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學誠法師:菩薩的說話之道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菩薩的說話之道一:胸懷慈心、悲心

  很多人問我,什麼是菩薩的說話之道?我認為,第一,說話首先要有慈悲心;第二,說話要有智慧。有一次,一位法師接見信眾的時候,現場一位女居士一直在說她的兒子如何如何不好,問法師該怎麼辦。法師就附和了幾句,說:“你孩子這麼做確實不好。”當時,這位媽媽的臉色一下變得非常難看,法師知道他說錯話了。對一位母親而言,自己孩子的缺點、毛病她可以說,但別人是不可以的。那麼,應該怎麼說話才是智慧的呢?

  有一個孩子經常性出現幻聽,孩子父親就到一座寺院裡向一位高僧求願:“我的孩子有幻聽,怎麼辦?”高僧笑著跟他講:“現在好多人都有幻聽。”聽到高僧這樣說,這位父親心裡輕松多了。

  為什麼第一個故事裡的母親不開心,因為她想在法師這裡得到安慰,並不是想多得到一個傷害。為什麼後面故事裡那位高僧的回答能減輕幻聽孩子父親的悲傷,因為高僧始終有一種慈悲心。無始以來,我們的人性中都有很多弱點。對此,如不注意慈悲為懷,在與人的溝通中往往不能覺察,常常就在不經意間、不自覺中把痛苦添加到了別人心裡。凡夫要想學到佛陀的說話之道,就應通過修煉自己的身、語、意,也就是行為、語言、心,其中,最主要的還是要修慈悲之心。

  菩薩的說話之道二:胸懷喜心、捨心

  對人說話,要懂得隨喜別人。前面講了,要想掌握菩薩的說話之道首先要懷有一顆慈心和悲心。其實,人與人交往的時候,還要懷有一顆喜心。這就是佛門裡常說的一句話——隨喜。什麼是隨喜?喜,喜者歡喜,菩薩慶他眾生離苦得樂,其心悅豫,欣慶無量。隨喜是快樂生活的一個重要法門。

  不少人見到能力比自己強,生活、事業蒸蒸日上的人時,心裡多少會有點不舒服,可能會酸溜溜地說別人的風涼話、壞話,這是人之常情。其實這樣很丟人,很不好。佛門告誡我們,當別人過得比我們好的時候,我們一定要隨喜,要真誠地替別人感到高興。這樣,自己才會獲得快樂。很多人原來沒有這個喜心,或者說沒有激發和挖掘出這個喜心,最後知道隨喜別人才能快樂這個法門以後,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

  比如,在寺廟裡面,有的弟子學歷高,有的干起活來一個人能頂好幾個,還有的悟性特別好,等等,因為這些差距,有一些弟子內心就產生了失落感。如果不會隨喜的話,有了失落感就會想方設法去證明自己的才能,但還是不可能超越別人。那怎麼辦呢?只會越來越痛苦,甚至只有搞一些旁門左道來證明自己。有一位法師回憶說:“我小時候上學,經常會在課堂上做一些嘩眾取寵的言行,以獲得老師的注意,其實這是一種不健康的心態,小的時候不懂。長大後,在寺院裡跟著師父修行,慢慢就知道了一些道理,心裡就覺得,有人體力好,我比較高興,有人學歷高、悟性好,我隨喜他。慢慢地,心裡就自在了。”

  對人說話要有捨心——布施的心

  什麼是捨心?捨,捨者捨離一切分別,菩薩於所有眾生無愛憎之心,名之為捨。拋開一切怨親差別之相,無量平等利益一切眾生。原始佛教時,佛陀親自住持的僧團有一條戒律——一個比丘在樹下打坐不許超過三天。因為人有一種習慣,一種人性的缺陷——我們只要往某處一待,就會潛意識認為那個地方是我的。其實,無論從哪方面來講,那棵樹跟人一點關系都沒有。但是有些人只要往樹下一坐,就會認為“這棵樹是我的,這棵樹的陰涼是我的”,就會產生痛苦。所以,佛陀規定每三天必須換一棵樹,不然就犯戒。

  那麼,寺廟裡的出家人是怎麼訓練的呢?就是抓阄換床睡,以此避免大家認為這個床一睡上就是自己的,以至別人坐一下就不開心。其實,那個床根本就不是哪一個人的。因為出家以後,有一條叢林清規叫“色身交給常住,性命托付龍天”。意思是你出家了,你的命是歸龍天護法的,這個身體呢,就歸常住了,你就沒有了,你什麼都沒有。除外,戒律還規定,一個人只能有三件衣服和一個吃飯的缽,多了就犯戒。

  雖然戒律是這麼制定的,但是不少人內心還是會有強烈的執著——總有什麼東西是我的。所以佛教強調要不斷地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理——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是你的,得失是人的一種意識作用,是一種概念,最後這些東西都得捨掉。不捨又怎麼辦呢?死的時候都得捨!孩子也得捨,太太也得捨,爸爸媽媽也得捨,不捨得也得捨。這句話很殘酷,但是真到走的時候,你不捨又怎麼辦呢?所以不捨也得捨,捨,不是放棄責任,它是放棄內心的那個執念。所以在寺院裡,弟子們每到半年就要抓阄換床,你不是說那是你的床嗎?抓阄換,不換犯戒。

 

上一篇:夢參老和尚:在業障重的時候,應先讀誦大乘經典
下一篇:嘎瑪仁波切:慈悲或嚴厲,目的都是為了引導你趨向佛法,走向解脫自在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