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現代因果報應錄:喪天害理遭雷擊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清明節,是中國人祭祖掃墓、寄托哀思的重要節日,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萬物至此,齊潔清明。風雨梨花寒食過,家家墳上子孫來。清明祭祖,傳承千載的古禮,永遠是維系中國人家國情懷的情感紐帶。在這個特別的時節裡,歡迎您走進我們的《清明言祭》特別節目,一同探古尋源……

  清明言祭——視死如生祭盡誠

  泱泱華夏,禮儀之邦;清明祭祖,慎終追遠。《禮記》雲:“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於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禮。”在古人看來,祭祀之禮,並非因為外面有什麼東西使人那樣做,而是源於人心有所感念,自然生發的行為。清明時節,人們看見萬物復蘇,觸景生情,思念逝去的親人,期盼他們隨著春天回到人間。內心有敬畏天地、懷念親人的思緒,在行為上表現出來就是祭禮。

  古人認為,祭的行為是在“追養繼孝”。祭,不僅是子女在彌補對父母生前未盡的供養,也是子女在延續對父母生後的奉事。《禮記》雲“孝者畜也”,“畜”有順從及蓄積之義,子女奉事父母日久,孝養的天性蓄積於心,不會因為父母離世而戛然終止,通過祭禮延續孝心,讓孝心生生不息,這是順於天道和人倫的。在古人看來,孝子祭祀“不求其為”,孝子憑著一顆純潔之心去祭祀親人,而不是為了自己有所求,這才是祭禮中真正的孝子精神。

  《禮記》說,孝子奉事父母,有三個原則:供養父母時要看他順從與否,為父母服喪要看他哀傷與否,祭祀父母要看他誠敬與按時與否。古人祭祀,虔誠恭敬,祭神如神在,事死如事生。古人在祭祀的前三天一定要齋戒沐浴,杜絕一切交際、娛樂、房事,把心思集中於思念親人生前的言行舉止、音容笑貌、志趣愛好、教誨遺訓等。這樣專心齋戒三日,到祭祀這天,走進宗廟祠堂,就會仿佛看到親人的面容顯現在靈位之上;祭祀完畢,轉身出門,在肅穆中像是聽到了親人在說話;出門之後,耳畔還回蕩著親人的聲音。古人明白“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人心誠敬若此,是能夠與先靈感應相通的。也因為古人深信父母祖先之靈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十目所視,十手所指”,“人間私語,天聞若雷,暗室虧心,神目如電”,人在做,天在看,所以古人起心動念、言談舉止,無不謹小慎微,唯恐辱沒先靈。

  在古代的喪祭之禮中,有一個“廬墓”的習俗,也就是在父母師長過世後,孝心特別純笃的子弟,服喪期間在父母師長的墓旁搭蓋小屋居住,守護墳墓,謂之廬墓。在歷史上,廬墓的典范莫過於孔子的弟子子貢。孔子逝世後,為回報師長教誨之恩,眾弟子雲集師長墓前守喪三年,然後相繼離去,惟有子貢廬墓六年,其尊師之誠,令人感佩不已。

  古人給後世做出了孝親尊師的好榜樣,後世代代都有孝子秉承先志、仿效前賢,歷朝史書方志,為規勸時下,啟迪將來,對孝子孝行頗多記載。譬如,清朝時候,有個叫何良俊的孝子,他的父母相繼過世後,他為父母廬墓六年,六年間他點燈的灰燼累積成堆。後來每逢家祭的時候,雖然何良俊已經年老體衰,但是一定親自去到父母祖宗墳前,迎請父母祖宗之靈回家享用供品。每次迎請,他都讓兒子牽著馬,自己跟隨左右作扶侍狀,畢恭畢敬,好似父母祖宗之靈真騎在馬上,跟隨他們一起回家。鄉裡人見狀覺得好笑,嫌他酸腐,都叫他“何酸”。但是何良俊泰然處之,依然如故。何良俊的身教給子女樹立了榜樣,他的兒子何際明,在鄉裡也以孝義聞名。有一次何良俊生重病,際明親嘗父親糞便甘苦,以驗明父親的病情,其孝笃之舉讓旁邊的人看見後都自歎弗如!

  今天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們的祭祀日趨簡便和形式化。雖然古人的古風古禮漸行漸遠,但是古人那份看似“酸腐”的至誠孝心,永遠不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褪色,反而顯得越來越彌足珍貴,耐人尋味。

 

上一篇:清明言祭:視死如生祭盡誠
下一篇:融化堅冰,穿越煩惱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