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黃柏霖:一切恭敬修慧與福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老法師就跟我們講,老法師告訴我們,一切恭敬,修慧與福。老法師說,各位要知道,不但是人生在世,無論你是哪一道的眾生,兩樣東西是不能缺乏的。這裡講是哪一道眾生,你不管是天道、人道、餓鬼道,你也是要有福報啊,兩樣東西都不能缺,一個是福報,一個是智慧。第一個是福報,第二個是智慧,我們佛法裡面講說福慧雙修。

  要怎麼修呢?老法師告訴我們說,你從世間法來講,福慧雙修,福擺在前面。福慧雙修,福擺前面。老法師說,在佛法裡面是把它倒過來,那就是慧福雙修,可是我們習慣都叫福慧雙修。所以在佛法裡面,它是把它倒過來的,第一個是智慧,第二個是福德。這個沒有老法師講,我們還不會去注意,我們已經念習慣了,福慧雙修。老法師說,從世間法講,第一個是福,第二個是慧;但是如果從佛法上來講,第一個是慧,第二個是福,慧福雙修。

  老法師說,你看,世間法跟出世間法,差別在這個地方。所以現在就可以告訴你,你是在修世間法還是修出世間法?如果你把福擺第一位,那你是修世間法;如果你把慧擺第一位,你是修出世間法。老法師說,這兩個東西,可以說都屬第一,非常重要。你有慧沒有福也不行,有慧沒有福,羅漢托空缽;有福沒有慧,大象掛璎珞。所以兩個都很重要,兩個都是第一,人不能沒有福報,更不能沒有智慧。

  佛法之所以把智慧放在第一,它是有道理的,為什麼?因為你要超越世間。我們講離開三界六道輪回,沒有智慧是出不了輪回。你有福報,福報用完你帶不走,家財萬貫都帶不走。所以世間法把福擺在第一個,因為他們不想出六道,沒有想要出離六道,福擺第一個。你想要超越六道輪回,慧要擺在第一個,這就為什麼佛法重視智慧?

  我們最近也看到台北有一位,我們台灣也算是數一數二的一個大企業的第二代,我們也是說,一般這種我們都說是含金湯匙下來的。他父親本來就很有錢,留很多財產給他,他自己也很爭氣,在我們台北火車站附近,一家非常高級的大飯店的老板。诶,這幾天看到新聞報導,他心肌梗塞往生了,也是很年輕,沒有幾歲,六十六歲而已,也是帶不走,事業做那麼大也是帶不走。

  所以老法師說,智慧跟福報從哪裡來呢?老法師告訴我們,全是從法布施來的,從布施供養中來的。布施跟供養是一個意思。但是這個沒有老法師講,我們還弄不清楚。布施跟供養是一樁事情,但是為什麼有時候講布施?為什麼有時候講供養呢?老法師說,用心不一樣,平常心修這樁事情,叫布施;恭敬心修這樁事情,叫供養。差別在這個地方,一個是平常心,一個是恭敬心。比如說,我們供養財物給別人,或者供養食物給別人,這個是平常心,那這叫布施。比如說,你拿錢給一個乞丐,或者你供養一餐飯給我們這個游民,我們現在講叫流浪漢,這叫布施,但是如果是恭敬心的話叫供養。老法師說,比如說你送禮,你送禮給普通朋友,這叫布施,或者你送給貧窮人,這也叫布施。但是如果你送給有身分的、有地位的,送給國家領導人,這個不能叫布施,這叫供養,道理在這個地方。所以對父母叫供養,不能講布施。你說,我布施錢給父母,這個老法師說,不對,要講供養。供養帶有恭敬,布施是平常心。對老師、對長輩,講供養,這叫用心不一樣。

  那《華嚴經》就非常了不起了,《華嚴經》裡面沒有布施,統統是供養,為什麼?因為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們對釋迦牟尼佛供養,我們對阿彌陀佛供養,我們對毗盧遮那佛供養,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說用布施還是用供養呢?全部用供養。所以在經上講說,「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都是用供養這個字。你如說修行,也是一種供養;你幫助眾生、利益眾生,也是供養;你教化眾生、攝受眾生,也是供養,統統是供養。這就是完全用一個真誠恭敬的心來做,你所修的這個福多少呢?開智慧的大小是從你的心,你的心愈真誠,修的福愈大,開智慧也愈高,道理在這個地方。如果你沒有真誠恭敬心,聖人來教你,你都得不到利益。

  所以《書經》裡面講得好,《書經》上說,「滿招損,謙受益」。這個在《了凡四訓》裡面也有提到,這個道理是真的。這個杯子裡面是滿的,它就不能再裝東西了,再倒下去它就漫掉了;這個杯子是空的,它就能夠得到利益,人家供養的東西全部都接收了。所以無論是世出世間法,學習第一個就是謙虛,你才會得利益,恭敬謙虛才得利益。所以印光大師非常慈悲教我們,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我們的心態十分誠敬,你就得十分利益。

  同一個老師上課,幾十個學生,學生得的利益都不一樣,有人受益多,有人受益淺,道理在哪裡呢?對老師的恭敬心,對你所學功課的恭敬心,這樣叫敬業。所以你如果對你的工作有恭敬心,那你就會敬業負責,你工作會做得很好。老師沒有偏心,都是真誠在那裡教學,學生得利益不一樣,哪個學生真的得利益,老師知不知道?老師知道,很清楚,為什麼?看他的言行舉止,畢恭畢敬,認真學習,這個學生肯定得到了。

  這個是這一段,老法師給我們開示,一切恭敬,修慧與福,是從老法師在講《淨土大經解演義》一百七十七集裡面出來的。

  摘自《太上感應篇匯編》(第一六六集) 黃柏霖警官主講

  文字稿來源【太上感應篇共修網】

 

上一篇:淨空法師:人身不容易得到
下一篇:黃柏霖:考前持咒七天考時思如泉湧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