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個人都有情緒沖動的經歷。有時,看到別人火冒三丈,覺得很不值,雞毛蒜皮的一句話怎麼也當真?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頭頭是道地給別人講一通大道理。不過,一扭臉,自己聽到不順耳的話,遇上不順心的事,剛才的心平氣和,可能瞬間變為怒火中燒,言語中的火藥味也會迅速升級,甚至做出一些沖動的行為。
我們常常會把自己情緒的沖動歸咎於他人的不是:他人的愚笨、無理、過分,總之都是別人惹得我們如此生氣。可即便我們給自己找出一百個、一千個抱怨、排斥、憎惡對方的理由,也無法給自己的內心帶來任何釋然、安寧與愉悅,心中的怨氣倒是會像氣球一樣不斷膨脹。我們除了感到疲憊不堪、憤懑不已,得到的或許只有一道心靈的疤痕,以及與他人之間一道更加尖利的心靈樊籬。
其實,外在紛繁的人、事、物只是一些緣而已,導致我們情緒沖動的原因,在於我們無法駕馭自己的心。我們的心通常都是向外緣的,常常被外在的東西所牽引。而如果我們把百分之百的精神都用於關注外境,就會忘記觀察、審視我們的內心。
倘若我們能有片刻觀察自心,便有可能在怒火升溫的時候,閃現剎那的睿智之光——或許自己的言行也有不妥之處。我們是否在以自己的想法為中心要求對方?我們是否潛意識地認為只有自己的想法才是對的,本能地預期對方會隨順我們的想法?我們是否不願從對方的角度去體會其想法與行為的合理性?我們當下的內心,是否充滿了嗔恨、排斥、對立等惡的心念,扼殺了心性中理解、包容、善良的種子?
憤怒的時候克制自己是不容易的,有一個妙招是去想對方的好處。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多年以前,美國一家石油公司的一位高級主管因決策失誤,導致公司損失了兩百多萬美元,而這家公司的老板正是大名鼎鼎的洛克菲勒。不過,洛克菲勒並沒有馬上斥責這位主管,而是先獨自坐在辦公室裡,靜靜地列出這個人的優點。他寫了這個人一長串的優點,其中包括3次幫助公司做出正確決定。他為公司贏得的利潤遠比這次的損失多得多。洛克菲勒這樣冷靜地處理問題,不僅可以平息自己的怒氣,而且可以理智而全面地看待問題,令他的同事贊歎不已。
所以,發火前的剎那若能轉變心念,眼前的境界則可能顯得不那麼面目可憎。神奇的是,當我們一念能夠體諒、包容,甚至感恩別人的時候,當我們一念能夠心向內緣、自我反省的時候,收獲的便會是自心的安詳與自在。此刻,原本的風雨欲來之勢,便可以化為春日的一派和煦。
從佛法的角度看,我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可以嘗試七分做事,三分觀心。在做事的過程中訓練內心,讓心越來越清靜,越來越有力量,越來越能夠開合自如,按照自己的願力去做。倘若能夠善調自心、駕馭自心,那麼時時是好時,事事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