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第十八願善導釋》 39 天親菩薩是如何解釋念佛的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三節 天親菩薩釋“念”為稱名念佛

  我們這個法脈,由龍樹菩薩下來是天親菩薩,天親菩薩對這個法門主要的著作就是《往生論》。其實“稱名念佛”也是《往生論》的核心骨干。《往生論》的顯義,也就是從字面上看,是強調觀察、觀想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的莊嚴;但其隱義,也就是文字背後的含義,其實是在強調稱名念佛。所以,天親菩薩也是注重、強調回歸到稱名念佛的。根據在哪裡?就在下面的兩段法語。這兩段法語雖然簡短,但是言約意豐,背後的含義很廣,而且對我們這個法門很重要,因此這次就臨時舉出這兩段法語並做了補充講義,講義題名“稱名即是如實修行”(見附錄四)。

  這兩段法語是說“稱名即是如實修行”。念佛法門之所以稱為易行道,就在於: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就完全具備了往生的正因、正業,就完全擁有往生極樂世界的功德資糧。方法很簡單,而且能夠獲得“現當二益”。所以,對我們這個法門來講,稱名的本身就是“如實修行”,就是真正的修行。反之,如果發願往生淨土,但並不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就不是如實修行。

  《往生論》言(《聖教集》214、284頁):

  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又言(《聖教集》225、331頁):

  稱如來名,依如來光明智相修行。

  這兩段法語的意思一樣。

  此文教理,可謂本宗宗骨,簡要不繁。

  我們這個法脈的傳承祖師,在他們著作中核心的地方,都是淨土宗的骨干、骨髓,就好像第一段法語短短四句二十五個字,可說簡潔扼要,不繁雜,不繁瑣。這二十五個字簡短淺白,一看就念得出來,但看了似乎了解,又似乎不太了解,好像簡單,又好像不那麼簡單。但是,如果了解它的含義,就會覺得它是簡單的,意義是很淺顯的。只要從字面讀下來,順著字面去理解,其實是很容易領悟的。

  1977年,我在佛光山出家,那個時候讀到《往生論》,覺得詩偈很優美,意境很高超,因此很喜愛,就把它背下來。當初讀的版本是木刻版,沒有分段,也沒有標點,當然也沒有邊注、眉注和重點提示,只覺得意境很好,就試著做大綱小目,但那是將近三十年前的事,所做的現在也已不在了。那時對這句“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似乎有某種理解,但總覺得似懂非懂,好像霧裡看花,不是很透徹。那時因為還沒專修,還在雜修階段,修行雖也偏於淨土法門,可是還沒接觸到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那個時候出版的《往生論》有單行本,尤其是《淨土十要》中也有收錄,只是那時善導大師的《觀經疏》在台灣的單行本很少。當時對這段法語印象比較深刻,隱約覺得這一段很重要。而現在已能夠掌握它的要義,當然已曉得這段真的很重要,是本宗的骨髓。

  舉出本願稱名,是如實修行,易行功高,平生業成,不斷得證。

  這段法語完全契合根本願,即第十八願所強調的“乃至十念”——專稱彌陀佛名。因為“乃至十念”是往生的正因、正業,也是阿彌陀佛正覺之身所換來的,所以舉出“本願稱名”,而且標示出“如實修行”。反之,要想往生淨土卻不專稱佛名,就不是如實修行。

  “易行功高”,“稱彼如來名”的本身是易行的法門,就像龍樹菩薩所講的“念我稱名自歸”是易行道;“易行”本身又是“功高”,功德殊勝高超。為什麼?“平生業成”“不斷得證”。專稱彌陀佛名的念佛人,還沒到臨命終時,就確定必能往生極樂世界;還沒有斷除煩惱,就肯定可以證入涅槃。

  《論注》於此,有“破暗滿願”之釋、“實相為物”之議、“三不三信”之辨、“名體相即”之論。一論喉襟,三經眼目,群生升沉,亦系於此,宜詳參究。

  這段法語的重要性,昙鸾大師在《往生論注》裡特別以四個主題來發揮:也就是“破暗滿願、實相為物、三不三信、名體相即”。也就是昙鸾大師解釋這句名號所含具的光明有破暗滿願的功能,能破眾生無明之暗,能滿眾生往生成佛之願;同時又闡釋這句光明名號是實相身,也是為物身;勸勉我們要具足三信,也就是一個信,就是信受彌陀救度而不要懷疑,為什麼?因為名即法,也就是名體相即不離。

  這段精辟的解釋,是很難得、很不容易的發揮,如果沒能體會天親菩薩所寫《往生論》的用意,沒能體會《往生論》的精髓,沒能體會彌陀的悲心、名號的功德,是不可能作出這樣的解釋的。所以,昙鸾大師被稱為“鸾菩薩”“神鸾”或“不測之人”,就是他的智慧、學識、修證不同尋常。

 

上一篇:多位大德開示:持咒念佛為什麼不能間斷?
下一篇:南懷瑾:為何你總是千般不順?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