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光明攝取”解釋第十八願
善導大師的“光號攝化文”說:“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如果以第十八願來講,第十八願並沒有談到“光明”這兩個字,可是善導大師在這裡加上“光明”,以“光明攝取”來解釋第十八願,這就是善導大師把第十八願隱密的內涵發露出來,讓我們通過善導大師這段法語來看第十八願,就曉得第十八願有這層含義。善導大師另外還有一首偈子說:
彌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
這段法語也在說明光明跟第十八願的關系。
天親菩薩在《往生論》裡所講的“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也是專稱彌陀佛名。所以,專稱彌陀佛名就是隨順阿彌陀佛的本願,同時也隨順阿彌陀佛本願名號所含“光明攝取不捨”的功能。總之,一旦專稱彌陀佛名,就是隨順了名號之義,也隨順了光明的功能,這才是真實的修行。
眾生稱名,契佛名義,光攝不捨,應聲即現,證得往生。
“眾生稱名,契佛名義,光攝不捨”,十方眾生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就契合這句佛名的意義、內涵,這句佛名的內涵就是光明攝取念佛人不捨,所以就有“光攝不捨念佛人”的功能。
“應聲即現,證得往生”,同時,光明既然是彌陀智慧的外相,而彌陀智慧不離彌陀慈悲,所以,阿彌陀佛光明也等同阿彌陀佛本身,也就是說,我們只要稱念這句光明的名號,阿彌陀佛就立刻應聲顯現在我們面前,以此證明凡是念佛的人都能往生極樂世界。
又言:
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總不論照攝余雜業行者。
“但有專念”,這個“但”跟“唯觀”的“唯”意思是一樣的,也是專的意思。
“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阿彌陀佛的心光,佛心的光,佛的心是包含慈悲和智慧的。包含慈悲就是《觀經》所講的“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佛心涵蓋慈悲,也涵蓋智慧。因此,昙鸾大師在《往生論注》就說“佛光明是智慧相”。阿彌陀佛的心光就是阿彌陀佛的慈悲智慧所流露出來的光明。他有一個目的,就是“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功能就是念佛眾生就蒙光攝取不捨:有這種目的和功能。
佛的心是怎樣一種境界呢?《無量壽經》說:
聲聞或菩薩,莫能究聖心,譬如從生盲,欲行開導人。
又說:
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
這兩首偈語是在說明阿彌陀佛這句名號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甚深廣大、微妙殊勝、無上的威神功德,大乘的菩薩也好,小乘的聲聞、緣覺也好,不可能了解佛心的境界和佛光的功能。大乘、小乘聖者的境界,跟佛的境界相比的話,那就相差非常遙遠了。
生盲引路喻
好像一出生就目盲的人,他自己都不能自由自在地走路,怎麼能夠引導人家走路呢?所以說“譬如從生盲,欲行開導人”。因此,我們學這個法門,就要依循、遵從祖師所解釋的去信受、讀誦、如說修行。如果要問為什麼,那是不可能得到圓滿解答的,因為即使祖師也不能完全理解,那是“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的境界,聲聞、緣覺與菩薩也“莫能究聖心”啊!
佛心具足光明智慧的心光,也具足救度眾生的慈悲。所以,能夠攝取的,就是阿彌陀佛的心光,而蒙受攝取的,就在於眾生的專稱彌陀佛名,所以說“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
“總不論照攝余雜業行者”,除了念佛之外的種種修行非常多,所以說是雜業;因為雜業非常多,所以說“總不論照攝余雜業行者”。也就是念佛一方面是阿彌陀佛的本願之行,一方面這句名號又是光明名號,所以才蒙佛心光明攝取不捨。除此之外任何的法門,不管世間法、出世間法,所謂六度萬行,不論再怎樣殊勝,都不蒙彌陀心光攝取不捨,因為一方面跟本願不相應,一方面沒有這句名號的光明在裡面。
或許有人會問,既然阿彌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又無所障礙,為什麼我們沒有看到?這個問題昙鸾大師在《往生論注》就有解釋。昙鸾大師說:“礙屬眾生,非光礙也。譬如日光,周四天下,而盲者不見,非日光不周也。”這個問題完全在我們凡夫本身。
盲人不見陽光喻
就像太陽的光明普照地球,但是盲人就看不到,並不是陽光沒有普照。我們因為有煩惱、無明,所以才看不到阿彌陀佛的光明,就好像經典所講的“譬如從生盲”,我們一出生就帶著無始以來的無明黑暗了。
源信大師有一段法語,也在解釋何以我們看不到佛光。他說:
極重惡人無他方便,唯稱彌陀得生極樂。我亦在彼攝取之中,煩惱障眼雖不能見,大悲無倦常照我身。
這段法語很淺顯,一看就懂,而且內容非常好。這裡所講的“極重惡人”就是我們,我們都是極重惡人,五濁惡世的濁惡凡夫都是具有深重罪業的極重惡人,不然的話,我們不會投生在這個娑婆世界,不會被千佛所捨棄。
這種極重惡人,不是墮落三惡道,就是往生極樂世界,沒有第三條路,所以說“無他方便,唯稱彌陀得生極樂”,不稱彌陀就必定墮落。既然是稱念彌陀的話,不論是誰,他都在彌陀的光明攝取當中,所以說“我亦在彼攝取之中”。
然而,我們看不到彌陀的光明攝取,這是因為我們被煩惱、無明障住了,所以說“煩惱障眼雖不能見”;但“大悲無倦常照我身”,我們雖然看不見,但是阿彌陀佛有永無倦怠、永無疲厭、永不捨棄的光明,所以必定常照我身。
凡事都要有因緣,要看到佛光,甚至看到佛,也都要有因緣。我有一篇文章,叫作《見佛論》,大家可以參考。
上之“稱彼如來名”是名,次之“如彼如來光明智相”是義,今此“如彼名義”一句,名義一體,函蓋相合。
天親菩薩所講的“稱彼如來名”,就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也就是指稱念“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這句名號,所以,稱彼如來名就跟“名”相應。
“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就是指這句名號當中有阿彌陀佛光明智慧之相,可以攝取眾生,使眾生能夠破暗——破無明之暗,能夠滿願——滿往生之願,滿其他種種之願。所以,這句是“義”,就是內涵。
函蓋相合喻
“如彼名義”,這句將“名”跟“義”結合一起,如“函蓋相合”。現在我們稱彼如來名,稱彌陀名號,就蒙受彌陀光攝,合乎這句名號光明的內涵。這樣的話,才是如彼名、如彼義,這樣就是函蓋相合。如果不是這樣,就是不與名義相應,沒有跟佛名相應,也沒有跟義相應。所以,“如彼名義”這個“如”,就是契合、相應、隨順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