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學誠大和尚答疑 何為同參道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前言

  同參道友,同參指的是古代一起參學的朋友,道友指的是在同道上一起行走的。意思就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佛法裡專門指一起修學佛法的朋友。

  1、人與人之間,最好的關系是互相提攜幫助,在善的道路上共同前進,而不僅僅停留在感情的親密,甚至煩惱的安慰上。當然,如果只是一起五欲玩樂,就更不足取了。---《好好說話》

  2、網友:如何跟“世間法”裡所謂的是是非非、周圍人都遠離的人,成為小組共修裡、承擔善行中的“同行善友”?

  學誠法師:同行善友,是同走佛道的人。人人都有煩惱業障,但只要願意改過,追求自我的成長,就是善友。

  3、網友:古德講修行人要有獨立的人格,有些道場教導兩個人不能走得太近,此是為何?您提倡團體修行共業增上與獨立人格,此兩者之間又該如何融通?同行之間應該如何互相拉拔增上和應保持怎樣距離?

  學誠法師:師法友團隊,是以法為核心,而非以情緒、情感維系。在團隊中,大家共同修行,以道情化俗情,以法緣轉人緣。只要懂得真正佛法的內涵,懂得自己修行的宗旨,善友之間就能成為彼此修行的增上緣,而非世俗染緣。

  4、網友:如何理解同參道友為修學之增上緣呢?

  學誠法師:修道人好比住院,不僅需要大夫也需要護士,用不了功的時候,就非常需要同參道友的幫助,拉拔、勉勵、勸導,都是非常好的增上緣,修道人才能度過逆境,常說的增上環境的重要就在這裡。

  5、網友:如何才能與師友們結好善緣呢?

  學誠法師:親近師法友團體,隨眾、不觀過,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就是與同行善友結善緣。

  6、網友:我們有時候該如何面對善友的建議?現在弟子認識到修行依師的重要性後,只聽師父的指導,別人的話基本不聽了。

  學誠法師:善知識也強調依友的重要性。弟子相並不是機械的只聽師父的話,而是一種學習能力,這種能力恰恰在同行善友之間更好培養。對任何道理都不要偏執表面,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用活、受益。

  7、網友:依師就只單聽善知識的話麼?對於同參道友的話呢?

  學誠法師:同行善友也是身邊的善知識。一個弟子相具足的人,必定能從每個人身上都能學到法。有時候,“依師”成為了我們慢心的借口。

  8、網友:請問為什麼一邊要親近善友,遠離惡友,另一方面又要心懷慈悲,不嫌他過呢?是修行的次第不同嗎?

  學誠法師:遠離惡友並不是要厭惡這個人,而是厭離五欲、厭離煩惱,對人則要修悲心。

  9、網友:很想學習佛法,但不知該從哪裡入手,可否指點一二?

  學誠法師:學習佛法,要找到正法寺廟,跟從出家法師、同行善友一起學習,好比兒童教育要在學校,跟隨老師,和同學一起學習一樣。初學者可選擇公認的正法道場。

  10、網友:法師,道心起伏時,又該如何調節?

  學誠法師:當我們自己起伏、低落時,特別需要同行善友的幫助,依靠外在的善法環境而重新獲得力量。當然,前提是自己要對團體有信心、有善緣,這些就需要平時去培養。

  11、網友:心力不足,怎樣滋養心力?

  學誠法師:我們內心的力量,需要外緣來開啟、點燃。 當我們的心起伏不定,煩惱現前的時候,正是需要同行善友的幫助、需要佛法的滋潤之時,好比生病的人要到醫院就診,心生病了,心力不足時,也要到三寶地去,到同行善友中間去,去充電,去加油。

  12、網友:有信有願可是近來行的時候總會懈怠懶惰,如何改掉這種懈怠懶惰的習氣?

  學誠法師:信願還不夠堅、不夠真、不夠強。要常常親近三寶、同行善友,在善法的環境中不斷長養自己的信心、願力。

  13、網友:學佛後,與世俗之間朋友關系應如何處理?學佛以後好像和朋友接觸少了。

  學誠法師:這是初學常有的困擾。一方面,修行的環境對我們非常重要,要多和同行善友親近、相處,遠離容易引發煩惱的外境,慢慢培養宗旨、正念;另一方面,內心對不學佛的親友不要排斥、傲慢、嗔恨,要照顧到自己現有的因緣,找到平衡點。

  同行善友相處,有事時大家都會幫忙。對世俗的朋友也不必排斥,但要盡量減少一起吃喝玩樂的時間,因為自己對佛法的理解還不夠深入和堅定,對內心的認識還很淺,調伏煩惱的力量還很弱。

  14、網友:自己說話不注意損惱了同行善友,她表現得不太明顯,但我感覺到了,我應不應該當面跟她道個歉?又怕是自己想太多了。感恩師父!弟子愚癡。

  學誠法師:不管別人是否在意,自己覺得行為有失就應該真誠道歉,但不要執著。

 

上一篇:學佛感悟詞 觀自在菩薩32化身之14:青頸觀音
下一篇:多行善,苦變甘,心裡祥和保平安!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