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馮馮
非常歡喜聽到許智銘居士發心,*集整理關於佛法中“愛”字的討論文章,予以印行。這對於學佛者真是一個大喜訊,這一本論文專集出版,是極有意義的、必要的。
佛法中愛字的討論,歷時多年,參加討論的大德學者,都是對佛教經典和各種哲學有非常深入研究的,大家都貢獻出獨到的心得發表他們精辟的見解,*成了這一本史無前例的佛學討論論文集。所討論的主題是佛法中的“愛”的問題,但是討論的范圍,除了佛典而外,旁及各派哲學思想、文字學、社會學、、比較宗教學、人類學等等有關的學問。
這一本論文專集,無疑是當代最具教育價值的一本佛學文獻,也是最具有學術價值的,非但對於一般學佛者具有啟發作用,而且對於教理的抉擇和分別有參考價值。
參加討論的各位學者,和人治學方式途徑不同,發表的谠論,仁智互見,但是有一點共同的,就是每一們都是至誠的,都是為了弘揚佛法而貢獻他們的卓見,他們這種赤誠弘法和認真不苟的精神,十分值得欽佩學習。
就我膚淺的愚見來說,我從這批論文獲得很大的益處。首先得到的啟示就是:讀經須就佛經的整個意義、整個思想系統、整個哲學觀念來揣摩佛經當中的局部文字的含義,不宜斷章取義,以免誤解而鑽入了牛角尖。
我是個初學佛者,對於佛學知得太少,不夠資格參加討論,更不夠資格月旦學者的宏論。只是從信佛的心和一般研究的客觀態度來說上面的一段拜讀的心得。
龍樹菩薩所引佛語:“是佛法中,棄捨一切愛、一切見、一切吾我驕慢,悉斷不著。……我弟子,無愛法、無染法、無朋黨,但求離苦解脫,不戲論諸法相。”
佛典中的“愛”字,是指六愛三愛等等有染污的“愛”,有漏的愛,必須予以斷離捨棄。
這都是很明白的,愚見認為學佛者必須了解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的解說。
智論中很多主張“斷愛”的論句,例如:“愛能擊閉心。”“愛斷余則斷”“愛斷則知余煩惱皆已斷”。“諸結使皆屬愛見,屬愛煩惱覆心……如題愛離故,屬愛結使亦離,得心解脫。”“愛處生愛,嗔處生嗔,慢處生慢,癡處生癡,自诳其身。”“身心得諸法皆是苦,無有樂,是苦因緣由愛等諸煩惱。”“善修無常想,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能除三界結使,以是故,即名為道。”
龍樹菩薩又說:“諸佛不取眾生相而能生慈悲。”
金剛經說:“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涅槃經說:“如來無有愛念之想。”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又說:“佛大慈大悲真實最大……諸佛慈悲乃名為大。復次,大慈從大人心中生……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所以者何?菩薩見眾生老病死苦、身苦、心苦,今世後世苦等諸苦所惱,生大慈悲救如是苦,然後發心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以大慈悲力故,於無量阿僧祇世生死中,心不厭沒,以大慈悲力故,久應得涅槃而不取證,以是故,一切諸佛法中,慈悲為大。”
佛經上已把“大慈大悲”和“愛”界說劃分得清楚,大慈大悲並不能以“愛”字來代替,已經很顯明,佛法要斷“愛”,並非斷“慈悲”。假如用當代濫用了的“愛”字來解說佛的“大慈大悲”,顯然是不適合的。假如兩者同義,龍樹菩薩當日何不索性都用“愛”字?卻要講“大慈大悲”?
大慈大悲是無私的,無條件的,不同於一般人所講的“愛”字——即是有條件的感情占有、索求,或施與——佛的“大慈大悲”是無條件、無所求的濟度。
佛無四相,無好、惡、愛、憎之心,故此涅槃經說:“如來無有愛念之想。”
所言如來,當是指成道之後的佛陀,不是指未成道以前的肉體,似不宜說成道了的佛陀也有肉體的七情六欲之愛。成道以後,一切愛欲均已斷離,連四相都無,心不住有為、無為性中,不依止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心無所緣,早已無愛無憎,只有大慈大悲,令眾生離愛憎,得般若智,出離苦海。
沈九成居士鴻文說:“大慈大悲是一切佛法之根本,”此論極為正確。
大慈大悲是佛道之根本,此語也是引用自佛教經論。
龍樹菩薩說:“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所以者何?菩薩見眾生老病死苦,身苦心苦……。”一段,上面已引述過。
在我膚淺的愚見:“愛”字,在佛陀的時代,字義甚為清楚明顯,今世的“愛”字,字義演變至大,到了意義難以分辨的程度,必須加以補充解說,才能知道所指是那一種意識概念。若用“愛”字來代替“大慈大悲”,我恐怕反而會使人容易誤解佛法本意。大慈大悲並無愛憎成分在內,悲願與“愛”,顯然是兩回事。舉例說:我“愛”世人,潛意識在求滿足自我之優越感建立,且不離相,我卻未必有“慈悲”在內。佛度眾生,則純出於慈悲,非出於情識分別,因為佛已離諸心識,無有分別。
我太不敏,學識太差,不敢班門弄斧,僅僅在此表示個人的幼稚看法而已。愚見認為:我們學佛的人,仍宜遵從佛典原本的說法,從佛教思想哲學的系統整體去解釋局部的字義,不宜斷章取義去推翻佛教的基本觀念。
我認為:論文中,仁智各見,但是都是虔誠地為了發揚佛理,雖論而非爭,而這些討論是極有教育意義的。真理越辯越明,討論越多越詳盡,越能使我們更加了解佛法的真義要旨。各位大德學者的谠論,殊途同歸,均是闡揚佛理的精微理論。這一本專集,對於佛教,對於哲學,對於人類文化,都將會提供很大的貢獻和深遠的影響。
摘自:《禅定天眼通之試實驗》作者:馮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