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嘎瑪仁波切:佛菩薩是這樣為人處世的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菩薩的為人處世之道

  有很多人不懂得如何處理人際關系,就是不合群,每次都是用自己的主觀意識來決定事物的對與錯。有人會找借口說,這是因為我有“個性”,我就是這樣的“與眾不同”。這種所謂的“個性”“與眾不同”“只要我高興有什麼不可以”的想法,經常斷掉了我們人際關系中的最好層面,所以要學會用適當的方式跟人接觸。

  人際交往中,除了言語的付出,和大家的所作所為保持一致的意願也很重要,也就是我們說的要“與時俱進”。

  吃飯時,有人想吃大餐,你卻想吃盒飯,所以你就告訴他們“我只喜歡吃盒飯,你們要吃你們去吃,我不吃”,這樣就影響了大家的情緒,這就叫不合群。

  有很多人不懂得如何處理人際關系,就是不合群,每次都是用自己的主觀意識來決定事物的對與錯。有人會找借口說,這是因為我有“個性”,我就是這樣的“與眾不同”。這種所謂的“個性”“與眾不同”“只要我高興有什麼不可以”的想法,經常斷掉了我們人際關系中的最好層面,所以要學會用適當的方式跟人接觸。

  如果一個學者,跟農民在一起,用文绉绉的語言講話是沒有用的,就要用農民聽得懂的語言講話。如果是個商人,全用商業口氣跟某個教授講話,那也不行。如果是個教授,針對小學生,他必須用小學生聽得懂的語言來講,對大學生用大學生聽得懂的語言來講。用各種靈活的方法教授不同學生,才是因材施教的好老師。

  人際交往也是這樣。我經常舉我們到國外傳教的例子,我們進入一個由信仰天主教的人主導的國家,那絕對不能說天主教不好。天主教也沒有什麼不好,佛教認為都很好。所以我們會贊美基督,贊美聖母,贊美基督教的偉大,讓他們感受到我們來自異教,對他們依然這麼尊敬。要讓他們歡喜,這種贊美不是虛偽的,而是真實的。他們的思想,他們的邏輯方法,我們都去學習。漸漸地,大家就有了溝通,已經都是很熟的朋友後,我們再逐步告訴他們,我們所信仰的跟他們所信仰的有什麼不一樣。

  我以前經常說東方人要到西方去,像我是個藏族人,到西方去傳教,不能第一次見面就推薦酥油茶有多好喝,而是先要把自己喝酥油茶的杯子洗干淨,去學喝咖啡。哪怕剛開始是牛奶占多數,咖啡占少數,我也得學會喝。我學會喝咖啡,這時候我們有共同的話題了,我才告訴他咖啡非常好喝,但在我的家鄉我們不喝咖啡,我們喝奶茶,喝酥油茶,奶茶跟你們的奶茶很接近,但我們的酥油茶就有點不一樣了,也不錯,你也可以試著喝一喝。我就把酥油茶“推銷”給他了。

  在尊重人的情形下,慢慢把自己的東西“推銷”給他。佛法如此,物品也如此。任何時候,我們的目的是希望他慢慢地在認同當中接納我們。民族與民族之間的相互接納,文化與文化之間的相互接納,都是在這個過程。佛陀講的人際關系是最完美的。

  我們無論做什麼,一定要有一個目的。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固然帶有私下的目的,但千萬不要忘了,重點還是要為了別人的利益。不管我們所認同的這個東西有多好,如果會給別人造成傷害和痛苦,也不應該把它強加給人,這就叫利行。為了讓別人得到利益,我們付出了行動,最後讓他感受到了,變得很快樂,他也很願意接受這樣的東西,這才是真正的人與人之間相互交往的方式。這裡面不帶著任何強迫,不帶著任何私心,但在付出當中我們的目的統統都達到了。

  這就是佛教裡講的處理人際關系的方法。

 

上一篇:嘎瑪仁波切:斷绮語,是每個修行人都要充分重視的功課
下一篇:嘎瑪仁波切:怎麼面對讓自己起煩惱、不待見的人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