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榮華富貴不是爭來的,是積德來的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中國古代的傳說,每年過小年的這一天,灶神要上天,而除夕這天是灶神從天上回來的日子,因此民間都要祭灶神。灶神上天所要做的,是向天帝報告這戶人家的善惡功過。若是積德行善的人家,上天將會令其漸漸地興隆;若是做惡的人家,上天將會使其漸漸的衰敗。《論語》中有這樣一段文字,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從這一章句上可以看出,在春秋時期,民間就有了討好灶神的風俗。但是對於王孫賈的所問,孔子給予了平直的回答,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如果是作惡的,就已經獲罪於天,祈禱求福也是沒有用處的。

  我曾讀《老子》,讀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時,十分的心悅誠服。上天並沒有偏袒的心,只是愛護真心行善的人,行善之人,必將得到上天的賜與。所謂自天佑之,吉無不利。所以佛家提倡因果報應之說。不知因果的人,內心常空空蕩蕩,以為做惡不得禍,做善不得福。因此緣故,善不欲為,惡則時而為之。知道因果報應的人,內心常充實,能夠漸進地克己斷惡及勤力修善。積善的人,來生後世將會得到福報;而做惡的人,來世將會得到災殃。除此之外,行善之人的福德及作惡之人的禍殃,也會波及到他們各自的子孫後代。正如《易經》中所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陶澍 湖南安化縣人,是清代受道光皇帝重用的封疆大吏,曾在京城任翰林院編修,升監察御史。後在地方擔任過川東兵備道、山西布政使、安徽布政使、安徽巡撫、江蘇巡撫等職。道光十年。诏加太子少保,任兩江總督。陶澍在為官期間,理財辦案,赈災濟民,疏通河運,開拓海運,整頓鹽務,興助教育,既嚴治務實且政績卓越。其在歷史上的聲名近似林則徐。

  清代梁恭辰在所編的《北東園筆錄》裡面,記載了他閱覽《聞見錄》時所讀到的關於陶澍祖上幾代人積德行善的事跡,因此感歎“始知其積累之厚,不可不詳載之以勸後人雲。”在《北東園筆錄》中提到陶澍的太高祖伯含公積累過許多陰德。

  明朝時,鄉裡自衛很嚴,有人抓住盜匪欲將其淹死,正遇上陶澍的太高祖伯含公經過。賊哀求:“公救我,我誓不復為賊。”伯含公為了給眾人有個交待,也擔心賊將來不能自食其力又復做賊,就贈給賊一條小船以作為養家糊口的資本。伯含公一生施捨過八條小船以幫助別人,他幫助的人都改行為善。伯含公出門常帶一小筐,撿拾碎磁瓦礫以方便行路之人。陶澍的曾祖文衡公也是一位有道德的長者,曾經有人趁著雪夜入他家裡盜米,他跟隨雪跡腳印走到賊家門前,發現賊是所認識的人,心裡體諒賊家的貧苦,默默地回到自己家裡,始終不提此事。30年後,文衡公的夫人偶然對子孫講起這件事,但還是隱去了盜米人的姓名,不令人知道。其家隱惡揚善之德可見不同一般。有一次陶家的鄰裡發生火災,文衡公的夫人以倉內所存的糧食救濟遭火災者。陶澍的祖父寅亮公性情淡泊,少貪欲之心,因為沒有經營,家道也不富裕。一天,寅亮公偶然走到江邊,撿到錢財,等了一整天,看見一個人慌張跑來,面如土色,低頭在砂礫中尋找,非常悲戚的樣子。寅亮公問他,回答說:“在外做工幾年沒有回家,家有老母親。今積累幾年的錢財回來贍養母親卻全部丟失了,所以悲傷。”問他錢財的數目,都能對上,就將錢財交還給其人。那人非常感激,想分一半給寅亮公,寅亮公說:“我要是想分錢財,就不會等在這裡了。”笑著將那人送走。到陶澍的父親陶必铨時,義舉善事也很多。陶澍的祖上幾代人行善,所以安化縣才出了一個陶澍。豈不是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嗎?

  劉伯溫 名基,浙江青田人。元代至順四年,23歲的劉伯溫考上進士。元至元二年,赴江西,任瑞州高安縣丞。後輔佐明太祖朱元璋有功,任太史院使、御史中丞等職。明洪武三年,受封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護軍、誠意伯

  《明史》上說劉伯溫的曾祖父劉濠,在宋擔任翰林掌書。宋亡,林融起兵對抗蒙古人建立的元政權,失敗以後,元朝廷派使者調查記錄那些參與起義者,很多人受牽連。使者住在劉濠家。劉濠灌醉使者而燒毀自家的家宅,使者來不及搶救出那些記錄受牽連人名單的冊籍,全部都被燒毀了。劉濠趁機以記錄數百惡德敗行之人的名冊作為替代,給使者交差。於是使成千上萬無辜受到牽連的人都得免死。劉伯溫小時候很聰明,他的老師鄭復初對劉伯溫的父親說:“你的祖父道德深厚,這個孩子必定榮耀光大你的家門。”劉濠還是一個樂善好施的人,看見沒有糧食挨餓的人家,就以自家的倉儲赈濟他人。劉伯溫的祖父劉庭槐也是一個有道德的讀書人,“義孚鄉裡”。我讀了《明史》的劉基傳以後,更加相信上天的公正而並不存在偏私。因果報應之事也不是常人容易體會到的。

  古時候,窮鄉僻壤若是突然出了一個衣錦還鄉的大人物,鄰裡鄉黨就會說:“他家祖上積了大德,所以子孫後代興旺顯達起來。”行善的人,上天報酬他的善,令他的來世得到尊貴安樂的果報,這是積善的本慶;他的善功還會波及他的後人,天意榮耀他的子孫後代以彰顯他活在人世時的那些為人所知或為人所不知的道義事跡,這是積善的余慶。所以孔子贊頌《周易》,最初就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前些天偶然讀了一段關於中興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身世的材料,發現左宗棠的曾祖父左逢聖為縣學生員,重孝義,而且“居貧好施”,“生平舉止端嚴,所讀經史皆手錄”。

  好善必昌,如若不昌,祖有余殃,殃盡還昌;作惡必滅,如若不滅,祖有余德,徳盡還滅!

  如果天下所有為人父母者和為人子孫者都能明白因果報應是真實存在的,就會活得清醒有目標,活得充實快樂。

 

上一篇:蔡禮旭:社會的亂,都亂在男女關系這個根源
下一篇:徐志摩拋妻棄子奪朋友之妻 直接惡果英年早逝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