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太橋旦曾堪布:希望成佛的你 知道佛是什麼嗎?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每個佛弟子都希望成佛,“佛”究竟是什麼,我們知道嗎?

  “佛”在梵文中是Buddha,中文是“佛陀”,藏文是“桑傑”,是無上正等正覺的意思,是我們所有佛弟子所追求的目標。

  我們為什麼希望成為佛陀,而不是成為神仙、成為上帝?我們能夠成為佛陀的條件是什麼?我們作為佛弟子,首先一定要明白自己所追求的終極目標。

  佛法的次第是見、修、行、果,第一步是“見”——對終極目標的認識,因為有佛教的正見,最終才會獲得佛果。

  比如說,我們去一個地方旅游之前,需要多多少少了解這個地方的好處,知道到這個地方對自己有什麼幫助,才會付出努力去到這個地方。在去這個地方之前,對這個地方的了解,叫作“見”。

  再比如說,一個人准備射箭,如果在漆黑的夜晚,環境也是陌生的,箭是射中仇人還是親人就不好說了。如果要射中目標,需要足夠的光線、熟悉的環境,還有最重要的是要找准目標。

  另一個例子是,飛行員從北京飛到紐約之前,首先要確定飛機降落的地點,如果降落的地方都不知道,怎麼可能到達呢?

  很可惜的是,我們定好了成佛這個目標之後,還是不知道佛是什麼。有些人皈依很久,四加行都修完了,有些人長期持咒、吃素,但是問他佛是什麼,他一無所知。

  這也很正常,因為佛太殊勝、太偉大、太不可思議,所以我們初學者不知道佛是什麼。雖然我們不知道佛是什麼,也不清楚成佛是什麼樣的狀態,但我們還是沒有放棄對佛的追求,還在堅持修行,這說明我們跟佛很有緣。

  那麼,為什麼我們並不知道佛是什麼?

  我們不知道佛是什麼,最終的原因正如寂天菩薩在《入行論》的智慧品中說:“勝義非心境,說心是世俗。”

  佛屬於勝義谛,意識屬於世俗谛。如果一個初學者能夠想像佛的話,他想像出來的肯定不是佛,因為凡夫的意識所想像的只是世俗谛,而不是勝義谛。

  凡夫所有的意識都是染污的,都有無明的成分,都有分別念,有很多的二取執著,所以無法通達勝義谛。《入中論》中說,凡夫的所有意識徹底淨化之後,才能誕生對於勝義谛的認識,才能顯露勝義谛的法身。

  比如說,小雞還沒出殼就想像外在世界,可能嗎?不可能,只有從蛋殼裡面出來之後,才能看到外在的世界。凡夫的意識中的無明、分別念、執著,就像蛋殼一樣,只有從這個蛋殼徹徹底底脫離,才能證悟勝義谛,徹底證悟勝義谛等於是成佛了。

  所以“佛”是無法描述、無法形容、無法比喻的,就像啞巴吃糖一樣。正如六祖慧能大師在《壇經》中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藏文裡的“桑傑”兩個字把佛的境界表達得非常完整。

  “桑”在藏文中有兩個含義,第一個含義是全然蘇醒、覺醒。我們現在還沒有從無明中蘇醒,還沒有從輪回的沉迷誘惑中蘇醒,還沒有從痛苦中蘇醒、解脫。

  “桑”的第二個含義是清淨,指的是煩惱清淨、業障清淨,就像秋天的天空一樣明淨。我們可以自己感受一下,我們的心在蘇醒、清淨、寧靜、祥和的狀態時感受如何,這時我們覺得非常舒服,覺得沒有煩惱的狀態多麼好啊,這時候我們可以想像一下成佛、涅槃寂靜是什麼狀態。這樣的狀態,我們不會經常有,但是每個人都會有,這證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傑”的意思是圓滿、增長、發展等等,就是我們的菩提心、智慧資糧、福德資糧等,都發展、增長圓滿了。“傑”是指諸佛菩薩的美好的功德全部圓滿了,這樣的一個人就是佛陀。

  中文裡解釋“佛”的時候有時用“斷證圓滿”這個詞。“桑”相當於斷圓滿,“傑”相當於證圓滿。

  我們的言語、行為、思想上需要斷除的東西太多了,比如有人喜歡喝酒,他需要戒酒,有人喜歡說別人的缺點和是非,他需要斷除這個習氣。

  當我們的身口意中該清淨的部分徹底清淨了,該斷除的部分完全斷除了,該圓滿的部分徹底圓滿了,我們就成為了佛陀。

  彌勒菩薩在《究竟一乘寶性論》中說,所有的生命分為三種:不清淨的生命——凡夫,半清淨半不清淨的生命——菩薩,徹底清淨的生命——佛。

  凡夫和佛之間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凡夫不論怎樣造業,哪怕在地獄中遭受寒熱痛苦的眾生,還是有和佛陀相同的地方——自性清淨,我們的心的本性從來沒有被染污過。

  我們常說“邪不壓正”,雖然煩惱、我執、不好的雜念屬於是“邪”的狀態,但是它只是客塵,只是臨時地污染我們,影響不了我們的本性,我們的本性是圓滿、清淨、覺醒的。

  凡夫和佛之間唯一的差別是,佛是遠離煩惱客塵的,我們凡夫是被煩惱客塵污染的。很幸運的是,只要我們下功夫,就可以去除煩惱,因為煩惱只是客塵,不是自性。

  如果煩惱是自性,我們學佛是沒有用的,我們無法對治煩惱、斷除煩惱,也不可能成佛。為什麼我們能夠對治煩惱、為什麼那麼多成就者陸陸續續證悟佛果?因為煩惱是可以去除的。

  佛是什麼?佛是我們每個人心中的自性清淨的本來面目。通過佛陀教我們的方法,讓每個人的本性徹徹底底全然顯露,這就是成佛。本性超越二元對立,超越時間、空間,所以我們不要執著佛在哪裡、佛是什麼樣的。

  正如《金剛經》所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意思是說,如果以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鼻子聞到的、舌頭嘗到的、身體觸摸到的來指定佛是什麼,就是步入邪道。

  佛經中說:“未見即是殊勝見。”不是說“已見是殊勝見”,而是“未見是殊勝見”,達到這樣的境界才是證悟佛果。

  未見什麼?眼睛沒有見到色,耳朵沒有聽到聲,凡是色聲香味觸,這些都徹徹底底沒有見到。我們現在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等等都是幻覺,這一點不僅佛法中承認,科學家也承認。

  愛因斯坦說過,空間和時間是人類的幻覺。所以我們不必問:佛在哪裡?成佛的時候我們去哪裡?如果我們這樣問,連科學家的見地都比不上。

  對凡夫來說,只能通過譬喻來理解佛。打個比方說,凡夫的狀態是冰的狀態,成佛的狀態是冰融化成水的狀態。你不能說,冰融化成水,在哪裡找?

  冰和水的唯一差別是存在的狀態不一樣,一個是固體,一個是液體,但本質是一樣的。凡夫和佛的唯一差別是,凡夫的心是迷惑的,佛的心是覺醒的,但是凡夫和佛的本性是一樣的。

  凡夫堅持自己的想法和習氣,就像冰一樣,很難放到一個固定形狀的容器裡。而佛就像水一樣,非常隨和,可以放到任何形狀的容器裡,遇方則方,遇圓則圓。

  對成佛的狀態,龍樹菩薩在《法界贊》中講過一個譬喻:一個寶瓶裡點燃一盞明燈,蓋上寶瓶的蓋子之後,雖然燈是亮的,但人們無法發現寶瓶裡的燈,這就是凡夫的狀態。

  我們的心的本性本來就是清淨、覺醒的,就像寶瓶裡的燈一樣。當一個人把寶瓶打破幾個小洞,能看到一部分燈光,這就是菩薩的狀態。如果打破的洞比較小,只能看到一點燈光,如果打破的洞比較大,能看到比較強烈的燈光,這就是初地、二地、三地到十地菩薩的區別。當寶瓶完全被打破,燈光完全顯露出來,光明普照,這就是佛的狀態。

  不論寶瓶是完整還是破損的,燈總是在寶瓶裡面,這就是佛性。

  佛有三身: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我們學習禅修、般若智慧、中觀,屬於積累智慧資糧;我們布施,比如對人微笑、為人服務,哪怕是幫人倒一杯水,這些都屬於積累福德資糧。

  積累智慧資糧,最終成就法身佛;積累福德資糧,最終成就化身佛和報身佛。法身佛是自利圓滿,化身佛和報身佛是利他圓滿。

  你成為法身佛之後,可以在法身佛的境界中安住,但是因為你曾經對眾生發過菩提心、發過很多願、有過很多功德回向,自然就具有利益眾生的方便法門,這叫作化身佛和報身佛。

  化身佛和報身佛的利益眾生就像太陽一樣,太陽從來沒有想:我要照耀世間、我要生長萬物、我要破除黑暗,自自然然地就利益眾生了,這就是任運的佛行事業。

 

上一篇:虛雲老和尚:古人修道重三業清淨
下一篇:聖玄法師:普賢菩薩的祝福 其實你我並不孤單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