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出家修行與在家修行的區別在何處?若要出家,應具備什麼條件?
答:區別在什麼地方?首先從自力的角度來看,出家、在家修行就從淨土法門這一點來看,沒有什麼區別。往生這一點,無論出家、在家,都是信、願、行。只要你具足信、願、持名,都能蒙彌陀願力加持,阿彌陀佛是大平等心,可不會區別你是不是出家、在家,都能夠平等攝受。
但是從所承擔的責任來看,那是不一樣的。出家人建立僧團,是要住持法道,弘法利生,續佛慧命,繼承如來的家業,所以對出家人有更高的要求。那麼我們所有的出家人,要自覺地承擔,一定要有持戒意識,一定要全方位提升自己的素質。這個出家比丘是四眾弟子的領導階層——領眾修行,我們一定要稱職。這個續佛慧命、講經說法,一定要在智慧、道德方面真正能夠說得出來。在自己的道德方面,讓信眾能夠心悅誠服,能夠佩服。這樣我們以一種平等的心、謙卑的心去做,自己修行的力量一定要加大,要比居士修得更好。所以責任不同。在家居士就是叫外護,要護持三寶,護持正法的道場,對一些修道人提供四事供養,對承辦利益眾生的法會,都要全力以赴地去做好種種的准備工作。所以出家僧團的內護和居士的外護,共同推進佛法的這個發展——這是四眾弟子共同的事業。
那麼出家要具備什麼條件呢?剛才講由於出家僧團的責任重大,所以對他的素質一定要有嚴格的規定。在古代出家是很不容易的,他要經過考試的,經過考試再給一個度牒:度牒制度——在清代以前都是這個樣子的。從明代這個朱元璋以後——他由於原來是出過家的,因慈悲心,從他那裡就開始廢除了度牒制度,這樣就使整個僧團的這個成分就不純了——龍蛇混雜了。那麼到了清代或者清代後期,這個僧團裡面進入了很多素質很差的、沒有信仰的、賴佛偷生的這些人。所以它對整個佛教形象,對僧團住持法道的力量感大為削弱。那麼在這個末法時候,無論怎麼樣,佛教的住持還是要靠僧團。那靠僧團,僧團裡面的每個成員是要有要求的,用印祖話來說,他提出兩點。你一個出家人,首先要發自利利他的大菩提心。你菩提心要發得出來,不是說:“哎呀,我在社會上很難混了,下崗了沒有一份工作啊,據說出家趕點經忏還能賺點錢啦,干脆我也出家吧。”等出家賺了一筆錢,他又還俗了,這些都是敗壞佛教。
然後第二,就是要有過人的天賦。你要住持法道得要有智慧,得深入經藏,對佛經要有理解。如果你一翻開佛經,這個斷句都不知道斷在什麼地方,講什麼一問三不知,你就很難做到弘法利生了。過人的天賦,就是他的記憶力強,理解力強,不僅要聞一知二,不僅要舉一反三,而且要聞一知十,一聞千悟,這樣快速進入佛法,然後進入弘法的前沿,能夠左右逢源,頭頭是道,講得地湧金蓮,天花亂墜。古人都有這個水平,我們沒有辦法達到。一定要有這樣的一個素養,然後又有菩提心驅使,他就可能能做一點弘法利生的事情。
當然還有一個就是:一定要有對佛教深刻的、堅固的信心。現在這個末法時代,出家不容易,整個社會都被這種市場所污染,社會的東西必然會影響寺院。如果他的信心不是很堅定,對佛菩薩的存在,對極樂世界的存在都半信半疑,甚至整個的都不知道,不了解,不去念佛。那好了,他不去念佛,不去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以這個作為自利化他的通途正門的話,心沒有放在道上一定煩惱現前,煩惱現前他一定會破戒,一破戒他自身的道德沒有,他整個的形象也沒有,這就是佛教目前面臨的巨大的挑戰。我們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如果萬一煩惱重,信心達不到那個程度,也不一定要出家,在家居塵學道也很好。萬一撞進了僧團,自己煩惱降服不了,那也可以還俗。千萬不要穿著出家人的衣服,去做破戒的行為,那可是地獄的種子,因果非常重大。這些都是我們要加以警覺的。
問:我的兒子今年四歲,想讓他從小出家作沙彌。聽說小孩七歲方可出家,不知是這樣嗎?在哪裡出家比較好?怎麼辦手續?我如果替他這樣安排,不知對否?不知他有不有這個出家的福報?
答:你有這份發心,倒是值得贊歎,說明你對佛教有信仰。一般的父母都是把子女愛得如掌上明珠,捨不得;你還能夠捨自己珍愛的兒子出家,你這份信心是值得贊歎的。那麼我們傳統佛教出家作沙彌呢,實際上是從佛的兒子羅睺羅開始。為什麼限定七歲呢?就是七歲他可以生活自理了,不僅自理呢,他還可以幫干點活。干什麼活呢?驅趕烏鴉——趕烏鴉,趕小鳥。所以一般沙彌叫“驅烏沙彌”,就是他七歲有能力驅趕烏鴉,干點活。如果你只有四歲,這就麻煩了,那你不要寺院還得給你的兒子請個保姆嗎?
這個出家一般七歲以上,但在中國,現在大陸還不行的,現在有一個《未成年人保護法》。你真正七歲就放在寺院,說不准有關部門找上門來,說我們違法了呢。當然有的寺院現在也有。前年我們東林寺也有一個居士,非要讓他那個兒子——大概有十一二歲吧,看過去像七八歲,跪在那裡,非要在東林寺出家不可。我們心都很軟,一看到跪在那裡就不忍:“好好好,先留下來吧。”現在也是剃度為沙彌,但一個人在寺院也難呆——小孩子還想玩鬧哇,真正過出家的那個生活,小孩子還是很難的。所以現在我們把他送到雲門寺,說雲門寺有個沙彌班,讓他去合群吧,在沙彌裡面、小孩子裡面打鬧去吧。要不他會在東林寺感到寂寞,一寂寞沒事干還生出很多事。
所以最好的方法,你還是在世間讓他接受一點教育,等他成年之後再說。那麼如果有出家的想法,你讓他從小打好一點儒家文化的基礎,多讀點佛經,不需要去學那些所謂的電腦哇,外語呀——這些知識技能的東西。讓小孩學那些東西——有很多家長望子成龍,現在小孩子是活得太辛苦了,基本上沒有童年,從幼兒園開始就背上一個沉重的書包,要背二十年才能出來,等他出來就真有點傻呵呵的了。雖然得到了碩士、博士學位,但是又有多大的用呢?所以你就讓小孩過童真的生活,該玩該鬧就讓他鬧一點。小孩多學一點背誦聖賢書籍,現在我們廣州也不是有孟母堂嘛,有青少年讀經活動啊,先讓他去讀點聖賢的經典,讓他學點書法,讓他學點古代的音樂,讓他回歸自然,陶冶性情,讓他培植因果的觀念、慈愛的心靈。這樣他從小把這些培養好了,智慧的能量、心靈的空間准備好了,以後學什麼他都學得很快。你不要一下子就要讓那些知識技能的東西,把他整個的頭腦、心靈都堆滿了,那以後就沒辦法了。
所以要知道怎麼教育小孩,你從這裡打好一個基礎,等到十七、八歲呀,不受法律的制控啊,你願意來東林寺出家,我們歡迎。怎麼辦手續?只要有信心,父母同意,這就是手續了,我們寺院就不需要有太復雜的手續了。又要公安局開證明,又要街道辦開證明,做點什麼事情還要開一個是否練法輪功的證明:這些東西,世間法是越來越啰嗦了。
問:前幾年每天早上讀《金剛經》,近年來讀《華嚴經》,每天一卷,下午念阿彌陀佛名號,這樣如法嗎?是否是雜了?能否求生極樂淨土?
答:一般來說,對在家居士還是以專修為好,因為我們標心是要去極樂世界。無論是《阿彌陀經》還是《無量壽經》,它是專門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這是我們即將要去的地方,我們天天熏習、天天熏習,那麼我們的神識就跟極樂世界非常相近了。《華嚴經》不是不好,但是《華嚴經》的境界太大了,這是毗盧遮那以他的微塵數的大願,以微塵數的大劫,以他十不可說不可說微塵數大行,所成就的一個華藏世界。華藏世界的各種香水海呀,各種世界種啊,一個世界種就是二十重世界呀,每一重世界又有多少多少世界,這個太廣了。對於我們來說——從修行的利益來說,還是要專注在一點上——一個剎土上,更容易得到利益。《金剛經》呢,也不是不好,如果有特殊因緣你去念,以念《金剛經》的功德回向往生也是可以的。但是對於往生這樁事情來看,它畢竟還是疏遠了一點;如果專念《阿彌陀經》或者《無量壽經》,它更直接一點,更近一點。所以你看無論是善導大師,還是印光大師,都比較強調專修。專修的這種熟悉程度、這種親緣關系會加大。但是如果你萬一對某個經典有特殊的因緣,也不是不可念;如果因緣一般,你還是專門選擇淨土五經的一部經典來讀誦,作為功課。那麼讀經還是其次,主要還是要念阿彌陀佛名號為主。
問:阿羅漢是佛的法身嗎?
答:阿羅漢是小乘佛教最高的果位,斷見、思惑盡,證到九次第定,離開三界分段生死,這時候不受後有,長揖生死,這就是阿羅漢的水平。那麼阿羅漢的斷惑水平,在大乘佛法屬於圓教七信位這個位子上。七信位以上就是侵斷塵沙惑。到了十信滿位,破一品無明,就證到圓教初住位。所以他是大乘的賢位都沒有得到,只是相當十信位的第七信位。相對第七信位,他的斷惑是相似,但從他的神通、道力、智慧來看,跟大乘的七信位的菩薩還遠遠不如。所以這裡對這個一般的教理,看看天台宗《教觀綱宗》啊什麼,對這個藏通別圓的修證次第、階位都有詳細的介紹,如果你要了解,可以去讀讀這方面的書籍。
——2009年3月大安法師講於廣州大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