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道德之人一定得諸佛護念,天龍善神保佑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科會》第二十二頁,經文第三行:

  【戒德之人。道護為強。役使諸天。天龍鬼神。無不敬伏。戒貴則尊。無往不吉。豈有忌諱不善者耶。】

  我們看這一段,這一段是講「道戒為尊,天神敬伏」。為佛弟子怎麼能夠忽略?『戒德之人』就是講持戒道德之人,這是講兩類,一類是持戒,一類是道德。持戒之人必定有道德,道德之人必定持戒,這兩種人分不開的。如果講他們的功行高下,道德之人比持戒之人要高,為什麼?戒裡頭不一定有道,那有小道,沒有辦法有大道;道裡頭決定有戒,所謂是有「定共戒」、「道共戒」,我們要曉得。

  道德之人一定得諸佛護念,天龍善神保佑。下面佛在此地具體跟我們說出來,『道護為強』。「戒德之人,道護為強」,為什麼?道德一天一天增長。誰護持他?自己護自己,用戒、用道德來護自己,唯有自己護持自己的法,外面天龍鬼神才來護持你,你自己不護自己的法,求外頭人來護持你,哪有這種道理!我們前面跟諸位說明的,自欺者必定欺人,欺人者必定自欺。不自欺的人怎麼會欺人?欺人的人肯定自欺,就這麼個道理。自己果然有道德,不要去求佛菩薩、護法神保佑,不需要求,道德就是自護,那些人看到這種情形自自然然尊敬你,自自然然擁護你,這是真理。護,只要你道德不斷向上升,你不要退轉,進步得緩慢不怕,年年有進步、月月有進步,只要不退轉這就是精進,你就感得諸天善神擁護,你也自然感得諸佛菩薩護念,使你的道德更加強大,「道護為強」,強大到一定的程度,天龍鬼神就來服侍你,就來伺候你。

  我們一般人講的感應,『役使諸天』,天人,役是服役,他來服侍你。在歷史上這種事情很多,最明顯的、眾所周知的,像唐朝終南山的道宣律師,道宣律師感動天人供養,他是持戒律的,戒德之人。我們舉道宣持戒,戒持得清淨,他日中一食,每天到日中的時候,天人來給他送飯,接受天人供養。中國佛教八大宗,這一位是律宗的開山祖師,他學戒律,在當時高僧大德講戒律他都去聽,只要聽到哪裡有講戒律他就去聽,傳記裡頭記載他聽《四分律》聽了二十遍,好學、勤學,哪個地方有法師開壇講《四分律》,他絕對不空過,怎麼苦也得去求學。晚年在終南山結茅篷清修,當然他的行持感動許許多多的人,在當代提起道宣律師,沒有人不肅然恭敬的,真具戒德。

  我們還熟知有一個故事,也是在那個時代,法相唯識宗的開山祖師窺基法師,窺基是玄奘的學生,但是法相唯識宗並沒有在玄奘法師手上成立,而是在他學生,在窺基大師手上成立的,所以他是法相宗的始祖,第一代祖師。我們知道窺基大師的出身,他是富貴人家出身,他是尉遲敬德的侄子,我們曉得尉遲敬德是唐太宗的大將,李世民做了皇帝,尉遲敬德是元帥。用現在的話來說,他真的是高干子弟,貴族出身。玄奘大師知道他很聰明,一定要他出家,這事情難,玄奘大師要把衣缽傳給他,這個人聰明絕頂。傳說裡面他提出三個條件,玄奘大師同意他就出家,不同意他就不出家。第一,他喜歡讀書、喜歡看書,要准許他,他喜歡看什麼書都不障礙他,所以他出家帶了一車的書;第二,物質生活享受慣了,寺廟貧窮受不了,他要帶錢去,所以帶一車金銀財寶。另外,他還要有人照顧他、伺候他,在那個時候有宮女,這個不能少的,還要帶一車美女去伺候他。所以人家戲稱他為「三車法師」,玄奘大師都同意了。這事情在當時傳聞很廣,到處都曉得這位貴族公子出家了。出家之後確實他有成就,玄奘大師沒有看錯人,玄奘大師所講解的經論,他筆記,他把它寫成書。

  傳記記載有這麼一段故事,有一天窺基大師旅途經過終南山,也非常仰慕道宣法師,特地到終南山來拜訪。道宣律師聽到他來很歡喜,為什麼?這人學問不錯,經也講得很好,可惜戒律不太重視,要好好的教導教導他,正好有個機會教育,這很難得,也就很歡迎。那一天到山上,道宣律師也是有意要讓他看看天人來供養,讓窺基大師見到,從內心裡面感動他。哪裡知道那一天到中午天人沒有來送供養,道宣律師感到很失望,他一天就沒吃。下午窺基法師一行下山了。到第二天中午,天人來送供養,道宣律師就責備他:「為什麼昨天你沒有送供養來?」天人說:「昨天有大乘菩薩在山上,滿山的護法神保護著,我進不來。」道宣律師聽了這話一身冷汗,自己錯了,自己念頭錯了,沒有曉得大乘菩薩。道宣律師以為自己戒勝,哪裡知道大乘菩薩德勝,德裡頭就道共戒,人家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就像《華嚴經》的境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人家入無障礙的法界。所以這是持戒感動天神來為他服務。

  再說一個德,德高的也感動天神給他服務。唐朝時代的李通玄長者注《華嚴經合論》,《合論》序文裡面我們就讀到,李通玄長者是李世民一家的,他是皇族,但是這個人沒做官,學佛修行,那也真是有功夫。他發心給《華嚴經》做批注,想找一個清淨的地方,帶著這部經,在深山裡面遇到一只老虎,要是別人看到老虎都嚇跑了,他不但沒有跑還跟老虎說,我想找一個清淨環境來批注《華嚴經》,你要是知道有好地方,你帶我去。老虎給他帶路,帶到一個地方確實非常幽靜,一個山洞,那山洞是老虎窩,一窩的老虎都在那裡。李通玄看了看,點點頭,不錯!這地方是好。老虎搬家了,感動得老虎搬家,把那個石洞讓給李長者,於是李長者就住在石洞裡面。到第二天,來了兩個女子,年輕的女子來給他服務,李長者看了一看,一句話不說也沒有問她。他這一部《華嚴經合論》寫成,很長的時間,這兩個女孩子天天來替他服務,替他清潔環境,替他准備紙張、准備筆墨,樣樣都給他弄好,到晚上就走了。長者也是日中一食,她給他准備,晚上就走了,早晨就來了,沒有說過一句話。李長者跟這兩個女孩子沒有說過一句話,也沒有問過她:妳叫什麼名字?妳住在哪裡?沒有。等到這部《合論》寫成,他總以為這兩個小孩是附近村莊裡頭的,到附近村莊去找她們,感謝她們,找不到!一問人,人家都不曉得。天人來供養,這是德,這是道德感動天人來服務。我想這事情不會是假的。李長者一個人在山洞裡頭居住,什麼事情都不要操心,有這兩個義工天天來照顧他,確確實實佛說的話沒有錯,「役使諸天」。

  《高僧傳》裡面這一類的記載很多,如果諸位嫌《高僧傳》的分量太大,你去看《神僧傳》,《神僧傳》就是專門有這些神通感應的,從《高僧傳》裡頭節錄出來的,這分量就比較小一點。《神僧傳》好像有四卷,過去我都讀過,很多,真的不是假的。諸位講經,如果要搜集這些數據,這些數據在《經律異相》、《法苑珠林》,這兩部書裡頭搜集,都是《大藏經》裡頭的,《法苑珠林》裡面有一些歷史的掌故,很值得我們做參考。

  『天龍鬼神,無不敬伏』。「天龍鬼神」,這是泛指八部護法神,都是屬於四天王管轄的,他們也可以說是四天王的部屬。四天王是護法神,他的部屬對於持戒道德之人無不敬伏,敬是恭敬,伏就是服侍,用現在話來講就是服務,他們沒有不敬重、沒有不服務的。

  『戒貴則尊』,這四個字非常重要。世間法,人常講自尊,自尊不是自大,不是狂妄自大。佛在這地方教導我們,怎樣是自尊?持戒就是自尊,斷惡行善就是自尊,所以這一句的內涵就是講持戒精嚴。戒裡面可以分為兩大類:「止持」與「作持」,止是決定禁止,禁止惱害眾生。我們講的五戒,五戒是禁止惱害眾生,屬於止持。不但惱害眾生的行為不能有,惱害眾生的念頭都沒有,這才叫持戒清淨、持淨戒。如果還有惱害眾生的念頭,戒律雖然嚴,不清淨,就像佛在《十善業道經》上跟我們講的,夾雜不善。夾雜著毫分不善那是指念頭,念頭不善,行為雖善,你還有不善的念頭。持戒算不錯了,有一些人持戒很好,為什麼不能像道宣、不能像李長者,感得天神來為你服務、來做義工?我們想想我們能不能做到?

  李長者注《華嚴經》最少的時間也要兩三年,這麼長的時間兩個女孩子天天來照顧你、伺候你,不跟她說一句話能做到嗎?從這地方看,李長者的心是多麼清淨,他心裡頭只有《華嚴》,沒有其他的念頭,你來服務照顧,他不是不知道,他沒有空問你。從這地方我們能夠體會到,他的心清淨,一個妄念都沒有,確實做到不雜毫分不淨、不雜毫分不善。真正做到純淨、純善,天人來當義工就現前了。我們想想自己有沒有到這境界?沒有到這境界也希求天人來服務,那叫打妄想,那完全錯了。要知道人家戒德自然,一絲毫勉強的念頭都沒有,沒有絲毫惱害眾生的念頭。縱然眾生能惱害自己,也絕對不放在心上,自己心地的純淨純善決定不會被擾亂。我們看到這些文字記載,想象當時的狀況,細心去體會去觀察,他給我們做示范,我們應當怎樣學習。所以,真正懂得持戒的人,是善行當中最善的,最尊最貴。

  「作持」裡面,那是佛教給我們要做的,我們沒有去做就犯戒了;「止持」裡面我們不止就犯戒了。作持是哪些?菩薩戒,利他的,凡是利益於別人,有利別人、有利於社會、有利於眾生的事情,我們要做,不做就犯戒了。佛對我們的教誡,該止的沒止,該做的沒做,還自以為戒律精嚴,這是大錯特錯。這樣一個錯誤的觀念,他沒辦法再進步,沒有辦法改進,自以為是,不知不覺產生貢高我慢,輕視別人,「我持戒他沒有持戒,我比他高,他不如我」,傲慢的心生起來,菩提道上造成嚴重障礙,念佛也不能往生,這多可惜!

  所以我們要記住,佛在《無量壽經》上教導我們,持戒的總原則:「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人家有過失,他的過失是真的是假的我們知道嗎?不定是佛菩薩在那裡示現,暗中度某一類的眾生,我們肉眼凡夫看不出來,所謂是大人作略,我們就在旁邊批評,甚至於毀謗,自己造罪業,佛這一句我們就忘掉了,「不譏他過」,不譏他過的功德無量無邊。如果是佛菩薩示現,我們絕不敢譏諷毀謗,決定不可以。縱然是真的凡夫造作一些罪業,我們不去批評他,他看到這些修行人這樣善意對待他,慢慢良心會發現,他會感到:我做很多錯事人家一句話不說,我做一點點好事人家就贊歎,良心發現他會悔改。要給他生路,要幫助他回頭,幫助他改過自新。他要是犯一點小過,還特別渲染成大過,人家起的是反感。我的好事情你們沒贊歎,我做一點惡事你們就這樣對待我,我做更大惡事給你看!他造作的這些惡事,你譏諷他的,你要負因果責任,你是助長眾生的惡行,錯了!

  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也教導我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蕅益大師講得含蓄,他說:「境緣無好丑」,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外面境界沒有善惡,「好丑起於心」,外面境界永遠是中立的。好壞從哪裡生起?好壞是我們的心,我們用善心看是善事,善心看別人作惡,菩薩示現來度我們的,讓我們反省我們有沒有他的過失,有這過失要改,沒有這過失要勉勵,不可以犯這過失,菩薩示現教我的。你看看,惡都變成善了。善惡起於心,正確的。世間人沒有善惡,自己有善惡,這是真修道人,這樣持戒,他的戒才能夠達到純淨純善,才能感動諸佛護念,龍天護法神來替你做義工。我們要多想想!所以,這才叫自重自愛。一個人持戒有道德,世間所有一切法都難跟他相比,所以說「戒貴則尊」。

  『無往不吉』,他還要選擇良日良時?不需要,真的是大乘法中常常講的「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天龍鬼神時時刻刻照顧他,看到他歡喜、尊敬、照顧,所謂是逢凶化吉,遇難轉變成吉祥。誰在那裡轉化?他的戒德轉化了,戒德是因,緣是龍天善神在當中幫助他,把境界轉變過來了。

  『豈有忌諱不善者耶』,意思是說人避忌而諱言這些事情。『忌』跟『諱』有差別。以色相,這是妒忌,妒忌形之於色相;日常生活行為當中,以行為,這是忌。以色叫妒,我們常講妒忌,妒是表現在外面,忌雖然沒有表現在外面,心行不善。「諱」,一般人隱私的事情、不願意人知道的事情,你去打聽,或者別人告訴你,你不知道忌諱,在外面宣揚,招惹人家的嫉妒瞋恨,變成了冤仇,引起將來的報復,所謂「禍從口出」就是這意思。還有一些是不吉利的事情,人家忌諱的,我們要知道,他所忌諱的在他面前不要說。

  我們從前跟李老師學講經,李老師就常常提醒我們,看聽眾當中如果有一些殘障人士在聽經,經上講到「盲聾瘖啞」念一下就算了,就不要說了,為什麼?說了就好像是說他,他難過。我們要大略上看聽眾有什麼忌諱,要知道怎樣回避。戒德之人,有戒有德無往不吉,他沒有忌諱,他沒有不善。由此可知,我們世間一般人,為什麼自己損自己的德業而造世間意?這就錯了!

  這一段佛的開示講得很好。福德之人,依本經的標准後面會說到,我們在此地講的是通途標准說的,通途標准的意思深廣。人不能不修福,五戒是福報,不殺得長壽,不盜得大富,不YIN得的是家庭和合,人家常講家和萬事興;不妄語得的是社會大眾對你信任,不飲酒得的是智慧,大福報!這意思在後面,偈頌裡頭都講到。福德,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修這個因,他得這個果報。絕對不是說自己不要修因,佛菩薩會保佑,會把福報給我,沒這個道理。《楞嚴經》阿難尊者就是有僥幸的心理,遭摩登伽女之難才恍然大悟,業因果報一定要自己承受,佛菩薩再慈悲都幫不上忙。我們再看下面一段:

  【道之含覆。包弘天地。不達之人。自作罣礙。】

  『道』,此地是講佛道,十法界就是十個道,十個道之外有一真法界,才是真正的佛道。一真法界是真如大道,換句話說,這是明心見性之事。心量之大,就像經裡面的比喻:「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說『道之含覆,包弘天地』,是我們自己的真心,是我們自己的本性。『不達之人,自作罣礙』,「不達」是不明了、不通達的人,「罣礙」就是障礙,障礙從哪裡發生的?不了解事實真相,不明心性大道,《楞嚴經》上講的「同分妄見」、「別業妄見」,這兩種妄見造成的,別業妄見造成「罣」,心裡牽掛。很久以前我在台灣,我也不看電影,但是看到電影廣告,到處貼「心有千千結」,那就是礙,那就是罣,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別業妄見。同分妄見就造成下面的「礙」、罣礙,罣礙也就是障礙。這些我們不能不細心去研究,為什麼?這問題要是不搞清楚,心裡頭始終有個疑惑,疑本身就是很重的障礙,《無量壽經》上講得好:疑為菩薩嚴重的障礙,疑慮一定要斷,斷疑生信,「信為道元功德母」。

  我們今天學佛,實實在在講,最嚴重的障礙是我們沒有信心。不要以為我們已經出家受戒了,還不信嗎?真的不信。我過去曾經跟諸位報告過,我學佛七年出家,出家就教佛學院、就講經,兩年之後我才去受戒,也就是學佛九年;學佛七年出家,學佛九年才受戒。受戒出了戒壇之後當然頭一樁事情是到台中去看李老師,李老師一見面就指著我:「你要信佛!」連著講了兩三聲「你要信佛」,我剛剛進門走進來,他看到我從大門口進來就指著我說「你要信佛」。我走到他面前,我也愣住了。我跟李老師的關系恩同父子,不是普通關系。學佛這麼多年了,跟他學教,出家之後在台中所學的我在佛學院裡面就用上,發心又受了大戒,怎麼不信佛?他才細細的跟我說明開導我,多少出家人到一輩子、臨死的時候還是不信佛,不要以為我們真信。

  信的標准是什麼?能解、能行、能證,這才叫信。從前我們總是把信解行證各別分開,分做四樁事情,他不是的,是一樁事。什麼叫信?能解、能行、能證才叫信。換句話說,我們對經義不解,沒有能夠做到,不信!人家標准是在這地方。這一句意思還未盡,我們今天下午接著講,今天下午三點半到五點半我們講兩個小時,再細細跟諸位來說明「不達之人,自作罣礙」。

  選錄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檔名:15-013

 

  普為讀誦受持及輾轉流通者回向偈曰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上一篇:好色YIN蕩之人能獲好命麼?
下一篇:印光大師:為什麼佛都教化不了的人眾,目犍連可以教化?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