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懷瑾:《如何修證佛法》第06講-1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上次偶然提到寒山大師,因為寒山同《法華經》與天台宗,都有密切的關系。現在寒山詩非常流行,有人考證他有個哥哥,有個嫂嫂,因為嫂嫂對他不好,逼得他只好出家。聽說是從他的詩裡考據出來的,但寒山詩裡講到過老婆,難道他又討了老婆?這些說法無從理喻,只好付之一笑。

  《法華經》上說五千比丘退席,他們願走小乘的路線,這些比丘走的就是寒山拾得的路子。但是這其中有一個問題,大乘菩薩有時化身在小乘比丘中,也就是說,小乘的比丘眾中,就有大乘菩薩的化身。可是,這些是無法考據的。

  中國的詩,不但是出家人的詩,在家人的詩也往往帶些佛法,因為凡是詩詞之學,照佛學來講,都有一點慧業種性,悲歎無常,感歎世間一切都靠不住。失戀了,是愛情的無常,所以有《茶花女》、《紅樓夢》等名著。寒山大師的詩,在悲歎無常方面特別多,走的是小乘路線。我們只看到他的詩美,沒有看到他的“行”,我幫你們找出來:昔日,寒山問拾得曰:“世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厭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雲:“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這就是寒山、拾得的了不起。

  寒山雲:“還有什麼訣可以躲得?”拾得就用彌勒菩薩偈回答:

  老拙穿破襖 淡飯腹中飽 補破好遮寒 萬事隨緣了

  有人罵老拙 老拙只說好 有人打老拙 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 隨它自干了 我也省力氣 他也無煩惱

  者樣波羅密 便是妙中寶 若知者消息 何愁道不了

  寒山的行持,雖說是小乘的風范,我們做得到嗎?所以只有頂禮膜拜的分。

  這是走絕對小乘的路子,你們自己去研究。

  上次提到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說一個故事,他說大通智勝佛,功夫那麼好,在道場——不一定是在禅堂,或天台宗的觀堂,只要我們坐在那裡,一切清淨,就是道場。什麼叫“佛法不現前”呢?什麼叫現前佛法呢?這值得注意,話頭來了——廣義地說,話頭就是問題,你不要把話頭就當作:狗子有佛性也無?這是小話頭。這裡現前的佛法才是大問題、話頭。

  佛說:我愛一切眾生,就同愛我的兒子一樣,等於當年大通智勝佛愛他的十六個王子一般。但是孩子們不聽話,自己家裡有錢,卻不要,只在外面亂跑。父親只好在每個孩子的衣服裡頭,縫了一顆寶珠,等窮得沒飯吃時,自己發現了,也就發財了,這是父親的慈愛。

  迦葉尊者說:您大慈大悲,把寶貝塞在我們的衣服裡頭,我們卻愚蠢得不知道。這就是中國文化有名的典故“貧子衣中珠”的來源。每個人都有財富,自己不曉得,所以變成窮人。這又是個話頭。

  什麼是我們的衣服呢?我們的肉體,媽媽所生,就是我們的衣服。這是一個假房子,裡頭有寶貝。“衣中珠”怎麼找?《法華經》卷四《五百弟子品第八》告訴你——“內秘菩薩行”。中國道家講“借假修真”。沒有這件衣服,就沒有辦法找出真的。這一個東西是“內秘”,內秘之行,內秘菩薩行,秘中之秘,在自己內心找。

  “外現是聲聞,”聲聞眾菩薩常常以出家相示現。聲聞眾的心行是少欲厭生死。大乘八地以上的菩薩,到了佛的境界,才能夠徹底做到絕對無欲。“少欲知足”是頭陀行。所以大家對出家修聲聞眾的修道人,不要過分要求。“少欲”已經很難了,“知足”更不容易。“少欲知足”是聲聞眾戒行之一。聲聞眾生是“厭離生死”,菩薩眾則是“不畏生死”。所以少欲厭生死是聲聞眾、羅漢境界,如寒山大師等人行徑的極果。

  “實自淨佛土”,釋迦牟尼佛所在的這個娑婆世界,是凡聖同居,有淨、有垢。但佛說:我這裡就是佛土。為什麼必須先由少欲厭生死去專心修證,才能達到淨佛國土呢?這就是內秘之行,這個內秘是什麼秘?又是一個話頭。

  貧子衣中珠的典故,在中國文化的文學及學術史上,占很重要的地位,常常可以讀到。比如李後主死了兒子,就引用到這個典故:

  永念難消釋 孤懷痛自嗟 雨深秋寂寞 愁劇病增加

  咽絕風前思 昏朦眼上花 空王應念我 貧子正迷家

  這首詩是他亡國以前寫的。李後主的佛學學得很好啊!佛學全通,和梁武帝一樣,但政治搞不好,這是中國文化上一個重要問題。你們要注意,佛學是佛學,為政是為政。

  文學同修證的事相,有莫大的關系。說到見地、修證、行願,世法與出世法都一樣。後世禅宗興盛以後,要評論一個人,先從“器識”看,器就是器量,識就是遠見。任何事情沒有遠見,就沒有偉大的作為。器與識兩者之間,有密切的關系。器就是行願,識就是見地。李後主這首詩很好,但是不像皇帝,像酸溜溜文人的詩。

  唐太宗的後代,有好幾個當過和尚。唐宣宗未即位以前,就作過小沙彌,因為武宗要謀害他,他只好溜入空門。歷史上的皇帝谥號叫宣的,都很了不起,像周宣王、漢宣帝、唐宣宗等。

  唐宣宗參禅是參通了的,他和黃檗禅師是同學,都是百丈的弟子。黃檗禅師知道他是皇家的宗室,不過,當他有什麼不對的時候,還是照樣給他一棒。兩人有這樣的因緣。有一次,兩人同去游山玩水,到了一個瀑布旁邊,宣宗說:我們倆來作詩吧!你先作前兩句,我接後兩句。黃檗就作了:

  千巖萬壑不辭勞 遠看方知出處高

  人作詩時,無意中把自己的見地吐出來了,黃檗後來就是一代大禅師。唐宣宗怎麼接呢?他說:

  溪澗豈能留得住 終歸大海作波濤

  黃檗立刻給他一掌,去你的!小和尚,你當不成佛了。宣宗接的這兩句,是皇帝氣派,他也在無意中流露出來。這個光頭是暫時剃的,留不住我的,我會終歸大海作波濤。唐宣宗當時還有別的好詩呢!

  日月都從肩上過 山河盡向掌中看

  描寫他參禅所悟到的境界,也是後來做皇帝的氣派。現在轉回來講《法華經》。

  貧子衣中珠的故事結束了,佛並沒有告訴你衣中珠怎麼找,這是“內秘菩薩行”。注意!父母給我們放了一顆寶珠在身上,你找不到,活該!父親呢?過世了,他老人家不管你了。你把秩序這樣一看,就發現《法華經》的編排非常精采。

  《法華經》卷四《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學”,就是修學戒定慧,譬如初果、二果、三果羅漢都還在學習階段,如當時的阿難等。到了四果羅漢,功行圓滿了,得果位,就叫“無學”。佛把有學和無學的弟子,一起都叫到面前來,一概授記,並且說:正法與像法,悉等無有異。佛法是真理,永恆存在於這個世界。佛說將來我過世以後,就沒有正法,那只是方便說而已,那是不了義教。了義教的說法,沒有什麼正法、像法、末法時代。真理是永恆不變存在的,但要大家自己去找出來。所以“無學”的成佛,有“有學”的也成佛。

 

上一篇:寬運法師:婚姻的層次
下一篇:邪YIN忏悔,手YIN、意YIN傷身敗德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