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首先要認識,它有什麼用處,為什麼現在人不學?是現在人無知,對傳統文化沒有接觸過,不知道這些好處。
我也遇到這個機緣。我們生長在農村,七八歲的時候,日本人侵占東三省;十一歲,日本人發動“盧溝橋事變”,想侵占全中國,我們生在這個時代。所以,書有沒有念?沒念,天天逃難。一家四個人流浪在四個地方,一年難得見一次面。知道中國傳統文化好,有人教,但是沒有機會學,為什麼?大家生活都不安定,今天在這個地方住一天,明天在哪裡住不曉得,過這種日子。
抗戰勝利了,日本人投降了,內戰又起來,真正是走投無路,我們正在二十一、二歲。對中國文化見到了,從哪裡見到的?從過去我出生那個年代,讀書人的身上見到的。那個時候的讀書人跟現在不一樣,思想、見解、言行都不一樣。為什麼?那個時候的人會替別人著想,現在的人是完全為自己著想,把別人忘記了。為別人著想,人人都是好人,所以我們在困苦艱難當中,遇到危險的時候,有人救我們一把,無條件的,現在這個見不到了。
傳統文化的根就在兩個字,一個是孝,一個是敬。孝,以父母做代表,孝順父母;敬,以老師做代表,尊敬老師,對一切人都懂得用孝敬的心去接待,所以小孩心目當中人人是好人。好人裡面有聖人、有賢人、有君子。在我十歲以前那個社會,你都能看得到;你看到讀書人,處事待人接物,言行舉止,跟一般人不一樣。他做出來了,他把他學的東西做出來了;像這些孩子,《千家詩》《弟子規》,學過之後他完全做到。你從他完全做到那裡去學,所以這個學不要用書本的,你常常看、天天接觸,自然而然就明白了,知道應該怎麼做人。
民國成立之後,中國一些讀書人,特別是一些留學生,認為我們這古書念了五千年了,有什麼用?外國人欺負我們,想把我們滅掉,我們束手無策。所以責怪老祖宗,老祖宗留下的東西沒用,讓我們受這麼多罪。這冤枉了老祖宗,老祖宗沒有禁止我們發展科學技術,那時候沒有。對中國傳統文化喪失信心,我們這一代遭的難,原因在此地。
這些年,我們居住的環境比較安定了,這些古籍慢慢的書店裡也重視,把它印出來了,我們讀了之後才恍然大悟。特別是唐太宗編的這套《群書治要》。這套書怎麼來的?唐太宗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他是將軍。唐朝天下確實是他打來的。二十七歲做皇帝,用什麼治國,不知道。除了帶兵打仗他內行之外,其他的都是外行。他有智慧,他找一些大臣裡面品德好的、學問好的,成立一個小組,把那個時候的書籍,有一萬多種,也不少,裡面有關於修身的、齊家的,治國、平天下這些教訓,統統抄下來給他看,一條一條抄下來;就這套書,一共有五十卷,五十萬字,叫《群書治要》,治就是治國平天下,重要的話都在裡頭。他就天天念這本書,而且命令文武百官統統都要念這部書,以這部書做為建國的共識,建立大唐的王朝盛世,他做到了,就靠這本。
唐朝亡國之後,這部書不見了。要曉得那個時候的書全是手寫的,印刷術宋朝時候才發明的,所以宋以前的那些古書手寫的,手寫分量少,沒有那麼多。日本人識貨,日本那個時候留學生在中國很多,他們回國去了,把這些全部帶走了,在中國失傳了。所以中國歷史裡頭,唐書、宋史裡面沒有記載,以後就不必說了。所以,中國人對於這套書忘掉了,一千多年忘掉了,不知道有這本書。一直到嘉慶,乾隆的兒子。乾隆做了六十年的皇帝,他的祖父康熙也是六十年,他也是六十年,他不願意在歷史上留的是他超過他的祖父,所以他八十五歲時候就把皇位讓給兒子了,這是孝心。
日本天皇對嘉慶皇帝送的一份厚禮,中國人叫朝貢,裡頭有這本書。中國人又看到了,再看到了,但是不重視,為什麼?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跟嘉慶的前一半,那個時候社會狀況不亞於唐朝,是世界第一強國,所以對於唐太宗這本書沒有重視。
一直到民國初年,商務印書館有幾位學者、專家,把這個書找到之後,建議讓他們再版,商務印書館印過兩版,《萬有文庫》裡頭就有。但是經過八年抗戰,沒有人翻印,舊的書幾乎找不到了。我曉得有這部書,聽說過,老人講的,但是沒見過。我找了三年,找不到,沒有人知道。找到商務、世界書局,這些大書局的老板、總經理,問的這個事,他們都不知道有這部書。以後我講經的時候提到這個,希望聽眾,聽經的聽眾,有遇到這部書的,介紹給我看看。沒想到大概三、四個月之後,我就收到兩封信,找到兩套,民國初年的。找到我一看,很完整,字沒有壞,好像沒有人看過,沒有折疊的印子,也沒有弄髒,很好的版本。所以我就交代世界書局印一萬套。
我們對它還是沒有信心,原因是什麼?這套書沒有念過。中國人大家都念這套書,中國富強;這個地球上都念這本書,世界和平。外國人真的讀,一點也不假,現在我們印的文字,有十幾種外國文,有英文本、法文本、西班牙文本、德文本,這邊有日文的本子,有韓國的文字的,有馬來文字的。許許多多國家開始在學習這一本了,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