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法句經》:放逸品第十原文和白話譯文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法句經》:放逸品第十 原文和白話譯文

  作者:尊者法救 維只難

  前言

  《法句經》

  尊者法救(撰)維只難(譯)

  《法句經》(梵文 Dharmapada ),是從佛經中錄出的偈頌集。法救尊者是公元一世紀的北印度人,他重新整理古來傳誦的佛祖法句,編集出新的《法句經》。

  法句,或譯法跡。法,是佛弟子所行與所證的。跡,是形跡,足跡。依足跡去尋求,可以得知所到的地方。引申此義,聚集多「名」,能因此而圓滿的诠表意義,即為句(此如中國所說的「筌蹄」)。

  《法句經》放逸品第十(原文)

  有二十章。放逸品者。引律戒情。防邪撿失以道勸賢。

  戒為甘露道  放逸為死徑

  不貪則不死  失道為自喪

  慧智守道勝  終不為放逸

  不貪致歡喜  從是得道樂

  常當惟念道  自強守正行

  健者得度世  吉祥無有上

  正念常興起  行淨惡易滅

  自制以法壽  不犯善名增

  發行不放逸  約以自調心

  慧能作定明  不返冥淵中

  愚人意難解  貪亂好诤訟

  上智常重慎  護斯為寶尊

  莫貪莫好诤  亦莫嗜欲樂

  思心不放逸  可以獲大安

  放逸如自禁  能卻之為賢

  已升智慧閣  去危為即安

  明智觀於愚  譬如山與地

  居亂而身正  彼為獨覺悟

  是力過師子  棄惡為大智

  睡眠重若山  癡冥為所弊

  安臥不計苦  是以常受胎

  不為時自恣  能制漏得盡

  自恣魔得便  如師子搏鹿

  能不自恣者  是為戒比丘

  彼思正淨者  常當自護心

  比丘謹慎樂  放逸多憂

  變诤小致大  積惡入火焰

  守戒福致善  犯戒有懼心

  能斷三界漏  此乃近泥洹

  若前放逸  後能自禁  是昭世間

  念定其宜  過失為惡  追覆以善

  是昭世間  念善其宜  少莊捨家

  盛修佛教  是昭世間  如月雲消

  人前為惡  後止不犯  是昭世間

  如月雲消  生不施惱  死而不戚

  是見道悍  應中勿憂  斷濁黑法

  學惟清白  度淵不反  棄猗行止

  不復染樂  欲斷無憂

  《法句經》譯文及解讀--10、放逸品

  【譯文】

  放逸品大意是講:(人)要引用戒律自我約束情感,防止邪僻檢點過失,要用大道規勸世人上進為賢。

  持戒是通向甘露法味的人生修行法則,放逸是通向死亡的人生小路。(心)不貪婪則不天亡而死,背離大道便是自取滅亡。(一)

  用智慧固守大道終會勝人一籌,終身不會放縱(做出出格之事):(心)不貪婪可以獲得歡快喜悅,從這些戒言裏可以獲得「道」的樂趣。(二)

  經常以道充實(心)念,自強不息固守正道:剛健之人得以了脫世俗之苦,人世的吉祥再也沒有超過守道剛健之人。(三)

  正念常常興發盎然,行為淨潔惡念自然易滅:用佛法自我控制極易獲得長壽,不犯(戒律)美好名聲自然日增。(四)

  意念發行從不放縱,約束自己調節心念:(如此這般)智慧生發禅定心念亦如鏡明,不再輪回地獄深淵。(五)

  愚昧之人心意難以悟解(佛法),貪婪昏亂喜好與人诤訟:上智之人應當(意)重如山慎守心意,並將澄明心意視為寶中之寶。(六)

  不要貪婪不要喜歡與人诤訟,也不要嗜好各種欲望與(世俗)快樂。思念之心從不放逸,如此可以獲得大安樂。(七)

  自我約束,排除了放逸即可成為賢者。若已登上智慧的高樓,便可免除煩惱趨向平安。明智之人俯視愚昧之輩,猶如高山巍巍雄視窪地之平。(八)

  生於放逸人中而不放逸,如此之輩乃為獨覺(指聲聞)之人;此等之人力過獅子,拋棄惡念便為大智之人。(九)

  睡眠沈酣如山之穩,其人之蔽乃在癡愚不明:高枕無憂從不思考人世之苦,因此常常墮入輪回之中。(十)

  不因躬逢放逸之機遇而逢場作戲,便能制伏煩惱以至殆盡:自我放任魔力便得乘機而入,(此時)猶如獅子捕鹿總是趁其(心念)無防之時。(十一)

  能夠克制自我略無放縱之人,此乃便是守戒而修比丘(之行);那些思念端正心意淨潔之人,亦應常常自護其心(免遭擾動)。(十二)

  比丘面對快樂十分謹慎,放縱之人多生憂愁與過失;致使诤訟由小變大,猶如積惡成報如入火場自焚。(十三)

  堅守戒律其福可以達致善的境界,違犯戒律其人心中必憂:能夠斬斷「三界」的煩惱,這樣便已接近涅槃(之境)。(十四)

  假如先前放逸,後來自我控制:過而能改如明鏡,日後繼續修禅定。(十五)

  過失便是惡,應該用善行消融:重新做人如鏡復明,行善利己兼利人。(十六)

  少壯之時捨棄家庭,虔誠修煉佛之教誨:這種行為昭示世間,猶如雲散見明月。 (十七)

  假若有人先前作惡,後來(醒悟)停止惡行不再重犯:這種行為昭示世間,猶如雲散見明月。(十八)

  活著的時候不向他人施加煩惱,臨死之時便就不會產生悲慼:這乃顯現了「大道」的威力,應該怎麼樣的便無須憂愁。(十九)

  斬斷與污濁不明邪法的聯系,習學(大道)一心只向清淨潔白(之法靠攏):渡過了(世俗欲望的)深淵不再返回,拋開了偏邪不正的品行就會方嚴端正,不會再去熏染世俗的快樂,斬斷了欲望(之根)人生便無憂患。( 二十)

  【原典】

  放逸品第十有二十章

  放逸品者,引律戒情,防邪撿失,以道勸賢。

  戒為甘露道,放逸為死徑①,不貪則不死,失道為自喪。(一)

  慧智守道勝,終不為放逸。不貪致歡喜,從是得道樂。(二)

  常當惟念道,自強守正行;健者得度世②,吉祥無有上。(三)

  正念常興起,行淨惡易滅。自制以法③壽,不犯善名增。(四)

  發行不放逸,約己自調心。慧能作錠④明,不返冥淵⑤中。(五)

  愚人意難解,貪亂好诤訟。上智當重慎,護斯為寶尊。(六)

  莫貪莫好诤,亦莫嗜欲樂,思心不放逸,可以獲大安。 (七)

  放逸如自禁,能卻之為賢。已升智慧閣,去危為即安。明智觀於愚,譬如山與地⑥。(八)

  居亂而身正,彼為獨覺悟。是力過師子⑦,棄惡為大智。(九)

  睡眠重若山,癡冥為所蔽。安臥不計苦⑧,是以常受胎⑨。(十)

  不為時⑩自恣,能制漏得盡。自態魔得便,如師子搏⑾鹿。(十一)

  能不自恣者,是為戒比丘。彼思正淨者,常當自護心。(十二)

  比丘謹慎樂,放逸多憂愆⑿。變诤⒀小致大,積惡入火焚。(十三)

  守戒福致善,犯戒有懼心。能斷三界漏⒁,此乃近泥洹。(十四)

  若前放逸,後能自禁;是照⒂世間,念定其宜。(十五)

  過失為惡,追覆以善;是照世間,念善其宜。(十六)

  少壯捨家,盛修佛教;是照世間,如月雲消。(十七)

  人前為惡,後止不犯;是照世間,如月雲消。(十八)

  生不施惱,死時不慼⒃。是見道悍⒄,應中勿憂。(十九)

  斷濁黑法,學惟清白。度淵不反⒅,棄猗行止,不復染樂,欲斷無憂。(二十)

  【注釋】

  ①死徑:通向死亡之道。

  ②度世:了脫世俗此岸迷惑。

  ③自制以法:以佛法自制。自制,自我約束。

  ④錠:亦作定,即入定狀態。

  ⑤冥淵:地獄中的深淵。

  ⑥山與地:高山與平地之區別。高山可以遠望,平地則視線易被遮蔽。

  ⑦師子:即獅子,凶猛有力之獸。

  ⑧不計苦:不考慮人間之苦惱。

  ⑨受胎:即輪回。

  ⑩時:此處指機遇、機會。

  ⑾搏:抓捕。

  ⑿愆:過失。

  ⒀變诤:即诤改變。

  ⒁三界漏:即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煩惱。欲界是指為食色二欲困擾的求生界;色界定指脫離粗俗欲望享受精妙境像的眾生界;無色界是指只享受精神之妙的眾生態。

  ⒂照:知曉、告知。

  ⒃慼:憂愁。

  ⒄悍:強力。

  ⒅不反:即不返。

  分類:佛經 書名:《法句經》 作者:尊者法救(撰)維只難(譯)

 

上一篇:學誠法師:智慧是什麼呢?
下一篇:人為什麼會有命運?控制命運的力量是什麼?運氣不好時如何轉運?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