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清明言祭:立身行道報親恩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清明節,是中國人祭祖掃墓、寄托哀思的重要節日,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萬物至此,齊潔清明。風雨梨花寒食過,家家墳上子孫來。清明祭祖,傳承千載的古禮,永遠是維系中國人家國情懷的情感紐帶。在這個特別的時節裡,歡迎您走進我們的《清明言祭》特別節目,一同探古尋源……

  清明言祭——立身行道報親恩

  自古以來,祭禮一直是中國人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禮儀。《漢書》雲:“喪祭之禮廢,則骨肉之恩薄,而背死忘先者眾。”不重視喪祭之禮,不珍惜骨肉親情,對逝去的父母祖先都不祭祀,為人子孫應盡的那份道義就會愈來愈淡薄,就會遺忘、違背先人的教誨,對同胞手足也寡情少義。正如《孝經》上說:“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理。”一個人對自己的至親都不敬愛,又如何能去敬愛他人呢?這樣的人多了,會給家庭、社會帶來諸多的沖突和不穩定。

  所以古人認為,治理家庭、治理社會最緊要的就是禮,而禮當中最應當受重視的就是祭禮。在古人看來,禮有三個根本:“天地者,性之本也”,天地是萬物生長之本;“先祖者,類之本也”,祖先是族群的根本;“君師者,治之本也”,一國之君還有老師,是維系社會安定的根本;“上事天,下事地,宗事先祖,而寵君師,是禮之三本也。”在中國過去的傳統家庭,家家堂屋裡都供有“天地君親師”牌位。在中國人的民族性格當中,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種知恩報恩的品行,就是從不忘天地君親師的恩德中啟發而來的。

  南宋民族英雄岳飛,他的老師周同,以善於箭術聞名。周同生前,悉心傳授岳飛箭藝,師徒二人情同父子。周同去世後,岳飛雖然當時家境貧困,但是每月初一、十五,必定典當一件衣裳,換錢買來酒肉,去到老師墓前祭拜,並且痛哭一場。祭拜之後,岳飛必定會拿起老師贈送他的弓連射三箭才回去。岳飛這份念念不忘師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後盡忠報國的源泉動力。

  一個人懂得知恩報恩,念念不忘天地君親師,這樣的人就不可能做出危害他人、危害社會的事情,這樣的人只會通過盡心盡力服務國家社會來光耀父母師長。《孝經》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在古人看來,立身行道,揚名顯親,才是孝道的圓滿。

  唐朝名士任敬臣,五歲時就死了母親,他哀痛非常。七歲時,他問父親說:“孩兒要怎樣做,才可以報答母親的深恩呢?”父親告訴他:“揚名顯親可也。”敬臣於是從此專心讀書。敬臣雖然年幼,但是品學兼優。當時一位叫任處權的名士見到他的文章後,吃驚地說:“孔子稱贊顏回賢德,認為自己不如他。我雖然不是古人,但見到這個小兒,我確信自己比不上他。”任敬臣以孝行聞名鄉裡,被鄉人稱為“任孝子”,19歲時就被舉為孝廉,做了官府負責校勘典籍事務的官員。後來,敬臣的父親去世了,他哀痛至極,不思茶飯,幾度昏厥。他的繼母勸導他說:“你這樣下去,連給你父親發喪都將難以承當,這能說是對父親的孝道嗎?”敬臣聞聽此言,才開始進點粥飯。敬臣雖然做了官,但是每逢節假日,他都是閉門鑽研經史,心無旁骛。敬臣後來官至太子捨人,所謂太子捨人,就是“太子屋下之人”。在古代,君主高度重視對接班人的培養,往往選拔德才兼備之人做太子捨人,讓其陪伴在太子身邊,以其高尚的修養品行影響太子。敬臣能做太子捨人,足見其人品學問超群出眾。任敬臣一生恪守父訓,光宗耀祖,圓滿報答了父母養育深恩。

  千百年來,無數像岳飛、任敬臣一樣的傳統中國人從小接受聖賢教化,他們對家族、對社會有著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那種做人的大氣魄、大格局,從小就在心底扎下了根。千百年來,聖賢教育不僅成就了傳統中國人有擔當、有價值的幸福人生,成就了傳統中國的太平盛世,也能為解決當今的世界問題提供圓滿的東方智慧,只待我們去開采,去傳承。

 

上一篇:淨空法師:這一個善念可以抵一般一萬個善念
下一篇:淨空法師:有這樣的肚量,感應就特別殊勝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