也有一樁大事,就是《方冊大藏經》的刊行。從前《大藏經》都是折疊的本子,諸位在寺院裡所見,誦經拜忏時用的‘折本’。古代經書都是折本。用線裝訂的,就稱‘方冊版本’。第一部方冊版本是嘉靖年間編印的,這一部藏經就稱《嘉靖藏》。嘉靖是指年代;憨山大師—德清和尚,發起主其事;編輯地點在金山,所以也叫做《金山藏》。經書從折疊本轉為線裝本,就是從這時候開始的,是佛門裡的一樁大事。最近出版的《中華大藏經》第二輯,原本就是《嘉靖藏》,在台灣重印。這部藏經流傳到現在有五百多年了。國家跟佛教界,都有這樣的盛舉,因而感應道交的人也特別多。

  江西有一位俞先生,名叫都,字良臣,多才博學—書念得很好,很有學問。“十八歲為諸生”,諸生就是秀才。“每試必高等”,可見他確實有聰明過人之處。

  年及壯。家貧授徒。與同庠生十余人。結文昌社。惜字。放生。戒YIN殺口過。行之有年。前後應試七科。皆不中。生五子。四子病夭。其第三子。甚聰秀。左足底有雙痣。夫婦寶之。八歲戲於裡中。遂失去。不知所之。生四女。僅存其一。妻以哭兒女故。兩目皆盲。公潦倒終年。貧窘益甚。自反無大過。慘膺天罰。

  這一段說出他壯年時非常潦倒。年歲老大,家境也不好,靠著教書為生,當時稱為‘私塾’,當然學生也不多。在這個時候,他與同學十余人“結文昌社”。“同庠生”就是同年進學的同班同學。‘文昌社’就是結一個社團,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實行《文昌帝君陰骘文》,依照文昌的教訓來修學。

  現在印的《安士全書》上半部,就是《文昌帝君陰骘文》。古代讀書人,普遍重視這一篇文章。童子在七、八歲時,家長或是老師就教他背誦。《印光大師文鈔》裡還囑咐我們,家裡有子弟到了上學年齡的,就應當教他背《陰骘文》及《感應篇》。這確實有好處。這兩篇文字都不長,《文昌帝君陰骘文》只有一千多字,《感應篇》也是如此,都是簡短的文章。

  ‘文昌社’的同學力行《陰骘文》,遵守文昌帝君的遺訓。《陰骘文》裡,對於惜字紙、放生、戒YIN、戒殺、戒妄語等,都說得很詳細。

  “行之有年”。他們自結文昌社起,在一起修行,過了很多年。俞先生“前後應試七科”,經過七次的考試都沒考中(從秀才考舉人,始終沒考中)。生了五個兒子,其中四個夭折了,剩下老三,也丟了。老三是最聰明的,八歲那年在外面玩耍,失蹤了。四個女兒,死了三個。俞公共有九個兒女,除了失蹤的兒子之外,眼前就剩一個女兒,他的妻子在這種悲痛的情況下,兩眼都哭瞎了。

  “俞公潦倒終年,貧窘益甚”,俞先生的家境越來越困難。“自反無大過”,自己反省,好像沒有做過什麼大惡事,為什麼老天爺給他這樣重的懲罰?似乎上天都沒有保佑他。

  年四十外。每歲臘月終。自寫黃疏。禱於灶神。求其上達。如是數年。亦無報應。至四十七歲時。

  “年四十外”。每年臘月三十,是民間風俗祭灶神的時候。灶神爺將往上天,把這一家人的善惡都給玉皇大帝報告。所以,從前供養灶神的對聯是‘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他自己每到這個時候,便寫一篇疏文,托灶神爺帶到天帝那裡去。這樣過了好幾年,也沒有感應。直到四十七歲時才有了感應。

  除夕與瞽妻一女夜坐。舉室蕭然。淒涼相吊。

  ‘除夕’就是臘月三十。從這幾句,足見俞先生家境多麼淒慘!

  忽聞叩門聲。公秉燭視之。見一角巾皂服之士。須發半蒼。長揖就座。口稱張姓。自遠路而歸。聞君家愁歎。特來相慰。

  四十七歲那年,臘月三十的晚上,他正與妻女枯坐淒涼相吊的時候,忽然有人敲門。他點蠟燭開門,看到一個人,“角巾皂服”。從前角巾是一般隱士用的,它不是一頂帽子,是一塊方的布,扎在頭頂上,這叫角巾。修道之人往往也是這種打扮。‘皂服’,‘皂’是黑色。穿著黑色的袍子。“須發半蒼”,看年歲大概總有五、六十歲了。“長揖就座”,很有禮貌,向他一問訊作揖,就坐下來了。介紹自己姓張,從遠路而歸,走到你家門口,聽到你家裡有愁歎的聲音,特地前來慰問。這是說明來意。

  公心異其人。執禮甚恭。

  俞先生見到這個陌生人,心裡也感覺得很奇怪,但是看看他的儀表談吐,又好像很不平凡,所以對他非常恭敬。在這種潦倒的時候,世態炎涼,那裡還有朋友來慰問!尤其是臘月三十晚上,家家都團圓,誰有空閒到你家來慰問呢?在這個時候有個人來慰問,當然心裡非常感激,所以對他很恭敬。

  因言生平讀書積行。至今功名不遂。妻子不全。衣食不繼。且以歷焚灶疏。為張誦之。

  他是滿腹的牢騷,自己確實是有才學,可是一直到這麼大的年歲—四十七歲,“至今功名不遂”。那時的讀書人,唯一的出路是功名,‘學而優則仕’。有了功名之後,靠國家的俸祿才能養家活口。讀書人要是考不取功名,家境很清寒,沒有一點基礎,相當之苦。從這裡我們能看到俞先生很苦,而且遭遇到種種不幸。他就說出自己生平讀書與行持,好像都沒有什麼大過失,為什麼到現在功名不遂,妻子不能保全,兒女夭折的那麼多,衣食不繼,生活都成問題。同時又說,這些年來,每年除夕都在灶神爺前焚疏。他所寫的疏文都還記得,把疏文的意思說給張先生聽聽。

  張曰。予知君家事久矣。

  張先生說,我對你家裡的事知道得很清楚也很久了,你不必再告訴我。

  君意惡太重。專務虛名。滿紙怨尤。渎陳上帝。恐受罰不止此也。

  這一段文的意思,是《四訓》裡沒有提到的,必須要補充。這些事不只是袁了凡一個人,俞淨意先生也遇到了。一位遇到雲谷禅師,改過自新;一位遇到灶神,一樣把命運改轉過來。張公說,他的“意惡太重”,讀書積行,“專務虛名”。他自己每年在灶神面前所焚的疏表,都是一些怨天尤人的詞句,沒有一點悔改的意思。這是亵渎上帝!恐怕上帝給你的懲罰不止如此。可能還有更重大的災難在後頭。

  公大驚曰。

  俞先生生平所為沒有別人知道,這個陌生人怎麼會曉得?經他這麼一說,心裡很驚訝。

  聞冥冥之中。纖善必錄。予誓行善事。恪奉規條。久矣。豈盡屬虛名乎。

  俞先生聽了張公所雲,並不服氣。他說,‘我聽說冥冥之中,都有鬼神監察,很小很小的善,鬼神也知道,我這麼多年結文昌社,與同學們立下誓願,力行善事。文昌社裡訂的規條,就等於戒律一樣,大家都要遵守,我也是遵照奉行,沒有違犯。難道這些都是虛名嗎?’

  張曰。即如君規條中惜字一款。君之生徒與知交輩。多用書文舊冊。糊窗裹物。甚至以之拭桌。且借口曰勿污。而旋焚之。君日日親見。略不戒谕一語。但遇途間字紙。拾歸付火。有何益哉。

  張公就在文昌社規條裡,舉出幾樁事實來說明。《陰骘文》裡很重視惜字紙(這是重視文化—重道,文以載道的示范意義),當然他們文昌社裡也有這一條。張公就跟他講,既然有這一條,就應當依教奉行。然而你們還是將一些書冊或寫的文章(這都是字紙),還有舊書,用來糊窗子。現代都是用玻璃窗,還得講究花紋與美觀。年輕的同學不知道,年歲大一點的人,也許會知道,過去窗子是用紙糊的。用字紙糊窗的確很多,或者用字紙包東西,這是大不敬。現代用字紙糊窗的事是沒有了。漂亮的壁紙多得是,盡管你挑選去,誰家還會用字紙糊窗,但是用字紙包東西倒還常見到。我們明了重道尊師之意,自己應當盡量避免;別人造罪業,你要是勸他,他必然起反感。這事情就是看到人家跳火坑,也沒有辦法把他拉回來。只有從我們自己本身做起,做個好榜樣。你要勸人,人說你迷信。大家都用字紙、報紙包東西,我為什麼不能用!幾個人懂這個道理?其義甚深。

  敬惜字紙的意義,當知過去的字紙跟現在不同,從前的書籍都是木刻版本,要不是真正有價值的文章,誰肯花那麼多錢刻一本書!字是一個一個雕的,沒有現代的活字排版,照相制版方便。可見從前刻一本書非常不容易。因此,既是書,都是好文章。‘文以載道’,書破了要修補;實在破得不能用了,才恭恭敬敬的將它焚化,不敢亵渎。這就是重道。我們通常講‘一切恭敬’裡,對於法寶之恭敬為最。

  經書屬於法寶之一,雖然現代印刷術發達了,我們對於經書還是一樣要尊敬。‘敬’才有福;亵渎就是造罪業,也就是折自己的福報。不知道的人,天天在折福,無可奈何!我們明了的人,就不可以這樣做。雖然是包東西,也盡可能不用字紙,不用報紙。換句話說,我們要包東西,應當要用牛皮紙或包裝紙之類的,家裡預備一些放著,不要用字紙包東西。

  我們讀到這裡,明了古聖先賢教化眾生的苦心,就應當這樣做。縱然這個道理想不通,你只要照這樣做,保證有福報!你說幾時道理想通了再做,恐怕等你想通的時候,壽命也差不多了,想做也來不及了。聖人教我們怎麼做,就怎麼做;不要管他什麼道理,這就是有福之人。

  張公說,當你看到朋友或學生用字紙糊窗包物的時候,你從來沒有勸告他們一聲,也沒有一次阻止!只不過是在路上遇到字紙,撿去焚化。這不就是做給外人看的嗎?這不就是圖務虛名嗎?

  社中每月放生。君隨班奔逐。因人成事。倘諸人不舉。君亦浮沉而已。其實慈悲之念。並未動於中也。

  這一段講放生。修善是什麼事都要從心地發出來。別人提倡這樣做,你就隨喜跟著做;人家不做,你也就不做了。你心地真正有慈悲,真正想放生嗎?沒有!只是看到別人做,心裡歡喜,隨喜一點;別人不做,也就算了。不是出於真心!隨喜中也沒有盡到力量。‘隨喜功德’是要盡心盡力,才叫隨喜;沒有盡到心力,不叫隨喜。所以,你並沒有真實慈悲之念;在外面還標榜著—我是個仁慈之人!實際上心裡毫無仁慈。

  且君家蝦蟹之類。亦登於庖。彼獨非生命耶。

  你們家的廚房裡,依然有蝦蟹之類,這些還是生命,依舊是吃眾生的血肉。文昌社裡,可能不是長素,大概一個月只有幾天吃素。

  若口過一節。

  這是指妄語、惡口、兩舌、绮語,都犯了。

  君語言敏妙。談者常傾倒於君。

  俞先生為人能言善道,又有才學,很會說風涼話諷刺人,用的詞句都非常巧妙。所以,大家聽到的時候,都能被他折服。他有辯才,無理的事也能把它說成有理。他有強詞奪理的本事。

  君彼時出口。心亦自知傷厚。

  他雖然說得很痛快,可是自己還有一點良心,曉得有傷厚道。說話太刻薄,好勝心強不肯輸人。幸有此一點良心,為今後轉禍為福之機。不然灶神到家跟他講,他也不聽!這個人“自知傷厚”,還是可教,可以回頭。在四十七歲機緣成熟灶神到他家的時候,把他的迷夢點醒了。

  但於朋談慣熟中。

  在熟悉的朋友當中。

  隨風讪笑。不能禁止。舌鋒所及。觸怒鬼神。陰惡之注。不知凡幾。乃猶以簡厚自居。吾誰欺。欺天乎。

  此是講妄語之過。在朋友談論中,言語不讓人。不讓就是大毛病。我們讀《了凡四訓》末後一篇—謙德之效,懂得謙虛的反面就是不能忍讓,所以說,‘滿招損,謙受益’。這就是自滿自大。一個人言行如此,鬼神見了都厭惡,都討厭。所以說“陰惡之注,不知凡幾”!《地藏經》雲,‘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莫不是罪’!自己還不知道,還以“簡厚自居”,認為自己很厚道,是個好人。你這是欺誰呢?難道你能欺天嗎?

  邪YIN雖無實跡。君見人家美子女。必熟視之。心即搖搖不能遣。但無邪緣相湊耳。君自反身當其境。能如魯男子乎。遂謂終身無邪色。可對天地鬼神。真妄也。

  這是舉出意惡裡最重的邪YIN。俞先生雖然沒有邪YIN的實跡,也就是沒有做邪YIN之事;但是有這個意思,有這個心,不過是無緣而已!所以叫他自己認真的反省,如果因緣湊合,你能不能像魯男子一樣呢?‘魯男子’是《孔子家語》裡的一段記載。春秋時代魯國有一個人,確確實實做到不動心,那才是真正的“終身無邪色,可對天地鬼神”。而你做不到,你仍然有邪念,真是自欺欺人。

  此君之規條誓行者。尚然如此。何況其余。

  張公說,這是你們文昌社訂的規條,你都做不到了,其余的更不必說!由此可知,張先生所說的‘專務虛名’不假。一條一條列舉出來,使俞先生無話可說。

  君連歲所焚之疏。悉陳於天。

  你每年所寫的疏文,灶神爺確實幫你送到天上,呈交給天帝。

  上帝命日游使者。察君善惡。數年無一善行可記。

  《了凡四訓》末後一章有‘舉頭三尺有神明’,我們要相信。現代這些邪鬼惡神充滿世間,心地要是不正,必然走入邪道。邪教佛堂、神壇,這, 些事確確實實妨礙了正法弘傳。

  鬼神之事,真正是有!可見上帝對他不是不關心,天天派這些尊神來考察,這些年中,並沒有善事可記!

  但於私居獨處中。見君之貪念。YIN念。嫉妒念。褊急念。高己卑人念。憶往期來念。恩仇報復念。憧憧於胸。不可紀極。此諸種種意惡。固結於中。神注已多。天罰日甚。君逃禍不暇。何由祈福哉。

  這一段開示,最為緊要,我們要能真信。張公雖說的是俞先生,讀者尤當切實反省,字字句句實在忠告自己。鬼神天天在考察,找不到他有善念。只看到他雖然沒有貪、嗔、癡之行,但是有貪、嗔、癡之念,有嫉妒、褊急、傲慢的心。‘高己’就是傲慢。‘卑人’就是輕視別人,瞧不起人。‘憶往期來’即追念過去,期望著將來。‘恩仇報復’,心裡都是這些惡念。這就是說明他的‘意惡’。

  身口意三惡業,意惡為最大;身、口二業都從意惡而生。修行重在修心,心地清淨了,身口自然清淨;意要是不清淨,身口也假裝不來。我們看看俞先生過去,他就只在身、口上假裝,意惡則絲毫沒有改變。神明的鑒察特別著重‘意惡’,所以告訴他這些果報。確實所說的不止如此,“君逃禍不暇”,你逃避災凶都來不及了,還求什麼福?你那裡還會有福報!

  公驚愕惶悚。伏地流涕曰。君既通幽事。定系尊神。願求救度。

  這位陌生人,對俞先生心底隱藏的惡念知道得這麼清楚,都把它說出來了。俞先生聽了,確實害怕,伏在地上流著眼淚苦苦哀求說,你既然曉得這些幽微之事,一定是神仙,絕不是普通人,求您來救度我。接著這段,就是說明他還有一點善根,憑著這點善根,神明才來度他。若無此一點善根,也不會遇到神明。思之!思之!

  張曰。君讀書明禮。亦知慕善為樂。

  這就是他可以改過自新的一線生機。他是個讀書人,通曉道理,也曉得羨慕善行、善言,以此為樂。

  當其聞一善言時。不勝激勸。見一善事時。不勝鼓舞。

  就是還有這一點善根,但是善根不厚,煩惱、習氣太重。

  但旋過旋忘。信根原自不深。恆性是以不固。

  一過去就忘了。他的毛病就在信根不深,習染太重。沒有恆心、沒有耐心,很容易被外境所轉。

  故生平善言善行。都是敷衍浮沉。何嘗有一事著實。

  毛病就發生在這裡。我們學佛的同修,無論在家、出家,四眾弟子,自己反省有沒有常犯這些毛病?我們聽到善言歡喜,見到人行善事也歡喜,但是過後就忘了,跟俞先生犯同樣的毛病。這不只是說我們。俞先生是明朝的人,跟憨山大師、蓮池大師同時代。在過去釋迦牟尼佛出世的那個時候,也是這樣,沒有例外。如果善根真正深厚,早就成佛作祖了。成佛作祖的人畢竟是少數!

  諸位再想想,釋迦牟尼佛示現成道之後,為什麼要說法四十九年,就是因為眾生有這些毛病!天天講天天勸,聽了耳熟,習慣成自然,假善也變成真善了!裝好人,結果以後變成真正的好人。天天勸,三天不勸,人就變樣了!所以現在有很多人,想自己幾個人建道場,大家在一起共修。我過去也很有興趣,也有這個理想。結果怎麼樣?剛剛創始的時候,真是菩薩發心,成佛有余。道場一建成了,就爭名奪利,反目成仇。我見過許多道場,幾乎沒有例外,都是這樣。

  我們想到過去的叢林寺院裡,為什麼要分座講經,天天講?再想想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四十九年,一天都不休息?你想他的團體,經上說‘常隨眾一千兩百五十五人’,真的,要不是天天勸念佛,就不免打架鬧意見。所以,釋迦牟尼佛講經四十九年,沒有一天休息。他要休息一天,僧團裡就要出問題了。這在佛法稱‘熏習’。能令善根少的人漸漸地薰習深厚。善根深厚的人熏習,他就開悟了。由此可知,這個經教不能一天不講求!

  《感應篇直講》,分量比較少一點。古代讀書人每月有一定的日子,輪流開講。常常講《感應篇》,講《文昌帝君陰骘文》等勸善的書。可見從前這樣的講座,在中國非常普遍,可惜現在反而沒有了。常常講,常常勸,有的時候人心還是不能挽回!要是不講,那還得了!所以,確確實實要普遍的到處去弘講。我也勸勉同修要發心,先不必學講經,先學講善書、講因果。至於講法,講的材料,我們慢慢再研究、編輯。就是像這個樣子,到處去講。講演時間不要超過一個星期,一天講一次,七天就圓滿了。這樣才能普及。教材要重新編輯,像《陰骘文》、《感應篇》、《了凡四訓》,都訂作七次,七天就講圓滿。我們要精編教材來訓練同修們,大家發心弘揚,以此做基礎,而後進修大乘佛法,才得真實受用。

  沒有這個基礎,學習大經大論,不過是好聽而已!這跟俞淨意公一樣,好高骛遠,專務虛名,不切實際,意惡還是改不掉。大的劫難到來時,我們憑什麼避免?這是當前極須做的課題。俞淨意公的善根我們有;他的惡報,我們還沒有現前。可見我們的意惡比他稍微好一點,輕一點。要是像他一樣,果報就慘了!因與果一定相應,絲毫不爽。

  古德常說,‘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除非你明心見性,破除《金剛經》所講的‘四相’、‘四見’,轉凡成聖,轉十界為一真,那才行!四相未破時,就受因果定律的主宰。在家如此,出家也不例外,還是受因果的主宰。幾時破了我執,見思煩惱斷盡,出三界,才勉強說你超越生死輪回了。我們以俞淨意公作鏡子,對照自己的言行。

  這一段責備,就是說他信根不深,恆性不固,沒有長遠心,沒有耐心。指出他生平那些‘善言善行’,都是‘敷衍浮沉’,都是‘專務虛名’。“何嘗有一事著實”,就是沒有一樁事情是腳踏實地,盡心盡力,認真去做的。

  且滿腔意惡。起伏纏綿。猶欲責天美報。

  ‘責天’就是求天的意思。天沒有降福給他,他就責怪老天爺,求天神降福給他。

  如種遍地荊棘。癡癡然望收嘉禾。豈不謬哉。

  這是譬喻說,你的田地裡種的都是荊棘,卻指望將來收到好的稻米,那有這種道理?這與因果不相符。同學們讀了之後,要認真去反省,痛改前非,腳踏實地,從心地裡修起。再回頭看看《了凡四訓》,照這個方法斷惡積善,養自己的謙德,改自己的毛病。書上一再告訴我們,三年必有效驗。如果勇猛精進,虔誠懇切,半年就變樣子,就不相同了。

  君從今後。凡有貪YIN。客氣。妄想。諸雜念。先具猛力。一切屏除。收拾干干淨淨。一個念頭。只理會善一邊去。若有力量能行的善事。不圖報。不務名。不論大小難易。實實落落。耐心行去。若力量不能行的。亦要勤勤懇懇。使此善意圓滿。

  讀這篇文章,給我們更大的警惕,更具實效的受用。尤其是老同修們,我們必要認真反省、檢點。而後在我們修學的環境與過程中,所遭遇到的這些因果,自己就能看得非常清楚。看清楚之後,信心愈堅固,慧眼愈明朗,往後功夫才真正能踏實,才能得力。自從我們講了一遍《了凡四訓》之後,也有不少同修跟我說,很有受用。過去不知道的毛病,聽了這一遍之後,自己想一想,毛病確實是不少。這就大有進步!如果一個人不知道自己的毛病,想要回轉就相當困難。所以,知道自己的毛病,就是利益。灶神爺—張先生,把俞先生的毛病,一樁一樁指出來。俞淨意先生不能不服!好在他還有改過之心,所以才能感應道交,感得灶神真正現身在他面前。

  這段文就是傳授他‘改造命運的方法’,也就是‘改造命運的秘訣’。我們在世間,必須要明白無始劫來積習深重。明了以後,就要徹底改過自新,轉變自己的命運。不怨天,不尤人,因為一切都是自己造的,所謂‘自作自受’。我們自己再造善業,再結善緣,後來的果報當然很殊勝。這一段非常重要—就在念頭上轉變,再造自己新的命運。

  “君從今後”,灶神告訴俞淨意,從今以後你“凡有貪YIN、客氣、妄想、諸雜念”,這些都是世俗的事情。“先具猛力,一切摒除”,這就是徹底悔改。從心地裡把這些妄想、雜念都斷除。諸位想想,講得很容易,做起來可不容易!試問,我們那個人不想斷妄想,不想使自己心地清淨?雖然天天這樣想,可是妄念依然紛飛。究其原因就是積習太深所現業障之相,也叫‘業相’。說得更實在一點,就是‘惡業之相’。我們立刻要覺悟,這不是好相。‘覺悟’才是改革的根本。不覺悟就不能改;覺悟才有改的希望。所以,佛告訴我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就是此地所講的‘貪YIN、客氣、妄想、諸雜念’。這些念頭一起來,立刻就覺悟—我業障深重,為什麼還有這些妄念,還有這些罪業之相?這一念就是‘覺’,就是光明,就是慚愧心。

  我們應當向那個方向走呢?“收拾干干淨淨,一個念頭”。這是教我們初步用功的方法。就是告訴我們下手的初步,要把那些‘惡念’都除掉,把善念提起來。這就是非常好的方法。二六時中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不但心裡要有大轉變,而且在行為上也要認真的轉過來。

  要用什麼態度做善事呢?不圖報。做了善事,對人有恩惠,不要希望別人報答。要認為行善幫助人,是我的義務,是我應該做的。甚至我們做善事、對人好,人家以怨報我們,我們也不在乎。問心無愧!即使別人誤會也沒有關系,放著膽量去做。不要做了幾樁好事,人家反而埋怨你;就認為好事不能做,好人不能當。為什麼做了好事、待人好,還要受人責備?想想《金剛經》裡所說的,這正是自己過去世業障深重,他替我消業,這不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嗎!

  因此,我們不要灰心,“只理會善一邊去”,“不論大小難易,實實落落”。就是踏踏實實的去做。切切實實,直捷痛快的去做。“耐心行去”,大小善事都要有耐心。一天、一年、一世都要這樣去做;並且還要發願,生生世世都這麼做,這才是‘菩薩’。這是我們力量辦得到的。“若力量不能行的”,“亦要勤勤懇懇”。換句話說;我力量雖然達不到,我有這個心、要存這個心,使此善意圓滿。諸位要曉得,佛家所謂‘功德圓滿’,是指善心善意確實‘圓滿’。並不是樣樣事情都做好了才叫圓滿,因為有的力量達不到。力雖達不到,但是有一個圓滿的心,這樣功德就算圓滿了。所以,佛法常講‘論心不論事’,圓滿不圓滿是在你心地裡。心地善意若不圓滿,則善事、善行做得再多,也不能算是圓滿。

  第一。要忍耐心。

  沒有忍耐心,一切都不能成就。忍耐心就是菩薩六度裡面所說的‘忍辱波羅密’。忍辱為什麼不把它翻成忍耐呢?諸位要曉得,世間法裡面最難忍的就是辱。中國古時候讀書人常說:‘士可殺,不可辱。’讀書人,殺頭沒有關系,不能接受侮辱,可見得殺頭都容易忍,侮辱不容易忍。因此,佛法到中國,六度中的忍度,最不能忍的是辱,釋經師就用這個字‘忍辱’。辱都能忍,還有什麼不能忍的呢?這是忍中最重、最難的。所以,什麼都要忍耐,能忍耐就有成就;能忍是福德之相。反之,不能忍就是罪業之相。我們要學忍耐。

  第二。要永遠心。

  永遠心就是‘恆心’。恆心不變,既然發了這個願,決不更改。無論是在什麼環境裡,順境也好,逆境也好,一定要以行填願,久久功德自然圓滿。

  切不可自惰。切不可自欺。

  這兩句是要我們痛戒的。‘惰’是懈怠、懶惰。往往一般人剛剛發心的時候,心行都非常勇猛,時間久了就懈怠,所以不能成就。古人常說,如果每個人都能保持初發心,那就沒有一個不成佛的。可見初發心,確實是真心、清淨心、勇猛心、精進心。古人也有一句話說得很有味道,‘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二年,佛在西天。學佛三年,佛化雲煙’。這是懶惰、懈怠、沒有恆心,越學越變成老油條了。這樣的學法,怎麼能有感應道交呢?感應是憑‘真誠、精進’而來的,不是從懈怠中來的。所以,一定要戒懈怠。

  不可以自欺,就是不能欺騙自己。欺騙別人很容易;欺騙自己是極深罪業。人要做到不自欺,沒有不成就的。所以,必須天天讀誦《了凡四訓》、《感應篇》。這就是一面鏡子,每天早晚都得要對照心行。諸位要想真正學佛,在佛法裡成就,就應當老老實實、懇懇切切地把《了凡四訓》跟《感應篇》,認真的學三年,把基礎奠定,而後佛法才能得力,否則想佛法得力,自然有困難。有很多老修行、老同修常常在一起談起,學佛幾十年了仍不得力,原因在那裡?也就是說懈怠、自欺,從來沒認真過。滿腹的牢騷,怨天尤人,那怎麼行呢!心行都與佛法相違背。

  久久行之。自有不測效驗。

  只要你長久這樣做,也就是認真修三業清淨。照這樣做,自然有你意想不到的效驗。

  君家事我。甚見虔潔。特以此意報之。速速勉持。可回天意。

  這些都是勸勉的話。俞先生對於灶神爺還很相信,初一、十五曉得上香、上供,對祂很尊敬,這才有感應。灶神特地把這個意思告訴他,教他“速速勉持”,趕快勉力修持,尚可挽回天意,也就是扭轉命運。命運是可以改造的。

  諸位讀了這一段文之後,平心靜氣的想一想,我們一生的遭遇,還沒到俞公這個悲慘的程度。我們三業的過惡,沒有他重。他都能挽回,我們要是能照做,挽回的時間應該比他更短。他要三年,諸位如果去做,一年也許就可以了。這一點不假,我們要生清淨信心。

  言畢即進公內室。公即起隨之。至灶下。忽不見。方悟為司命之神。

  這一番開示講完了之後,張公就進到裡面,走到廚房裡就不見了!俞先生此時才曉得是灶神爺示現。一九四八年周邦道的夫人,在南京寓所遇到地藏菩薩,也是面對面說了很多話。你若以為這是寓言,那你就大錯特錯!這是轉變命運的起點,千真萬確的事實。

  因焚香叩謝。即於次日元旦。拜禱天地。誓改前非。實行善事。自別其號曰淨意道人。志誓除諸妄也。

  俞先生是在臘月三十晚上遇到灶神,第二天是大年初一。一年復始萬象更新,他就從這一天起改過自新,先把自己的名字改了;他本名叫‘良臣’,現在改成‘淨意’,稱‘淨意道人’。諸位要知道,名號含義很深,名號就是提醒自己‘顧名思義’,要把‘淨意’兩個字做到。所以,你要學佛了,皈依時,師父給你取一個法名,意思就是告訴你,要把名號在心行上做到。那就是道,所以也叫‘道號’。

  初行之日。雜念紛乘。非疑則惰。忽忽時日。依舊浮沉。

  諸位看了這幾句,再想想,過去了凡先生剛剛改過的時候。我們要是照樣去修,一開始當然也是這個樣子。袁了凡是過來人;俞淨意也是過來人,一開始都是進進退退。問題是要有忍耐心、永遠心,這兩種心很重要!只要有這兩種心,有恆心、有毅力、有決心,要痛改前非,這些毛病慢慢會改掉。一下斷不容易,是斷不掉的。古代這些前賢都是作榜樣給我們看,不是一下能斷得了的。

  由此可知,聽講最重要。假如我們要求真實的效果,《了凡四訓》一遍講完,過一個禮拜,再開講;一年中要講十遍、二十遍,大家就都改了。為什麼?天天在勸!若只勸你這一遍,講完了書都束諸高閣,過幾天都忘了,還能提得起來嗎?真修行不容易!一百個人當中有十個能提得起來,就不錯了!如果要想真正成就的話,一年當中得聽十遍、二十遍,我想在座的同修們當中,最低限度應有二分之一的人能成就,這一點也不假。

  所以,同修們千萬不要認為這本書我看過了;這一本經我已經學過了。當知菩薩們從初發心到等覺位,天天都在學,沒有一天不學習。每年總得要講幾遍,這是自救。所以,你們聽這篇文才是真正有福報。聽《華嚴》、《楞嚴》,未必有福報,因為境界太高,學不到,有什麼用處!而聽了此記之後,馬上就可以做得到,立刻就收到效果。諸位果然能夠以三年的時間,從這一篇文上奠定基礎;三年以後,再學大經大論就不一樣了,這才是真菩薩。那時大經大論才能契機。現在不契機,為什麼?因為好高骛遠。

  今天下午,我去參觀華視的節目制作,他們建議我,弘揚佛法必須現代化,制作錄影帶,建新式講堂,佛法就可以流傳到全世界。確實是有價值的啟示。

  所以經教,必須要天天聽、天天講,天天在一起切磋琢磨才有效。讀了這一段文,我們的信心、勇氣就要提起來。

  因於家堂所供觀音大士前。叩頭流血。敬發誓願。願善念永純。善力精進。倘有絲毫自寬。永墮地獄。每日清晨。虔誦大慈大悲尊號一百聲。以祈陰相。

  這是求佛菩薩加持,因為靠自己的力量斷惡修善,實在不容易。人家做的並不多,每天早晨拜拜佛,念佛號一百聲。我們同修每天念佛號不止一百聲,但是諸位用心不如他。人家的一百聲,聲聲虔誠,我們所念的恐怕只是有口無心,那就不如他了。我們念一萬聲,抵不上他一聲的效果。就是要誠、要敬,要誠心誠意去做。他能發這個誓願,我們也要效法。發誓願是督促自己。念觀音也好,念阿彌陀佛也好,都可以得到佛菩薩的加持。

  從此一言一動一念一時。皆如鬼神在旁。不敢欺肆。

  這幾句話非常重要。這就是他所以能成功,能轉變命運關鍵之所在。這一念,是不是事實?是事實。‘舉頭三尺有神明’,這是一點也不假。無論在何處,都有鬼神看著我們,若有這個警覺心,當然就不敢自欺、不敢放肆。

  凡一切有濟於人。有利於物者。

  ‘物’包括一切動物、植物。廣則遍及九法界一切眾生。

  不論事之巨細。身之忙閒。人之知不知。力之繼不繼。皆歡喜行持。委曲成就而後止。隨緣方便。廣植陰功。

  這是在‘行持’上轉過來了。前一段是從心地裡轉過來(觀念的轉變)。心念一轉,身口的行為就隨著轉了,這是我們應當學習之處。從此以後,凡是於人、於物有利益的,不管是大事、小事;自己是忙、是閒;別人知道不知道都無所謂,我一定要去做。做的時候也不必考慮“力之繼不繼”,我有沒有這個力量,能不能把它做到有始有終?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盡心盡力去做;做到一半,沒有力量了,這樣功德才能圓滿。只問事之應為不應為,應該做不應該做,不問力之能繼不能繼。‘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事無有不辦者,“皆歡喜行持”,都歡歡喜喜去做,委曲婉轉的一定把它做到成就而後已,這就是“隨緣方便,廣植陰功”。這幾句是行持的典范。

  且以敦倫。勤學。守謙。忍辱。與夫因果報應之言。逢人化導。惟日不足。

  前是‘自行’,此是‘化他’。自行裡有心行,心的念頭轉變,身口行為就轉變。化他有五個重點;一、敦倫。‘倫’是倫理,敦睦倫常。我們中國文化的精髓就是‘倫常’。夫婦、父子、兄弟、朋友、君臣,大家能守住自己的本分,盡自己應盡的義務,這叫‘敦睦倫常’。二、勤學。要努力讀書,要讀好書、讀善書。三、守謙。《了凡四訓》中講的‘謙德之效’。四、忍辱。五、深體因果報應的道理,懇切地勸導大眾。

  每月晦日。

  ‘晦日’就是每個月的月終日。

  即計一月所行所言者。就灶神處為疏以告之。

  每個月到灶神爺前報告一次。把這一個月當中,身口意三業所修的善法,月月報告。這就是說明他求灶神爺監督他。有一個督促他的力量,他要是不做,到了月終,他就沒有法子給灶神爺交差了。這個效果真是不可思議。諸位修學,不一定要寫疏文去報告灶神。你們家裡供奉釋迦牟尼佛、觀音菩薩、阿彌陀佛的聖像,就在佛菩薩面前具疏以告之,比灶神那裡還要靈,還有效。這都是要認真學習之處。

  持之既熟。

  下面兩句是講修持的效果功德不可思議。

  動即萬善相隨。靜則一念不起。

  這樣的境界,是我們非常羨慕的,他做了幾年呢?

  如是三年。

  千日之功。我們想一想,他過去的業障多重!三年就轉過來。袁了凡先生過去轉命的時候,也是三年轉過來。三年就見到效果了。為什麼我們三年還做不到!三年時日不算長,為什麼不肯自勉、發奮呢!希望同修們讀到這裡,應當要奮起,效法俞淨意先生。

  年五十歲。乃萬歷二年。甲戌會試。張江陵為首輔。

  ‘江陵’是地名。張公是江陵人,張江陵是對他的尊稱。最尊敬的人是稱他居住的地名;像滿清末年,大家尊稱李鴻章為李合肥(他是合肥人)。佛門裡也常用這個慣例,我們稱祖師大德,既不稱名也不稱他的字或號,都是以地名或以寺名來稱他。如天台大師,天台是指智者大師。我們不稱智顗,而稱為‘天台’,大師住天台山。又如窺基大師,稱為‘慈恩大師’,窺基是他的法名。他一生大部分時間住在慈恩寺。‘慈恩’是寺的名字,並不是他的名字,這叫‘尊稱’。這裡也是尊稱,張公是當時的首相。

  辍闱後。訪於同鄉。為子擇師。

  他以首相的身分主持這一次的考試,也就是主考官。考完之後,他想在同鄉中選一位品學兼優的人,來教導他的兒子—為子禮請一位老師。

  人交口薦公。遂聘赴京師。公挈眷以行。張敬公德品。為援例入國學。

  他既然想請一位品學兼優的人,鄉裡的人都推薦俞淨意先生。從前沒有學校,富有的人家,另外有一間書房,請一位老師,這就是‘私塾’。家裡的子弟以及社會上清寒的子弟,有聰明智慧的,往往也召集來跟老師讀書。俞先生應聘在宰相家中做了兒童的老師,生活環境當然就改善了,不至於再像過去那樣的窮苦潦倒。感應也來了。他帶了家眷一同到京城。張公非常敬重俞淨意公的道德學問,所以也為他“援例入國學”(國子監)。張公替他報了名,入了學。當時國家所辦的大學,不像現在大學有這麼多,那時國立大學只有一所,而這所學校出來的學生,都是做官的,是為國家培養通才的學府。

  萬歷四年丙子。附京鄉試。遂登科。次年中進士。

  從前讀書人志在功名。得了進士,功名成就了。‘進士’是古代的最高學位,相當於現代博士學位一樣。

  一日谒內監楊公。

  ‘內監’就是從前的太監,侍候皇帝的。俞公有一天去見老太監楊公。

  楊令五子出拜。皆其覓諸四方。為己嗣以娛老者。

  楊公是太監,所以沒有兒子。他的兒子都是義子,現在所謂的干兒子,都是從外面找來的。他養育這些孩子,可以養老。他有五個干兒子,自己年老了,干兒子很孝順。他叫這五個兒子都來拜見俞淨意先生。

  內一子。年十六。公若熟其貌。

  其中有一位小孩,年十六歲。俞公一見面,就覺得很面熟,好像是從前認識的。

  問其籍。曰江右人。

  ‘籍’就是籍貫。‘江右’包括了現在長江以南,江西、江蘇、浙江這一帶,當時都稱之為江右。‘江右人’,俞先生是江西人。

  小時誤入糧船。猶依稀記姓氏闾裡。公甚訝之。

  這小孩還仿佛記得家鄉,自己本來姓氏。小時候游玩時誤入人家載糧食的船,船開走了,小孩也帶走了。俞淨意公一聽之後,非常的驚訝。

  命脫左足。雙痣宛然。公大呼曰。是我兒也。

  原來就是他遺失的兒子。他太太生了五個兒子,死四個,有一個失蹤了;生了四個女兒,死了三個,只剩一個女兒在身邊。他的太太因為想念兒女,眼睛都哭瞎了。這個時候,遇到他失散多年的兒子。

  楊亦驚愕。即送其子。隨公還寓。

  這個太監楊公很不錯,知道小孩真的是俞公的兒子,立刻歡歡喜喜的就送還給他了。

  公奔告夫人。

  ‘奔’就是很快地,將這個消息告訴他太太。

  夫人撫子大恸。血淚迸流。子亦啼。捧母之面而舐其目。其母雙目復明。

  改過遷善之報如是。諸位想想,眼睛瞎了,, 現代眼科這樣進步,也不容易恢復。經上常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怎麼會沒有感應道交呢?袁了凡先生短命都能延壽,壽命都可以延長,疾病怎麼會不好?這並不是迷信。經上說的理論,我們看了也很明了,說起來也能相信,可是經本一丟開就忘了。不能說不相信,是忘了!經上說‘境隨心轉’,《華嚴》雲:‘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唯識經論中常說‘萬法唯心’、‘一切法從心想生’。境界是我們心裡變現的,我們這個身體也是自己心裡變現的。所以,‘感應道交’是有理論依據的。理上能講得通,事上就可以辦得到。理就是事;事就是理,所謂‘理事無礙’,當然能轉變。

  他的兒子孝順,也非常難得。看看這一段,這不是容易的事!失蹤這麼多年的兒子,忽然遇到了,使得母親歡喜流淚。兒子孝順,能“捧母之面而舐其目”,這一點很難得!他母親因此雙目復明,這是感應道交的事實。

  公悲喜交集。遂不願為官。

  此時俞先生一家團圓。知道這三年改過遷善,正如灶神爺跟他所說的‘不測效驗’,即意想不到的果報,果然應驗了。這個時候對於世事愈看愈淡,因此也不願意做官了。

  辭江陵回籍。

  辭謝張宰相,回到自己的老家。

  張高其義。

  俞先生既中進士,就有服務公職的資格。從前讀書人心心念念就是指望將來謀個一官半職。而這個機會到來,俞先生卻不要了,放棄了,回家鄉去。所以,張宰相認為他是一個義人。

  厚贈而還。

  張宰相為感謝俞先生教子之德,只有厚贈他貴重的禮物,送他回家。

  公居鄉。為善益力。

  俞先生改過自新,力行三年就有這麼好的效果,真實的效驗。可知其往後行善必更積極。雖然傳記裡沒有記載,我們也想像得到,必然還是用老方法,每個月終向灶神爺報告。相信他是盡形壽(一生)都不會改變的。人家是這麼修行的,是這樣的斷惡遷善。

  其子娶婦。連生七子。皆育。

  俞先生自己很不幸,生了那麼多兒女,結果只剩一子一女。他是從四十七歲才開始改過修善,五十歲才得到感應。我們同修當中還有很多人年紀很輕,要是能努力學習,斷惡修善,改過自新,你們的前途太光明了!你們的效驗、福報、感應必然超過俞淨意,超過袁了凡。這是絕對做得到!只要諸位自己肯努力做,三年之後,事事如意,有求必應。為什麼不勉力去做?看俞先生的兒孫命運都轉好了,這是積德修善的感應。

  悉嗣書香焉。

  俞先生的七位孫兒個個書都念得很好,書香門第,個個成名。

  公手書遇灶神。並實行改過事以訓子孫。

  俞先生遇灶神這一段往事是事實。他遇到灶神,經灶神一番開示之後才改過自新的;到晚年就有這樣的效驗與果報。我曾經說過,晚年所享的福報才是真實的‘福報’;年輕人享福,老實說絕不是福。年輕時發達過早,容易迷惑顛倒,造罪業。因此,年輕的時候要多修福、培福,照俞先生的方法去做,把福德留到晚年享受,這才是懂得享福、造福的人。俞公把他自己一生改過自新之事,毫無隱瞞的寫出來,教訓他的子孫。

  身享康壽。八十八歲。

  俞公壽命也延長至八十八歲。他的長壽是修得的,而不是命中所有的。因為前面灶神爺曾經說他‘意惡固結於中,神注已多,天罰日甚,君逃禍且不暇,何由祈福哉?’可知他沒有福報。壽命是福報之一,五福中就有‘長壽’。由此可知,他的長壽與福報,完全是他自己從四十七歲以後所修來的。這正是一切修行人的最佳榜樣!

  人皆以為實行善事。回天之報雲。

  鄉裡大眾看到俞先生一生所得的果報,沒有一個不說他是力行善事,改轉了自己的命運。先生現身說法,廣勸社會大眾,功德尤不可稱量。

  同裡後學羅祯記。

  這一篇文章是俞淨意公同鄉晚輩羅祯先生所寫的。裡面所說的話,灶神說的話,以及俞淨意先生講的話,都是實錄。

  了凡先生、俞淨意先生,是在家同修與初學道者的好榜樣,我們能夠取法於這兩位賢者,不但命運可以扭轉,道業在這一生必定也有成就。

  雲谷大師是出家人的榜樣。所謂‘出世要學高僧,在家要學高士’。袁了凡跟俞淨意都是高士。我們以他們做典型,以他們做模范,照他們的方法學。如諸佛菩薩,作一切眾生最好的樣子,才是佛陀的好學生。

 

上一篇:曾犯YIN過,改過即是
下一篇:揭秘生活中的因果:燒香與學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