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鈔》。“古有極毒之人,現身變蛇。極暴之人,現身變虎。當其業力猛厲,尚能變其形體。況死後生前,識隨業牽之轉變乎”?古時候有這類的事,今天就更有了。為什麼?今天人們的貪瞋癡,比古時候嚴重百倍、千倍都不止,只是消息沒有傳出來罷了。
我在年輕的時候,也發脾氣,生氣時把筆插在桌子上,把桌子插一個洞。對待孩子有脾氣,老師告狀時就起脾氣,情緒不穩定。先打一巴掌,再說話,情緒極不穩定。孩子臉上五個手指印子能夠紅好久,等一問孩子,他也沒有犯多大事,孩子所犯的多是不愛寫作業一類,哎!不寫又怎麼樣?打就起作用了嗎?知道沒用,也沒有改掉瞋恨心。
現在孩子大了,都三十多了,也不愛和我來往。今天看起來,沒有任何理由打孩子,能用教育就不必打,講清楚他的錯誤,讓他知道改就可以了,何必以打結冤仇呢?!
瞋恨心不可用,不能用在家庭,不能用在任何地方。學佛了,最早知道的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這句話有多麼重要卻不懂,那就更提不上運用了。今天知道《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徳相,只因煩惱障礙不能顯發”。我們學佛法,就是要恢復如來的智慧,要用什麼方法呢?就是斷除煩惱,自性自然顯發出來。自性是本有的,不從外來,只要沒有煩惱障礙,就可以完全恢復。煩惱分三大類,以執著為最粗,分別、無明微細。執著裡面第一影響人們生活的就是貪瞋癡。
這是學佛路上最要緊的大事,但是引起三毒煩惱主要來自五欲的誘惑,這樣看來,降低欲望就是我們一定要有的功夫。我們知道儒家的基本功夫,叫“格物”。這就是儒家把佛法用在他們修行的第一步了。格是革除,物是物質欲望,革除物質欲望。
佛祖在世時,他放棄了王位的繼承,過著三衣一缽的生活,這三件衣服在熱帶就足夠用了,一個飯碗,沿街乞討,再沒有其他家當了。我們比起佛祖要富裕很多了,有房子,有種種衣服,可不要為物質生活再增加欲望了。我們不和人比富裕,我們學佛人只和人比快樂,他們再有錢、有地位,不快樂;我們欲望小,很快樂,把欲望減低到有一點生活就足夠了。再增加欲望,就很容易引起貪瞋癡。
我有一處房子出租,只漲過一次房租,一直延續了九年。那時北京的房租很低,可到了期限,我請租戶幫助我找個新房客,他把我的房租一下子提高了很多。我們不為貪瞋癡做引子,要處處小心貪瞋癡升起來。
“前因必感後果,後果必有前因。善惡之報,禍福之臨, 乃屬自作自受,非自天降,天不過因其所為而主之耳”。大師把因和果講得很清楚,因地的功夫很重要,所以有“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的說法。有貪瞋癡是三毒煩惱,沒有貪瞋癡叫三善根,一旦三善根修出來,一切善法就可以成就了。可以說三善根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沒有三善根,所做一切善法都是假的。三善根是十善的主體,三善根修不成,十善也修不成,佛家的一切戒律沒有基礎,戒律不成功,定慧都提不上了。戒定慧不能建立,佛法都成了假的。
“生死循環,無有窮極,欲復本心以了生死者,捨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不可得也”。福與禍,健康與疾病,都是夢幻泡影。離苦得樂,還要靠信願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