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念佛600問》
191、如何理解因果是治理天下和度脫眾生之大權?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人每謂現生所享受苦樂吉凶者為命,豈不知乃自己前生所作善惡之果報耳。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若人人知此道理,則天下和諧也!
佛教人修戒定慧,斷貪嗔癡,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初則斷盡世間煩惑,了生脫死,超凡入聖。次則漸漸進修,以至真窮惑盡,慧滿福圓,徹證自心,成菩提道。鹹皆不出因果之外。
因果者,世出世間聖人,平治天下,度脫眾生之大權也。孔子之贊周易也。最初即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此語依表面看,是說慶殃及於子孫。依實際論,其慶殃之歸於本人者,當更大於子孫者多多也。箕子之陳洪范也,末後方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用,以也。極,窮困苦荼也。五福六極,實示前生之善惡因,及現生之善惡果也。儒經說前因現果,現因後果。孔子箕子此二語,最為明顯。佛經說三世因果,最為詳悉。撮要說之,則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人每謂現生所享受苦樂吉凶者為命,謂天所命令,不知乃自己前生所作善惡之果報耳。
天豈有厚於彼,而薄於此之命令乎?故《感應篇》雲:“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果知此理,則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兢兢業業,恐懼修省。格除自心私欲之物,則自心本具之正知發現。由茲罔念作狂者,鹹得克念作聖矣。此就儒教所說因果,尚有如此之大利益。況佛教人修戒定慧,斷貪嗔癡,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初則斷盡世間煩惑,了生脫死,超凡入聖。次則漸漸進修,以至真窮惑盡,慧滿福圓,徹證自心,成菩提道。鹹皆不出因果之外。故曰,因果者,世出世間聖人,平治天下,度脫眾生之大權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795頁 因果實證序)
192、提倡因果及家庭教育對當今社會和諧和培養後人有什麼重要意義?
如人人知因果報應,則舉心動念,皆有所畏懼,而不敢肆縱。故其心不隨富貴窮通所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少時栽培成性,其至長成,欲令其曲,不可得也。
因果為千聖不易之法也。捨此言治,皆屬皮毛之事,決無大好成就。天下不治,匹夫匹婦與有其責。能注重家庭教育及因果報應,則賢才自然蔚起,而天下漸可太平矣。祈與一切人皆以此說懇切告之,亦居塵學道,自未得度,即行度人之一大要事也。
欲家風不墜,非提倡因果不可。欲天下太平,亦非提倡因果不可。此千聖不易之法也。本此法而行之於家,則家齊,行之於國於天下,莫不皆然。捨此言治,皆屬皮毛之事,決無大好成就。(《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612頁 復常逢春居士書一)
今之時世,壞至其極,其原由於不知因果報應,及家庭教育。欲為挽回,宜注重此二法。而家庭教育,尤須注重因果報應。以因果報應,能制人心。除此之外,任憑何法,皆無救藥。以心不改良,則一法才立,百弊叢生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375頁 復卓人居士書)
今日世道之亂,為開辟所未有。究其根原,總由家庭失善教,及不講因果報應之所致也。天下不治,匹夫匹婦與有其責。能則賢才自然蔚起,而天下漸可太平矣。祈與一切人皆以此說懇切告之,亦居塵學道,自未得度,即行度人之一大要事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157頁 復觀心居士書)
古之聖賢,無不戰戰兢兢,以自操持,故其心不隨富貴窮通所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今之人於日用雲為,父子兄弟夫婦之間,尚不能一一如法。稍有知見,便妄企作出格高人。未得其權,則肆其狂妄之瞽論,以惑世誣民。已得其位,則逞其暴虐之惡念,以誤國害民。其病根皆在最初其父母師友,未曾以因果報應之道,以啟迪之也。使稍知因果報應,則舉心動念,皆有所畏懼,而不敢肆縱。即不欲希聖希賢,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不可得也。以故天姿高者,更須要從淺近處著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少時栽培成性,如小樹標使壁直。其至長成,欲令其曲,不可得也。(《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411頁 復洪觀樂居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