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細講《弟子規》(第十六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2005年幸福人生講座-細講《弟子規》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十六集)  2005/2/18  台灣台南淨宗學會  檔名:52-116-16

  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很多朋友已經很面熟了,每天晚上都來,代表都是下完班,吃個飯,甚至於沒吃飯就趕過來聽課。孔老夫子有說,一個人求學問有三個法寶,叫智、仁、勇,「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只要好學,就跟智慧離不遠;當我們力行聖賢的教誨,就能慢慢感受到聖賢存心,也能感受到眾人的需要,我們那種仁慈、同理心就會出來;「知恥近乎勇」,真正能夠了解自己的過失,進而改正自己的過失,能降伏自己的煩惱、壞習慣,這才是真正的勇者。很多朋友已經是做到「好學近乎智」,而你的好學也將帶給你的家庭很好的撞擊。

  我記得我父親他五十幾歲,剛好接了他們銀行的證券所,因為接證券所,單位裡面要有一個人考上執照,所以就派了很多同事一起去考。我的父親是年紀最大的,已經五十幾了,就去考,就看著父親晚上在那裡看書。考試結果只有一個人考上,其他年輕人都沒考上,居然是我老爸考上了。你看父親沒說什麼,以他的行動就已經贏得我們對他的佩服。我們這些當兒子的能夠不好學嗎?能夠輸給自己的老爸嗎?所以上行下效,當我們這一分好學的心能夠持續不斷,相信對你的家庭一定是個很好的開始。早上的課程剛好把「入則孝」告了一個段落,接下來是第二個單元,「出則弟」。

  這個「出」是指家庭以外,就要學習「弟」,「弟」包含兄友弟恭,包含尊敬長輩的禮節態度。因為在家裡面兄弟就能夠友愛,就能夠以禮相待,當然他出去外面與人相交就能夠把這個態度帶出去。假如在家裡面跟兄弟就是吵吵鬧鬧,不守禮節,那出去會不會突然變得很規矩?有沒有可能?不可能!所以,要認識一個人,到哪裡最能看清楚?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直接到他們家。很多我們為人處事的行為,確確實實是在家裡養成,所以為什麼家教如此重要!所謂「門當戶對」,是什麼門當?是什麼戶對?最重要的是家教、是德行。現在的門當戶對是什麼?錢財!你們怎麼都知道?我比較沒有經驗。「對」錯了,本質錯了,結果就麻煩了。所以「德行」才是家之本,才是國之本,絕對不是錢財。

  《孝經》裡面有一段很重要的教誨,「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教導人民如何親愛他人,如何關懷他人,沒有比教孝更有效果的,莫善於孝;教導人民有節有度,「教民禮順」,懂得尊敬他人,沒有比教悌更好的方法,莫善於悌。所以「悌」還包含一個禮節的教誨,孔夫子也說「不學禮,無以立」,沒有禮貌很可能在人群當中無法立足。

  在這幾天的課程,我也跟諸位朋友報告了。因為我小時候養成一個習慣,就是只要長輩到我們家,我的耳朵聽到了他的聲音,不管我在干什麼事,我一定會跑到他們面前來,然後跟他說:叔叔好!阿姨好!你們的笑容很像我叔叔。孩子有禮貌,大人絕對非常歡喜,所以我抬起頭來,他很歡喜,我也很滿意。因為當一個人在做有德行的事,其實他的喜悅已經從內心散發出來了。有禮貌的態度,我突然會體會到,原來一個人能不能遇貴人,從小就決定了。你信不信?

  我跟家長開親師座談,我就跟他們說:你們的孩子以後能不能遇貴人,我現在就可以判斷。他們眼睛都瞪得很大,因為現代人很現實,一提到孩子可以遇貴人,他們就很專注。孩子有禮貌,走到哪兒就贏得眾人對他的疼愛;相反的,孩子假如沒有禮貌,不只不會遇貴人,不只不會有很多助力,在言語、行為當中還會形成很多的阻力。他就會覺得莫名其妙,他們怎麼都看我不順眼,自己還不明不白。所以,禮貌太重要!

  諸位朋友,禮貌這麼重要,什麼時候教?我都會問家長,考試多兩分重要?還是教孩子做人做事的態度重要?做人做事!但是家長都覺得是做人做事,可是大半的時間跟孩子耗在哪兒?耗在分數。所以重要的事不能再拖了,再拖,孩子都太大了,習慣又成自然;許多事刻不容緩,我都替你們著急,因為我沒小孩。所以,一定要重視這些影響孩子一輩子重要的德行,他將贏得非常多的助力。

  我們來思考一下,假如人與人的相交往沒有禮節,會出現哪些情況?比方說,我上次去爬長城,上面寫著「不上長城非好漢」,所以要當個好漢,上去爬長城。剛好它會有些關口只能夠讓另外一邊一個人過來,我們這邊一個人過去。就在過這個關口的時候,很多人不守規矩,就跑到對面的路上去。結果發生什麼事?整個人群就塞在這個關口裡面。我們中心的老師在裡面一看,不行,因為後面的人不了解這裡的情況,他會一直往前擠,另外一邊的也一直往前擠,到時候可能會有情況發生。我們的老師馬上站出來,開始指揮交通,那些要插隊的叫他們趕快排回去,那些人都看著我們,還以為我們是長城管理處的。有時候,我們該出來的時候還是得出來,不然情況可能會怎麼樣?到時候糟到你想做都做不來,所以時機點很重要。後來就疏通掉了。所以確實,無禮的話,人與人就會自私自利,就可能發生沖突。

  剛好我上了杭州天目山講了五天的課,我們在上山的時候,迎面來了兩台車,我們一看就主動靠在旁邊,讓他先走,因為我們是看到兩輛車。第一輛開過來,車上的人很歡喜,對我們揮手,我們也對他揮手。所以當一個人有禮貌的時候,一定會讓人家感覺如沐春風,那何樂而不為!結果我們等了一會兒,第二台都沒有過來,我們覺得很納悶,就派人去看一下。結果對面的車早就停在那裡也等我們過去,所以我們就開過去,兩邊車上的人都露出了燦爛的微笑。當人與人都這麼樣禮敬,那感覺非常的舒服。我們還沒上山以前,就已經考察到民情,代表天目山的人民很淳樸。所以我們從生活當中也時時可以體會到,懂禮、懂讓才能讓人生的路順暢,才不至於會塞車、會沖突。所以,「教民禮順,莫善於悌」,我們就先從家庭當中來落實友愛,落實禮節。我們先來念一段經文: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是同氣連枝,血濃於水,是同一個父母所生,所以兄弟很有可能是陪我們一生走過最長路的親人。法昭禅師曾經寫了一篇描述兄弟情誼的一首詞,叫做「同氣連枝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爭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與兒孫作樣看」。

  「同氣連枝各自榮」,兄弟就好像同一棵樹延伸出來的樹枝一樣。「些些言語莫傷情」,人與人相交往,家裡的人最常溝通就是用言語,所以言語當中要柔軟,要和諧,絕對不要講話很沖。所以,我們《弟子規》才說『言語忍,忿自泯』,人與人的沖突,一半以上都是因為什麼?言語不合。「一回相見一回老」,確確實實我們上了三、四十歲以後,每次看到兄弟姐妹都會有這麼一點感覺,你的白頭發多了一點。所以「能得幾時為弟兄」,我們愈大代表人生的路就走得快到盡頭了,要好好珍惜這段情誼。所以「弟兄同居」,一起居住,「忍便安」,懂得互相忍讓,謙讓。「莫因毫末起爭端」,不要因為小小的事故就起了爭執。「眼前生子」,眼前兄弟姐妹都生孩子了,他們又各有兄弟姐妹,我們上一代應該做出兄友弟恭的榜樣,才能「留與兒孫」做好榜樣看。法昭禅師這首詩詞值得我們細細去品味。

  這首讓我想起了楊淑芬老師曾經跟我提到,她說確實兄弟姐妹是同氣連枝,她就會去想到怎麼樣讓父親非常的歡喜快樂。她說唯有子孫賢孝,子孫都有很好的發展,才能讓她的父親非常寬慰。由於她有這一分心,希望她父親、母親這棵大樹枝葉能夠愈來愈茂盛,所以她很年輕的時候就開始教導她的甥侄輩讀聖賢的經典,還寫書法。楊老師有十八個甥侄輩的晚輩,總共十八個,十八個人都被她教過。由於她有這一分心,他們的下一代非常優秀,很多是老師,還出了幾個醫生。確實,一個家族能好,必然是長輩要怎麼樣?要帶頭示范,要真心付出。所以兄友弟恭,不只是在他們那一輩,還把這一分兄友弟恭延伸到哪裡?下一代子孫。楊老師她沒有生孩子,但是每一次母親節、父親節,他們家就特別熱鬧,因為她有十八個甥侄輩,應該比諸位的小孩多一點。我在他們家住了半年,遇到這些節日都特別熱鬧,這些被她教導過的甥侄輩確實對她非常孝順。

  我另外有一位結拜的大哥,他也住在台中。他的兄弟姐妹也特別友愛,禮拜六、禮拜天,一有時間,不用相約都會主動回到父母親的身邊。因為他父親比較早離開,所以他母親後半生都是他們兄弟姐妹長期陪伴他的媽媽。他媽媽在前幾年去世了,去世那時候我有去參加告別式。去了之後我很感動,因為也看到他的下一代,他的這些甥侄輩素質都非常的好,因為他們兄弟這麼友愛,就已經給了下一代很好的榜樣。因為我很習慣看到結果就要去把原因找出來。後來我的大哥又跟我說,他說當他母親離去,他的內心很充實。為什麼?因為在他這十多年的生活當中,他都盡量推掉很多無謂的應酬,統統去陪伴他的母親。當他母親離去的時候,他覺得很安慰,覺得他的抉擇正確。所以,兄友弟恭一定可以「留與子孫作樣看」。

  古代的人兄弟姐妹之情,也是讓很多的人感動流淚。在晉朝的時候,有個小孩叫做庾衮,剛好他們村落有瘟疫。他的兄弟已經死了幾個,另外有一個兄弟已經病床在臥,他的所有的長輩要帶著一些孩子要趕快離去。結果這個庾衮不願意走,他說:我不能放下我的兄長不管。他的長輩一再勸說:這個太危險了,我們走!他就跟這些長輩說:我天生不怕病,你們就讓我留下來!他的長輩拗不過他,就走了。這麼小的孩子親自幫他哥哥熬藥,常常半夜還在另外兄長的靈前,在那裡痛哭,在那裡感傷。由於他這分對兄弟的友愛,他的哥哥奇跡似的好過來。諸位朋友,為什麼這個病可以好過來?這種友愛、這種關懷一定會讓他的哥哥免疫系統上升。中國人對待病毒不是跟它打仗,好像跟它勢不兩立,中國人叫「解毒」,中國人不叫「消毒」。當我們的心念很純正,自然病毒就會慢慢轉化掉。所以,愛心可以解毒,慈悲心也可以解毒。後來他的長輩、他的父母回來了,看到他們兄弟還存活,都非常的欣慰。

  我們從庾衮這個事例,我們也可以看得出來,雖然他年紀小,他也讀過聖賢書。所以在他的人生價值觀當中,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事,哪一件事?道義!所以,殺身成仁,捨身可以取義,因為聖賢人的存心,是道義勝過生命。由於他們有這樣的存心,才能寫下了幾千年來可歌可泣讓人非常感動的故事,也有很多大圓滿的發展。這是晉朝的庾衮對兄弟的態度,兄弟之情勝過自己的生命。

  在唐朝有一位大臣叫李績,其實他的原名不姓李,姓徐(雙人徐),因為對國家非常有功勞,所以李世民賜他國姓叫李績。我們早上已經講到李世民,確確實實他尊敬賢德之人,做得非常成功。有一次李績生病,御醫就說需要人的胡子做藥引,唐太宗聽完,馬上刀子拿起來,就把他的胡子削了一段下來,拿給御醫。這件事傳到李績的耳中,怎麼樣?太感動了,馬上就跪在皇上面前,非常感謝皇上這麼對他推心置腹,這真的是所謂「英雄惜英雄」。李績除了是忠臣,也必然是孝子,也必然對兄弟友愛,因為我們知道,一個人的德行都是從孝跟悌建立起來的。

  李績那個時候年紀也很大了,他有個姐姐,剛好姐姐生病,他去探望姐姐。看到姐姐正好在煮粥,他就親自幫她煮,就把這些僕人支開。古代當大官的人相貌都怎麼樣?都有長一把長長的胡子。李績就在那裡煮粥,因為風很大,不小心火燒上胡子來,趕快把火滅掉。他的姐姐在旁邊看到了,就說:弟弟,你這是何苦!家裡的傭人這麼多,你就請他們做就好了,不要自己在那裡這麼辛苦。結果李績就回答說,他說:姐姐,你的年紀都這麼大了,我不知道還有多少機會能夠為你服務。所以諸位朋友,李績在煮這個粥的時候,內心是充滿感恩的心,時時都記住姐姐陪著他成長過程給予他多少的扶持,他都記在心上。

  我也很幸運,我有兩個姐姐,也特別照顧我。我的大姐剛好跟我是同一個大學,記得那個時候我身體不太好,要吃中藥。那個中藥一包都很大,然後一煮要煮一個多小時,從一大鍋水煮成一小碗。我那時候大學一年級,住在宿捨裡面,宿捨能不能煮中藥?那一定會破壞人際關系,所有的人一定會拿著抗議牌來我的寢室門口抗議,所以我沒有辦法煮。我姐姐就在校外她住的地方,每天幫我煮兩次,早晚一次。煮完之後,她就從校門外走很遠,因為宿捨都是在大學校園的最邊邊,也是走很遠的路,就端著這一碗熱騰騰的中藥。到了我們男生宿捨,前面還寫了一排字,叫做「女賓止步」,她又不能進來。所以就走到我宿捨的窗口,然後跟我敲,敲了幾下然後比著手勢「來吃藥了」。我看到那一幕,病都快好一半了,趕快跑出來喝下充滿姐姐關愛的這碗中藥。所以姐弟之情非常的深。也由於姐弟之情很深,確實也讓父母非常放心,所以『兄弟睦,孝在中』。因為父母會想,等我百年之後,假如你們兄弟姐妹能互相友愛,他就放心多了。

  所以,只要家庭彌漫著這種兄友弟恭,相信家族一定會有很好的發展。而且這種孝悌之風不只會感動人,連家庭裡面的動物都會被感動,你相信嗎?宋朝的時候,有個讀書人叫陳昉,他們已經十三世的子子孫孫都一起同住,家裡面有七百余口人。他們也非常遵守祖宗的遺訓,都不分家,而且都不請傭人,所有的活都自己干,這樣做好不好?好!我們之前也講過,真正讓孩子去習勞,他才知道感恩,所以習勞太重要。今天假如孩子花錢很凶,他會奢侈;有什麼家活都不干,他會怎麼樣?懶惰;又奢侈、又懶惰,懶惰又會造成很有依賴心,然後又不知道感恩。你看,一個不勤勞延伸出來的壞習性可真不少。所以有見識的長者,他都會看到這些事情對孩子往後的影響,他就會有所堅持。

  曾國藩先生,他在清朝,算是漢人當中當官當得最大,當了四省的總督,管理四省的總督。位已經這麼高了,但是他的家規,是所有孩子的家活、自己份內事統統自己動手。這個決定重不重要?重要!所以曾國藩先生的後代,到現在已經幾百年了,不衰!我們台灣有一位他的子孫,也很成功,叫曾仕強,也常常到各地去演講。所以家風的承傳至關重要。

  人很有錢,又很有權勢的時候,他只要沒有原則,家道必然在幾代之內絕對會敗掉。我們去研究林則徐的後代,曾國藩的後代,范仲淹的後代,你一定會了解到,他們那些家規確實是看得非常深遠。而家風往往兩三代就敗掉的,都是商人居多,因為人一有錢就會覺得什麼最大?「有錢能使鬼推磨」,這句話是錯的!因為他一有錢,他會瞧不起讀書的人:你讀那麼多書有什麼了不起,你又沒有比我過得好!往往這種財大氣粗誰學去了?小孩就給你全盤吸收。

  有一本書非常好,叫做《保富法》,如何真正讓你的財富可以綿延子子孫孫的方法。只有你保住了,那沒什麼了不起,因為你保住了,你帶得走嗎?兩手空空也帶不走;如何讓子子孫孫都真正有福、有慧,那才是本事。剛好曾國藩先生的外孫,叫做聶雲台先生,他長期住在上海。諸位朋友,上海這個地方非常的繁華,富可敵國的商人很多,他在那裡幾十年看到非常多的大富翁在一代、兩代之間馬上垮下來,他去找尋他的原因在哪裡?

  其中有一個姓周的商人,他是開錢莊的,到處都有錢莊,很有錢,財富是幾百萬的銀兩。剛好他某個錢莊的主管,那個地方發生水患,當地很貧窮,他的主管(那個分公司主管)就給他捐了五百兩。幾百萬兩捐五百兩多不多?不多!結果這個主管被這個周姓老板罵得狗血淋頭:你怎麼可以把我的錢捐出去?這個周姓的老板他說,他留住財產只有一個方法,就是只要進他的口袋的就不要給它流出去,就是一個字,就是「積」,積財。

  諸位朋友,積財就怎麼樣?傷道,傷做人的本分,「積財傷道」。俗話說的「一家飽暖千家怨」,你們家這麼有錢,旁邊的鄰居都快要餓死了,你還不去救濟他,他們已經對你頗有怨言。剛好過幾天你們家失火,會發生什麼情況?他們都站出來(你看人心所向就把真理講出來了),他們一定會在那裡:太好了,蒼天有眼!但是,假如你處處都能夠施與他們,可以在生活當中,甚至於在他們子孫的教育當中,你都可以盡一些力量的話,那他們時時感你的恩德。突然你們家起火了,他們一定跑百米,要去爭著誰先潑了第一桶水,對不對?因為當你是真誠的付出,對方絕對會感受得到,而他一定會念念想著,只要有機會我一定要回報。這個叫「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所以中國古聖先賢的智慧,我們一定要好好的去體會。

  所以錢是通財,中國人說「有水斯有財」,水假如不流動就會怎麼樣?就發臭了!錢假如不流動,就會發生副作用。這個周姓的商人到他臨終的時候,那個時候是民國初年,他的財產換成大圓是三千萬大圓,有沒有錢?很有錢。他有十個子孫,他就把三千萬分成十份,每個人三百萬。結果聶雲台先生觀察,在短短幾十年當中,他這十個子孫全部都敗掉,所有的錢財都揮霍完,甚至於已經有人走上街頭乞討。其中有一、兩個還比較有修養,但是錢財也是都散掉,已經比較有修養了,可是還是留不住錢。

  從這件事我們也體會到,《易經》所言真實不虛,《易經》說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就有余殃降臨。從這裡我們也可以了解到,這個人做人還不錯,怎麼禍不單行?有可能祖宗的一些余殃還沒有報盡,這個時候你要鼓勵他行善要堅持,一定可以力挽狂瀾;等他余殃消盡,絕對會有善報現前。有這樣的見識才能夠有好的子孫出來,所以曾國藩也好,陳昉也好,都了解到一定要讓子孫習勞,所以都不請任何的傭人。

  每次吃飯都是七百口的人聚在一起吃,一定相當熱鬧。他們家養了差不多一百只狗左右,這一百只狗一定要到全部都到了才開動,有句話就是敘述這個情況,叫「一犬不至,群犬不食」。這種孝悌之風感動了他們家的這群狗。當你是他的鄰居的時候,你看到這一幕會怎麼樣?感動!感動之外?我們可不能連狗都不如,自己還在家裡吵吵鬧鬧。所以,這個盛況傳到了皇帝的耳朵,皇帝很感動,馬上免去了他們家所有的徭役;就是人民有時候要服些徭役,去幫國家蓋一些工程,皇帝因為覺得他們這個家族是個好榜樣,所以也免除了他的徭役。你看,人的德行會感動狗。有些人說:我不相信。現在的人都很難相信這些感應,為什麼?因為他們都以小人之心說:我都沒感應,為什麼他們有?都沒有去想到這些聖哲人的存心。

  在明朝的時候,有一個讀書人叫包實夫,他也是在私塾教學,在告一段落的時候,他要回到家裡去看他的父母。結果走在路上遇到了一只老虎,馬上就把他咬起來,帶到另外一個地方,准備把他吃掉。這個包實夫並沒有驚慌,古代讀書人知道「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面對生死不恐慌。但是很誠懇的就跪下來跟這個老虎說:我被你吃是我的命,但是因為現在我有七十多歲的父母要奉養,可不可以讓我奉養完父母,我再來讓你吃。這一片孝心讓最凶猛的老虎都感動了,這個老虎就走了。所以當地的人就把那個地方取了個名字,叫做「拜虎崗」,就是紀念包實夫在那裡求這個老虎,希望讓他能回去奉養父母。連最凶惡的老虎都可以感動,那最忠誠的狗還有什麼困難!不只是動物可以感動,不只是植物可以感動,天地萬物都能感動,所謂「萬物交感,以誠以忠」,真誠到極處,天地都會感動。

  在元朝的時候有個讀書人叫李忠,他是孝行已經聞名全國了,剛好那個時候他所居住的村落發生大地震,結果所有的房子全部都倒塌,震央震過來全倒。到他們家的時候,震央變成兩條,然後到他們家經過以後,兩個震央又合成一條。這是歷史上記載的事實,我們不得不信。所以《中庸》裡面有講到「禍福將至」,一個人的禍福,是禍、是福要來的時候,從哪裡可以判斷?「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假如是善就知道什麼?是福還是禍?福!不善,是禍。所以,他的孝行必然讓他避過這個劫難,我們要相信這個真理,讓自己坦坦蕩蕩、光光明明的去走我們的人生。諸位朋友,你有沒有信心你人生必能逢凶化吉?有沒有信心?有!好,來給自己掌聲鼓勵。

  「兄弟睦,孝在中」,人與人如何和睦相處?我們來想想,比方說陳昉的家族住了七百個人,人家還和睦相處,我們現在家裡幾個人?三個就已經合不了!所以確實我們退步不少。甚至於還沒生小孩,兩個夫妻就已經鬧得不可開交的都有。所以你看,人家能包容七百個人,那可是大學問!和睦相處是結果,因在哪兒?因在「平等對待」,才能贏得和睦;平等對待,這是因。平等,因為「平」所以人心就怎麼樣?也平,人心平才不會有糾紛產生。所以,教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抓住一個原則,絕對要平等的照顧,絕對不能對大兒子好,對小兒子差一點。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很多因為寵愛某一個孩子,最後造成什麼結果?兄弟阋牆的很多,因為人心不平遲早就會有紛爭。

  我們再深入去思考,比方說我們現在對這個孩子比較好,對他有沒有幫助?你比較對他好,他一定會對你好,錯了!你對他太過溺愛,他會愈來愈自私,你是害了他;那個被我們忽略的孩子,內心就很不平衡,有時候會變得很消極。你是兩邊都害了,這就太不理智了,所以「平」很重要。我雖然是家裡的獨子,但是我父親對待我們三個孩子很平等,比方說給獎金的時候都一樣,也沒有多給我,不然我到時候就會恃寵而驕了。

  在明朝的時候,有個讀書人叫鄭濂,他們家族是七代同堂。我們這個時代最多是聽過幾代?三代?三代太少了!我在大陸有聽過五代同堂,鄭濂是七代同堂。明太祖朱元璋很佩服他,頒了個匾額給他,叫做「天下第一家」。多少人?千余人,一千個人左右。頒了這個匾額,還送了他兩顆大水梨,明太祖也很有意思,他想說:我送兩顆大水梨,看看你一千個人怎麼分?還派了錦衣衛跟在後面,去看看鄭濂怎麼處理這件事。諸位朋友,你會怎麼處理?我們想一下,下一節課來討論,謝謝大家。

 

上一篇:色欲的美好不過是你的幻想而已!
下一篇:淨空法師:佛像當作神去看待那就錯了,大錯特錯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